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平台 > 手游

宋濂算不算有天赋(宋濂穷吗)

1. 宋濂穷吗

像宋濂一样艰苦求学的故事很多,比如凿壁偷光,匡衡由于家穷,买不起蜡烛 只能在墙壁上凿了个小洞,通过邻居家透过小洞的微弱光线,匡衡刻苦读书,最终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还有悬梁刺股的故事,东汉时期有个著名政治家叫孙敬,他年轻时读书累了困了,怕睡着,找一根绳子拴住头发,把绳子另一头绑在房梁上,打瞌睡时 头一低,就绳子就揪住头发,头皮疼痛,马上清醒 继续学习。

此外,像以荻画地,囊萤映雪,韦编三绝 牛角挂书都是古人艰苦求学的故事

2. 宋濂家境如何

宋濂是我国明朝初年的著名文学家,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他之所以被誉为“文臣之首”,与他的勤奋又很大的关系;宋濂从小就好读书,可是由于家境贫寒,所以没有钱来买书给小宋濂读.聪明勤奋的宋濂于是向有书的人家借书来抄录,抄完后还给人家.不论春夏秋冬,不论严寒酷暑,即使是墨冻成了冰,手冻得不能弯曲,他还是勤奋的坚持读书.这也为他成为一名著名的文学家埋下了伏笔.成人后,他又四处“拜师学文”,勤奋刻苦,终于铸就了他的“开国文臣之首”.

3. 宋濂好不好

  《明史· 宋濂传》中,“濂具以实对”说明了宋濂实事求是,对人坦诚相待,说实话,敢于直言,不人云亦云的可贵品质。

  (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翼日②,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③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④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⑤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节选自《明史· 宋濂传》

  【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翼日:第二天。“翼”同“翌”。③馔(zhuàn)食物,多指美食。④主事:官职名,茹太素是人名。⑤恶(wū):疑问代词,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怎么,哪里”。

4. 宋濂有多厉害

中国古代国家天文台,承担观察天象、颁布历法的重任。钦天监正,相当于国家天文台台长。由于历法关系农时,加上古人相信天象改变和人事变更直接对应,钦天监正的地位十分重要。

历任大佬

西汉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曾任太史令,以一部巨著《史记》传世,今人只知司马迁是著名的史学家,却不知司马迁也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天文学家。

北宋时期有一位太史令叫沈括,他是继张衡之后的又一全才,精通天文学和数学,他发明的隙积术让中国古代数学达到了高阶等差级数求和的新阶段,做出了卓越贡献。

元代的太史令郭守敬除了天文学和数学外,也是一位著名的水利专家,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海拔的概念。

明代的钦天监,最出名的当属刘伯温,到了清朝,钦天监监正多为外国人,出名的有汤若望、南怀仁等人。

纵观历史,在钦天监这个职位上作出成绩的人可真是不少,这个职位可不仅仅是什么神棍,而且是古代科技的一个重要部门我,为很多科学的萌芽打下了基础,而且对当时的思想有很大的启发作用。相当于古代的科学家了。

5. 宋濂 家境

宋濂,字景濂,金华潜溪(今浙江金华)人,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学者.他一生中数十年如一日地刻苦学习,在学术上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主修《元史》,还写了大量优美的散文,著有《宋学士文集》,他的《送东阳马生序》,就被选在了中学语文课本中. 宋濂从幼年起,就热爱读书.当时家里穷,买不起书,他就向藏书的人家借书,抄写后再按期归还.由于他守信用,人家才肯借书给他,使他能够遍览群书. 20多岁后,宋濂读书更加勤奋了.但由于没有名师指点,遇有问题常常得不到解决,他就步行一百多里路,去向名师请教.他请教的这位老前辈是位大学者,对学生要求很严厉.宋濂在向他请教时,每次都十分恭敬地提出疑问,并躬着身子侧耳倾听.由于他虚心求教,宋濂跟着这位老师学到了很多知识. 有一天宋濂出门访师的时候,正是数九寒天.这时他就穿上草鞋,背上行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顶着寒风冒雪去访师.等他好容易赶到客店里,四肢都冻僵了,但他一点儿也不怕苦,坚持向老师请教. 宋濂由于家境贫苦,少年求学之时每日都是粗茶淡饭,穿着破旧棉衣也浑不在意.他的同学中有不少是富家子弟,穿着绫罗绸缎,满身珠光宝气,但他丝毫没有羡慕的意思,而是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求学读书上.就这样,经过长期刻苦努力,宋濂终于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学者.

6. 宋濂做的什么官

宋濂是一个在文学上拥有很高的成就的人,并且在思想上、史学上也有自己的理解。他学习勤奋刻苦,学富五车,为人谨慎,做事稳重,为官又很清廉,对朝廷忠心。

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20日),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

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7. 宋濂的下场

朱棡,生于 元至正十八年十一月,是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马秀英所生嫡三子,明成祖朱棣之兄。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封晋王,十一年(1378年)就藩山西太原府。朱棡文学宋濂(《元史》总编),书学杜环(明初书法家),善骑射,有谋略。因病薨于洪武三十一年三月,谥号“恭”,后人称“晋恭王”。

8. 宋濂全家都被杀了吗

宋濂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

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治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区),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

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9. 宋濂下场如何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没有诚信的人是难以让人接受的,诚信就如同一盏生活中的明灯指引我们前行的路。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经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说的就是做人要讲信用的基道德。还记得我刚上一年级的时候,一天爸爸和妈妈都要上班没空接我放学,给我一元钱叫我傍晚放学后和哥哥一起坐车回家。当时哥哥读四年级。放学后哥哥来到班级带我一起走到学校门口的时候,哥哥说:“德奇,我们买冰淇淋吃吧,等一下走路回去。”我说:“可是家远我们要走很久的,妈妈会骂的。”哥哥说:“到时候我们就骗妈妈说钱弄丢了,才走路回来,说不定还会表扬我们呢。”我心里虽然很犹豫,可还是抵挡不了冰淇淋的诱惑,同意了哥哥的方法。等我们汗流浃背地走到家时,天已经全黑了。妈妈和舅母已经急得直跳脚,还担心我们俩出了什么事呢。看着妈妈着急的样子,我心里挺后悔的,觉得真不该听哥哥的馊主意,晚上睡觉前,我想来想去,终于还是跟妈妈说了实话,“妈妈对不起,今天我骗了您,我们的钱没有丢,是因为买了冰淇淋吃了,才走路回来的。”讲完后,我的心里像卸了一件大包袱,整个人都轻松了,原来说谎话也是一件不轻松不快乐的事啊!  妈妈听后,不但没有责备我,还夸我很诚实她说:“儿子做错事,能够自己改正错误还是好孩子。今天发生的是一件小事,但不诚实说假话是千万不能有的坏习惯,长大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听了妈妈的话我受益匪浅,明白了。“以诚待人”是我们从小就要继承和发扬美德。  让我们从小就有一颗诚实的心去面对社会,面对家人。做到诚实守信,它是人们最美丽的外套,心灵最圣洁的鲜花。  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实是指忠诚老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是指说话、办事讲信用,答应了别人的事,能认真履行诺言,说到做到。守信是诚实的一种表现。  古往今来,关于诚实守信的事例不胜枚举。古有孙膑一诺千金,宋濂连夜抄书,曾参诚信教子;今有邓颖超冒雨赴约,列宁按时归还图书等等。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那就是:只有诚实守信的人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才能有所作为。  大家一定听说过《狼来了》的故事吧?故事中的小男孩由于两次撒谎骗人,失去了别人对他的信任,最终导致了被狼吃掉的悲剧。听了这个故事,难道我们不应该从中吸取一点儿教训吗?一个不具备诚实素质的人,最终只会落得个害人害己的下场。  由此,我不禁想到自己,想到了自己不诚实的一件事。记得那是在我上四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我向邻居要好的姐姐借了一本书,并答应她三天之后归还。但我读了那本书之后,对那本书爱不释手,便想占为己有。于是,就把书藏起来,骗姐姐说,书不知道被我放哪了,怎么也找不到。姐姐听了以后很生气,从此再也不和我做好朋友了。现在想起来,我真是羞愧万分,觉得好后悔。对照别人,想想自己,诚实守信,不弄虚作假,是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而我呢?我却做不到。平时还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很诚实的人,可为了贪小便宜,却撒谎,欺骗了自己的好朋友,也失去了好朋友的友情。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一年了,我觉得这件事就像发生在昨天,它给我的教训使我终身难忘,激励着我今后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  失去了美貌有健康陪伴,失去了健康有才学追随,失去了才学有机遇相跟,而失去了诚信你所拥有的一切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如过眼烟云,终会随风而逝。  我常常被那个叫做尾生的古人感动得落泪。“尾生与女子约,女子三日不至,遇大水,尾生抱柱而。”尾生就是这样一位执著得可爱的君子,为了那一个或许并不重要的约定,为了守住自己心灵深处写给自己的那一份契约,他竟然用生命来壮烈地捍卫它。我从他的身上看到了闪光的两个字———诚信。  我常常怀念远古,那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时代。那些君子翩翩风度的背后,是一个用诚实、信用、执著的信念支撑的人的结构。那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难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他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那手执和氏璧在秦王殿上慷慨陈词的蔺相如,难道不知秦王的阴险与贪婪?他在出发前已经许下完璧归赵的诺言!他正是循着一条实践诺言的艰难道路在英勇地捍卫国家的利益和个人心灵深处那份不朽的契约。  这些都是古老的故事了,历史和时间或许把它们打磨得有些褪色了,市井的喧嚣与霓虹灯的艳影淹没了人性的光华,我们不得不为那些失落的品质扼腕叹息。  那些唱着“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浮躁的人们,或许忘记了婚姻是一份幸福的契约,更是心灵的契约,只有用心守护、才能获得幸福的果实。  那些想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贪婪的人们,或许忘记了当初在党旗下旦旦的誓言,那是行为的约束,更是信仰的直白,一个连自己的信仰都可以抛弃的人,社会也会最终将他抛弃。  一颗缺乏约束的心灵是空虚的,游离的,就如同失去了家园的灵魂,失去了根的大树,失去源头的大江,只能堕落,只能枯萎,只能干涸……  一种来自灵魂的声音在呼喊:守住吧———心灵的契约:诚信!  每个人都要诚实守信,单愿你遵守诺言,说的话,按事实做到,这样,你才是个诚实守信的好人。  在我生活中,也有几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我给你们说一说:  有一次,星期五,我和几个同学约好星期六去公园玩,可是星期六早起妈妈又说:“你不要去玩了,走去老爷家。”我一听急了,冷酷的说:“妈妈我不去老爷家,我要在家,要守信用,一会去找王东,这样才不会失去友谊呀。”妈妈连连点头说:“好吧!那你区,不能回来太晚,这样爸爸妈妈不担心你,你记住哦!”“哦,知道了!”我兴奋的说。后来妈妈也一样知道了守信用,这样才可以不失去朋友之间的友谊。  还有一次,我给妈妈说交英语费,可后来剩的钱没有给爸爸妈妈,而是把那些爸爸妈妈辛辛苦苦挣来的钱花了,这不是白白浪费了吗?我知道以后,心里就很尴尬。因为爸爸妈妈辛辛苦苦得来的,浪费了。后来爸爸问我:“你把那些钱花哪里去了?”我低下头小声的说:“买些东西用了。”“这回我也不打你,你没有下一次了,知道了吗?”我爽快的回答:“是。”后来,爸爸就把这件事望了。  我知道了,以后要当一名诚实守信的好孩子。

10. 宋濂晚年

01

章溢,龙泉(今浙江省龙泉市)人,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累官御史中丞、赞善大臣、太子赞善大夫。

据说他生下来就声若洪钟,童年时期嶷然庄重,乡井子弟惯有的那种轻佻,在他身上是看不到的。

元至正十二年,天下大乱,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一股流寇从福建犯龙泉,章溢和儿子存仁一起到山中避乱。

存仁没藏好,被流寇所得。

章溢心想,我只有这么一个儿子,一定要保住他的性命,不然我就绝后了。

于是他挺身而出,对流寇说,我儿年幼无知,我愿代之。

流寇素闻他的大名,正想重金求之,让他当他们的军师呢,如今不“劳”而获,自然大喜过望。

流寇马上要他出主意,章溢正色道,你们也有父母妻子,何必做这种灭族之事呢!

流寇大怒,把他绑在柱子上,用刀磨他的肋巴骨,边磨边说,不降者死!

章溢冷笑一声,贪生怕死是人之常情,但我是不可能为不义屈服的!

流寇更怒:你真的不怕死?

章溢说:死有什么可怕的,要杀就杀,要刮就刮,本人没工夫跟你们啰嗦!

流寇“怕”了,一直不敢加害。

晚上,章溢设计骗过看守,寻机逃脱,逃到福建,朱元璋知道后,让人带着五匹帛去召他,起用为佐命勋臣。

心中有义的人,命运不会差。

02

朱元璋曾专门召见大学士宋濂,问他哪个大臣好,哪个不好,宋濂回答说都不错。

怎么可能都不错,十个手指头还不一般齐呢!

朱元璋不死心,一再追问,宋濂想了想说,好的与臣相交,臣所以知道,不好的即使有,臣也不知道,因为臣没有和不好的打过交道。

自始至终,他没有诋毁一个人。

身在险恶的官场,谁没有几个仇家,即使没有仇家,讨厌之人总有一两个吧,大老板召见他,多好的报复机会啊,可他始终没有对任何人趁机落井下石,这就是所谓的,人品担当吧。

03

杨荣,福建建安(今建瓯)人,建文二年进士,授翰林编修,历官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

明朝的9位好官:不是很有名,但我们应该要知道

永乐二十二年,杨荣随明成祖朱棣北征鞑靼部阿鲁台。

一天早上,大军从凌霄峰出发,杨荣与学士胡广、金幼孜结伴而行。

到底是文人,行动缓慢的这几人,走着走着就掉队了,然后迷路了。

朱棣见他们没跟上,命宦官回去寻找。

当时已是黄昏时分,宦官找到他们,见他们还在,就不管他们了,策马飞驰而去。

宦官走后,这几个笨蛋,又在山谷中迷了路。

又累又饿,金幼孜从马上坠了下来,胡广竟然不顾而去。

杨荣翻身下马,为他整理马鞍、辔头,然后扶他上马,继续前行。

没走几步,金幼孜又从马上掉了下来。

和他一起坠马的,还有马鞍,而且摔在石头上,摔裂了,没用了。

杨荣就把自己的马让给金幼孜,自己骑他那匹没有马鞍的马。

一个通宵过后,精疲力尽的他们,终于出了山,远远地看到了自己的队伍,快马加鞭,终于在中午时分,追上了中军。

朱棣大喜,慰问良久,对杨荣之义,赞不绝口,杨荣却说,没什么没什么,僚友之分,应该的,应该的。

朱棣说,难道胡广不是僚友吗,为毛他丢下你们不管,自己走了?

杨荣所做的这件事,确实不大,做起来并不难,可是有些人,就是做不到。

能够区分君子与小人的,往往是看起来一些不起眼的小事。

04

曹鼐,北直隶宁晋(今河北宁晋)人,明初名臣,曾任内阁首辅,累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

任江西泰和县典史的时候,捕盗时获一女子,漂亮得不得了,曹鼐大为心动。

但他心里清楚,他不能做这种事情,因为他有自己做人的底线。

为了熄灭心中的欲火,他在纸上写“曹鼐不可”四字,写了用火烧掉,烧了又写,然后又烧掉,反复几十次。

就这样折腾了一个晚上,他始终没碰那女子一下——终夕竟不及乱。

给自己设置底线很容易,但能始终坚守底线不逾越的,世上能有几人?

05

商辂,浙江淳安人,明朝中期名臣,曾任内阁首辅,累官至少保、吏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

商辂为人刚正不阿、宽厚有容,临事果决,时人称“我朝贤佐,商公第一”,然而“夺门之变”后,他却被削籍除名,成化三年才再度入阁。

商辂晚年力请辞官,以少保致仕。

商辂致仕后,大臣刘吉见其子孙多贤,感慨地说,在下与您共事多年,不曾见您笔下妄杀一人,所以您的子孙才能这样啊。

商辂说,不是我没有妄杀一人,实不敢使朝廷妄杀一人。

所谓好官,并非“管”好自己就行了。

明朝的9位好官:不是很有名,但我们应该要知道

06

罗伦,江西吉安人,家贫好学,成化二年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后来因病辞归,隐于金牛山,开门教学。

想和他交朋友,那可不容易,因为他为人有“洁癖”,不视恶色,不听恶声,不穿恶衣,不吃恶食。

对人子,他开口讲孝,闭口也讲孝,对人臣,他开口讲忠,闭口也讲忠,对当官的,开口讲的是民间疾苦,闭口讲的,也是民间疾苦。

见了好人,爱之若麒麟凤凰,见了恶人,厌恶如同见了贪婪的大猪、残暴的长蛇,见了饥寒冻馁之人,倾家赈之也在所不惜。

总而言之,凡是好事他都要去做,人们对他有什么样的评价,事之成败利钝,己之死生祸福,他一概不顾。

他所交的,也都是豪杰之士,那些人都说,先生的为人,简直如同青天白日。

所谓“完人”,大概就是这样儿的吧。

07

刘铉,江苏苏州人,永乐中以善书征入翰林,后来中乡试,擢少詹事,赠礼部侍郎。

刘铉生活节俭,工资花不完,就把剩余的工资,分给宗族,还把家里的小米等粮食,拿出来接济贫困的故旧,缺钱的僚友去世了,他还为其操办后事。

他还收养孤儿,抚养他们,教他们学文化,那些孤儿当中,后来有人当了大官。

他手下有个病吏,孤苦无依,他很可怜他,就让他住到家里来。

那人得的是传染病,把他家人都传染了,有人劝他打发走,他没听,而是积极为病人求医问药,后来,那人和他家人的病,都治好了。

一个人混好并不难,难的是,混好后能像阳光一样“普照众生”。

08

明代宗时期,一位叫杨公翥的官员,有很高的德行。

住在京师时,他的坐骑是一头驴。

邻居是一个老头,老来得子,孩子听不得驴叫,驴一叫,就吓得哇哇大哭,杨公翥就把驴卖了,改为徒步。

有一年下了很久的雨,邻居为了排水,就在墙上挖了个洞,水流到他家,把他家淹了。

家人想找邻居讨说法,杨公翥说,下雨的时候少,天晴的时候多,天晴的时候,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找他干什么呢?

金水河桥建成后,朝廷征召德行高尚者试涉,大臣们第一个推荐的,就是他。

公道自在人心,人心自有公道。

明朝的9位好官:不是很有名,但我们应该要知道

09

陈献章,广东新会人,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曾在国子监读书,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检讨。

有一年,陈献章从京师回老家,与族弟乘同一艘船。

船到广东阳江时遇到强盗,强盗乘着小艇,拦截了他们的船,将其族弟等人的财物,劫掠而去。

陈献章住在船尾,强盗大概没看到他,他朝强盗大喊,我的行李很值钱,你们把我的行李拿走,把其他人的行李,还给他们吧!

强盗问他是什么人,他说他叫陈献章,强盗愣了一下,随即举手作礼,说,原来是陈先生,我小人不知,惊动了君子,请不要见怪,舟中之人,都是先生之友,我们怎么能要他们的财物!

强盗说完,尽还财物于舟,乘小艇离去。

好的德行,就是金字招牌。

上一篇:u盘属性改了有什么用(u盘属性改了有什么用处)

下一篇:王者荣耀马可铭文s12(王者荣耀马可铭文怎么搭配最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