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萨尔加斯怪兽是什么属性(马尔萨斯机制)
1. 马尔萨斯机制
亚当·斯密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他于1723年出生在苏格兰的克科底,青年时就读于牛津大学。1751年到1764年在格斯哥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在此期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确立了他在知识界的威望。但是他的不朽名声主要在于他在1776年发表的伟大著作《国家康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该书一举成功,使他在余生中享受着荣誉和爱戴。他于1776年在克科底去逝。斯密一生未娶,没有子女。
亚当·斯密并不是经济学说的最早开拓者,他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许多也并非新颖独特,但是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完全可以说《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该书的伟大成就之一是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学说。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斯密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
《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例如,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用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国富论》,第四卷第二章)
但是如果自由竞争受到阻障,那只“无形的手”就不会把工作做得恰到好处。因而斯密相信自由贸易,为坚决反对高关税而申辩。事实上他坚决反对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涉。他声言这样的干涉几乎总要降低经济效率,最终使公众付出较高的代价。斯密虽然没有发明“放任政策”这个术语,但是他为建立这个概念所做的工作比任何其他人都多。
有些人认为亚当·斯密只不过是一位商业利益的辩护士,但是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他经常反复用最强烈的言辞痛斥垄断商的活动,坚决要求将其消灭。斯密对现实的商业活动的认识也并非天真幼稚。《国富论》中记有这样一个典型观察:“同行人很少聚会,但是他们会谈不是策划出一个对付公众的阴谋就是炮制出一个掩人耳目提高物价的计划。”
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体系结构严密,论证有力,使经济思想学派在几十年内就被抛弃了。实际上亚当·斯密把他们所有的优点都吸入进了自己的体系,同时也系统地披露了他们的缺点。斯密的接班人,包括象托马斯·马尔萨斯和大卫·李嘉图这样著名的经济学家对他的体系进行了精心的充实和修正(没有改变基本纲要),今天被称为经典经济学体系。虽然现代经济学说又增加了新的概念和方法,但这些大体说来是经典经济学的自然产物。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甚至卡尔·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自然不是他的政治学说)都可以看作是经典经济学说的继续。
在《国富论》中,斯密在一定程度上预见到了马尔萨斯人口过剩的观点。虽然李嘉图和卡尔·马克思都坚持认为人口负担会阻碍工资高出维持生计的水平(所谓的“工资钢铁定律”),但是斯密指出在增加生产的情况下工资就会增长。事实已经十分清楚地表明斯密在这一点上正确,而李嘉图和马克思是错的。
除了斯密观点的正确性及对后来理论家的影响之外就是他对立法和政府政策的影响。《国富论》一书技巧高超,文笔清晰,拥有广泛的读者。斯密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赞成低关税和自由贸易的观点在整个十九世纪对政府政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事实上他对这些政策的影响今天人们仍能感觉出来。
自从斯密以来经济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致他的一些思想已被搁置一边,因而人们容易低估他的重要性。但实际上他是使经济学说成为一门系统科学的主要创立人,因而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主要人物.
2. “马尔萨斯陷阱”
《富种起源》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指出马尔萨斯陷阱的错误,提出导致马尔萨斯陷阱的真正原因,并且对现代经济突破马尔萨斯陷阱的原因进行解释。
3. 马尔萨斯抑制
社会学。
《人口原理》是英国人口学家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创作的人口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98年。
《人口原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方面提出了构建人口理论的两个前提,一是食物作为人类维系生存的保证;二是两性之间的性欲要保持平衡。
第二方面,他还提出了两个级数的理论,在对人口增长不加任何限制的情况下,增长是呈现几何级数,其增长力是无限的,而相应的生活资料却只能以算术级数来增长。
第三方面提出了通过被动型抑制人口和主动性抑制人口的方式来减少人口。被动型抑制包括战争、瘟疫、饥荒和各种疾病,主动性抑制则是通过晚婚、避孕、流产、杀婴和节欲等方式来控制人口。
第四方面,阐述了人口波动规律的理论。在后来再版《人口原理》中,马尔萨斯又提出了道德抑制,即一些没有能力赡养子女的人要晚婚或者不要结婚,而在未婚前要保持贞洁。
4. 马尔萨斯约束
阿尔卡蒂奥是一个古希腊的哲学派系,主要思想源于其创始人扬·奥利安德拉斯(Ionian philosopher Xenophanes)。该派主张一种资本主义的世界观,即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由比其更基本的东西所组成的,是一种更加本质性、基础性的存在。
他们强调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对物理学和数学理论的重视,并通过逻辑思维和推理为自己的哲学思想加上新的基础。
此外,阿尔卡蒂奥还注重对人的生命和宗教信仰的解释,强调对于道德和美的理解,这些元素都被转化为了特定的形式来体现哲学的重要性。总的来说,阿尔卡蒂奥是希腊哲学中一派理性主义的思想流派,对于现代哲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5. 马尔萨斯停滞
正确的发展战略中国崛起不可阻挡的第一个原因在于,中国已经发现了正确的发展战略,并一直遵循着正确的工业化顺序——这种顺序不仅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许多其他尚未工业化的国家。
这种发展顺序与英国工业革命和其他发达国家成功工业化的历史逻辑是完全一致的。
中国虽然与这些18世纪和19世纪的西方列强制度环境迥异,却因遵循相同的发展逻辑而成功开启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具有按照市场大小和发展阶段逐步展开的“胚胎发育”式的产业结构上升逻辑。
它肇始于农村地区的以简单劳动分工为基础、远距离贸易为目标的原生工业化(即原始工业化)阶段。
这种原生工业化开启了逃离马尔萨斯陷阱的进程,并打破了粮食安全的诅咒。
6. 马尔萨斯阶段
微观经济学创始人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微观经济学创始人为法国的魁奈和英国的马尔萨斯。微观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
20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的罗宾逊和美国的张伯伦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厂商均衡理论。
宏观经济学来源于法国魁奈的《经济表》和英国马尔萨斯的“马尔萨斯人口论”。1933年,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提出《宏观经济学》的概念。
宏观经济学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出版后迅速发展起来。
凯恩斯把国民收入和就业人数联系作为中心进行了综合分析。扩展资料:微观经济学发展的阶段(1)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微观经济学阶段,或者说是微观经济学的萌芽阶段。
(2)第二阶段: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叶,是新古典经济学阶段,也是微观经济学的奠定阶段。
(3)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观经济学的完成阶段。
7. 马尔萨斯是正确的吗
公元1723~公元1790亚当·斯密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他于1723年出生在苏格兰的克科底,青年时就读于牛津大学。1751年到1764年在格斯哥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在此期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确立了他在知识界的威望。但是他的不朽名声主要在于他在1776年发表的伟大著作《国家康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该书一举成功,使他在余生中享受着荣誉和爱戴。他于1776年在克科底去逝。斯密一生未娶,没有子女。亚当·斯密并不是经济学说的最早开拓者,他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许多也并非新颖独特,但是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完全可以说《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该书的伟大成就之一是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学说。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斯密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例如,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用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国富论》,第四卷第二章)但是如果自由竞争受到阻障,那只“无形的手”就不会把工作做得恰到好处。因而斯密相信自由贸易,为坚决反对高关税而申辩。事实上他坚决反对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涉。他声言这样的干涉几乎总要降低经济效率,最终使公众付出较高的代价。斯密虽然没有发明“放任政策”这个术语,但是他为建立这个概念所做的工作比任何其他人都多。有些人认为亚当·斯密只不过是一位商业利益的辩护士,但是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他经常反复用最强烈的言辞痛斥垄断商的活动,坚决要求将其消灭。斯密对现实的商业活动的认识也并非天真幼稚。《国富论》中记有这样一个典型观察:“同行人很少聚会,但是他们会谈不是策划出一个对付公众的阴谋就是炮制出一个掩人耳目提高物价的计划。”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体系结构严密,论证有力,使经济思想学派在几十年内就被抛弃了。实际上亚当·斯密把他们所有的优点都吸入进了自己的体系,同时也系统地披露了他们的缺点。斯密的接班人,包括象托马斯·马尔萨斯和大卫·李嘉图这样著名的经济学家对他的体系进行了精心的充实和修正(没有改变基本纲要),今天被称为经典经济学体系。虽然现代经济学说又增加了新的概念和方法,但这些大体说来是经典经济学的自然产物。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甚至卡尔·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自然不是他的政治学说)都可以看作是经典经济学说的继续。在《国富论》中,斯密在一定程度上预见到了马尔萨斯人口过剩的观点。虽然李嘉图和卡尔·马克思都坚持认为人口负担会阻碍工资高出维持生计的水平(所谓的“工资钢铁定律”),但是斯密指出在增加生产的情况下工资就会增长。事实已经十分清楚地表明斯密在这一点上正确,而李嘉图和马克思是错的。除了斯密观点的正确性及对后来理论家的影响之外就是他对立法和政府政策的影响。《国富论》一书技巧高超,文笔清晰,拥有广泛的读者。斯密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赞成低关税和自由贸易的观点在整个十九世纪对政府政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事实上他对这些政策的影响今天人们仍能感觉出来。自从斯密以来经济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致他的一些思想已被搁置一边,因而人们容易低估他的重要性。但实际上他是使经济学说成为一门系统科学的主要创立人,因而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主要人物.
8. 马尔萨斯原理
在之前结束不久的《复仇者联盟4》中,灭霸的“天命计划”因为复仇者们的穿越而被逆转,浩克的响指带回了之前《复联3》中被灭霸清算了的半数生命,而灭霸自己也在最后的终局之战中,湮灭于托尼的响指之下。自此宇宙霸主之一的灭霸全剧终!
灭霸作为MCU漫威电影宇宙中贯穿主故事线路长达十二年之久的超级大反派,除了他在影片中展现出的“无人能敌”的强大实力之外,在网络上以及粉丝的讨论中,灭霸的“人口危机论”显得更加的热潮,经久不衰。
那么以一种强势的态势,来消减宇宙中半数生命,以此来达到平衡宇宙生命和环境资源之间平衡的目的,这到底究竟是对还是错呢?
环境与生命——赖以生存的根本
在影片《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中,托尼和斯特兰奇等人与灭霸在泰坦星上遭遇、对峙,大战爆发之前,灭霸曾清楚的阐述过自己的“天命”计划构想。在灭霸漫长的生涯中,他曾亲眼见识了自己家乡(泰坦星)文明衰落的全过程。
曾经的泰坦星并不是如我们影片中所看到的那片荒芜,反而是一个风景秀丽,物资富饶的美丽星球,文明发达,科技水平远高于我们熟知的地球。但因为科技和文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大爆炸,泰坦的自然资源已经跟不上开采消耗的速度,最终导致了文明的灭亡以及星球的衰败。
由此灭霸诞生了自我理解的“天命计划”,意图想以消减生命数量,来减少对于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以此来平衡生命与宇宙环境之间的平衡。很显然,我们从这一点来上来看,灭霸的认知无疑是非常正确且超前的,自然资源以及环境是所有生命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宇宙给予生命的一种馈赠。
虽然自然资源并非完全的不可再生,但相比于不加以控制的消耗速度而言,无疑是可以被忽略不计的。对于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破坏如果不能够有清晰的认识,以及加以合理的规划和控制,必然会导致环境和生命之间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灭亡。这是任何高等文明都无法避免的生存难题,必须有一个适度的取舍。
在现实生活中,亦是如此,很多国家都在致力于环境保护的工作之中,并且将之纳入法律,这正是一种对于环境保护的践行。
人口威胁论——环境资源的负载能力
有限的环境资源、缓慢的再生速度,很显然必然会限制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生命形态样本数量,从人口数量上下手,毫无疑问是减少资源消耗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以一个虚拟的“反派”人物角色的角度来看,选择这种方式无疑是无可厚非的。
不仅如此,灭霸的这种构想也并非没有一丝的科学理论依据支撑。1798年出版的《人口原理》一书,由英国人口学家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创作,在他的书籍中表明了四种观点,其中第二个观点指出:“在对人口增长不加任何限制的情况下,增长是呈现几何级数,其增长力是无限的,而相应的生活资料却只能以算术级数来增长。”
这其中的意思就是人口增长若是在没有干预的情况,其指数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自然资源的倍数增长速度,由此而导致的生命和资源之间的矛盾就会不断激化,直至爆发。所以人口控制是必然,灭霸的构想出发点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奉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所为的正式出于这个目的。
不过,相比于“计划生育”的科学控制人口方式,灭霸的有意筛选主动“屠戮”是否有什么依据和可行性呢?这就要提到马尔萨斯的第三个观点了:“人口数量可以通过被动型抑制人口和主动性抑制人口两种方式来控制。被动型抑制包括战争、瘟疫、饥荒和各种疾病,而主动性抑制则是通过晚婚、避孕和节欲等方式来控制人口。”
是不是非常的熟悉和明了呢?我们所奉行的“计划生育”正是被动型抑制人口方式,而灭霸的“屠戮”行为显然就是一种主动型的人口抑制方式了,还是其中最为直接暴力的“战争”方式。如果排除掉道德和其他方面的因素限定而言,灭霸的行为显然是存在可行性的。
“随机概率模型”下的偏差——天命计划存在弊端
在《复联3》时期,灭霸的“天命计划”还设定了一个非常公正的清选机制,那就是没有任何外界因素限制和干扰的“随机”挑选。按照灭霸的话语来看,无论是之前征战宇宙时的直接“屠戮”,还是之后的响指清算,所选择的对象都是完全随机的,不掺杂任何的个人情感,也没有个人恩怨和偏见左右。
甚至清算的对象还包括了自己的手下和亲信,至于自己也是没能排除在外,在泰坦星上,他称自己只是一个幸存者。由此可见,灭霸的决心和意志是多么的坚定,而在“天命计划”完成之后,更是不顾自身的安危,消除了纷争的源头——以响指方式毁灭了“无限原石”。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觉悟和决心,才让众多的观众和粉丝们对于灭霸的对错产生了疑虑,甚至开始质疑灭霸“反派”的身份是否合理。这些还只是题外话,对于灭霸对错的判断,下文中我们再做讨论,现在我们还是分析一下,灭霸“天命计划”中随机机制的合理和可行性。
对于随机机制,我想很多高中数学学得好的人,都不会陌生一个概念,那就是“随机机制模型”,由于灭霸天命计划所针对的是漫威全宇宙中一个一个的生命个体,可以近似的看做是一个“离散型随机变量”,每个人被选中的概率和自身作为变量所拥有的权重相关,但由于随机的初始设定,这个权重近似相等,也就是被选中的概率,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但这样的等权筛选,真的可以做到平均、均衡吗?很显然不能,要知道“人口论”中所提到的人口数量可不是指单一的一个数学数据,而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模型,其中人口总样本中,还有年龄分布、性别比例、地域差异等一些的附加属性,人口控制根本不像数学建模中样本数量随机削减那般容易。
这些附加的属性,必须都得兼顾得当,否则一旦人口样本的平衡被打破,那么所会带来的次生影响可能会比“人口爆炸”更为严重。也就是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一书中第四方面提到的“人口波动规律”,该规律指明,人口的长期波动并不能只是单纯的看短期的人口数量变化,而是要注意人口中的性别和年龄分布,若是性别和年龄分布不均衡,即使短期人口数量下降了,但很快也会形成一个爆发式的反弹。
这就好比,若是灭霸的随机清算对象恰好大概率的落在了年龄较大的人群之上,虽然人口数量在当时急剧的下降,但这并没有根本的解决人口增长过剧的根本原因,较大比例的年轻人口势必在不久的将来仍然会带来人口的迅速增长。但如果清算对象更多的集中于年轻人口上,那么结果就截然相反,清算之后,人口不断不会增长,甚至还会急剧的下降,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人口老龄化”。
所以从理论上而言,灭霸的人口清算“天命计划”是存在一定的弊端的,它的效果很大程度上还会依赖一定的运气成分,不过不可置否的是,在短时间内,效果还是非常可观的。但若是想如灭霸所期望的“一劳永逸”那样,显然还是不可能的。就长远控制而言,科学的“人口计划生育”显然更为有效。
生命本质的探究——尊重和敬畏
对于灭霸行为的对错的评定,自然离不开对于生命价值的讨论,“天命计划”无论是出于怎样的一种目的和意图,它对于生命本身的考量是极具争议的。就如同上述所说的,灭霸的天命并没有任何的权利、利益、情感、恩怨的干预,仅仅是为了宇宙的平衡。
从行为本质和目的上的确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这样偏激的方式是否就因为初衷是好的就可取呢?我想应该不是如此!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道一句话:“任何生命之间都是平等的”,都是大自然孕育而出的“宠儿“,让一部分的生命牺牲来换取另一部分生命的生存,就真的是对于生命的救赎吗?
在心理学上有过这样一个相当经典的二难选择问题,被称为“电车难题”。一辆电车行驶在轨道之上,突然刹车失灵,没有任何办法停下来,而且在不远处的轨道上有一群人正在漫步,电车没有任何办法避免这场灾难的发生,摆在面前的只有一个选择,就是在碰撞之前将列车改道,但在改道的轨道上同样也有一对母女在停驻在那里。试问司机选择了哪一条轨道是正确的?
同样是生命,只是数量的不同,顺应命运选择人多的是对的?还是改变现状牺牲少的人,拯救更多的人是对的呢?我想这个答案很难选择。那么此时又多处一条没有人的轨道,只是这条轨道非常的艰难,需要司机不停的维持电车的方向,才能安全通过。那么此时你的答案会是什么呢?
我想这个选择实际上就和灭霸的天命计划实施方式的选择是一样的,面对同样是生命的两个群体,人数上还完全相同,牺牲一半拯救一半,很显然并不是最佳的方式,更是一种对于生命意义的忽视。为了保护生命、保护自然而屠戮生命,岂不是一种本末倒置?我想这也是为何在影片之中他被标注上“反派”的根本原因。
所以,如果拥有能够改变世界的能力,为何不能更加科学、随和、自然的去造福世界呢?就如同漫威“蜘蛛侠”一直所标榜的那样:“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用自己的能力去改变世界的才是英雄,而因为自己的偏见而去强势的同化世界、则注定不能被世人所认可。
由此可见,灭霸的“天命计划”虽然初衷虽好,但并不能认定为是一种对的举措,而且在其可行性上也存在诸多的漏洞和不确定性。对此你们怎么看呢?
9. 马尔萨斯机制的失衡
战争是一种集体和组织互相使用暴力、虐袭的行为,是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领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战斗。由于触发战争的往往是政治家而非军人,因此战争亦被视为政治和外交的极端手段。
历史上对战争及其产生根源有各种不同观点。自然主义战争学者认为,战争的根源在于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物本性,并认为战争是自然的和永恒的现象。宗教战争论者则认为战争是上帝对人的惩罚,并用超自然力量解释战争起因。种族主义者则认为,战争的起因是优劣民族之间差别。近现代地缘主义政治学者则认为战争是基于地理环境,即为争夺一定的生存空间和自然资源引起的。马尔萨斯主义者则认为,人口过剩和饥饿是战争的真正原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战争既非从来就有,也不是永恒的,战争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私有制产生以后,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形成,出现压迫和被压迫时才出现的。历史上有各种类型的战争,包括侵略战争和自卫战争;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有传统战争和现代战争;局部战争和世界战争等多种类型。
在二战之前(包括二战),战争是由于参战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在战后,直至21世纪初,大多是由于多极化与单极化的矛盾激化而导致的,但以后因宗教文化民族冲突升华引发的战争将是主要原因(如:巴以冲突)。战争的根源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对战争状态的描述也有多种方式,现代国家主要从法律角度对战争进行描述。认为战争是交战国之间的一种特殊法律关系。这种战争状态通常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并伴随着一系列的法律后果。战争状态是法律状态,它往往是交战双方或一方宣战,但彼此之间并不一定有实际的战争冲突。通常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宣布战争状态。交战国家一旦进入战争状态,它们之间就由和平关系转变为战争关系,战争法也同时开始适用。对战争的描述除从法律角度外,还可以从军事角度、政治角度等方面进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