整个地球有多大,地图有多大?
地球平均半径:6371公里;赤道半径:6378公里;极半径:6357公里 1、公元前220年前后,埃及的埃拉托斯特尼开始计算地球的大小。他发现夏季正午时,太阳光能照到南部城镇阿斯旺的深井底部,而同时亚历山大城日晷中央杆子和太阳光有706’的夹角。这说明两地纬度差为706’。这两个城镇之间有一条商队之路,从旅行花费的时间来看,两地之间的距离大约为920公里,可以计算出的地球周长为46,000公里。这个结果与现在最准确之值相比,只大15%,可以说相当精确。2、在我国唐代,也有高僧一行主持过大规模的全国天文大地测量。 一行派大史监南官说在河南平原上除了测定大致位于同一子午线上的白马(分滑县附近)、浚仪(今开封西北)、扶沟和上蔡四地的纬度外,还用测绳丈量了其间的三段距离。因此得出了地球子午线一度长351.27唐里的结论,折合成现在的单位是132.3公里,比现代数值只大20%。《旧唐书》记载了这次测量的最后结果。 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子午线测量。 一行(683-727年) 本名张遂,魏州昌乐(今河南省南乐县)人。中国唐代高僧,天文学家和大地测量学家。 3、 1672年法国天文学家里歇发现在巴黎精确调整的摆钟,带到南美圭亚那后,却每天慢2分28秒,后来他把这只钟带回巴黎后,每天又快2分28秒,他认为钟慢表示重力加速度变小,意味着离地心远,推测地球不是完全的球体,而是赤道附近凸起的近于扁的椭球体。 法国科学院派出测量队,在法国、接近赤道的厄瓜多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测量子午线1的弧长.结果发现纬度越高,子午线弧度越长。这清楚地表明地球为一扇的椭球体。 4、最近几十年,科学家利用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对地球进行测量,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得更精确了。 人们终于发现,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扁球体:赤道略鼓,两极稍扁,南半球和北半球不对称,凹进去约20米。
世界(world),通常指人类所生活居住的地球。地球表面可以用一张世界地图来描述。 地球:赤道半径: ae = 6378136.49 米 极半径: ap = 6356755.00 米 平均半径: a = 6371001.00 米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又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使其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同时,由于受到太阳、月球、和附近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旋转椭球体,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约21千米。 全世界分为七大洲,四大洋: 亚洲 - 东亚、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 欧洲 - 西欧、北欧、中欧、东欧、南欧 北美洲 - 中美洲 南世界地图(1:33000000)是中国地图不同比例尺世界挂图系列之一,是广大读者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世界地图是指描绘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图,一般画有地形、经纬线等,并标注有地名等数据,使用者可以利用经纬线在世界地图上找出各个地方的具体位置,从而了解世界的全貌。有多种方法把地球表面投影到平面上。扩展资料:国际上通行的世界地图有两种,一种是以大西洋上的经线为分割线的太平洋格局的世界地图,也可称为“太平洋版世界地图”,它完整表达环太平洋地区的地理关系,将大西洋分割在图幅两边。另一种是以太平洋上的经线为分割线的大西洋格局的世界地图,也可称为“大西洋版世界地图”,它完整表达环大西洋地区的地理关系,将太平洋分割在图幅两边。这两种版本的世界地图之所以成为世界通行版本,就在于它们遵循了编制世界地图的两个重要原则,即不切割或少切割陆地的原则和采用整15°经纬线划分图面的原则。世界地图的表示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选定中央经线,中央经线既是投影到地图上的中心线,也是投影的对称世界地图轴。世界地图上要表示整个球面的要素,相当于将球面沿一个方向切割后展开铺平。中央经线选定后,其相隔180°的对应面即切割线也相应选定了,这个切割线就是地图上的图幅边线,因此,选中央经线时,不能单纯考虑要表示的重要内容分布在中央经线附近,使其变形最小,还要兼顾考虑其对应的切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