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冰块怎么获得(古代的冰块哪里来的)
1. 古代的冰块哪里来的
宋朝的普通百姓使用冰块消暑。我国古人很早就会储冰消暑,《诗经》 里就有冬季凿冰贮存的描写,但因过程不易仅少数贵族有机会享用。
宋代时,冰块已成为平民百姓的消暑佳物,人们利用硝石溶于水时的吸热反应制冰,专门制冰售冰的商人也开始出现。
宋朝的普通百姓使用冰块消暑。湖北随县战国曾侯乙墓曾出土一件铜冰鉴,是一件方形双层器皿。外层是鉴,鉴中套壶,用来盛酒。
方壶置于方鉴内,鉴有镂空盖,盖身正中有方形孔,正好套住方口,方放亦有盖,上带四环形钮。
在鉴的腹部和四角有八个龙形耳,四足作兽形,鉴外部和口沿均饰以镂雕或浮雕的勾连云纹和蟠螭纹。冰鉴在使用时壶内装酒,鉴内放冰块,可降温和保鲜。
从周代开始,就有了储存冰块的传统。当时宫廷中就挖有冰窖,这时候叫冰井,还有专门负责进行储存冰块的官员。
在取冰块前还要进行一定的祭祀行动 ,然后选择就近的河流,在冬天最冷的时候,等河里的冰已经能够承受人体的重量,就会开始取冰。
为了使冰不容易融化,古人在挖“冰井”的时候,往往挖的很深,一般都建在极为阴凉的地方。并且在地上铺有厚厚的稻草,每层冰块之间更是有严密的隔热措施。
当一个冰井装满之后,就会密封起来,开始装下一个,直到装满所有的冰井。古代的那些贵族就可以在炎热的天气下,饮用冰酒水来降暑。不过这个时候,能用的起冰块的也只有贵族阶层。
2. 古代的冰块怎么来的知乎
古代人用硝石制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能使周围的水将温直至结冰。所以一些人便开始利用硝石开始制冰。
他们拿一个装满水的罐子,再拿一个更大的容器,在容器内放水,然后将罐子放在容器里,并不断地把硝石加入容器,罐内的水就会结冰。
3. 古时候的冰块哪里来的
官办的冰窖里供应。
大概挖10米左右即可(其实挖几米即可),冰窖的墙体和拱券全部用砖砌筑而成。
把窖门做厚,使密封隔热的效果得以增强。
冰窖中的冰大都是每年冬天“三九”天的晚上,从河里切取天然冰块储存起来。
4. 古代冰块珍贵吗
古代是有冰块的。最开始只能用天然冰,只有北方地区结冰的地方有。
早在先秦时代,时人便利用天然冰来制冷,给食物保鲜、做冷饮。
据《周礼》记载,当时周王室为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管理“冰政”,负责人称“凌人”。
此部门的编制不小,共有80名“职工”。一般从每年冬天的12月起,工人开始采取天然冰块进行储存。
古代的藏冰条件当然没有现代人好,方法也比较简单。
每年大寒季节,古人就开始凿冰储藏,因为这时的冰块最坚硬,不易融化。管理藏冰事务的官吏监督奴隶、农民到水质好的地方凿采,藏到预先准备好的冰窖里。
冰窖都建在阴凉的地方,深入地下。用新鲜稻草跟芦席铺垫,把冰放到上面之后就覆盖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然后密封窖口,待来年享用。
由于这样储存,每年大概会有三分之二的藏冰会融化,所以古人常常将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三倍。
河南新郑、河北易县、陕西咸阳等地,都曾发现战国时期的冰井。
上图是故宫内的冰窖
而在南方一些不结冰的地方,工匠们学会了造冰。大约在唐朝末期,工匠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了大量硝石。偶尔他们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能使周围的水将温直至结冰。
于是一些能工巧匠便开始利用硝石开始制冰。
扩展资料:
在冰块出现之后,开始流行起“冰饮”,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冷饮。
当夏天制造冰块成为可能后,市场中也出现了“冰鲜”,人们打捞的海产品,通过冰的冷冻运输的更远、保存的更久,古人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再后来,人民开始在制冰时向罐子里放入糖、各种水果等,逐步将冷食产品日益丰富起来。
到了宋代,市场上冷食的花样就多起来了,南宋时期,夏天街市上就有出售“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饮料。
元代的商人甚至在冰中加上果浆和牛奶,这和现代的冰淇淋已是十分相似了。
5. 古代人冰块哪来的
古人是怎样制冰的,这种制冰的方法,在北京市,一直延续到1981年冬天。
在结冰到了一定厚度,已经能够承受人体重量的河湖面上,用冰镩将冰面切断成为长方块,尺寸约长一米、宽约0.7米。
这时候的冰的厚度是不够的,切断的冰块下部继续结冰加厚。
在几天之内,将原来切开的断口,再行切断,冰块就浮起一点,也就加厚一点。
就这样周而复始的切断并加厚,一直越过最寒冷的阶段。
起冰时,用挠钩将最后断开的冰块拉上岸坡,运至冰窖,码放成垛。夏季到来时出售。
这种冰窖,大多数是极厚的草棚,只有皇家专用冰窖,才有固定的建筑,至今北京还留有地名。
这样的储存冰,因为集中保存,冰窖的温度很低,能够坚持过夏天。
清代对皇宫使用的冰块自有安排,对官僚用冰也有配额。民间用冰,就是一种商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