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大都督快速通关(东吴大提督)
1. 东吴大提督
1、 陆逊
陆逊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是中后期的名将,在周瑜死后任大都督,曾参与攻取荆州,成名战火烧刘备八百里连营。孙权称帝后官拜上大将军,为吴国开国元勋。
陆逊
陆逊因卷入东吴太子之争而被孙权逼死。
孙权称帝后,为巩固政权,通过拉拢世家代表陆逊与江东士族合作。然而,世家与皇权终究是不能共存的。陆逊为了给世家铺路,培养的两任太子理念与士族相同,却与孙权相左。孙权当然不能忍受儿子被世家所左右,于是逼死了陆逊。
2、 陆抗
陆逊之子,成名战西陵战役。
陆逊与陆抗
这场战役简而言之:东吴守将步阐投降西晋(此时司马家族已称帝,改国号西晋),西晋羊祜率众接应,陆抗平叛时又有将领投敌泄露军情,陆抗顺势调换主次兵力收复西陵。
后在与羊祜的攻防战中因殚精竭力而死;羊祜攻下西陵,不久,东吴灭。
3、 丁奉
丁奉是真正的底层出身,甚至不识字。丁奉擅奇袭战,这种战争策略与丁奉的经历有关。
丁奉
丁奉的晋升纯靠军功,擅奇袭战,吃了不识字的亏,丁奉不懂兵法,在大局的掌控上不能与周瑜、陆逊等接受过系统教育的名将相比。丁奉凭借多年的战场经验,对战场的形势判断非常准确。
成名战役:东兴之战雪中奋短兵。轻装奇袭魏军先锋军,先于魏军占下有利地形。奠定整场战役胜利的基础。
2. 东吴三个大都督
东吴的地形复杂,特别是沿江的要点众多,因此需要设立数十个战区都督来守备。
大都督看起来只比都督多了一个大字,但是两者的差别很大。大都督职位始于曹魏,相比设立数量众多的都督,大都督则只设立一位,是一个国家的最高军事统帅,统领内外军事。
3. 东吴第一任大都督
陆抗(公元226年—公元274年),字幼节,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逊子,东吴第五任大都督,亦是最后一任大都督。西陵之战抵御西晋军队的进攻,维持了吴国的稳定。凤凰三年(274年),陆抗病逝,享年四十八岁。陆抗病逝六年后,吴国灭亡
4. 历史东吴大都督
字伯言。
陆逊,汉族,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
陆逊的军事才能主要表现在他善于忍辱负重,不计较当前得失。巧夺荆州一战,利用关羽骄傲自大的弱点,以卑下的言辞写信吹捧关羽。使关羽完全丧失警惕,专注于樊城之战。而夷陵之战中,作为吴军主帅的陆逊统观两军主客观态势,确定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后发制人,相机破敌的战略。刘备十万之众来势凶猛。陆逊则主动放弃大片土地和战略要地,把五、六百里的山区让给蜀军,不顾手下的非议,静待时机。待蜀军锐气顿减之时,陆逊巧用火攻大获胜利。
5. 东吴水陆大都督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先生”。建安十二年冬,他被刘皇叔三次邀请,并最后归属蜀汉。在其中,他认为必定三分天下,并且认为只有与吴王孙权联合起来,方可灭曹。
果不其然,诸葛亮果真才对了!在他的指导下,没少赢过曹操。章武元年,刘备为抱关、张被害之仇,直袭东吴。吴军连连败退,东吴大都督陆逊趁刘备在林中避暑,一把大火烧毁了刘备七十万大军。刘备在临终前再三叮嘱诸葛亮,要联吴伐曹,不能像自己一样与东吴闹不和,诸葛亮含泪答应了。从此以后,诸葛亮开始专注于北伐,六出祁山,虽仅攻下两座城池,但激励了蜀军将士不服输的精神。这里面,还有诸葛亮想方设法,但上天又不曾帮助他。
比如说粮草问题,有一天,粮道发生地震,很难再前行,若不是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蜀军迟早饿死;还有一次,诸葛亮用计把司马懿引入上方谷。此时正值春荒,司马懿急需粮草,而上方谷粮草丰盛,诸葛亮故意用计撤军。司马懿攻下上方谷后,发现粮草里全是火油,还在地下发现大量硝炭,这时大火漫天。
就在诸葛亮认为司马懿必死之际,突然下起了大雨,司马懿得以逃脱。诸葛亮还是未能把司马懿消灭,挥泪病逝,谥号忠武侯。
蒋琬,子公琰。蜀汉著名政治家。赤壁之战后,他出山跟随刘备,刘备曾多次学习蒋琬的兵法,建安二十四年,他被升为尚书郎,刘备死后,他有与张裔共同担任直运粮草。诸葛亮死后,他又多次同姜维北伐,又履建战功,为后主赞赏。
董允,字休昭,三国著名政治家,是官员费t的助手。诸葛亮死后,他多次执意北伐,结果屡战建功,成为后主心中的好助手。
费t,字文伟,三国著名政治家。他主张暂停北伐,调养生息,十年之后,北伐不迟。于是费t就被封为蜀汉护卫将军。后主多次听从费t治国之言,费t也因此使蜀汉变的更加繁荣昌盛。
蜀汉四相,他们在我心目中是最好的丞相。他们为了平定中原,鞠躬尽瘁、扶危济困。并使蜀汉更加兴旺。如果没有这四人,就没有蜀汉!
6. 东吴第二任大都督
鲁肃是继任周瑜的东吴第二任大都督。
第一件周瑜年轻时率领几百人经过临淮鲁肃家乡,军中缺粮,向鲁肃去借。鲁肃家有两口粮,每口是三千斛,鲁肃用手指了其中一口相送,非常慷慨大方。
第二件事是携诸葛亮到江东,促成了孙刘两家联盟,共同对抗曹操。
第三件事是继任大都督后,邀请关羽在陆口相会以讨要荆州。关羽单刀相会,留下一段佳话。
7. 东吴大都督是什么官
羽扇纶巾大都督是周瑜 。
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郡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人。东汉末年名将,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
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208年)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又率军大破曹仁,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
赤壁之战后,向孙权献计软禁刘备,直接管理刘备阵营的军队部属,孙权认为曹操在北方仍需牵制,又认为刘备恐怕难以控制,所以没有采纳。
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批准了周瑜提出征伐益州的方案,返回驻地江陵,行至巴丘(今湖南岳阳),突然病卒,年仅三十六岁。孙权听闻哭泣道:“公瑾有王佐之资,然而寿命短促,我还能依赖什么呢?”又亲自穿上丧服为周瑜举哀,感动左右。灵柩运回吴郡时,孙权到芜湖亲迎,各项丧葬费用,全由国家承担。
8. 东吴大都督
首先,吕善论斤打错了,我想作者要说的是羽扇纶巾,而东吴大都督,其实正史中根本没有什么大都督的称呼,只是三国演义里为了凸显周瑜的地位而起的。
首年我来说一下什么是大都督:
大都督,官职名,曹魏所置,在黄初元年(220年)的九品中正制中,位列第一品。该官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当时的吴主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在名义上是臣服状态,因此,东吴亦随魏国官制。魏国的司马懿、东吴的陆逊都曾任职为“大都督”。蜀置中都护(李严),统内外军事。
其次,“大都督”和“都督”不同,“大都督”一般是统帅诸军的大将,而“都督”一职最早出现于光和中期(约公元180年)[1] ,最初应该是军中执法和办理事务的武官,地位不高。另外,汉末的时候,领兵的武官多称“督”,负责攻城的叫“升城督”,领某部者为“某部督”。
简单来说大都督就是军队最高指挥官,在东吴一共有过4位最高指挥官,先后顺序为: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而真正做到大都督的只有陆逊一人,陆逊也是唯一一位出将入相的人。
因为在周瑜时期,孙权自己只是讨虏将军,所以他被孙权授以偏将军的职位,其实是很低的。只是孙权赋予周瑜都督整个军队的权利,所以带有大都督的感觉,说白了职位低,权利很大。
那么“羽扇纶巾”这个词出自哪里,最初指的又是谁呢?其实这个词出自大家中学就会背的经典之作,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那么在这首词中“羽扇纶巾”指的又是谁呢?
首先我们看念如娇是怎么写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082年,当时的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已经被贬黄州两年多。在这段期间,他基本属于被放逐的状态,也没有太多事务要去处理,再加上内心的忧愁,于是他便时常在黄州境内四处游玩聊以慰藉。这首词正是他某次游历黄州城外的赤壁矶时,见眼前之景,不由想起三国时期的历史往事,心有所感而写就。
这首词起首便大气磅礴,大江之水向东奔流而去,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大江和历史人物有什么直接关系?为什么苏轼要将这两者放在一起呢?其实一路奔流的大江便如同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那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最终都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留给后世之人的只有遐想和追忆。紧接着两句便是交代了词人所处的地点,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西边,人们都说这里正是当年三国时期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战场。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是描写赤壁波澜壮阔的风景,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波涛狠狠地拍打着江岸,激起阵阵如雪的浪花。这三句一出,给人以“千骑卷平冈”之势,不由身心大震。这也不由让词人心怀激荡,于是便脱口而出上阕最后两句慨叹,这如画的江山,曾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令人心神往之。
上阕词人重点是写赤壁之景。下阕词人的笔触回溯历史长河,开始聚焦于三国风流人物周瑜身上。遥想周瑜当年,小乔刚刚嫁给他的时候,他是那般的雄姿英发,手持羽扇,头戴葛巾,谈笑之间便指挥吴军将大败曹操的军队。苏轼着力于刻画周瑜的意气风发,其实也是表现对他的思慕,周瑜当年是何等卓异不凡,而苏轼其实也有着这样的雄心壮志,想要改变宋廷当时萎靡的现状,奈何天不遂人愿,被贬黄州蹉跎度日。
从上面的解释中其实我们就知道了,这里的“羽扇纶巾”4个字说的是三国时期的周瑜。
所以,三国演义中“羽扇纶巾”的东吴大都督就是周瑜周公瑾。
9. 正史东吴大都督
1、周瑜(175-210),男,字公瑾,汉族,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东汉末年东吴杰出军事家,相貌英俊有“周郎”之称。周瑜精通军事,又善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2、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今重庆忠县)人,祖籍荆州南阳郡。三国时期吴国大将。他为人暴躁记仇,少有气力,好游侠,为人勇猛刚强,忠心耿耿,勇往。
陆逊(183-245),本名陆议,字伯言,汉族,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历任吴国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吴大帝孙权兄桓王孙策之婿,世代为江东大族。于公元222年率军与入侵东吴的刘备军作战,以火攻大破刘备蜀军的“猇亭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后因卷入立嗣之争,力保太子孙和而累受孙权责罚,忧愤而死,葬于苏州,至今苏州有地名陆墓。
4、太史慈(166-206),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东汉末年武将,官至建昌都尉。弓马熟练,箭法精良。原为刘繇部下,后被孙策收降,于赤壁之战前病逝,死时才四十一岁。5、吕蒙,字子明,他出身贫贱,所以不爱读书,但却在孙权的提拔之下,来了个180度的转变,变的读起书来,而且读的比许多儒生要多,在战事,他与陆逊联袂合作的杀关羽是大家熟知的的,他的才略,他的胆略,都在此战表现了出。
黄盖 凌统 周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