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观念与经验观念论述(天赋观念与经验观念论述的区别)
1. 天赋观念与经验观念论述的区别
一,由实践到认识
二,由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的全过程
一,由实践到认识
认识的辩证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这两个阶段而实现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的飞跃.
毛泽东同志说:"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
1.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①什么是感性认识
所谓感性认识,就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片面(即个别外部属性)的认识.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的表面的个别的属性和特性的反映.
知觉是比感觉高一级的感性认识形式.它是感觉的集合.
表象是大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于感官的那些客观对象的形象的再现.表象的存在是不以客观对象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为条件的.
从感觉,知觉到表象,是由个别特性到完整形象,由当时感知到印象的直接保留和事后回忆的认识过程,这里已经含着认识由部分到全体,由直接到间接的趋势.
它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直接性是它的突出的特点.虽然是生动的,形象的,但是还不深刻,这就是它的局限性所在.
结 语:感性认识的特点
②什么是理性认识
所谓理性认识,就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固有的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
概念是对于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特性的反映.
它表现为一个个的词.
如人民,国家,学生,教师等.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的反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或断定.
判断是由概念组成的,表现为一个个句子.
例如,今天的天气很冷;张三是四川人等等,这都是判断.
判断
推理是以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合乎逻辑地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
推理可以使人们由已知进到未知,获得间接的知识.它不仅能反映事物当前已经存在着的内部联系,而且能预示事物的发展趋势.所以推理是最能显示理性认识威力的思维形式.
推理表现为复合句.
推理
结语:理性认识的特点
从概念到判断再作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表现为一系列的抽象概括,分析和综合.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抽象性,间接性是它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一,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是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在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体现.
第二,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还可以从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上去理解.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这是由于实践的需要所决定的
第一,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第二,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我们要改造世界,达到成功的目的,只凭感性认识是不行的,要靠掌握规律,抓住本质,才能取得胜利.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要用概念等理性认识的形式来表达
感性认识在理性认识的参与下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感性认识的发展.
波普尔:理论先于观察
库恩:一个人看到什么,既取决于他所看到的对象,也取决于先前已有的视觉—概念经验的引导.
爱因斯坦: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理论,理论决定着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
中医把脉要精通脉理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所谓理性认识包含着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以感性材料为基础.
例如,即便是作纯理论性的报告时,也总离不开引用一定的感性经验材料,否则听众难以接受.
理性认识要以语言这种具有一定声响或文字的感性形式来表达.
3.对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批判
唯理论的基本特征
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
唯心主义的唯理论 :
不但不承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而且完全颠倒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否认理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认为人们的观念是生来就有的"天赋观念".
唯物主义的唯理论 :
—承认物质世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的知识来源于客观世界.
—它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感性认识是混沌不清的,不可靠的,是造成错误的原因.认为理性认识不需要依靠感性认识,单凭所谓"直觉"就可以把握客观事物.
经验论的基本特征
经验论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
唯心主义经验论
不仅否认理性认识,而且也否认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甚至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归结为自我的感觉和经验,从而导致唯我论的荒谬结论.
唯物主义经验论
—承认感觉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它却认为,只有感觉经验才是唯一可靠的认识,而理性认识则是空洞的抽象,是不可靠的认识,这显然又是错误的了.
我们反对这两种错误的倾向,就必须努力做到感性和理性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一面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一面又要不断地研究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新情况和新经验.
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意义
4,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途径
①要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②必须经过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的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 天赋观念论的提出者是
法国本土也在笛卡尔物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名为“机械论唯物主义”的派别。这一派哲学家利用笛卡尔的物理学来反对他的形而上学,证明心灵绝不能脱离肉体,灵魂也不可能永生。机械唯物主义的哲学家大多都从事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其中有三名医师成为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分别是开拓者勒卢阿、成形者卡巴尼斯和集大成者拉·梅特里。勒卢阿与笛卡尔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他把笛卡尔“动物是机器”的观点推广到人类,宣称灵魂是肉体的样态,思想是一种机械运动,遭到笛卡尔的抗议。卡巴尼斯则写了一本书,论述人的肉体会对精神产生怎样的影响。最后,在拉·梅特里写的《人是机器》中,才将机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阐述了出来。
那么这本书究竟讲了什么内容呢?它的核心观点又是什么?
从“动物是机器”到“人是机器”
笛卡尔是一名二元论者,他的思想中有形而上的哲学部分,也有形而下的物理学部分,马勒伯朗士继承了上半截,机械唯物主义者发挥了下半截,形成分裂。
在笛卡尔的早期著作《谈谈方法》中,他就说动物是一架没有理性的机器,它们的活动不是依靠认识,而是依靠身体的部件结构。人则不同,人具有理性,拥有思想。理性决不能来自物质的力量,它应当是由神创造出来的。理性并不像舵手住在船里那样存在于身体之中,它无处不在,是一个不同于身体的本性,故而不会随着身体的死亡而消灭。也就是说,在早年的笛卡尔看来,心灵是可以脱离身体的,身体不会对心灵产生影响。
而到了晚年,笛卡尔逐渐对医学产生了兴趣。1664年发表的遗作《论人》和《论胎儿的形成》中,笛卡尔把人体也看成了一架机器,他认为人的五脏六腑就如同钟表齿轮一样,只要有发条启动,肢体便会随之而运转。这个用来发动人体的发条就是一种被称为“动物精气”的东西,在外界刺激引发神经冲动之后,信号先是传给大脑,然后大脑再传给“动物精气”,由它来对身体发号施令。这样,人体内的“动物精气”便取代了人体外的“神造理性”,使人能够自动起来。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笛卡尔早期的“神造理性”控制人的肉体理论,是为了迎合基督教的灵魂不死信条;而他的后期思想则是在医学研究上的发现,认为人只需通过自己的身体,就能够运动起来。
所谓“人是机器”的观点,主要考察这几个哲学问题:
①人的身体究竟能不能自己运动?是否需要到身体之外去寻找运动的原因?
②心灵与身体究竟是什么关系?是心灵决定身体,还是身体决定了心灵?
③人与动物到底有什么区别?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拉·梅特里所写的《人是机器》,将会对以上三个主要问题进行逐一解答。
“人是一架会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
笛卡尔因主张天赋观念论而被经验唯物主义者们所嘲笑,拉·梅特里则要为笛卡尔恢复名誉,他说:“如果哲学的领域里没有笛卡尔,那就和科学领域里没有牛顿一样,也许还是一片荒原。”但拉·梅特里不是像马勒伯朗士或莱布尼兹那样,极力调和笛卡尔与教会的矛盾。相反,他认为笛卡尔隐瞒了自己的真正观点——笛卡尔利用一种隐晦笔法,使神学家们相信他认为灵魂可以不死,放过对他的攻击。然而,在弄得笛卡尔的哲学之后,人们就会发现,他把一切自大的、虚荣的、傲慢的、自称为上帝选民的人拉回人间,证明他们只不过是一些在地面上直立着爬行的机器而已。
拉·梅特里认为关于身体与心灵的问题,只有医生和科学才有发言权,神学家除了编造词汇之外,还能提供什么呢?他们以理性动物的资格来进行杜撰,说在身体之外有一个非物质性的神造理性,它不依赖于身体而存在,并且还是身体活动的原因,说得好像他们亲眼见过这种东西似的。拉·梅特里本着科学的精神,说哲学理论也要建立在实验和观察之上,而不是夸夸其谈,我们应当拿起经验这根指路杖,让眼前的事实来说话。
医生们研究证明,人体是一架会自己行动的机器,血液推动着它,食料支持着它,气温呵护着它。倘若心脏停止、血液凝固、肢体冰冷,那么这架机器就会坏掉,变成一具静止的尸首。如此看来,身体运动的原因不应当到体外去寻找,它完全是自动的。神学家们对人体一无所知,所以他们只知道行走、跳跃、下蹲这些明显的肢体运动,并将其归因于心灵或意志的作用。然而他们不知道,身体中还存在血液循环、消化吸收、神经反应等心灵无法控制的运动。在拉·梅特里看来,心灵并不是身体运动的原因,而是众多身体运动中的一种。
心灵不在身体之外,它只是身体里的一种运动。这种运动过程是这样的:外界事物刺激我们的身体产生信号,信号通过神经传输到大脑之中,形成最初的感觉,发生应激反应。这些感觉还可通过重复刺激,不断积累与发展,形成了具体的观念。又在想象力的作用下,变成人类所独有的概念、意志,从而促使身体活动起来。因此,可以说人这台机器完全是自动的。
身体决定心灵,体质决定精神
心灵不是独立于身体的另一种实体,它只是身体活动中的一种。就像血液循环、消耗速度会受到体质的影响一样,心灵也会在不同程度上被身体所左右。
身体决定心灵,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在《人是机器》中举了许多例子,如身体进入休眠的时候,血液流动就会缓慢下来,导致心灵变得放松,无法集中在某个对象之上,只能随着肌肉一点一点地沉入麻痹状态;又如鸦片能够使躯体沉醉,进而导致心灵获得某种快感,进入舒适的麻木之中;劳累会使人垂头丧气,睡个饱觉又可以令他精神饱满。
此外,身体的胆汁质决定着人的性格,荷尔蒙控制心中的情欲。只要切断一根神经纤维就可以使天才变成傻瓜;如果把人置于极度饥饿的困境下,一切道德观念便都失去作用,他们会像禽兽一样露出赤裸裸的牙齿,撕食自己的亲骨肉。在大量的事实面前,谁还能否认身体对心灵的决定性作用呢?
心灵、灵魂、理性或者其他更多的名词,它们所代指的那种叫做“精神”的东西,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它始终无法脱离身体这种“物质”而存在,它只是身体的一种运动而已。心灵是如此地依赖于脑子和整个身体的组织,因此拉·梅特里认为心灵、灵魂是一个毫无意义的空洞名词,它是由神学家们创造出来的,如果要严谨起见的话,那么心灵“只是指我们身体里那个思维的部分”。
对拉·梅特里机械唯物主义的评价
神学家们把理性看作上帝赠予人类的礼物,有了它,人与其他动物才产生了本质的区别。然而,拉·梅特里却坚决否认理性是神创造的,认为它只是我们身体构造的产物而已。
人与动物都是机器,人是从动物界里直立行走出来的。用拉·梅特里的话来说就是:“人并不是用什么更贵重的料子捏出来的;自然只用了一种同样的面粉团子,它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变化了这面粉团子的酵粉而已。”要区别人与动物,首先不是从大脑中的观念去寻找答案,而是要从身体的组织结构去分析。一般来说,四足动物的脑组织在形状和组成上跟人差不多,不同的地方在于按照脑和身体的比例来看,在一切动物里面,人的脑子最大,表面的皱纹也最曲折。这样的显著区别才能使人脑产生出心灵这种特殊的活动来,进而形成观念、概念和思想。
显然,拉·梅特里的哲学属于机械唯物主义。首先,他把心灵还原为一种身体的活动,说明身体决定心灵的原理,这属于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其次,他通过人体器官来研究意识,并且把意识也归入人体器官中,用器官来说明一切,这就具有了机械性。机械唯物主义有以下缺陷:
第一、将人与动物等同视之,没有认识到人的社会意识与动物的畜群意识存在区别。人的意识不单是生理器官的产物,还与社会生产、教育风俗、家庭环境等方面有关;仅从生理方面来研究意识是不够的;
第二、具有庸俗的倾向,在机械唯物主义者的眼中,大脑生产意识就像肝脏分泌胆汁或肾脏分泌尿一样,经常把意识给物质化了;
第三、没有认识到意识的能动性,片面地强调身体对心灵的作用,将人视为可供随意操控的机器,不懂辩证法。
3. 天赋观念 名词解释
1、必也正名[ bì yě zhèng míng ]:指必须按照正统伦理观念和礼仪关系来端正纲纪名分。
2、良知良能[ liáng zhī liáng néng ]:旧指人的天赋的首选观念和本能。
3、穷奢极欲[ qióng shē jí yù ]:穷:极;奢:奢侈;欲:享乐的观念。奢侈和贪欲到了极点。
4、却客疏士[ què kè shū shì ]:比喻囿于地方观念,不用外来的人,也不用有才能的人。 指妒贤嫉能。
5、哗众取宠[ huá zhòng qǔ chǒng ]:以浮夸的言论迎合群众,骗取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4. 天赋观念是否存在
提出“白板说”,被称为“近代哲学之父”的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J.洛克。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8月29日-1704年10月28日)是英国的哲学家。在知识论上,洛克与乔治·贝克莱、大卫·休谟三人被列为英国经验主义(British Empiricism)的代表人物,但他也在社会契约理论上做出重要贡献。他发展出了一套与托马斯·霍布斯的自然状态不同的理论,主张政府只有在取得被统治者的同意,并且保障人民拥有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自然权利时,其统治才有正当性。洛克相信只有在取得被统治者的同意时,社会契约才会成立,如果缺乏了这种同意,那么人民便有推翻政府的权利。 洛克的思想对于后代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并且被广泛视为是启蒙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自由主义者。他的著作也大为影响了伏尔泰和卢梭,以及许多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和美国开国元勋。他的理论被反映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上。 洛克的精神哲学理论通常被视为是现代主义中“本体”以及自我理论的奠基者,也影响了后来大卫·休谟、让·雅各·卢梭、与伊曼努尔·康德等人的著作。洛克是第一个以连续的“意识”来定义自我概念的哲学家,他也提出了心灵是一块“白板”的假设。与笛卡尔或基督教哲学不同的是,洛克认为人生下来是不带有任何记忆和思想的。 人物生平 洛克的父亲也叫做约翰·洛克,是一名在萨默塞特郡(Somerset)担任地方法官书记的律师,曾经在英国内战时担任议会派部队的军官。洛克的母亲艾妮丝·金恩则是一名制革工匠的女儿,据传长的相当漂亮。洛克的双亲都是清教徒。洛克在1632年8月29日生于萨默塞特郡的威灵顿村,一个距离布里斯托大约12英里的地方。他在同一天被受洗。出生后不久,洛克家搬到了布里斯托以南7英里的Pensford镇区,洛克便在那里的一个农村长大。 1647年,在父亲的友人,也是国会议员的Alexander Popham的资助下,洛克被送至伦敦就读西敏中学(Westminster School)。在从西敏中学毕业后,洛克接着前往就读牛津大学基督教堂学院(Christ Church)。虽然洛克的成绩相当杰出,他却对大学安排的课程感到相当乏味和不满,他发现一些当时的哲学家例如笛卡尔等人的著作都要比大学里教授的古典教材还要有趣。透过在西敏中学认识的同学理查·洛尔的介绍下,洛克开始将兴趣转向一些实验哲学和医学的研究,并且成为了皇家学会院士。 洛克在1656年获得学士学位,接着在1658年获得硕士学位。由于在牛津期间广泛学习医学、并且曾与许多知名的科学家如罗伯特·波义耳、罗伯特·胡克共事,洛克后来还在1674年获得了医学学士的学位。在1666年,洛克认识了沙夫茨伯里伯爵(Anthony Ashley-Cooper),伯爵当时正为肝脏感染疾病所苦,在接受洛克的悉心治疗后相当感激,于是说服洛克成为他的助手。 找到新工作的洛克于是在1667年搬进了沙夫茨伯里伯爵于伦敦的住所,兼任他的个人医师。在伦敦,洛克在知名医师托马斯·西德纳姆(Thomas Sydenham)的指导下继续研读医学,西德莱姆对于洛克在自然哲学上的概念产生极大影响,这种影响可以在后来洛克所著的《人类理解论》一书里发现。 随着沙夫茨伯里伯爵的肝脏病情逐渐恶化,洛克所学习到的医学知识也备受考验。洛克负责协调其他几名医师一同参与治疗,并且说服沙夫茨伯里伯爵接受一次开刀手术(开刀在当时本身就是可能致命的)以移除肝脏内的囊肿。手术进行得相当成功,疾病也逐渐复原了,伯爵感激的称赞是洛克救了他一命。 在担任沙夫茨伯里伯爵医师的时期,洛克开始撰写一些在后来被出版为《人类理解论》一书的草稿,其中有两份草稿依然保存至今。也是在这个时期洛克担任了伯爵所创建的贸易与种植园事务委员会的秘书,提供伯爵有关国际贸易和经济上的意见。 沙夫茨伯里伯爵身为辉格党的创立者之一,对于洛克的政治思想有极大影响。伯爵于1672年被指派为英国大法官(Lord Chancellor),洛克也随之参与各种政治活动。1675年,在伯爵于政坛失势后,洛克前往法国旅行。在1679年当伯爵的政治情势稍微好转时,洛克又回到了英格兰。也是在这个时期,很可能是出于伯爵的鼓励,洛克开始撰写知名的《政府论》一书。在书中洛克替后来1688年的光荣革命提出辩护,但也批评了托马斯·霍布斯等人的独裁主义政治哲学。虽然洛克是与较具权势的辉格党共事,他所提出的自然权利以及政府理论在当时可说是相当激进而革命性的。 然而到了1683年,由于被怀疑涉嫌一件刺杀查理二世国王的阴谋(虽然根本没多少证据能证明他直接参与了谋刺案),洛克逃亡至荷兰。在荷兰,洛克终于有时间继续开始撰写许多著作,花了许多时间重新校对他的《人类理解论》以及《论宽容》的草稿,直到光荣革命结束为止洛克都一直待在荷兰。在1688年洛克跟随奥兰治亲王的妻子一同返回英格兰。在抵达英国后不久洛克开始将大量的草稿出版成书,包括了《人类理解论》、《政府论》、以及《论宽容》都在这段时期接连出版。 洛克的密友玛莎姆女士(Masham)邀请洛克前往她在艾塞克斯郡的乡下住所定居。虽然当时洛克的身体状况已经因为哮喘病发作而饱受折磨,他仍成为了辉格党的英雄人物。在这段期间洛克也经常与艾萨克·牛顿等人讨论各种议题。 从1691年开始洛克一直住在玛莎姆女士的家中。在健康状况不断恶化,洛克在1704年10月28日去世,并被埋在艾赛克斯郡东部的High Laver小镇的一个教堂墓区。洛克终身未婚,也没有留下任何子女。 虽然洛克一生中经历了王政复辟、伦敦大火、伦敦大瘟疫等许多历史事件,他仍没来得及在有生之年看到他的理念被实践。君主立宪制和议会民主制的发展在洛克的时代都还处于早期阶段。 影响 洛克对於哲学和政治哲学界产生极大影响,尤其是自由主义的发展。现代的自由意志主义者也将洛克视为其理论的奠基者之一。洛克对于伏尔泰有极大影响,而他在自由和社会契约上的理论也影响了后来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詹姆斯·麦迪逊、托玛斯·杰斐逊、以及其他许多的美国开国元勋。洛克的理论激励了后来的美国革命与法国大革命。洛克在知识论上也有极大贡献,他提出了“主观性”—或称之为“自我”的定义,Charles Taylor等历史学家认为洛克的《人类理解论》一书是现代哲学中有关自我的概念的奠基者。 财产理论 在《政府论》中洛克主张公民社会是为了对财产权利提供保护才产生的。洛克所谓的财产是以拉丁文的proprius一词为基础,代表了一个人所拥有的东西—包括了拥有他自己。也因此,洛克所谓的“财产”包括了拥有“生命、自由、和财产”的权利。政治社会创立的目标便是为了提供财产权利更好的保护,因为财产能够代表其成员私人的(非政治性的)利益,但却无法代表一些只有与共同体里其他人结合才能实现的利益。 从这个理论延伸,每个人必然都在社会以外(例如在自然状态下)拥有一些财产,因此政府并不是财产权利的唯一来源,也不能够随意挪用个人的财产。如果政府存在的目标是为了保护财产权利,财产必然是先于政府存在并且完全独立的。洛克的对手罗伯特·费尔默爵士主张如果自然状态真的存在(他否认其存在),那么所有东西必然是属于公共所有的,私人财产不可能存在。托马斯·霍布斯对此也抱持类似的看法。洛克因此提出了一套解释财产如何在没有政府的情况下存在的解释: 首先,洛克主张每个个人都“拥有”他自己,所以每个人在自然状态下都是同样自由而平等的。因此,每个人也必然拥有他劳动所得的产品,要否认这点便等同于将他视为奴隶。也因此每个人都有权在自然赋予的资源上混合他自己的劳动:一颗长在树上的苹果对所有人都没有用处,只有当某个人将其采收后它才有可能被食用,而苹果便成为了那个采收的人的财产。洛克同时提出另一种论点,他主张我们必须允许苹果被采收为私人财产,否则无论世界上的资源有多么丰富,所有人类都只有饿死一途。一个人也必须被允许进食,因此他有权利食用经过他劳动所得的果实(同时他也有权拒绝其他人食用他的果实)。当苹果被他吃下的,他也必然是这颗苹果的所有人,无论是在他咀嚼时、当他啃咬时、当他将苹果送至嘴边时,只要他在这棵苹果上混合了他的劳动(透过采收它的动作)。 不过这还没有说明为何一个个人应该被允许在自然赋予的资源上混合劳动。由于人必须进食,采收苹果也是必要的,但这还不足以解释为何人们必须尊重其他人的财产。因此洛克假设在自然状态下资源是相当丰富的:只要其他人还有机会取得“同样多”和“同样好”的资源,一个人便有权利拿走一部分的自然资源,而由于自然资源是相当丰富的,一个人可以在拿走所有他自己会用到的资源的同时,也不会侵犯到其他人的资源。除此之外,一个人不可以拿走超过他能使用到的数量,以免资源被糟蹋。洛克也因此提出了两个取得财产的但书:“同样多和同样好”的条件、以及避免“浪费糟蹋”的条件。 透过这一连串理论,洛克主张一个完整的经济体制的确可以在没有政府的自然状态下存在。私人财产因此是先于政府而存在的,社会也是为了保护私人财产才形成的。 累积的限制 劳动创造财产,但财产的累积也有其限制。依据洛克的说法,没有被使用的财产是一种浪费,也是对于自然的侵犯。不过,随着“长久产品”的引进,人便可以卖出他们手上过多的会腐烂的产品以交换长久产品,如此一来便不会违反自然法了。由于黄金、银块、和其他各种贵金属及宝石并不会腐烂,除了美观价值以外,它们对于人的生存是没有用处的。也因此一个人可以自由的累积它们,或者以它们进行贸易换取食物。透过人与人之间的自愿同意,它们便成为了货币(一个人可以用黄金换取苹果、而另一个人则可以用黄金换取小麦)。透过货币的买卖,一个人便能够避免对于资源的浪费,例如在果实腐烂之前便将它们变卖以让他人食用。但是货币机制的使用也使得对物品的过多占有。洛克最终对于采用货币机制采取了一种至少在表面上看来不太连贯的态度。 政治理论 与托马斯·霍布斯不同的是,洛克相信人的本质是带有理性和宽容的。但与霍布斯相同的是,洛克认为自私是人性的本质,这也是他在货币理论上的基础。洛克认为在自然状态下所有人都是平等而独立的,没有人有权利侵犯其他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洛克也主张应该对政府权力实行监督与制衡,并且认为当政府背叛了人民时,革命不但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这些理论对于美国宪法及其独立宣言都有极大影响。 卡罗来纳宪法 洛克经常被视为是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是美国革命的先驱。不过,毁谤者批评洛克曾透过一间英国公司投资了在新大陆的奴隶交易,也批评他在担任沙夫茨伯里伯爵秘书期间曾参与了卡罗来纳宪法(Fundamental Constitutions of Carolina)的起草,那份宪法在新大陆的卡罗来纳州建立了一套封建的贵族制度、并且给了奴隶主对奴隶的绝对控制权。一些人认为洛克提出的圈地财产的理论正当化了对于美洲原住民的土地侵占。毁谤者举出洛克在著作里的反贵族和反奴隶理论,质疑他言行不一。然而,大多数美国学者都驳斥了这些毁谤者的批评,指出洛克并没有实际参与卡罗来纳宪法的起草,并且也否认了这些毁谤者对洛克著作的解释。 自我理论 洛克是不列颠经验主义的开创者,虽然他本人并没有完全贯彻这种哲学思想。洛克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洛克将“自我”定义为“会以意识思考的东西(无论其本体,无论其是由何种精神、物质所单独构成或混合而成,皆是如此),这种东西是可以进行感觉的,会感觉到快乐或痛苦、幸福或不幸,而其意识延伸的程度,便是其自我所关心的程度。”但洛克并没有忽略“本体”的重要性,他写道:“肉体是构成人的一部分。” 因此洛克认为“自我”是一种在体内的自我察觉、以及自我意识的反射。在《人类理解论》中洛克解释了这种意识灵魂的发展过程,他批评了圣奥古斯丁派所提出的人生下来皆带有原罪的理论,也批评了笛卡尔提出的人生下来皆带有基本逻辑知识的理论。洛克认为人的心灵开始时就像一块“白板”,而向它提供精神内容的是经验(即他所谓的观念)。观念分为两种:感觉的观念和反思(reflection)的观念。 感觉来源于感官感受外部世界,而反思则来自于心灵观察本身。与理性主义者不同的是,洛克强调这两种观念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洛克还将观念划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不过并没有提供合适的区分标准。我们唯一能感知的是简单观念,而我们自己从许多简单观念中能够形成一个复杂观念。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就是他对于如何教育这种空白心灵的大纲;他相信教育才是构成人最重要的部分,或者更根本的说,心灵开始时都只是一个“空橱柜”,他还说:“我想我会说在我们所遇到的人之中,其中有九成的人的好坏或是能力高低,都是取决于他们所受到的教育。” 洛克也主张“在我们婴儿时期所受到的任何琐碎印象,都会对我们以后有相当重大而持久的影响。”他主张在一个人年轻时所形成的联想(观念的联合)比那些后来才形成的更为重要,因为它们是自我的根源—它们是第一波留在“白板”上的印象。在《人类理解论》中,洛克引入了这些概念,还提出了一个例子:例如我们不应该让一个“愚蠢的女仆”告诉小孩在晚上时会有“小妖精和鬼怪”出没,否则“夜晚便会永远和这些可怕的念头结合在一起,他从此再也摆脱不掉这些想法了。” 洛克的联想理论大大影响了后来的联想心理学,对18世纪的思想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教育理论。几乎所有的教育家都会警告父母不该让小孩们发展出负面的联想。这也推动大卫·哈特利在《人之观察》(Observations on Man,1748年)一书中尝试去发现联想理论的生物学机制,从而导致了心理学和其他新学科的发展。 白板说: 主张认识来源于经验的一种哲学思想。西方哲学家用它来比喻人类心灵的本来状态像白纸一样没有任何印迹。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J.洛克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指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只是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中才有了观念,因此,经验是观念的惟一来源。他抛弃了笛卡尔等人的天赋观念说,而认为人的心灵开始时就像一张白纸,而向它提供精神内容的是经验(即他所谓的观念)。观念分为两种:感觉(sensation)的观念和反思(reflection)的观念。感觉来源于感官感受外部世界,而反思则来自于心灵观察本身。与理性主义者不同的是,洛克强调这两种观念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洛克还将观念划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不过并没有提供合适的区分标准。我们唯一能感知的是简单观念,而我们自己从许多简单观念中能够形成一个复杂观念。
5. 天赋观念与经验观念论述的区别与联系
唯名论(Nominalism)与唯实论(Realism),通常是指西方在公元十一、二世纪「共相问题」(TheProblemofUniversal)的两支对诤学说dao。但是,在西方哲学史上,这两个名词使用得相当松泛,譬如:当它们用来指称十七世纪的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或者二十世纪的逻辑实证论与士林哲学时,意涵就有不同。然而,不容否认的是,无论是何种形态的唯名论或唯实论,在基本立场上,它们仍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且很明显地是继十一、二世纪的唯名与唯实之争发展出来的。
共相问题,也就提普遍概念是否具有客观实在性的问题,或者,抽象观念与感觉个物的关系系究竟如何的问题。它的发生背景极为复杂,最早可溯源到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理型的主张,但直接的导火线则是缘于波斐立在Isagoge,即「亚里士多德范畴论之导言」一书里,提出了有关「类」与「种」的本质问题,诸如:它们是存在于吾人心灵中,抑或事物之中?它们与感觉经验的内容分离存在,抑或存在于感觉内容里?-却未加以解决所致。
柏拉图的理型说认为感官所对的经验世界流变无常,只有理念才是真实无妄的,而一切经验中的个别物,均因分享了理念的真实才能以不完全的方式存在。但是,柏拉图的这种主张,明显地与常识相悖。因此,亚里士多德修正师说,认为经验中的个别事物才是真实的,吾人心中的共相是理智抽象的产品,虽然具有知识上的客观性,却以个体事物为基础,不能离个体事物独立存在。结果,柏拉图的学说成为中世纪唯实论的滥觞,而亚里士多德「共相不离个物」的主张,则鼓舞了唯名论的立场。当波其武(Boethius,四八○~五二五)将波斐立之Isagoge译介为拉丁文,在初期士林哲学专务逻辑学的探讨风气下,终于演为两种极端对立的学说,聚讼不决,相持不下,一直到今天,仍然成为许多哲学家主要关怀的问题之一。
唯实论,在共相之争的阶段中,由于受到教会立场的支持,较占优势。严格论之,它应区分为过激的实在论(ExaggeratedRealism)与温和的实在论(ModerateRealism)两种,前者与唯名论对立,而后者则是批判唯名与唯实之争的调和立场。过激的实在论,以安瑟伦为代表,主张种与类能独立存在,具有比个体更高的实在性,是天主创造万有的模型,而为人类心灵所能认知者。由于这种主张屡受唯名论攻击,后经阿贝拉(Abelard,公元一○七九~一一四二年)批判修正,认为共相乃人类理智经抽象作用才从个体中把握到的本质,虽然并非主观虚构,但却以个别具体的事物为基础,同时也不能穷尽个别实体的全部内涵。阿贝拉这种主张较符亚里士多德原义,后为多玛斯继承,成为士林哲学知识论的基本立场,一直秉持到今日的新士林哲学中。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分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以斯宾诺莎为代表。他承认规律是客观的,主张只有理性才能把握规律,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在承认认识对象即自然界的客观性这一点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反对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它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并且实际上会导致把理性看作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对唯心主义让步。
经验论又译“经验主义”。它是“唯理论”的对称。认识论的一种学说。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是唯物主义经验论体系的代表。他批判天赋观念说,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的。主张经验按照其来源可分为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两类,前者即感觉,后者指反省。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在其对感性经验作唯物主义的说明这一点上是正确的,在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也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
6. 天赋观念是什么意思
良知:1指天生本然,意思是顺应天道而赋予(不学而得)的智慧;如“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也,良知也”出自《孟子•尽心》。2指知交好友,如“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天赋是指天资、资质;也指生来具有的、禀受于天的。释义:1是天所给予、天授;2是禀受于天、生来具有;3是资质。
如徐迟《牡丹》三“姚黄以一种天赋的自卫能力应付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