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天赋论(唯理论天赋观念)
1. 唯理论天赋观念
西方哲学思想发展概况
一、 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论争
(一) 德谟克利特:原子说创始人。马恩称他为“经验的自然科学家课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列宁把他的唯物主义路线称为“德谟克利特路线”。德谟克利特在哲学上认为原子与空虚是万物的本原,运动为原子所故有,不同形状和不同体积的原子在流淌运动中,以不同的排列次序与位置结合起来,产生各种物体及其性质;在社会伦理观上,宣称幸福为人生的目的;在教育上,强调要遵循自然,注重练习,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 。
(二) 柏拉图:在《理想国》、《法律篇》等著作中,阐述了他的政治、道德和教育理论,建立起以理念论为中心的第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主张理念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善的理念是一切知识和真理,是一切存在之所本。在教育上,他认为教育应当由国家来组织,目的是要培养统治者、哲学王。
(三) 亚里士多德[U4] :他在哲学上提出关于第一哲学、实体、四因、潜能与现实、第一推动力等学说。他认为构成事物的原因有四种,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并认为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质料与形式结合的过程,就是潜能转换为现实的运动。这一理论表现出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恩格斯称他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在哲学上,他动摇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在教育上,他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张国家应对奴隶主子弟进行公共教育,使他们的身体、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谐”地发展。他是较早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思想的人。……
二、中世纪的宗教哲学与哲学思想中唯实论和唯名论的论争
(一) 经院哲学:主张理性服从信仰,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目的在于论证基督教教条的权威,以维护教会和封建主的统治。(常常讨论一些烦琐且无意义的问题而被称为烦琐哲学)
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那 在理智和信仰关系上,他主张信仰高于理智,哲学是“神学的婢女”。他把天主教说成是万物的恶“第一推动力”,把世界描绘成为由下而上的递相依属的等级结构。天主则是最高的存在,也是万物追求的最高目标。他把社会不平等的现象说成是天主所预言决定的,肯定政权和教权来自天主,但教权高于政权。他的哲学和神学体系叫做托马斯主义。……。
(二) 、唯实论 :也称实在论,是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中的一个派别,与唯名论相对立。它认为“共相”(即一般)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是独立与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共相”是个别事物的本质,个别事物由它派生出并不真实存在。唯实论把“共相”看做是独立存在于事物之外的精神实体,是第一性的东西,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三) 、唯名论:它认为没有离开个别事物的“共相”,“共相”不是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仅仅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词或概念;认为个别事物是真实的存在,是第一性的,先于一切的东西,因而唯名论具有唯物主义的倾向。但它不了解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因而否认一般的客观性,则又含有唯心主义的因素,不能达到唯物主义的彻底性。
唯名论 ,有极端的唯名论和温和的唯名论,前者完全否认一般的意义,后者承认一般表示事物的相似性或共同性,还没有达到对一般的本质的理解。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哲学思想
文艺复兴思14世纪~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开始于意大利,后来扩大到德、法、英、荷等国。它以复兴希腊和罗马文化为标志,提出了人道主义,即人文主义思想体系,以人道反对神道,以人权反对神权,以人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束缚。
(一) 人文主义:主导思想。它的基本内容是用人来对抗神,用人道来代替神道,宣扬人力的伟大,重视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想思维,提倡个性解放和自由。其理论基础就是人性论,理性在当时被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人文主义的基础是人性,人性的具体表现就是理性。
(二) 崇尚自然:从自然事物中寻求人的发展规律。夸美纽斯提出自然适应性原则,企图以自然事物来说明人的发展规律。卢梭:出于自然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社会就变坏了,以此向封建社会及其教育制度进行了无情的宣战。
四、反映早期资产阶级思想的经验论和唯理论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形成对于后世哲学的发展以及教育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现代西方两大哲学思潮,即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还与经验论和唯理论有着某种思想渊源的关系。反映在教育上的实质教育和形式教育,心理学上的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也同经验论和唯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经验论:也称经验主义。培根是其主要代表人物,马恩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试验科学的始祖”。他在认识论方面主张唯物论的反映论,认为真正的知识只有从对客观事物的研究中,即从经验中才能获得。他是第一个制定归纳法的哲学家。在教育上,夸美纽斯和洛克(“白板说”)都属于经验论者。经验论在发展中又有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之分。(唯物主义经验论承认感性认识的唯物主义基础,但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不懂得感性认识要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唯心主义经验论把个体的主观经验作为认识的唯一对象,有的还认为经验产生于人的内部心灵活动,走向了主观唯心主义。
(二)、唯理论:也称理性主义。它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认为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有赖于天赋理念或天赋的思维形式进行推理的结果。笛卡尔是近代唯理论的代表,他提出“天赋观念”说和“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认为一切真知都是由简单自明的观念演绎出来的。理性知识是可靠的,感觉是会欺骗我们的,是靠不住。斯宾诺莎既肯定人们的认识以独立的客观物质世纪为对象,是唯物主义者;又认为理性的认识可以不从感性得来,是由理性直觉和推理而得到的,在这一点上,他又违背了唯物论的基本观点,而陷入唯心主义。
(三)、二元论:康德站在理性主义的立场上,企图调和理性与经验的矛盾。两种因素相结合形成真知:一是知识的原料,来自经验;一是知识的形式,来自理性。这是康德的二元论观点。康德的理性观,对后来的唯心主义(新康德主义)、唯意志论(尼采哲学)等都有重大影响。
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主义
五、近现代西方哲学的几个主要流派
就其主导思想而言,大致可以概括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两大思潮与经验论和唯理论有着某些历史渊源。从经验主义到实证主义再到科学主义的发展;从理性主义发展到理性的人本主义和非理性的人本主义。)
2. 笛卡尔天赋观念论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认识只是客观事物在这张白纸上的描写。洛克(Jhon Lock 1632-1704)在牛津大学学习哲学、物理、化学和医学,当过医生。后来还在政府中担任要职。他说:“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理智不能拒绝和改变由经验所提供的简单观念。“就象镜子不能拒绝和改变物体在镜中产生的映象一样。”洛克把认识过程比做照镜子,把认识看作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明确提出了“反映论”。
3. 唯理论天赋观念的定义
笛卡儿强调科学的目的在于造福人类,使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和统治者。
他反对经院哲学和神学,提出怀疑一切的“系统怀疑的方法”。
但他还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原则,强调不能怀疑以思维为其属性的独立的精神实体的存在,并论证以广延为其属性的独立物质实体的存在。
他认为上述两实体都是有限实体,把它们并列起来,这说明了在形而上学或本体论上,他是典型的二元论者。
笛卡儿还企图证明无限实体,即上帝的存在。
他认为上帝是有限实体的创造者和终极的原因。
笛卡儿的认识论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
他主张唯理论,把几何学的推理方法和演绎法应用于哲学上,认为清晰明白的概念就是真理,提出“天赋观念”。
4. 天赋论是什么主义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西方最早有天赋道德论的人。
5. 天赋论是主观唯心主义吗
道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关于它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归纳起来主要有:
神源论(亦称“神启论”):道德来源于神的启示。客观唯心主义。
董仲舒:“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道之大源出于天”之说。孔子“天生德于予”,把道德起源归于天。
欧洲中世纪的科学家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帝,基督教的“摩西十戒”(孝敬父母,不杀人,不奸淫,不偷盗,不作假证陷害他人,不贪不义之财等);佛教“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饭酒)说成是上帝神明对人的启示,后来,成为宗教的道德戒律,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
心源论(亦称“天赋论”):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禀赋。人的先天固有善良或邪恶的意志。主观唯心主义。
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说”,荀子“人之初,性本恶”的“性恶说”等。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吾也,吾固有之也”,意思是说仁义礼智之类的道德规范不是后来形成的,根源于人心,是先天固有的良知。
德国近代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的“趋乐避苦”的天性。快乐的有益的是善,痛苦的有害的是恶,善良是从本性中产生的,这是的观点。
6. 天赋论的观点
关于道德的起源,在马克思主义学说诞生以前有几种不同的见解(神启论、天赋论、进化论、感觉欲望论)。
道德的本质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相应的道德体系的性质,它所体现的利益关系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7.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类认识是天赋的
“万物皆备于我”是唯心主义观点点。
这句话是孟子说的,意思是,世界上万事万物之理已经由天赋予我,在我的性分之内完全具备了。主观唯心主义主张,“我”主宰这个世界,“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万物皆备于我”,即备于我心,因此,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8. 天赋假设理论
中心极限定理(central limit theorem)是概率论中讨论随机变量序列部分和分布渐近于正态分布的一类定理。
这组定理是数理统计学和误差分析的理论基础,指出了大量随机变量积累分布函数逐点收敛到正态分布的积累分布函数的条件。
中心极限定理以严格的数学形式阐明了在大样本条件下,不论总体的分布如何,样本的均值总是近似地服从正态分布。
如果一个随机变量能够分解为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序列之和,则可以直接利用中心极限定理进行解决。总之,恰当地使用中心极限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有着极其重要意义。例1:一生产线生产的产品成箱包装,每箱的重量是随机的,假设每箱的平均重50千克,标准差5千克。
若用最大载重量为5吨的汽车承运,试利用中心极限定理说明每辆车最多可以装多少箱,才能保障不超载的概率大于0.95。是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之和。由题意知,Tn要小于5000千克。针对每个Xi来说,有。根据林德伯格-莱维定理,Tn服从正态分布N(50n,25n),由此我们得出下列公式:解此方程,可得n<98.37,因此答案为最多装98箱。
9. 天赋观念论谁提出的
客观唯心主义。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为论证他的理念论而提出的一种认识学说。他认为,人的感觉只能认识变灭的、不真实的现实事物,而不能认识永恒的、真实的理念。人们关于理念的知识只有通过回忆的途径才能获得。
柏拉图进一步发挥了苏格拉底助产术的思想。苏格拉底自称是最无知的人,不能教人以任何知识,只能起一个"助产婆"的作用,将他人心中原已孕育的知识通过辩论的方式启发出来。柏拉图将这一思想发展为回忆说。他在《美诺篇》中以一个童奴为例,说他虽然从没有学过几何学与数学,但通过诘难和启发,却能解答几何学的难题。由此证明:这些知识是人心中固有的,只是通过辩难引起回忆而已。
在《斐多篇》中,柏拉图将灵魂不灭说与回忆说结合起来阐述他的认识学说。他认为,人在出生以前,灵魂原已有了理念的知识,只有在灵魂和肉体结合出生之时忘记了。出生以后通过一些具体事物的认识,并加以启发,人们便回忆起和这些具体事物相类似的知识。正如看到一个人的肖像或他的用物时回忆起这个人一样,人通过美的花、美的人等具体的美的事物,便回忆起绝对的完全的美的理念。
柏拉图相对地肯定了通过感觉所获得的认识,认为它在认识理念的过程中有促进回忆的作用。但是,他所提出的回忆说仍然把感性与理性对立起来。这一理论为后来的天赋观念说等唯心主义先验论开了先河。
“回忆说”在柏拉图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主要作用在于:第一,为苏格拉底方法提供了理念论的论证。第二,回答了生活在可感世界的人何以能够认识理念的诘难。第三,论证了灵魂不朽。
10. 天赋是唯心主义吗
笛卡尔是唯心主义。
笛卡尔主义主要包括以下两个观点:
第一是确立了主体的独立地位,并建立了主体与客体相对而存的“两分法”,
其二是给出了“主体同一性”的假设,即“所有的主体都具有相同的心智框架”,因此主体之间是可以彼此“抵达”的。
就像牛顿力学依然是眼下绝大多数人认识这个世界、制造机器、了解运动最基础的知识一样,“笛卡尔坐标系”确立了推理、论证,还是演算、求解,甚至思考、判断的基本框架,成为时代的一种认识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