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计就计代表什么属性(将计就计是什么)
1. 将计就计是什么
大错特错,出尔反尔,要价还价
心服口服、骑马找马、一动不动、
出尔反尔、将心比心、应有尽有、
倚老卖老、人云亦云、毅然决然、
以毒攻毒、心服口服、将计就计。
自然而然、一了百了、似懂非懂、
就事论事、知法犯法、当断不断、
听之任之、知恩报恩、大错特错、
将错就错、好说歹说、不懂装懂。
2. 将计就计是什么人物
不是。丁勇岱饰演的洪子城“洪老虎”。面对间谍分子的陷害,作为国安领导的洪子城索性来了个将计就计,给对方设了个局中局。
在这当中,虽然受到了同事的不理解,然而为了能把真正的幕后主使抓到,他宁愿忍受猜疑和误解守口如瓶,直到真相大白。
3. 将计就计是什么意思讲给小孩
孩子上二年级了,四字词语学起来,收藏给宝宝总,非常方便! 执法犯法 前脚后脚 没事找事
得休便休 爱理不理 有意无意
以夷治夷 以杀止杀 似笑非笑
时来运来 时乖运乖 左宜右宜
自然而然 至矣尽矣 指空话空
知恩报恩 朝折暮折 在谷满谷
源清流清元方季方 悠哉游哉
优哉游哉 有一得一 以战养战
以疑决疑 以眼还眼 以牙还牙
以刑止刑 以刑致刑 以刑去刑
以心问心 一些半些 一通百通
以水投水 以水救水 以水济水
以老卖老一狠二狠 以瞽引瞽
一个半个 以恶报恶一点半点
一波万波 无可不可 无大不大
歪八竖八 退旅进旅 天知地知
天大地大堂哉皇哉 千难万难
千了百了 骑牛觅牛骑马寻马
七搭八搭 怕鬼有鬼 南枝北枝
今夕何夕 进俯退俯 见精识精
见经识经剑及履及 见怪非怪
嫁犬逐犬 嫁狗逐狗混应滥应
横说竖说 过桥拆桥 耳满鼻满
东张西张 得马失马 出乎反乎
不了而了不教之教 半信不信
半懂不懂 拔帜树帜无事生事
知我罪我 知法犯法 在家出家
盂方水方 在官言官 以讹传讹
应有尽有毅然决然 以暴易暴
以火救火 以血洗血一误再误
倚老卖老 以杀去杀 以毒攻毒
一了百了 以心传心 载舟覆舟
以夷伐夷 以德报德 以战去战
要价还价 心服口服 讨价还价
听之任之 唐哉皇哉 似懂非懂
随乡入乡 求仁得仁 人云亦云
骑驴觅驴骑马找马 七事八事
念兹在兹 南阮北阮买空卖空
立人达人 解铃系铃 进旅退旅
旧雨今雨 剑及屦及 今月古月
将心比心将错就错 好说歹说
花说柳说 得过且过 得寸则寸
得步进步 当着不着 当断不断
待理不理 大书特书 大谋不谋
大错特错 出尔反尔 朝斯夕斯
长亭短亭 拔帜易帜 卖空买空
轮焉奂焉 口服心服 屦及剑及
就事论事 将计就计 将机就机
见怪不怪
4. 将计就计是什么数字
声东击西,活捉魏王豹 汉王刘邦二年(公元前205年)的夏天,刘邦在睢〔sui虽〕水北岸被楚军杀得大败,原来归附汉军的魏王豹看到楚军势力强大,又背叛刘邦投降了项羽。魏王豹当时占据着河东(今山西省西南部),他向西进兵可以威胁关中的安全,向南出兵可以截断关中和荥阳的联系,造成配合楚军夹攻荥阳的形势。这对汉军来说,就好像扎在背上的芒刺一样。为了拔掉这根芒刺,刘邦派人去争取魏王豹重新站到自己这方面来,谁知魏王豹不肯答应。刘邦就在这年八月,派韩信、曹参等,率领部队去进攻魏王豹。 魏王豹听说汉军前来进攻,就任命柏直为大将,统领全军,扼守黄河东岸的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封锁黄河渡口临晋津,阻止汉军渡河。柏直还组织了一支别动部队,沿着黄河巡逻;同时还把民用船只全部赶走,不许在河内来往停泊。柏直部署完毕,很是得意,认为汉军如果要渡河,除了通过险要难攻的蒲坂要塞外,再没有别的路了。 韩信领兵来到前线,看到蒲坂形势险要,魏王豹又派有重兵把守,知道要从正面进攻很难取胜。经过一番研究,他决定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的战法。他把汉军大营隔河设置在蒲坂对岸,在军营附近插满了旌旗,并且把汉军方面所有的船只都集中到这里来;白天叫士兵们擂鼓呐喊,夜间灯火通明,调兵遣将忙个不停。表面上,汉军好像是要从这里渡河,实际上韩信却把汉军主力偷偷地向北调动,选择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南)作为渡河地点。 魏军看到河对岸汉军调动频繁,真以为韩信要从蒲坂渡河了。柏直认为,蒲坂要塞这样坚固,又有重兵把守,而且黄河水流很急,不管韩信有多大本事,也无济于事,魏军只要守住这个要塞,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因此,他对黄河上游的防备,根本没有放在心里。 汉军开到夏阳以后,韩信命令士兵做了大批的小口木桶,几个木桶连成一体,上面绑上木排,倒扣在水面上,作为渡筏。这种渡筏既平稳,浮力又大。汉军乘着这些渡筏,从夏阳偷渡过去。魏军在这里根本没有设防,汉军很顺利地渡过了黄河,攻下了魏的后方重镇安邑(今山西省安邑县东北)。这时候,魏王豹慌忙领兵迎战,可他哪里是韩信的对手?没有多少天,韩信指挥汉军把魏军打得大败,最后活捉了魏王豹,把他送到驻扎在荥阳的刘邦那里。 韩信攻赵,背水为阵 韩信在灭魏以后,立刻上书刘邦,请求增兵三万,去消灭赵、代这两个割据势力,以改变成皋之战中汉军的不利地位。刘邦批准了韩信的这一作战计划,拨给他步兵三万人,并且加派熟悉河北情况的张耳去协助他。 汉王二年九月,韩信大破代兵,活捉了代的相国夏说〔yue月〕。经过灭魏、平代两大胜利,韩信收用了一大批俘虏兵,增强了汉军的力量。 汉王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领数万人马向东越过太行山,对赵国发动了进攻。汉军和赵军在赵国西部边界的险要隘口——井陉〔xing行〕口相遇,一场决战就要开始了。井陉口是太行山八个隘口之一,就是现在河北省井陉县东面的土门关,在井陉口的西面,有一条长约100里的狭窄驿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赵王歇和赵军统帅陈余集中10多万赵军,扼守井陉口。韩信的军队不过几万人,而且有一半是新招募来的,缺乏训练,没有作战经验。就兵力来说,赵军方面占有很大优势。 战争开始之前,赵国的谋士李左车曾经向统帅陈余提出一个作战计划。首先,他向陈余指出:“韩信在活捉魏王豹以后,出兵攻破代国,现在刘邦又派张耳协助韩信,乘胜来打赵国,汉军士气正旺盛,我们必须避开它的锋芒,不可轻敌。”接着,他又向陈余提出破敌计划说:“汉军从远道来进攻我国,粮草需要从千里以外运来,这就好比要等到樵夫打了柴后才能烧饭,士兵是吃不上饱饭的。井陉口道路狭窄,车马不能并行通过;汉军的作战部队虽然已经通过100里的隘口驿道,估计他们的运粮部队必然没有跟上来,一定还在大军的后面,请您拨给我三万人马,从小道去劫夺汉军的粮草,切断汉军的粮运,并且堵住汉军后退的道路。您率领赵军深沟高垒,据险坚守,不要同韩信进行主力决战,使他求战不能,后退无路,这样做,用不了10天,我就可以把韩信、张耳的人头献到您的帐下。否则,我们是一定要被汉军打败的。” 李左车的作战计划,是依据双方实际情况提出的,比较稳妥可靠。但是书生气十足而又骄傲轻敌的陈余,却说什么“义兵不用诈谋奇计”,并且引用兵法上“十则围之,倍则战”(兵力比敌人多10倍,应当采取包围的战法;兵力比敌人多一倍,就可向敌人发动进攻)的话作为根据,来反驳李左车。他说:“汉军号称数万,其实不过几千人。他们从千里以外来进攻赵国,士兵早已疲劳不堪。对这样的弱敌,我们如果避而不打,以后再遇到强敌进攻,又该怎么办呢?这样,各路诸侯就会讥笑我们胆怯,轻易地来攻打我们。”陈余就这样断然地拒绝了李左车的建议。 韩信是一个有深谋远虑的军事家,他深知敌我力量相差很大,不能直冲猛打,就把大军驻扎在离井陉口很远的地方,观察形势,研究赵军的部署,寻找有利战机。他侦察到赵军统帅陈余拒绝了李左车的作战方案,心中十分高兴。同时,他了解到陈余的胃口很大,想在井陉口一口吞掉汉军。针对陈余这种盲目轻敌的心理,韩信心中形成了一个出奇制胜的作战方案。他立即指挥部队开到离井陉口30里的地方驻扎下来。韩信从汉军中挑选了2000名年轻力壮的骑兵,叫他们每人手持一面红旗,等到半夜的时候,趁着天黑悄悄地从山间小道迂回到赵军大本营的侧后方,在那里埋伏下来。韩信嘱咐他们说:“明天我军就要和赵军决战了。赵军如果看到我军后退,一定会倾巢追击。你们乘赵营空虚,赶快攻进去,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换插上咱们汉军的红旗。”韩信把任务交代完了,就传令开饭。这次出征和往常不同,往常临战之前,总要饱餐一顿,这次却只给士兵们预备了少量饭菜。将士们不明白是什么缘故。韩信解释说:“大伙儿先少吃一点东西,等到天明大破赵军之后,再举行丰盛的会餐吧!”将士们知道赵军人多势众,是个劲敌,对统帅的话都不敢相信,只得勉强答应说:“是了!”大家壮着胆子出发。 2000名轻骑兵出发之后不久,韩信又派一万人马作为先锋部队,前进到井陉口附近,沿着绵蔓水摆成阵势。绵蔓水由现在山西省太原市附近北流入井陉口,当年是一条水深流急的河流。韩信知道陈余想把汉军一网打尽,不会攻打汉军的这一万先头部队。他对先头部队的将领说:“赵军已经抢先占据有利地形,筑成壁垒。我们这一万先头部队既不是主力,又没有设置大将旗鼓,陈余必然不肯先来攻打你们。因为他怕一攻打你们,我们后面的主力部队就会往回撤退。”事情果然不出韩信所料,这支先头部队并未遭到任何阻击,就顺利地开到了绵蔓水的东岸,建立起阵地。赵军望见汉军背水列阵,无路可以退兵,都讥笑韩信根本不懂得兵法。赵军望见汉军背水列阵,都讥笑韩信根本不懂得兵法。 井陉大战,阵斩陈余 汉军按照韩信的计划布置完毕,已经天色微明了。韩信亲自率领汉军,打着大将的旗号和仪仗,敲起战鼓,呐喊着向井陉口杀来。陈余看到汉军发起了进攻,认为消灭汉军的机会到了,立刻传令赵军出击。赵军漫山遍野,向汉军冲来,双方大战了很长时间。韩信、张耳假装战败,把旗鼓仪仗都扔掉,向绵蔓水方向后退。赵王歇和陈余看到韩信、张耳后退,误认为汉军真的打了败仗,就命令全体赵军空营而出。十几万赵军一面争着抢夺战利品,一面追赶韩信、张耳。 韩信、张耳带着汉军主力部队退到绵蔓水边,和原来背水列阵的一万汉军会合起来,重新同赵军展开激战。前面是倾巢追赶过来的敌兵,背后是水深流急的绵蔓水,在这紧要关头,汉军要么是向前拼死杀敌,要么是后退淹死水中。只见汉军将士们人人奋勇,个个争先,无不以一当十,拼死战斗。赵军依仗人多势众,往来冲杀了很多次,仍然攻不破汉军阵地。韩信、张耳指挥的汉军,就这样把十几万赵军牢牢地拖住在绵蔓水边。 再说埋伏在赵营背后的汉军2000名轻骑兵,一看到赵军倾巢出动,就立刻乘虚攻入赵营,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换上了汉军的红旗。霎时间,赵军的大本营竟变成了汉军的大本营。 赵军在绵蔓水边和汉军苦战了大半天,没有取得胜利。陈余看到士兵们往返冲杀,已经疲劳不堪,活捉韩信、张耳的美梦渐成泡影,便下令鸣金收兵。筋疲力尽的赵军乱哄哄地往回撤退,走到半路,就远远地望见大营的四周已经插满了汉军的红旗,不禁大惊失色,以为赵王已被汉军俘虏,于是抛戈弃甲,纷纷溃逃。赵将虽然杀了不少溃逃的士兵,依然不能制止赵军的溃散。占据赵营的汉军乘势杀出,韩信指挥的汉军主力部队同时反攻过来,把赵军全部彻底打垮,斩了赵军主帅陈余,俘虏了赵王歇。韩信统率的汉军获得了井陉战役的完全胜利。 战争结束,汉军将领一一呈献斩杀的敌军首级和上报俘虏敌军的数字,庆祝这次战争的胜利。将领们十分佩服韩信的指挥艺术,但是依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纷纷问道:“按照兵法,行军布阵应该是右面和背后靠山,前面和左面临水,现在将军却违反兵法规定,背水列阵,并且充满信心地告诉将士们说,等天明打败赵军再一同会餐。我们当时并不相信您的话,可是您竟取得了胜利,这是什么原因呢?”韩信回答说:“背水为阵在兵法上也是有的,只是诸位没有考察罢了。兵书上不是说过,‘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我之所以要背水列阵,就是按照这个道理。我知道,我在军中时间不太长,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威望来。况且汉军大多数是刚刚招募来的新兵,缺乏训练,战斗意志不够坚定,指挥新军作战,就好比赶着市上的人群去作战一样。因此,必须把他们安置在后退无路的‘死地’,才能使他们人自为战,拼死冲杀;如果把这些士兵配置在安全地带,有路可逃,一到战斗激烈,他们就会争着逃走,哪里还会听从指挥呢!”将领们听了韩信的解说,都异口同声地说:“您的计策太妙了,我们哪能赶得上啊!” 韩信破赵之战,在楚、汉战争中是一个重要战役。由于这次战争,使韩信的“背水阵”名传后世,韩信也从此成为一个灵活运用兵法的著名军事家。像“背水阵”这样的战法,我们今天进行正义战争一般不会采用。不过在当时当地,韩信能够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和赵军统帅的轻敌思想,灵活运用兵法上的原则,将计就计,进行背水列阵,故意向敌人露出破绽,引诱赵军脱离有利地形空营来战,然后用奇兵袭击赵军大本营,再两面夹击,一战而胜,全歼赵军。这些都显示了韩信卓越的军事才能。
5. 将计就计是什么计谋
蛇或者鼠
“将计就计”在用间术上也叫“借间用间”,属于最高层次的用间术。一般认为 此计就是“孙子兵法”中说的“反间”,如杜牧在注《孙子兵法》“反间”时说:“敌有 间来窥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赂诱之,反为我用;或佯为不觉,示以伪情而纵之,则敌 人之间,反为我用也。
”用间术的“将计就计”与,“厚赂诱之”或“佯为不觉,示以伪 情”的反间计不同,它是让敌方认为己方中了他们的间谍计谋,但恰恰是敌方中了 己方的间谍计谋,其活动区域完全集中于间谍领域。这类间谋案例古书中记载罕 见,后世又多将此与反间混为一谈,几无有意识地明确辨析,现从古文献中择辑几 例予以剖解。
春秋时,晋文公伐曹国。曹国大夫于朗见晋军强大,不可以力敌,便设下了一 个诈降间谍计。他写了一封投降书给晋文公,说愿意归降晋国,并请晋文公人城受 降。晋文公见信后信以为真,立即准备亲自带兵入城去受降。
晋军元帅先轸认定 其中有诈,便挑选了一名士卒化装成晋文公,带着几队兵马入城。于郎见晋文公中 计,大喜,喝令伏兵突然出击,杀死了假晋文公。这是最早记载的一例“将计就计” 用间案例,但也反映出了当时对此计的运用还不完善、熟练。
如果先轸不仅让假晋 文公入城,而且再配之以适当的军事行动,就不只是使晋文公免于厄难,而且还可 以一举歼灭于郎。 三国时,曹操与孙权在樊城、江陵之战的间谍战中,把“将计就计”用间术运用 得炉火纯青。
219年夏,刘备夺取了汉中。孙权又进攻合淝,曹操在失去汉中诸地 后,不得不东调兵马与孙权作战。镇守战略要地江陵和公安的关羽乘机率主力北 攻樊城,使曹操多方受敌。 关羽借大雨汉水泛滥,攻杀了曹将庞德,于禁也被迫投降。
关羽兵锋正旺,团团 包围了孤城樊城,又派兵攻打襄阳,曹军将领纷纷倒戈投降,当地民众也起义反曹。 关羽声势浩大,“威震华夏”。曹操惊恐之中,竞准备迁都退却。谋臣司马懿、蒋济献 计道:“刘备和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孙权必不安心,可派间谍前去诱劝孙权偷袭 关羽后方,许以事成之后,把江南之地封给他,这样,樊城之围就自然解除了。
” 孙权接信后,便派间谍送给曹操一封密信,信中说:“我即派兵西上袭击关羽。 关羽如果失掉江陵、公安二城,必定会自行溃走,樊城之围便不救自解。但请您一 定要对此保密,以防关羽有所戒备。”曹操阅信后征询僚属的意见,许多人都认为应 该保密,但是谋士董昭却认为:“应当明里答应孙权保密,暗中却泄露此信。
如果关 羽听说孙权偷袭他的后方,必定撤兵回救,樊城之围即刻解除。加上关羽与孙权两 敌相斗,我们可坐收渔利。如果为孙权保密,那么就会使孙权得逞其志,这不是上 策。再者,樊城被围将士粮弹日乏,如不知有救,会产生恐慌,一旦发生意外,局面 难以收拾。
所以应该把密信内容泄露出去,以求一举多得。”曹操便命徐晃用箭将 孙权密信的内容分别射入樊城和关羽营中。濒于绝境的樊城将士由此而士气倍 ±曾,而关羽则疑心这是曹操的离间计,不肯轻信而撤兵回江陵,但又担心孙权真的 会背盟偷袭江陵,犹豫徘徊,进退难决。
孙权派兵化装成白衣商人,秘密进军公安、江陵,并派间谍诱降了守将傅士仁 和糜芳,攻占了公安和江陵两城。曹操闻讯后,立即发起反攻,关羽被迫放弃樊城, 撤兵南救江陵。不久又中孙权间谍计,在麦城兵败被擒杀。
后人多认为:这场大战背后的间谍战,是曹操离间了孙刘联盟,从而造成曹孙 联合对付关羽的局面。这是欠准确和不完整的,也是没有从更深一层去剖析这场 复杂间谍战的内在奥秘。 曹操早就知道孙权时时有乘机夺回江陵和公安之心,但一直无机会下手。
此 时,曹操乘关羽主力不在两城,诱劝孙权与关羽翻脸,乘机袭取。一来可解樊城之 围,二来可坐山观虎斗。他写给孙权的信也的确是为了离间孙刘联盟。但是,孙权 也并非无能之辈,他岂不知曹操是在利用他而保全樊城、分化孙刘联盟?所以孙权 将计就计,同意了曹操的建议。
孙权的用心在于:他一方面使曹操认为他中了曹操 的离间计,另一方面又故作神秘地要求曹操对此予以保密。这是欲借曹操之口向 关羽透露这次偷袭的计划行动。孙权给曹操的密信,其实完全是为了写给关羽看 的。
因为孙权也明白:曹操绝对不会放弃把密信泄露出去的这一机会,这样一可振 樊城曹军之斗志,二可使关羽犹豫不定。如果曹操不透露密信,那就真的如董昭所 说:“使孙权得逞其志曹操果然透露了密信,“中”了孙权的将计就计了吗?且 慢,曹操并非真的中计,而是对孙权又来了 “将计就计”,即他知道孙权表面上说要 他保守秘密,实际上是想借他之口泄露密信。
于是,曹操也假装中了孙权之计,向 樊城和关羽泄露了孙权密信,这除了振樊城斗志,使关羽犹豫外,实际上更重要的 是促使孙权尽快攻击江陵和公安,以保全岌岌可危的樊城。曹操知道,关羽接信后 必定产生两种心理:一是对从敌人曹操口里传出来的孙权偷袭其后方的情报会持 怀疑态度,会认为是曹操离间孙刘联盟,诱使他撤兵的假情报,决不会因此信而放 弃即将到手的樊城;二是也肯定会因此信而提防时亲时仇的孙权,从而使自己处于 欲战不能,欲罢不忍的尴尬境地。
曹操和孙权的这场间谍战有一点是双方共识的,那就是关羽一旦快速攻破樊 城再回兵防守江陵,则曹操和孙权的各自如意计谋全将成为泡影。果然,孙权为防 关羽迅速回兵,派兵化装成蜀军飞速西进,在关羽战撤不定之际,攻占了关羽的后 方。
从而造成了这样的结局:樊城解围,关羽被杀,孙权夺地,曹操也根本没有把事 先应允过的江南之地封给孙权,并由于杀关羽而种下了孙刘联盟破裂,互相攻杀的 祸根。 这种“计中计”和“计中计之计”,可以说是用间术中的最高谋略,属于反间谋 略的范畴。
它的奥妙在于:使敌方误认为己方“中计”,这对敌方来说是“正中下 怀”,于是便毫无戒备地钻入己方布好的口袋之中。因此这是一种“否定之否定” 的应变之计。应该指出:施行此用间术,首先要识破敌方之计,才能“就”其计,但 切不可暴露己方的“将计就计”谋略,否则又会被敌方再“将计就计”了。
孙权采用 了“将计就计”,但却暴露了己方的真正意图,这就又被曹操再“将计就计”了。从 表面上看,孙权擒杀关羽,攻占江陵和公安,似乎是最大的赢家,其实不然。真正的 大赢家应当是曹操,他虽然让孙权取得了一些暂时的战绩,但却从战略上根本性地 离间破坏了孙刘联盟,为他今后对孙刘各个击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态势。
后世一些书籍中所举的有关“将计就计”问谍谋略的案例,其实不是“将计就 计”之术。譬如常见举到的有唐太宗计破窦建德之例:唐太宗得知窦建德欲乘唐军 兵马伺料将尽,在唐军牧马之时袭击唐军的情报后,下令将马“牧于河渚以诱之”, 待窦建德出动时,派伏兵腹背夹击窦建德,得胜而归。
这是一般的诱敌之计。用间 术上“将计就计”的概念是•。将敌方间谍之计,就己方反间之计。不应与收买敌方 间谍为己方所用或探知敌方军事计谋(并非是对己方的用间之计)而采用的诱敌 深入等计混为一谈。
“将计就计”用间术的特点集中表现在:假装中了敌方的假情 报,而顺着假情报去行动,以此惑敌,但实际上另设有圈套让敌方主动来钻;假装接 受敌方赂贿,充当敌方间谍,向敌方提供真假掺杂的情报(任何一个间谍获得的情 报都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真或假的情报),从而牵住敌方的牛鼻子;假装被敌方间谍 离间,与己方有关人员形成“隔阂、间隙、矛盾”,使敌方造成错误判!
6. 将计就计是什么动物
《姣姣小姐》是1986年上映的一部彩色国产影片,讲述了主人公金小龙和熊猫姣姣的故事。
剧情介绍
中学生金小龙自幼喜欢动物,他驯养了一只名叫花花的小狗。母亲怕花花影响了儿子的学业,悄悄地把花花带到郊外扔了。
小龙为寻找花花,溜进杂技团的后台,发现了正在舞台上演出的花花。小龙套上小丑服,跑上去抱花花,驯兽演员项玉玲见状将计就计,示意小龙与她同演。小龙和花花表演竟十分精彩,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杂技团老团长看中了小龙,让他当大熊猫姣姣的驯兽演员。小龙在项玉玲和顾尔康的指导帮助下,很快掌握了驯兽方法,并把姣姣驯养成世界上第一个直立行走的大熊猫。
杂技团的大力士觉得小龙训练姣姣名利双收,心中十分不满。有一次,大力士要小龙训练姣姣走钢丝,遭到同事们的指责,他恼羞成怒,狠狠地殴打姣姣。马戏队全体动物联合起来报复大力士,他东躲西藏洋相百出。
事后,动物都被关了禁闭。金小龙在顾尔康的帮助下,带姣姣连夜离开了杂技团。清晨,小龙和姣姣来到抢救大熊猫委员会举办的展销会门前,受到热情款待和保护,还被安排在附近幼儿园住下来。
团长和大力士到处寻找小龙和姣姣,他们闻迅赶到幼儿园,正巧碰见小龙带姣姣表演节目。团长爬到幼儿园的墙头上,看得喜出望外。不等表演结束,团长急忙进去告诉小龙,杂技团欢迎他回去。
大熊猫姣姣正式登台演出了,小龙在舞台上指挥姣姣吃西餐、蹬彩球、吹喇叭、骑摩托车,姣姣的精彩表演获得了阵阵掌声。
7. 将计就计是什么意思
将计就计这个词语的意思,就是指利用对方的计策,反过来对付对方。形容利用对方所实施的计策,反过来去对付对方的策略。
8. 将计就计是什么生肖?
1968年是属猴的。猴子头脑灵活,四肢发达。他特别擅长模仿人的动作,有时他们调皮捣蛋的时候,人们就会利用他这一特性,最终战胜他们。曾经看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卖草帽的老人,去集市的路上被猴子看到了,一群猴子一哄而上,把老农的草帽都抢走了,飞快的爬上了高高的树上,老人无奈了!
他发现猴子喜欢模仿他的动作,于是他将计就计,把自己的草帽往草地里一扔,猴子们也像老人一样,纷纷把草帽往草地扔,这样一来,老人就把帽子又全部收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