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教育法(天赋和教育)
1. 天赋和教育
遇到没有天赋的学生,老师应该开导他努力学习完成学业,这样是对一个学生负责任,做为学生不一定都有赋,不要对没有天赋的学生轻视不管,这样会影响今后他们的人生或前途的,更不应该劝其再选它途。
2. 天赋教育规划师
具体到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师,其实不能笼统的来随便说明,因为这个职业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在国外已经有90多年的力士乐,对于很多公司和一些学校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师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存在,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新兴职业,职业生涯规划师。
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师?
用官方一点的解释来说明就是,其针对个人的性格、天赋、兴趣爱好、所受教育、工作经验等具体情况,通过测试、咨询、诊断、规划等方式,运用科学的测评工具,提供全面的信息、策略与方法,引导咨询者客观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发展潜能、职业兴趣、个人性格,调适自己的职业状态,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
3. 天赋教育是什么
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科学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并且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简而言之,素质教育就是全面提高与发展人的素质的教育。
4. 天赋和教育哪个起决定作用
⑴人的发展是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实现的,其中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
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它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对人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保证了人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消除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②教育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进他们获得全面发展的活动。在这里,教师的职责和工作特点保证了青少年发展的正确方向。
③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是最需要受教育也最适宜受教育的时期。青少年时期正是长知识、长身体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知识比较贫乏,经验不足,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还不强,他们的成长有赖于正确教育的引导。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主导的。
⑵发挥教育主导作用的前提
①人的可教育性: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人之所以具有可教育性,主要在于人具有可塑性,而人的可塑性表现为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机能是“未特定化”的。正是这种“未特定化”,为人通过教育而获得发展敞开了无限多样的可能性。
人的“未特定化”,使他能适应环境,使用权他不受特定的生活环境的限制,使他为了生存也无须改变自己的生物本性、生物结构,而只需变化自己的外在生活方式、生存环境。
人的“未特定化”是人的可塑性的前提,而可塑性又是人的可教育性的前提。现代科学研究对人类潜能的揭示,为人的可教育性展示了广阔前景。
当然,人的可教育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人的可教育性,既区别于遗传决定论(或生物预成论),也区别于教育万能论。
②人对教育的需要性:人不仅具有可教育性,而且有对教育的需要性,这是因为人是“合群的动物”,作为个体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
个体获得生存能力需要教育,要成为一个社会认可的人,更需要教育。人具有十分丰富的潜能,开发人的潜能也离不开教育。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人对教育的需要性。
不仅人类个体需要教育,人类社会亦需要教育,以维系它的延续与发展。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之处就在于人类拥有文化,文化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是人类心身能力的延伸。教育使得文化的保存、延续、发展和丰富成为可能。
⑶青少年身心发展与教育主导作用之间的关系
①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因与外因: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作用于相对的、有条件的,因为教育的影响只不过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外因。
教育在青少年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务必通过青少年的内部因素,即内部矛盾运动才能实现。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是指社会或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与他们原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②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ⅰ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ⅱ不均衡性;ⅲ稳定性和可变性;ⅳ个体差异性。
5. 天赋教育培训机构
有效果,因为他们讲的都是和孩子成绩有关系的知识
6. 天赋和教育的关系
看到我经常分享女儿的一些画作,不少朋友在问:孩子画得不错,有没有经验分享?
回想这两三年来对女儿绘画兴趣的培养,经验是谈不上,但方法还是用了一些的。
我们会一起玩“超级变变变”游戏,灵感是从小时候看的一本《卓娅与舒拉》中得来,具体操作附在文末。
我也常观察女儿的画作,找出她潜藏的需求,及时调整养育方式。我猜,这些改变女儿也能感受得到,这让她对绘画更有好感。相关链接同样附在文末,可以点击查阅。
一起了解绘画对孩子的好处吧:
首先,有利于孩子精细动作的发育,对于小宝宝,这点更为重要。哪怕只是简单的一个点、一个圈、一个波浪线,都是孩子探索手部动作的杰作。
其次,孩子想要将看到的画下来,就必然要学会仔细观察,找出物体的主要特征。而不断绘制的过程,又会促进其审美的提升,有利于人格的发展。
最后,绘画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孩子用语言表达不好的情绪、感受等,都可以通过画笔进行释放和宣泄,有利于保持身心健康。
家长想培养孩子的绘画兴趣,就要对儿童绘画的发展规律心中有数,对照孩子所处阶段,给予正确引导:
1
无意识涂鸦期
顾名思义,孩子就是在“乱画”,毫无章法。
这个阶段的孩子没有规则意识,如果你给支笔,他可能会满墙、满地乱画。但这是孩子探索“眼、手、脑协作”的重要过程,也是兴趣启蒙的关键时期,不要过分压制。
如果不想孩子在墙上或沙发上留下墨宝,那就主动提供一个可以乱画的空间。我当时是和女儿说好,可以在地板和玻璃门上画,给她买可水洗的彩笔,无论怎么画,事后用湿毛巾一擦就全没了。因为给了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所以至今我们家的墙面都是干干净净的。
2
涂鸦期
孩子的画开始貌似有些章法了,但成人绝对看不懂。
这个阶段孩子用笔不灵活,心中的想法也不具体,所以画面都非常抽象,但对孩子来说,这些线条和图案都是有意义的。
这是女儿2岁半时,在台历上涂鸦,已经出现了封闭的线条。
我很少去打断女儿的创作,有时她眼睛都快贴纸上了,我实在忍不住,就默不作声,直接上手纠正,然后尽快退回原位,不做过多干扰,尽量让她全神贯注。
3
象征期
孩子的画开始能看出一些意思了,但我们常会猜错。
这个阶段,孩子绝对是有思想了,只是不能很写实的画出来,更多时候是用些特征性图案来代表。画面缺少构图,想哪画哪。
女儿快3岁时画的,她说是草地、河流和一只兔子。
这个小人,是女儿3岁半时画的。两根棍子就代表腿,两个圆圈就代表胳膊,一个太阳就是头。
这个阶段,孩子画画都很“写意”,家长不要在细节上多做要求,尤其不会要打击孩子说“画的不像”,更不要教孩子简笔画,那都是对他们积极性与想象力最大的扼杀。
4
图示期
即便很有想象力的画,也完全能被成人看懂。
孩子开始对画面有整体安排,空间意识增强,写实感增加,人物、情节等都有体现。
这是女儿快4岁时画的,已经能看出水面以下和水面以上的空间区别了,蝌蚪、蜻蜓、荷花都比较真实了。
这个阶段很多孩子的绘画能力已经不错了,兴趣也多半养成,想进一步学习就需要送专业机构了。
这是女儿第1次上绘画课的作品,一只带棒球帽的蝌蚪,老师教了她物体间的“遮挡关系”,所以水草和蝌蚪的前后关系,表现的比较清楚。
绘画兴趣的培养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有的家长在孩子涂鸦期或象征期时,因为孩子画得“乱七八糟”,就断定他们缺少绘画天赋,这是不负责任的。
孩子的发展有他自己的节奏,有的孩子会在前几个阶段停留比较长的时间,看起来像是一直没有进步,缺少能力,但很可能只是孩子在蓄积能量,等待日后的爆发而已。家长要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绘画的过程上,只要孩子是享受的、是有意愿的,就说明,绘画已经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值得高兴。
在日常的陪伴和引导中,家长需要掌握一些小技巧,让你的孩子对绘画更加有兴趣、有信心、有力量。
下面的几个注意事项,你需要了解:
1
“像不像”不重要
我见过这样的妈妈:
孩子画了个小兔子,正准备涂颜色,妈妈看见了赶忙制止“你怎么能用红色呢?兔子都是白的你不知道吗?”
孩子赶紧换了支白色的笔,正要画,妈妈又喊“你用白色涂能看得出来吗?这是白纸!”
孩子又换了支绿色笔,“这颜色也不对啊!好好想想,用哪个笔才对?”
孩子摇头想不出来,迟迟不愿动笔。
毕加索说“我用了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可见在孩子随心所欲的创作面前,成年人眼中的“像不像”“对不对”根本不那么重要。
一味强调,不仅会让孩子有挫败感,更会禁锢他们原本丰富的创造力。
2
正确点评孩子的画作
当孩子拿着自己的画给你看,期待着表扬时,你怎么做?
是简单一句“画的不错”吗?听起来很敷衍。
或者说“你画的小狗真可爱,我都想摸摸它了!”
万一孩子告诉你“我画的是小熊”,怎么办?
掌握两个原则:一鼓励孩子自己做介绍,说出画面的内容。二认可孩子努力绘画这一行为本身,重过程,轻结果。
注意图中红线圈出的部分
女儿有一次给我看她的画,我看不出那个圆圈代表什么,于是我说“你一定花了很多时间来完成这幅画吧(认可她努力的过程)。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个部分呢(让孩子主动介绍)?”
女儿说“我最喜欢小狗!”我点头认可说“我也觉得小狗不错,它的头上有个什么?(让她自己说出画面内容)好像很特别的样子(认可她的想象力)。”
女儿说“那是一个转动的螺旋桨,这样它就能飞上天了!”“哦,螺旋桨转动起来的确就是这样,你观察得真仔细!”
这样“有来有往”的互动式点评,会让孩子备受鼓舞,认为自己的画能被大家看懂,很有成就感。
当然,如果还能加一些专业性指导(很遗憾我不懂绘画),孩子一定会更加受用。
3
帮助孩子提升能力
绘画是对孩子眼、手、脑协调能力的考验,能力较弱的孩子,绘画过程中总会体验到挫败感,自然兴趣不高。所以帮助孩子发展精细动作,尤其是手部动作十分必要。
最基本一点就是,尽早让孩子学会握笔。年幼的孩子都习惯抓握,就是最初握勺子时的方式,如下图:
要让孩子尽早学会握笔,就要从纠正孩子握勺习惯做起。2岁左右就可以开始,习惯了正确的握勺,很容易就能过度到熟练的拿笔。
另外多和孩子一起搭建积木、拼插乐高、制作彩泥等,都可以有效提升孩子手眼协调能力,增加手部及腕部肌肉力度。
早前我也鼓励女儿在这样的涂色书上涂色,一些细小部位的着色对幼儿来说很有挑战,可以锻炼手的灵活性和力度,增强孩子对画笔的掌控感。
另外孩子的视野也需要不断开阔。家长要带着孩子走出家门,去户外观察大自然,大到一整片树林、草地,小到一片树叶、一只蚂蚁,都值得细细观看。
阅读绘本时,也可以引导孩子观察书中色彩及线条的使用。只有看得多了,头脑中才能产生出画面,拿起笔来才会“妙笔生花”。
4
提供良好的绘画环境
生活离不开仪式感,绘画也一样。给孩子设计一个绘画墙,或预留一个专门存放画笔的绘画角,都能让绘画成为一件很特别的事。
姥姥为女儿设计的绘画墙
画笔、画纸的选择也不能马虎,不仅要安全无毒,还要定期更换,确保每一支画笔都有颜色。年纪小,用笔不熟练的孩子可以选择油画棒,显色度高,下笔顺滑。
大一点就可以选择水彩笔了,最好是可水洗的,方便家长打扫,笔杆要选粗细适中的,方便孩子抓握。
另外水彩、水粉、水墨等,对孩子来说都是新奇的绘画方式,瓶瓶罐罐的非常有趣,家长不要嫌准备起来太麻烦哦。
除了这些,还可以启发孩子用各种物品作画,快递盒里的泡沫包装纸、喝完的牛奶瓶盖、赠送的一次性小勺、小区路边掉落的树叶,都可以成为绘画创造的好材料。
附赠超值互动小游戏:
“超级变变变”
小时候看《卓娅与舒拉》时,书中的一家人常玩一种绘画游戏,我将它改良,并搬到了生活中。
初级版:先画一个图案(可以是圆圈、方块、梯形,甚至一个点)和孩子一起,一人加上一笔,看看最后会成为什么?
对年龄小的孩子,父母要在游戏中做主导,孩子主要负责猜大人的画作,再添上些“有的没的”。
进阶版:同样先画一个图案,让孩子想象,可以加些什么线条,让图案变成其他东西。
一开始如果孩子画不好,家长可以帮忙画主体部分,让孩子添加细节。
后面,可以让孩子画主体部分,家长来添细节。
也可以由家长来决定,要将图案变成什么,孩子来动笔。
比比看,谁想到的东西更多,谁画得更好。
提升版:孩子画一幅画,家长和孩子一起,提意做怎样的修改,让画面更有趣。
有一次,女儿画了一只坐在地上的小狗,我提意加上一个肉骨头,让小狗变成正在吃饭的狗。
女儿想想说,可以在狗屁股旁边加一陀“粑粑”,就成了正在拉粑粑的狗。
我们大笑,最后,还增加了滑板车,变成了一边吃、一边拉,一边玩滑板的狗。
培养孩子的绘画兴趣,绝不是为了成为画家,而是希望孩子们能多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多一重眼光独到的审美,多一份与众不同的气质,如此而已。
希望家长都能始终以赞美的眼光,欣赏孩子的涂鸦,以支持的态度,肯定孩子的创作,这样孩子就一定能在绘画中找到快乐,获得成长。
(文字图片转自超级育儿师)
7. 天赋教育怎么样
带孩子去听过他们的试听课,孩子感觉挺不错的,记单词的方法既简单又轻松
8. 天赋教育在美国
天赋人权的提出者是卢梭。
天赋人权是指人具有天生的生存、自由、追求幸福和财产的权利。由荷兰的格老秀斯、斯宾诺莎,英国的霍布斯、洛克,法国的伏尔泰、狄德罗、卢梭于17、18世纪提出。
认为在国家形成之前的自然状态下,人是自由和平等的,生命、自由追求幸福与财产是人的固有品质,也是人固有的权利。这种权利受到自然法(人类理性)的指导与规定。
格老秀斯认为,由于自然法使人得以占有某一特殊的东西或正当地去做某些事情,使人具有了自由、财产和偿还债务的权利。洛克认为,自然法规定了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利,并指导人们不侵犯他人的自然权利。
天赋人权这种权利亦是不可侵犯的。为了保护这种权利,格老秀斯、霍布斯、斯宾诺莎、卢梭主张放弃全部权利;洛克主张放弃部分权利,如惩罚他人的权利;杰佛逊主张保存全部权利,缔结契约,成立国家,运用政治权力与法律的力量来保护个人的自由、平等、财产或追求幸福的权利。
即使对个人权利做了某些限制,也只是使每个人的个人权利得到共同力量的保护;如果政府侵犯了这种权利,人民有权收回自己的天赋权利,推翻其统治,或个人有权反抗主权者。
天赋人权指导了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民主革命,为近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其理论观点也被载入到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和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中去。19世纪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家如孔斯坦、奥斯丁、梅因、边沁、密尔、狄骥等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对天赋人权说做了否定。
革命导师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肯定天赋人权说积极作用同时,明确地指出权利义务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因此它是一定社会的特有产物,是受一定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制约的。离开一定的经济和阶级关系,谈论所谓的“天生”的、“固有”的权利,是不科学的,不符合客观事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