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灯具的文化属性是什么(宋朝有什么灯)
1. 宋朝有什么灯
玉灯则多用白玉组成,石灯为进贡之物,琉璃灯用五色琉璃制作,其上品为无骨灯。无骨灯没有圈骨,圈片浑然一体,上面可绘饰龙综、鱼纹等图案,分光叠翠,效果良好。
2. 宋代有什么灯
子母灯是一种传统舞蹈。发源于来安县大余郢乡邢港村,由民间舞蹈双舱船灯演变而成。
民国29年(1940年),新四军二师在当地宣传抗日时,发现了这个灯舞。在罗炳辉师长的关心和二师文工团的指导下,双舱船灯经过重新设计和排练,形成了新的风格,并更名为“子母灯”。“子”代表人民的子弟兵新四军,“母”代表人民群众。
3. 宋代的灯叫什么名字
在春节、元宵节等节日的晚上,古时候的人们有赏灯的习俗。届时各种彩灯争奇斗艳,很是迷人好看。而其中有一种最最受人们欢迎的灯,就是走马灯了。而走马灯是一种能够转起来的灯,只要它一转,灯壁内事先放好的一些人、马等之类的剪纸就会动起来,从外面看上去任马追逐,物换境移,非常好看
。
走马灯又叫跑马灯、串灯、转灯,产生于宋朝,当时叫马骑灯。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已经有京城临安夜市买卖走马灯的记载。周密《武林旧事》也有“若沙戏影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的描述。文学家范成大的诗文还有更具体的记载,并且在一首记述苏州正月十五上元节灯会的诗歌里,描绘了千姿百态的灯,像飘在天空的孔明灯,地上打滚的大滚灯,以及“转影骑纵横”的走马灯等。当时好像没有走马灯这种称呼,所以诗人自注称其为马骑灯。诗人所记为南宋注熙十一年(即1184年)的事。所以这些记载可以充分说明走马灯在南宋时期已经很是盛行。
说起走马灯,它虽然只是一种提供给人们玩耍的小玩意,但是其所包含的智慧,还是相当的令人称道。它之所以能够旋转,乃是根据热空气上升可产生推力的原理,类似于近代燃气轮机。在一个或方或园的纸灯笼中,插一根铁丝做立轴,轴上方装上一叶轮,其轴中央两根交叉细铁丝,在铁丝的两段粘上人、马之类的剪纸,当灯笼内灯烛点燃后,热气上升,形成气流,从而推动叶轮旋转,于是剪纸随着轮轴转动,它门的影子就会投射到灯笼纸罩上。因为走马灯所表现的大多为战争体裁和武将人物,看上去似乎是合时代英雄人物反复登场退场,来去匆匆。于是人们后来便也用“像走马灯似的”来比喻历史的兴衰变化和时代大人物的频繁更替。
4. 宋朝的灯
兔子灯是一种传统特色的我国流行的灯具,原始的设计来自:《诗经·关雎》,我国古书里最早提到兔子灯的宋朝《宝元玉鉴》中说:“一砚细中一色,四牒兔子,明月悬中”。兔子灯的设计概念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当时漆灯芯中的兔子灯,也被认为是“灯之先祖”,它们以兔子的形象装饰着灯柱,采用漆灯芯制作而成,而灯芯就装在兔子的嘴里,将灯心带入灯里。
5. 宋朝的灯笼种类
花灯,又叫灯笼,主要的作用是照明。古代的灯笼一般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作,中间放上蜡烛。
它起源于汉代,在唐代十分盛行,宋代则遍及民间。花灯的制作十分讲究,在具备生活功能的同时,也可以做得富有艺术感。
比如,仅就花灯的种类而言,就有宫灯、纱灯、龙凤灯、棱角灯、树地灯、礼花灯、蘑菇灯等;从形状上区分,则有圆形、正方形、圆柱形、多角形等。
6. 宋朝有什么花灯
没有。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7. 宋朝灯会
诗句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出自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意思是,东风还未吹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
8. 宋朝用的什么灯照明
漂(piao)一声:主要指停留在液体表面不下沉或浮在液体表面顺着液体流动或风吹动的方向移动;
灯(deng)一声:主要指照明或做其他用途的发光的器具;燃烧液体或气体用来对别的东西加热的器具,有可以作为姓氏。
二者组合在一起应该是漂在湖面或者液体上的灯。传统民间经常放水灯,这是是一种水上的民间习俗,它起源于宋朝的习俗,每年的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很多人都会去湖边放漂灯,所以中元节也称水灯节。漂灯就是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