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么获得财富(古代怎么发财)
1. 古代怎么发财
看武侠小说的朋友心里可能都有这么一个疑问:江湖中那些门派,哪里来的那么堵经济收
入,居然可以养活那么多武林高手,控制这么多门派弟子?
有人说,门派就相当于武馆,收徒就相当于招生,收入来源当然就是学费。
有人说,凭借武力,可以在自己的地盘上收取保护费,维护当地的治安。
还有人说,宗教门派可以依靠平日的香火钱和捐赠,甚至做法事来维持开支。
但是,这些手段的确可能是古代那些门派的收入手段之一,但远远不是其核心经济来源。我
们需要明白一点:江湖中的很多门派,并不仅仅是武术共同体,更是一个个经济实体。
《倚天屠龙记》中的海沙帮,是私盐贩子的组织;《笑傲江湖》中的排帮,以伐木放排为
生;清代出现的青帮控制了漕运;镖局则类似于货物托运加保险公司。
这时候就会有人跳出来说:“打住,你说的这些能赚钱的帮会,都是一些三流小帮,拿他们
举例子说服不了我!”
那好,接下来我来分析一下从唐初开始,武林各个阶段里第一流大门派的经济实力。
说到一流门派,就不得不提少林。而且在绝大多数时期,少林派都是整个武林的执牛耳者。
这不是因为少林的武功最博大精深,天下无敌。而是因为在这些时期,少林寺的经济实力与财产
规模是最为庞大的。
唐朝人说,“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寺院占有的财富,一度是天下财富的 70% 以
上。据《少林寺准敕改正赐田牒》记载:唐初,高祖李渊曾赏赐少林寺“寺前件地,为常住僧
田,供养僧众”,“合得良田一百顷”。又据《金石萃编》的所述:李世民与王世充决战中原,
少林寺僧俘虏了王世充的侄儿王仁则献给李世民。李世民遂“赐地四十顷,水碾一具” 。这一百
四十顷土地是多少呢?整整一万四千亩!而且根据记载,寺院受赐的土地常常称为“水
田、”“肥田”、“良沃”,估计一般全是上等膏腴之田。等到了元朝,少林寺有记载的常备僧
兵已经超过了1000人。
少林这等富可敌国,但在元朝,我们的印象中却并没有少林派的身影。甚至在《射雕英雄
传》中,根本没有出现过少林。因为在这个历史阶段最为知名的,莫过于全真教。
金元时期,道教学者王喆开创了全真教,自号重阳子(金庸笔下五绝之首王重阳)。他收有
七个徒弟(即《射雕英雄传》中的全真七子)。当时七子之一的丘处机在山东一带传道,一度名
声很广,在他赶到撒马尔罕为成吉思汗讲道之后(这也是他在蒙古遇到郭靖的历史基础),被成
吉思汗“赐号神仙,爵大宗师,掌管天下道教”,又赐金牌一面,上有“真人到处,如朕亲
临”。后来全真七子之一的张志敬执掌全真教之后,主持修缮泰山、华山等四岳庙和济读庙,得
到汗廷鼎力资助,“岳读庙貌,罹金季兵火之余,率多摧毁。内府出元宝钞十万缗付师,顾工缮
修”。当时的全真教盛极一时,一度力压整个佛教,少林在这个时期没有出现在主舞台也属正
常。
不过在后来对蒙哥汗即位后,佛教又重新得到蒙古权贵对尊崇,而之前道教对佛教对打压在
这时遭到了反弹,尤其全真教徒大肆宣扬的道教经典《老子化胡经》,其中表现出来的中原地区
文化优越感也恰恰是蒙古统治者所忌讳的。不久之后,当时主管汉地的忽必烈就借故将全真教的
掌门张志敬拘来痛打一顿,据记载张志敬当时“头面流血,全无愧耻”。自此之后,全真教逐渐
没落,在武林的历史中消失了。
再后来的武林,武当派的崛起令人瞩目。以致金庸整部《倚天屠龙记》都是以武当作为背景
来撰写的。
张三丰于元末创立武当派,不仅武功高强,“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遂以绝技名于世。“而
且因其长寿,仿若已然成仙,明朝16位皇帝都曾寻访过张三丰。武当也受到不少明朝皇帝的赏
赐,如成化十二年(公元 1476年),朝廷在一道敕令上划给了武当山自然庵一大片田产:
敕谕官员军民诸色人等:朕惟大岳太和山兴圣五龙宫自然庵,乃羽士栖真之所。上为国家祝
厘,下为生民祈福者也。其地东至青羊涧,西至行宫,南至桃源涧,北至明真庵为庵中永业。
恐年久被人侵毁,特赐护持。凡官员诸色人等,毋得欺凌侵占,以阻其教。敢有不遵朕命
者,论之以法。
由此可见,那些强大的大门派的背后,往往有着数不尽的良田与财富。
当然,这些门派的产业当然不止这些供耕种、租佃的田地。
实际上武林门派对于市场与商业的涉足之深,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他们的商业触角伸至种植
业、纺织业、碾硙业、制盐业、制茶业、工艺品制造业、店铺业、饮食业、仓储业、药局业、金
融业等行业。
北宋东京的大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是东京城最大的商业交易中心,四方趋
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
南宋时,江西抚州莲花寺出品的莲花纱,是驰名的奢侈品品牌,价格比寺外纱要贵二三成:
抚州莲花纱,都人以为暑衣,甚珍重。莲花寺尼凡四院造此纱,撚织之妙,外人不可得。一
岁每院才织近百端,市供尚局,并数当路记之,以不足用。寺外人家织者甚多,往往取以充数。
都人买者,亦自能别。寺外纱,其价减寺内纱什二三。
元朝初年,隶属于全真教的绛州玄都万寿宫,“辟田园,广列肆,增置水硙,凡所收入,斋
厨日用之余,率资营缮之费”。可知玄都万寿宫介入的产业包括农业种植(田园)、开设店铺
(列肆)、经营水力磨坊(水硙)等,其收入足够支付道观的日常用度与建设经费。
而最令人惊奇的是,寺院开创了中国传统的金融业。
我们现在如果需要贷款,通常都是向银行申请。但在古代,我们但这种需求,只能去找寺院
的“寺库”。
开创寺库金融业的僧人是生活在北魏的昙曜和尚。他利用“僧抵户”所缴纳的地租“僧只
粟”作为本金,“俭年出贷,丰则收入”。到了宋代,寺院开设的放贷机构被称为“长生库”。
陆游甚至写诗专门批判过寺院设置的长生库,他说:“今僧寺库辄作库,质钱取利,谓之长生
库,至为鄙恶。”
不管陆游对长生库是多么看不惯,但放贷业务确实构成了北魏至唐宋时期寺院最重要的经济
来源之一。
寺院不但开创了中国的金融业,还创新了金融制度。
我们知道,古人借贷的常见方式是“质举”,即抵押贷款。而寺院除了质举之外,还推
行“举贷”之法,即信用贷款。借贷双方签订合约,确立一种契约关系。维系这一契约的,并不
是抵押物,而是个人信用。
宋代的寺院长生库还像今日的银行一样吸纳存款。南宋黄震的《黄氏日钞》提到一个故事:
绍兴府有一位叫做孙越的读书人,幼时年贫,不过他的叔祖很赏识他,在长生库存了一笔钱,作
为侄孙日后参加科考的费用,“且留钱浮屠氏所谓长生库,曰:此子二十岁登第,吾不及见之
矣,留此以助费。”此时的长生库,跟近代银行形态已经非常接近了。
现在如果你回过头来再看看金庸小说,那么看到玄慈方丈,冲虚道长,尹志平还有岳不群等
人的时候,除了武功的高低,大概还能大概猜到他们的另一个身份。坐拥数十万亩良田的大地
主,开办纺织业、碾硙业、制盐业的商业大亨,控制了一方金融产业的金融巨鳄。
2. 古代发财怎么说
表:撰写文章;上呈帝王的文书。
它一般用于较重大的事件。它是古代臣吏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专门文体。
如:出师表陈情表
三国两晋把凡属于陈述性的上行文都称为“表”,内容也更加广泛,包括论谏、劝请、陈乞、进献、推荐、庆贺、慰安和讼理、弹劾等,故又有“表体多包”之说,可见“表”的应用在一定时期内是比较广泛的。
唐宋以后,“表”的进言议事的作用逐步由其他文种替代,而仅用于陈谢(谢官、谢赐)、庆贺、进献之类了。
在明代,凡遇朝廷举行庆典,如寿旦、元旦、冬至等,内外臣僚都在照例进贺“表”,“笺”。“表”用于皇帝和皇太后,“笺”用于皇后。
“表文”一词,亦有称之为“文疏”、“天地表文”等。表文可细分为“章表”、“祝文”、“祝章”、“哀章”、“表文”、“吊词”等等。
志,是古代一种笔记式文体。但这类文章多是抒情性很强的散文。它可记叙,可描写,可议论,可抒情,寓意深长。如明朝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3. 古代发财的另一种说法
答:发达。
发财,汉语词汇,fā cái,发财致富的门路。 发财通常指获得了许多财富,也指手中拥有大量可支配的财富。
①《礼记·大学》:"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郑玄注:"发,起也。言仁人有财则务於施与以起身成其令名,不仁之人有身贪於聚敛以起财务成富。"
②《金瓶梅词话》第七九回:"虽发财发福,难保寿源。"
③老舍《骆驼祥子》五:"他想不到作官,发财,置买产业。"
4. 古代发财的典故
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的农历三月份,龙溪县(今福建省龙海市附近)的一位名叫黄中的老农,跟他的儿子一起撑着小船,去往漳州的东门买粪用来肥田,泊船码头厕所里的粪便,一向是归黄中买的。父子二人担着粪桶进了厕所,忽然看见一个腰袱——相当于现在很多喜欢旅游的朋友系在腰上的腰包——黄中将腰袱带回了船,解开一看,只见里面有六十两黄金。儿子一看大喜,说这下咱家可发财了,黄中严肃地对他说:“这一定是上厕所的人丢失的,如果是有钱人,不会把贵重的财物包好后缠在腰上,所以很可能是穷人丢的,穷人能攒六十两黄金并带出来,想必是救命的钱,怎么能据为己有?我要等着失主回来。”儿子生气地争执起来,说咱们种一辈子田也挣不来这么多钱,现在白来的钱又不拿,岂不迂腐,说了半天也没有用,生气地走了。黄中把金子重新用腰袱包好,藏在船尾,抱着竹篙等失主回来。
“良久,遥见一人狂奔而来,入厕周视,彷徨号恸,情状惨迫。”黄中连忙上前问他出了什么事情,那人说:“前一阵子官府抓住几个山贼,山贼被拷打之下,胡乱攀指,说家父是他们同伙,结果家父被抓进了大牢,多亏乡亲和士绅们一起作保,州官才答应,缴齐一百二十两黄金作为保释金,释放家父,我把家里的房子和田地都卖了,又朝亲友借了一些,只凑齐了六十两,州官说先交一半也行,等家父出狱后,我再慢慢凑齐剩下那六十两,我赶紧把金子放在腰袱里,急匆匆去州里,谁知走到这儿突然内急,上厕所时,解了腰袱放在一旁,由于心焦意乱,出来时没有把银子带上,现在银子丢了,我死不足惜,老父亲可怎么办啊!”说着泪如雨下。
黄中仔细问清楚他所丢腰袱的颜色、里面的银子是怎么包封的,“俱符”,然后拿出那个腰袱对他说:“金子都在这里,我已经等你很久了。”
那人惊喜过望,激动得连说谢谢,非要给黄中留下十两金子,黄中拒绝道:“我要是有那个贪心,为什么不直接拿走全部金子,非要等你回来再要你这十两呢?”说完撑着船离开了。
拾金不昧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中叙述了穷秀才何岳两次还金的故事,表现了何岳的高尚品格,至今仍有教育意义。
5. 古代有钱人怎么发家致富
列举或补充庄子曾长期从事的职业或行业,或谋生方式。
a,漆园园长
b,编草鞋
c,钓鱼
d,捉蝉
e,砍柴
f,找老婆的一个土豪亲戚,某河段段长(监河侯)借粮借钱
g,采摘野果
h,有志青年或好学青年慕名来拜师求学游学,带来些贝币,刀币,土特产,肉干肉脯什么的
i,做一些商务咨询,解决一些当时企业家的管理难题得到咨询费,或者应邀去参加某地的企业家座谈会,获得一些川资盘费
j,老婆若真是省长介绍的,老婆主动拿出来补贴家用的的嫁妆,娘家人逢年过节的帮衬等
k,庄子在幼年受到当时一流的教育,认得的汉字超过现在的一级教授。
料想也能继承一笔家族遗产
l,庄子住的自住房,不用交房租,水电,物业,暖气燃气费,出门不用打的,吃饭基本不下馆子,很少买衣服,去见当时的正国级领袖魏王,穿的都是补丁衣服
m,庄子住的自己家的房子很结实,不用装修费,修缮费,不用换门窗玻璃防盗网啥的
n,庄子身体很好很长寿,无子女,几乎没有医疗费支出,也不需要在子女教育抚养上花费
6. 古代发财词语
发财在古代的雅称有高就。
发财指的是获得了很多财富,也指的是手里拥有了大量可以支配的财富,发财不能凭空而来,而是要经过努力的工作,才能得到财富,这种财富的获得可以是体力的,也可以是脑力的,只要是从正规渠道获得财富,都可以称为发财,发财在古代也有着高就的意思,高就是放弃原来的工作,去担任地位比较高的工作,我们常说你在哪儿发财,也可以说成你在哪儿高就。
7. 古代的发财怎么写
古人在恭祝高升时常使用各种优美的雅词,以下是一些例子:
1. 登堂入室:表示人生事业有成,地位显赫。
2. 名列前茅:表示成功获得了比赛、考试等方面的第一名,职业地位得到提升。
3. 进贤之路:表示进步的道路愈走愈宽广,更加卓越显赫。
4. 一帆风顺:表示事业或行动像顺风一样顺利。
5. 金榜题名:表示在博士、进士等科举考试中及格,名列前茅。
6. 展翅高飞:表示个人事业有成,飞黄腾达,地位显赫。
7. 福星高照:表示福气不断,生命之路充满光明。
8. 鸿图大展:表示个人的发展潜力得到发挥,有望成就大业。
9. 春风得意:表示个人心境愉悦,万事如意,自信满满。
总的来说,古人恭祝高升时善用美妙的雅词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寓意十分深刻,充满着文化和人情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