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富教是什么教育属性(庶,富,教)
1. 庶,富,教
孔子认为立国施政的三大要素是“庶”、“富”、“教”,即劳动力——发展生产——教育,是治理好一个国家的三个基本条件。《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
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2. 庶富教是谁提出的
庶富教体现了教育的平等功能。
3. 庶富教是什么意思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到了卫国,冉有为孔子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啊!”冉有说:“人口很多,还需要做什么呢?”说:“让他们富有。”说:“富有以后还要做什么呢?”说:“教育他们。”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就是说主张无论贫贱都应当接受教育,这句话可以体现他的这个思想,孔子把使百姓富足和教育放在了国家管理的主要工作。
4. 庶富教
原文篇幅过长,节选原文:“余遭家之?惑轲,婴六极之困屯。恒勤身以劳思,丁饥寒之苦辛。无原宪之厚德,有斯民之下贫。”
《贫家赋》是晋代词人束晳现仅存五篇赋当中的代表作之一。
在魏晋赋坛上,束皙的赋作既不同于体物大赋,又别于一般的抒情小赋,表现出篇幅短小、浅显质朴、不失绮丽的风格特征。而这一赋风的形成,不仅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关,也与其个人际遇及个性特征密切相关。
束皙(261—300),西晋学者、文学家,字广微,阳平元城(今河北大名)人。
5. 庶富教分别是什么意思
这个问题的参考答案如下:
孔子的“庶 富 教”思想的意思是:
1、“庶”,即要有足够的劳动力。
2、“富”,即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物质生活的问题,衣食住行。
3、“教”,只有在先庶、先富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化,发展教育事业。
4、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死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