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谈学习就是天赋视频(作家谈读书)
1. 作家谈读书
感觉简约朴实,平易近人,又很真实幽默,让人在阅读充满趣味的小故事,小道理,小镜头,小幽默的同时,领悟到它们背后的大智慧,大人生,大视野,大成功,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悟。
正如刘墉先生自己所言,他不喜欢轻易地得出硬性结论,他所作的只是导入。他的作品就像一扇门,向我们每个读者敞开,进门之后的无限风光,盎然趣味,个中真意则需每个观览者自己领略。
2. 作家谈读书的文章
一、善于总结和回顾自己的读书经历,并加以归纳
与一切伟大的作家一样,列夫·托尔斯泰也很重视一个人的读书和学习问题。早在1870年,他就在自己的笔记中写道:“一个想学习的人在浩瀚的书海中如何去找寻他所需要的书呢?”
为了使人们了解他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情况,1891年,六十余岁的托尔斯泰曾给友人列德尔列的一封信中开了一份书单,题为《对我产生了印象的书籍》
二、读文学作品,一定要注意作者的性格
他在1853年的日记中写道:“读书,尤其读纯文学的书——要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该作品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性格上。”既关心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更关注“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性格”,这可以视为托尔斯泰第二个值得引起重视的读书方法。
三、朗读文学作品,并在诵读中感受或评判一篇文学作品的好坏
托尔斯泰在休息、闲暇或与友人聊天的时候,经常会动情地朗读起他所喜欢的一些文学作品,并经常因朗读而感动地落泪。有时候,他在朗读之后,还会加以评说。
像托尔斯泰这样喜欢朗读别人的作品,然后再加以评说的情况,在其他著名作家的身上并不多见,但这对于加深一篇文学作品情愫和内涵的理解,却有极大的好处,这可视为托尔斯泰第三个值得引起重视的读书方法。
除了以上三点以外,托尔斯泰还有一些读书方法也值得借鉴。例如,他在阅读书籍之余,还经常喜欢与人谈论,交流思想和读书心得,他认为这一点很重要。在1853年的日记中甚至写道:“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动作更能启发心智。
思想必定是在与人交往中产生。”又如,他不迷信那些一等作家或最低作家之类的划分,在他看来,“被划为第一等的作家也有非常坏的东西,而被划为最低一等的作家也有非常好的东西。
因此,如果一个人相信了这种对作家划分等级的办法,相信了在一等作家那里一切皆好,在低等作家或不知名的作家那里一切都差,那么,在理解上他只会陷入歧途并且失去许多有教益的和有启发性的东西”。凡此,都是一些很值得学习的读书经验。
3. 作家谈读书的片段
林语堂在论读书中提出的主要观点:
人之初生,都是好学好问,及其长成,受种种的俗见俗闻所蔽,毛孔骨节,如有一层包膜,失了聪明,逐渐顽腐。读书便是将此层蔽塞聪明的包膜剥下,才是读书人。并且要时时读书,不然便会鄙吝复萌,顽见俗见生满身上,一人的落伍,迂腐,冬烘,就是不肯时时读书所致。所以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
读书不可勉强,因为学问思想是慢慢胚胎滋长出来。其滋长自有滋长的道理,如草木之荣枯,河流之转向,各有其自然之势。逆势必无成就。
且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其景况如看一名人相片,或读名人文章,未见面时,是一种味道,见了面交谈之后,再看其相片,或读其文章,自有另外一层深切的理会。或是与其人绝交之后,看其照片,读读文章,亦另有一番味道。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五十而学《易》,又是一种味道。所以凡是好书都值得重读的。自己见解愈深,学问愈进,愈读得出味道来。
谁是与你相近的先贤,只有你知道,也无需人指导,更无人能勉强,你找到这样一位作家,自会一见如故。
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胆识二字拆不开,要有识,必敢有一自己意见,即使一时与前人不同亦不妨。前人能说得我服,即前人是,前人不能服我,是前人非。
4. 作家谈读书方法
一是可以得到修身养性,能感染人、陶冶人的性情。
二是可以从中感悟出人的思想感情,品德修养。 《忆读书》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写了冰心奶奶从识字,到读万卷书的经过,介绍了读书的特点。 一,读书可以激发人的思想感情; 二,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课外知识;
三,读书可以修身养性;
四,只有读万卷书,才可以行万里路。
5. 作家对读书的看法
很赞同这句,多读书,读好书
我为什么要多读书?我们总在谈价值观,那这些东西到底从何来,《圆桌派》里蒋方舟是这样解读对读书的看法,
她说,一个人如果不读书,那么他的价值观就只能由亲朋好友决定
我很赞同这句话。就从我自身来说说吧,读书本身就是一种境界,这里面含见世界,见形形色色众生,最后是见自己
为什么读书是见世界,见形色终生,见独一无二自己呢?因为我能从书里看到我自身没有经历到的,无论人还是事,我们经常会听到,不读书你只能经历一种人生,读书你会从书中看到千姿百态的人生
读书是了解世界,众生,自己最直接的方式。我们都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细细体味这句话含义我们就会明白,我们来人间一趟就是为了见世界—众生—自己。一个人光读书不出去走走他也不了解外物巨变,一人只旅行不读书他也遍寻不懂旅行的真谛
在有限的时光,尽情读书和旅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