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开发课(课程激发禀赋)
1. 课程激发禀赋
创业素质是创业的基础,大学生创业素质的构成要素决定其培养内容与方式。高校通过优化环境建设、加强课程管理、拓展实践教学、建立大学创业园四个环节有效培养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丰富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健全创业心理品质、养成创业精神,从而形成创业素质培养体系。
2. 激发潜能的课程
可以上演讲口才培训课程类似这样的班,1、提高演讲与口才能力,通过口才演讲训练,从想说到要说到敢说逐个突破,小组练习,增强表达能力,提升口才演讲水平。
2、学会沟通,与他人友好相处。
学习沟通黄金法则,掌握沟通技巧,扩大交际圈,圆滑处事,与他人友好相处。
3、提升自信,善于表现自我。
鼓励孩子多上台表现,每个孩子轮流登台展示,赞美肯定他们,增强自信心。
4、锻炼自我、挑战自我。
设计各种场景演练,让孩子即兴发挥,锻炼自我,激发潜能。
5、从容应对困难和挫折。
提高孩子综合素质,提升自身修养,学习心理素质课程,游戏、互动、模拟,教育孩子面对困难如何积极面对。
6、增强领袖才能和组织能力。
小组组队游戏,让孩子组织活动,领导团队更好参与活动建设、比赛,提升孩子组织能力及管理能力。
3. 潜能课程的授课目标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敢读”首先,教师与学生应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群英会”.教师应把机会让给每一位学生,使他们通过朗读来尽情地诉说自己的心声,表达内心的情怀.
教师要在课堂上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引导他们一起进入“角色”和“状态”,让学生在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中去感受语言美.特别是对“双差生”更应倾注以爱心和关注,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关系.这样同学们才能在更广阔的天地中积极地美化课堂.
语文各阶段目标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4. 激发课程活力
1、认真领会课程标准有关课程性质的论述,准确把握教育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切实构建小学教育的新体系。要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渗透人文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在获得基本素养的同时,热爱、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吸纳人类进步文化的精华,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创新的能力。
2、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正确把握教育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
3、立足于便教利学。力求简化头绪,突出重点,使教学目标集中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5. 课程激发禀赋意识
1、勤劳俭朴
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而著称于世,像“奉公以勤,律身以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传世名言,都说明了中华民族勤劳俭朴的传统美德。
2、历史悠久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看的灿烂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当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先后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只有中华文化传承了下来。
3、忠心报国
中华民族有一种最可贵的精神——精忠报国,其深刻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中华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很多忠勇之士,都是把忠心报国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4、崇尚和平
中国民族是最崇尚和平的民族,从“尧舜禅让”,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如今,千百年来,崇尚和平都是主流。因此中华民族是最看得开,放得下,最喜欢和平的民族。
5、礼仪之邦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尊重他人、礼尚往来,讲面子,顾大局,礼仪周到等,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6、注重亲情
“国之本在家”,中华民族的家族意识,父母兄弟等亲情与讲究亲疏的血缘关系,是中国社会的最大特色,国人的家族意识,使所有的人际关系,几乎都予以家庭化。
7、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一词,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历尽艰难、不断走向强盛的巨大动力;也这是中华民族独立意识和自觉能动性的鲜明标志。
6. 课程的本质是激发禀赋,教育的本质是人点亮人
新课改下的教育观包含内容有:素质教育理念和教学观。
一、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包括: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科教兴国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所以,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我们强调的是“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生产需要发展的新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人与人之间在基本素质大体相同的基础上,每个人由于先天禀赋、环境影响、接受教育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存在多样的个性,我们把人的个性看作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反映,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因此,教育在重视人的发展以外,也应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两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关系。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二、新课改下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1)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
(2)指导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1)让学生经历过程
(2)要创设生活情境,生活情境要生动形象且符合实际特点
(3)要善于引导,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1)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的局限: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
(2)关注人的教学理念的表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