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说例子(天赋的事例)
1. 天赋的事例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1、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2、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3、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4、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5、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6、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7、车胤囊萤照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囊萤照读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从我们要给大家讲的这个有趣的故事,你一定会明白。
8、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2. 有天赋的人失败的例子
要说自以为是而刚愎自用的著名人物,首选的应算项羽。
历史是不以成败论英雄,但项羽确是一个在历史上响当当的英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这么高度评价他。
《项羽夲纪》记录了项羽光辉壮烈悲凉的一生!
他骄傲自负,没把刘帮放在眼里。他迂腐,死抱仁义观念,没把政敌清除。
项羽在军事决策上有胆有识,在军事决策上勇猛果断。自以为是,最后很多人都听不进,连范增也给气死了!
自以为是,必顾及面子,多次放手刘邦,鸿门宴,封刘为汉中王,无不是为了自己的面子!
他有将帅之才,却无帝王之厚黑,他英勇神武但智慧缺乏!他直率果断却缺乏宽容。
他对秦国的全盘否定,以至火烧阿房宫显示了其战略眼光的粗鄙和短浅。
自以为是带来自负,从而生性越来越残暴,攻入王都,放火烧掉宫殿,稍有人触怒他,直接烹煮!
自以为是必会带来多疑,其身边谋士不多,唯能拿出手的范增,却处处抵触防范!
得道多助,反之,民心尽丧。当一人如入无人之境,再勇猛,再有绝世军事天赋,在一个巨大的缺陷面前,再光辉的色彩,无法挡住其最终灭顶之灾的命运!
项羽作为三军统帅,无人抵挡,但升格为国家首脑,其缺陷无法弥补!
成也项羽,败也项羽,实诚可惜!(配图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3. 天赋很重要的例子
让我们来拆解问题。
学习上没有天赋,既可以是主流社会不承认你的天赋,或者是你在处理手头事情上时,效果不佳。
其他有天赋,既可以是你在其他领域所获得的天赋,以及你未发现自己的天赋。
首先,我们从第一个入手——
如果主流社会不承认你具有天赋,并且认为你是很平庸的家伙。而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明白一点:主流社会在一段时间内的确有评判别人的权利,但它并非始终站在正确的一边。
比如,鲁迅先生。他在小时候可是经常迟到的,换到现在,哪个家长会认为迟到的学生是好孩子呢?
再比如,梵高。主流社会可是一直忽视他,直到他郁郁而终之后,世界才发现他的天才价值。
社会上大部分人都是庸人,尤其是喜欢评判的家伙,他们往往创造不出多少有用的价值,但却能排挤一个又一个天才。所以人类历史记住了天才,而忘记了他们的名字。
至于效果不佳,只是方法问题,而不是天赋问题。
其次,我们看第二个问题。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视野是狭隘的。因此我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事物,从而发现自己的天赋在哪。不要让任何人评判你的生活——这句话是哈佛大学2018年的毕业致辞。有的人24岁找到工作,然后灵魂死掉了。而有的人迷茫到30岁,才堪堪找到自己的梦。人就是人,无关其他。
至于对其他领域的偏见,是很搞笑的问题。人并非是社会里的孤岛,而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没有厨师,你去哪里吃饭?如果没有裁缝,你从哪买衣服?如果没有掏粪工师傅,你整日就会和粪便生活在一起……
做什么没有错,而错的是人,尤其是带着偏见的人,他们就是群毫无用处的庸人。
4. 有天赋不一定成功的例子
这种例子很多;
1、毛主席,的最强天赋是管理天赋,他经过努力成了我们的主席。
2、姚明的最强天赋是武体天赋,他把我国的体育推向了一个高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篮球的辉煌。
3、钱学森的最强天赋是文智天赋,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天赋分为:文智天赋、武体天赋、手艺天赋、推销天赋、管理天赋(更详细的介绍,可以 齐铁韧天赋预测)。还有很多很多,这方面的例子。可以这么说吧,几乎每一个在某一方面取得伟大成绩的人,都是在自己的最强天赋领域工作的人。
5. 有关天赋的事例
1.曾国藩正是奉行此良训,才得以千古垂名。曾国藩留给我们的家训有千千万,给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然而作为在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曾国藩小时候的天赋并不高,甚至有人说他是“笨鸟”。而曾国藩虽然读了很多遍都没能背诵,但他孜孜不倦地学习,用勤奋弥补了记忆力上的不足,终成人才。
2.我国著名数学家张广厚上小学时,由于算术成绩特别差,因此,没考上初中,但他并不灰心,他相信只要勤奋学习,一定能克服知识上的缺陷。他读完中学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最后在数学方面刻苦钻研,成了国际公认的大数学家。
3.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6. 发现自己的天赋的例子
爱因斯坦一直梦想成为小提琴家,但是他确实在小提琴方面天赋不足,一直没有多少造诣。最终他把自己的人生定位在了科学研究,并且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7. 天赋与努力事例
有哪些历史故事让我们知道了要奋发努力,不怕吃苦?这个问题很好,也学习了有关回答,所举史例都具有说服力。要说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励志历史故事有很多很多,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激励自己努力前行。
每一个人都会希望自己成功,但却很少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勤奋好学、拼搏进取、坚持不懈。从古至今,那些成就一番事业的名人志士,无不是靠勤奋、靠坚持、靠努力、靠吃苦,才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的。下面这些历史故事,其人其事,都是流传于后世,并且耳熟能详,只要悟深悟透其中道理,就会激励我们勇于吃苦,敢于挑战,真正做到奋发有为,最终让自己走向人生事业的巅峰。
01.陈平忍辱苦读,学成辅佐刘邦成就霸业
陈平,初生不详,逝于公元前178年,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西汉名相,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伟大的谋略家。陈平少时喜读书,有大志,曾为乡里分肉,甚均,父老赞之,他感慨地说:“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
小时候家里贫穷,陈平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之间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离家出走,欲浪迹天涯。被哥哥发现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后来,终于有一位老者,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陈平的确不同于富家子弟,一心一意苦读。在他学成后,倾力辅佐刘邦,最后成就了一番霸业,也成了一代名臣。
陈平是汉初杰出的政治家、谋略家,在亡秦灭楚、建立汉朝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谋士角色。汉高祖刘邦去世后,他又韬光养晦,力撑危局,联合亲刘势力,诛灭吕氏外戚,维护了汉初的统一局面。
02.吕蒙手不释卷,勤奋补拙终成古代名将
吕蒙(公元179年—公元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吕家岗)人。三国时代,东吴大将。吕蒙年轻时,家境贫困,无法读书学习。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但苦于缺少文化知识,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出来。
为这事儿吕蒙也很苦恼。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手握兵权,掌管着大事,需要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长自己的才干。”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 孙权说:“你的事情再多再杂,也没有我要处理的事情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最后终于有了文化。
作为一名带兵打仗的将领,吕蒙能够发愤勤学好学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古代将领勤奋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与其有关的成语有“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之后他屡建战功,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这些都是与他勤奋努力特别是折节读书而分不开的。
03.陆羽弃佛从文,一代茶神让茶源远流长
陆羽(公元733年—公元804年),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陆羽,从小就是一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成人。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
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三卷,而闻名于世。茶使陆羽流芳千古,陆羽让茶源远流长。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他的一部《茶经》,写出华夏文明的优雅心情,写出茶的灵魂,不愧为茶圣,茶的祖先。《全唐文》中撰载有《陆羽自传》,曾编写过《谑谈》三卷。他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为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04.归真不怕打击,不畏艰难终成一代绘画大师
厉归真,生卒年不详,五代·梁道士。自幼酷爱绘画,善于画牛和虎。由于生长在农村,熟悉牛的形态习性,所以把牛画得非常生动逼真,深受人们称赞。可是画的老虎不像虎,却有些像牛,人们称他画的老虎叫做死老虎。对此,厉归真十分苦恼。
受了这样大的打击,反而激发了厉归真苦学画虎的斗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于是他孤身进入深山老林,决心探访真的老虎。历经千辛万苦,在猎户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为抓住老虎运动姿态的特点,他还专门向猎户买了一张虎皮,披在自己身上,模仿老虎各种动作,跳来跳去,扑来扑去,以便增强对老虎的想象力,做到画虎心中有数。
把死虎画活,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厉归真却真的做到了。他不畏艰难险阻,深入老山猛虎出没之丛林,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05.包拯少年断案,平生清廉美誉千古流传
包拯(公元999年—公元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
包拯包青天,天下人人皆知,美名传扬千古。包拯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昭雪,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包拯平生廉洁公正、立朝刚毅,整治吏治、铁面无私,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
除了上述这些励志故事,在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的励志故事,从中都会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和教益,不断激励我们奋发进取,让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卸下包袱,勇敢前进。再黑的黑夜也会迎来黎明,再长的坎坷也会出现平路。只要永远怀抱着一棵不放弃的希望之心,坚持不懈的努力向前走,明天就一定会有温暖的阳光,也一定会在我们的脚下走出一条成功的路。
8. 利用天赋成功的例子
1.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2.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先生开始很恼怒,但不久还是被诸葛亮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对他更关心,更器重,对他的教育也就更毫无保留了。而诸葛亮也就更勤奋了。通过诸葛亮自己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一个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一带饱学之人。
3.孔子一生勤奋学习,到子晚年,他特别喜欢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学起来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复诵读,一直到弄懂为止。因为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发明纸张,书是用竹简或木简写成的,既笨又重。把许多竹简用皮条编穿在一起,便成为了一册书。由于孔子刻苦学习,勤展书简,次数太多了,竟使皮条断了三次。后来,人们便创造出了“韦编三绝”这句成语,以传诵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莫扎特:一个天资聪慧的神童 莫扎特被公认为音乐史上的神童,他很早就显露出了在音乐方面的非凡天赋和卓绝才能。从莫扎特的童年中,你能看到一个孩子对待音乐的积极心态,对艺术事业的执著追求。虽然不能人人皆为天才,但对广大孩子来说,“神童莫扎特”绝对是具有传奇色彩、又值得学习的好榜样。 小时候,莫扎特常常走到钢琴前面,按着琴键细听,并努力弹出他曾经听到过的音乐。一次,莫扎特的父亲和朋友一起回家,看到4岁的莫扎特正坐在桌旁写东西。父亲问他在干什么,莫扎特说他正在写钢琴协奏曲。父亲把五线谱纸拿过来一看,激动得流出了眼泪,他对朋友说:“你看,他写的这些又正确又富有意义啊!”天资加上勤奋和用心,这就是神童莫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