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效应是禀赋效应吗(禀赋效应提出者)
1. 禀赋效应提出者
禀赋收入效应是指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时,禀赋的价值也随之发生变动,从而出售该禀赋能获得的货币收入也会相应地变动。
这样由价格对禀赋束价值的影响而产生的额外的收入效应,便称为禀赋收入效应。
例如,对于一种商品的净供给者而言,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会使此时出售禀赋所能获得的货币下降,即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直接减少了该净供给者的货币收入,这种效应便是禀赋收入效应。禀赋收入效应和普通收入效应便构成了修正的斯勒茨基方程中总的收入效应。
2. 禀赋效应提出者是谁
禀赋效应的具体表现如动植物的传宗接代,突出特征的遗传,吮吸等先天本能。
3. 禀赋效应出自哪本书
1、从经济学角度,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塞勒的禀赋效应指出,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也可以用行为金融学中的“损失厌恶”理论来解释,该理论认为一定量的损失给人们带来的效用降低要多过相同的收益给人们带来的效用增加。因此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避害”的考虑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
2、从心理学角度,这也是人类自我保护和自尊的需求。已经拥有的东西,所对应的是某种“沉没成本”,人们往往倾向于从各个角度去认可、加强对这些沉没成本的价值肯定,而不是否定,进而在潜意识中肯定自己曾经的决策是正确的。所以对已拥有的东西往往会高估,且从情感上难以割舍;
3、从中医角度,过分注重所拥有的东西,或不停地想得到更多,体现的是肾水不足。
4. 什么是禀赋效应举例说明
书籍简介
本书从精神层面到整理方法一应俱全,既是整理书,也是心灵疗愈书,使人通过整理找到怦然心动的幸福人生。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近藤麻理惠是日本著名的室内整理专家,她创立了“心动整理魔法”,在2015年入选美国时代杂志影响世界的100人之一。
核心内容
1、什么是“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
2、如何实现“怦然心动”整理法?
3、实用的收纳小技巧具体是指什么?
解读的是《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这本书大约20万字,我会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的精髓:如何利用怦然心动家庭整理法,拥有整洁、高效、全新的人生?
几乎每个成年人都有这样的烦恼:天哪!我明明上周才整理好的房间,这周为什么却变得更乱了?其实整理不是简单的物理动作,而是心理的重建,是通过物品与自己对话,让自己更幸福的一种生活方式。
那我们该如何学会更高效的整理呢?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这本书是由日本著名的室内整理专家近藤麻理惠所写,她创立了“心动整理魔法”,在2015年入选美国时代杂志影响世界的100人之一。她在这本书里教会我们按照“心动”的原则来选择身边的物品,告诉我们如何通过整理好自己的居住环境,来盘点自己的过去,让我们的人生从此焕然一新。
好,接下来我们来说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吧。我将从三部分为大家讲解,第一部分:“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不是简单的物理动作。第二部分:实现“怦然心动”整理法的妙招有哪些?第三部分:实用的收纳小技巧具体是指什么?
第一部分:什么是“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
一提到整理东西,你会想到什么?也许你会觉得整理很简单,就是扔掉没用的东西,让家里变干净就好了。
但事实上,整理没有这么简单。不信你想,你是不是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结果没多久,你突然想找一件以前的衣服却找不到了,不得不把衣柜翻个底朝天,而家里各种东西也因此又变乱了,只能重新把家里收拾一番,结果整齐不了多久,又出现了上面的情况?于是,你成功开启循环整理模式。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你对整理的认知不到位,你觉得整理就是把东西随便打包找个地方一塞就完事了,但这不是整理,而是简单的收纳,它不能解决整理的根本问题。
作者指出,整理是心理上的动作,是心理的重建。她独创的整理魔法有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怦然心动”。简单来说,就是你屋里的每个物品是否都能让你真心喜欢。当然,因为个体差异每个人对于“怦然心动”的概念不同,有的人喜欢中国风,所以她就喜欢把家里布置得古色古香,有的人崇尚极简生活,所以她更喜欢把家里装饰得偏北欧风。
其实房间的混乱是人的混乱,是人对整理的意识停留在手上而没有延伸到心里的表现,所以居住环境才会陷入“混乱--整理--又混乱”的无限循环。
人在生活中存在两种倾向---“对过去执着型”和“对未来不安型”,这也是我们的价值观体现。我们在整理时也会出现很多需要自己做判断的时刻:这个东西是珍藏还是放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整理物品是在盘点自己的过往。
作者认为,整理物品必须要一口气集中在短时间内完成。这貌似和我们以往的整理认知产生强烈对比,但是,一次性整理透彻才是我们日后家庭不会再变乱的必要条件。只有我们对整理树立起正确的意识,好习惯才会逐渐养成。
第二部分:如何实现“怦然心动”整理法?
那作者有没有特殊的整理秘诀呢?有,她认为不管你有多少东西要整理,只要抓住两点就行了:确定物品的去留和物品放置的固定位置。要注意,必须先完成第一步再去做第二步,不能颠倒顺序也不能交叉进行。
第一步简单说就是扔东西。你可能觉得它有点浪费,而这种“舍不得”在经济学上叫作“禀赋效应”,意思就是我们往往对自己拥有的东西的估值比它的实际价值要高。那如何破解呢?重点在于我们决定哪些物品是要留下来的,因为它们才是继续陪伴着你的东西。
按作者的标准,用“怦然心动”整理法就能迅速搞定。在你扔东西之前,把它们一一拿在手里,用手去触摸去感受,问自己:它让我心动吗?如果答案是不,但它并没坏,你也不舍得扔掉时,你再问自己:它来到你身边的使命是什么,有没有完成?如果完成了,即便它没坏,我们也要处理掉。
怎样算是使命完成了呢?比如你20岁特别喜欢一本言情小说但你现在已经30岁了不喜欢看这样的故事了,那么它的使命已经完成,时过境迁再留着它也没意义,你应该潇洒放手。就像我们交朋友谈恋爱,有的人只能在你的生命中昙花一现,注定是要分开的。
根据“怦然心动”的标准把家里所有物品按类别全部集中起来。注意要按类别而不是按场景集中。比如先整理书,再整理衣服、纪念品等等。按照这个标准划分,我们的日常物品大致可分成四类:衣服、书籍、文件和纪念品。
对所有物品做完判断后,把你已经不心动的东西都打包扔掉。不过作者说的扔东西并不是让你全当垃圾扔了,而是合理处理掉。你可以通过二手交易的方式,把你不要的但依然能用的东西交易或者捐赠掉。
接下来就是第二步,确定各类物品的固定位置,也就是收纳。作者指出,收纳不是和家里的储物空间斗智斗勇,而是把同类东西放一起就行了。比如把衣服放一块,书放一块。只要物品有了属于自己的固定空间,它们就会变得好管理很多。
坚持把同类物品放在一起,这就是作者所说的“一点集中收纳法”。掌握它,再乱的房间也能很快很高效的整理好。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第三部分:实用的收纳小技巧具体是指什么?
对于收纳,作者有个重要的原则---直立收纳,也就是说东西不要堆着放。比如收衣服,我们在挂的时候可以把长的、厚的、重的衣服挂左边,而短的、薄的、轻的衣服挂右边。剩下的那些不需要悬挂的衣服,比如薄T恤、袜子等等,叠起来就可以了。要注意,把衣服往小了折,折成能直立放着最好。
还有很重要的两个技巧就是设置物品专区和清除过剩信息。现在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时间也变得更宝贵,所以我们在家里设置一个每天要带的物品专区很有必要,这样可以大大节约时间成本。我们提前把每天要带的身份证、手机、钱包、钥匙等等东西都集中放到里面,形成一个固定放置的好习惯,可以大大节省我们整理的时间。
另外,适当的清除过剩信息也很有必要,我们要定期把家里物品上的各种包装、标签、吊牌、说明书之类的东西全部撕下来扔掉,不要小看它,去掉它们能让我们的居住环境都变得安静很多。
说到这儿呢,这本书的内容基本已经讲完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首先,我们讲了在作者看来整理并不是单纯的收拾家务,而是通过物品与自己对话,留下令自己怦然心动的美好事物,因为你拥有的物品等同于你的生活态度,这就是让人“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
其次,我们讲了整理只要抓住两点就行了:确定物品的去留和物品放置的固定位置。按照“怦然心动”的原则来决定哪些物品值得你留下来,然后按照类别集中在一起,要坚持“一点集中收纳”。
最后,我们讲了直立收纳、设置物品专区和清除过剩信息三个非常实用的收纳技巧。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了,期待我们都可以通过怦然心动的整理法,获得更高效、幸福的人生。
5. 浅议禀赋效应对于你的影响
禀赋效应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
公共产品的特点是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它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某些人对这一产品的利用,不会排斥另一些人对它的利用,具有非排他性。所以具有更高的禀赋效应。
6. 禀赋效应的含义
禀赋效应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它是由Richard Thaler(1980)提出的。这一现象可以用行为金融学中的“损失厌恶”理论来解释,该理论认为一定量的损失给人们带来的效用降低要多过相同的收益给人们带来的效用增加。
因此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避害”的考虑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
出于对损失的畏惧,人们在出卖商品时往往索要过高的价格。
7. 禀赋效应的具体表现
一、理性决策起源和发展
1、起源:伯诺利提出圣彼得堡悖论,他堂弟提出边际效用递减理论来解释,该理论为选择行为理论奠定基础,并导致期望效用理论的产生
2、发展:最著名是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提出的期望效用理论,即在理性决策情况下,人们会如何表现自己的行为。
它描述的是理性人做出的理性行为,而不是描述实际行为。理性行为下的人是极其理性的,而实际行为下的人是并非完全理性的。注意哦,期望效用理论是一个理论系,不只代表了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提出的期望效用理论。
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提出的期望效用理论主要目的是,为理性决策提供一套基本假设/公理,如下:
a、有序性:即要么一直偏好,要么都无所谓。
b、占优性:即只选择优势策略,哪怕只是一丁点优势。
c、相消性:即只比较结果不同的,结果相同的不比较。
d、可传递性:即在A和B中更偏好A,在B和C中更偏好B,那么在A和C中只能更偏好A。
e、连续性:如果出现好的结果概率很大,那么应该选择最好或最坏的,绝对不能是中间值
f、恒定性:决策者不能受备选方案的影响
3、扩展:主观期望理论
萨维奇提出主观期望理论,即存在人们对某件事可能发生的主观概率,十分适用于客观概率无法预先得知或事情只发生很少的次数
4、扩展:“随机的”选择模型
邓肯卢斯提出的“随机的”选择模型,即很多选择没有规律可言,纯属随机。
二、理性决策存在的代表性悖论
阿莱悖论
艾尔斯伯格悖论
三、由悖论引发的以替代理性决策的(描述性决策模型)
1、满意:西蒙提出的人们追求满意而不是最优,也只能达到满意,而不能达到最优。他是最早出现替代期望效用理论的。
2、 前景理论:由丹尼尔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共同提出,人们具有规避风险的倾向,该理论最为有名。
A、用价值代替效用,即效用是从净财富方面考虑,而价值是从收益和损失方面定义。
a、规避损失:损失比收益更突出,即损失同样的东西时的感觉比得到的感觉要强烈得多。所常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aa、商讨和谈判更复杂:它会使商讨和谈判变得更复杂,因为每一方都把让步看成损失
ab、禀赋效应:当物品成为人们的禀赋时,它的价值便增加了。
b、面对收益时规避损失,面临损失时偏好风险
B、偏好取决于问题框架
a、 得失框架:用获得还是损失去问同样的问题,得到的答案是不一样的。
b、 懒惰框架:人是懒惰,如果不想别人做某件事,则设置一些阻碍,如果想别人做某事,则减少阻碍。
C、确定效应和虚假确定效用具有类似的作用
确定效用是:人们觉得确定的事比不确定的事要权重大,且更愿意消除风险而不是减少更小。原因是人们具有小概率倾向,即决策者一般会强调夸大小概率事件,而忽视一般大概率事件。
3、后悔理论
即每个人都有后悔和欣喜的感觉,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决策时,人们会把这两感觉考虑进去作为决策的一个因素。它仍采用经典的期望效用理论函数,只是加了后悔这个变量进去。
4、多属性选择
即只需要和目标价值观保持一致,无需追求最优化,它关于是如何做决策,而不是做得有多好。
A、 二选一采用补偿性原则:采用某一标准的高价值弥补另一标准的低价值
a、线性模型:将每一个标准赋予其权重,然后将值加权。该模型和人类做的决策结果十分相近
b、差异加法模型:和线性模型类似,但它是比较差异后,将差异赋予权重后加权。这模型和线性模型更接近于人类的决策模型
c、理想点模型:运算和线性模型类似,但原理不同。即将各备选方案和理性方案对比,再将其中的差异进行加权比较
B、多个备选方案采用非补偿性策略
a、关联原则:排除预定范围外的备选方案
b、析取原则:衡量标准是最好的属性,而不是最差的
c、词典式策略:先按最重要的标准进行排查,然后再按第二第三标准
d、逐步淘汰制:逐步淘汰不好的,选择好的
C、优先标准:如果两个方案具有相同的价值,则选择优先标准上更有价值的方案
8. 禀赋效应的心理学根源是
当回报率很乐观时,他们都会乐意。
9. 禀赋效应行为是什么
这个问题和之前的一个问题几乎是一样的。
我在大学里教过门课。行为金融学通俗点来说可以理解为:
行为金融学 = 传统金融理论 + 心理学(认知科学)。
传统金融理论又称新古典主义理论。它一个重要的假设就是理性人假设:即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都是理性的。基于这个假设,又衍生出来市场也是有效的(有效市场假说)。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来很多数学模型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期权定价模型等都在金融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理性人这个假设在很多时候并不能切实的反映现实。比如说,遇到金融危机和金融泡沫的时候,人的行为很难说是理性。要研究这类问题的时候,传统金融理论就行不通了。
一些学者们开始试着把心理和行为的纳入金融学的研究中:比如很多人都存在的“羊群效应”,“过度自信"等现象。
学者们发现把这些”人“的因素纳入金融研究后,能更好的解释现实问题。近二十年来,有几位行为经济学家,如罗伯特·希勒(代表作《非理性繁荣》),理查德·塞勒(代表作《助推》)都获得了诺贝尔奖。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行为金融学逐渐为大众所重视。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行为金融学其实是对于传统金融理论的一个发展和补充,而非独树一帜的学科。
几本我认为比较好的行为金融学的科普读物推荐一下。
1. Thinking, Fast and Slow by Daniel Kahneman, 2011
中译本:《思考,快与慢》,丹尼尔·卡尼曼 (作者为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2. Misbehaving:The Making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by Richard H. Thaler, 2016
中译本:《“错误”的行为》理查德·泰勒 (作者为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3. Nudge by Richard H. Thaler, 2009
中译本:《助推》理查德·泰勒
4. The Winner's Curse by Richard H. Thaler, 1994
中译本:《赢家的诅咒》 理查德·泰勒
5. Irrational Exuberance by Robert J. Shiller, 2000
中译本:《非理性繁荣》 罗伯特·希勒 (作者为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顺便介绍几位行为金融学知名学者:
1. 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1934年3月5日-),以色列裔美国心理学家。由于在前景理论的贡献,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前景理论认为人们通常不是从财富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从输赢的角度考虑,关心收益和损失的多少。
2. 理查德·塞勒 (Richard H.Thaler),在行为金融学方面,塞勒研究人的有限理性行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并作出了很多重要贡献。塞勒的学术观点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不可能存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经济行为必然会受到各种“非理性”的影响。很多从传统经济学角度看来是“错误”的行为,经常被忽视,但往往正是这些行为导致了那些“看起来很美”的决策最终失效乃至酿成恶果。1980年,塞勒提出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也称原赋效应):指的是当一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
3. 罗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耶鲁大学,2013年因“资产价格实证分析方面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理由:在资产定价实证分析领域有重要贡献。
4. 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1937年3月16号- 1996年6月2日), 与他的合作者Daniel Kahneman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上一篇:phl光剑怎么获得(光剑哪里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