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通关印(汉代诸侯印)
1. 汉代诸侯印
印文为:“偏将军印章”。
此印系龟纽方形金印,通高2厘米,纽高1.2厘米,边长2.4厘米,重108.95克。含金96%。篆刻印文“偏将军印章”五字三行,前2字为第一行,中间2字为第二行,后1字为第三行,是一方汉代官印。据文献记载,偏将军系将军的辅佐,此官制始设于春秋,通常由帝王拜授,也有大将军拜授的。偏将军印沿袭了两汉官印制度,即官高者用龟纽,中下级官吏用鼻纽的制度。金制官印流行于汉晋时期,目前全国共发现26枚,两汉金印仅存15枚,为稀罕之物,至为珍贵。 1982年市民刘定全在嘉陵江边拾得,捐赠给重庆市博物馆收藏。目前该件文物陈列在“壮丽三峡”展厅。如果是真的,价格不可估量。
2. 汉代天子印
在中国,印章起源于商代,早期多为铜印,玉印出现于战国时期。印章最初只是个人的记号,并无严格的等级限制,但自秦代开始,天子以玉为印,并称之为玺。汉代沿袭秦制,仍以玉为玺,规定皇帝、皇后以及诸侯王的用印,统称玺,而官吏及平民所用私印,只可称印,故汉代不仅有印玺之称,又有“章”、“印信”等别称。
东汉人卫宏在《汉旧仪》中记载,汉代皇帝有六玺,皆白玉螭虎纽,各有不同的用途:“皇帝行玺”用于封国,“皇帝之玺”赐诸侯王,“皇帝信玺”用于发兵,“天子行玺”召大臣,“天子之玺”册封外国,“天子信玺”则用于事天地鬼神。只是汉代帝陵尚未做过科学的考古发掘,因而皇帝玉玺的模样,至今难明究竟。不过,陕西咸阳北原韩家湾狼家沟出土过一枚“皇后之玺”玉玺印,以纯净无瑕的羊脂白玉琢刻而成,呈正方形,四边长均为2.8厘米,高2厘米,为目前所见汉代玉印中形体最大的一件。此印出土地点距刘邦、吕后所葬的长陵陵园仅1公里,所以常被认为是吕后玉玺,但从印文风格考察,其年代上限不会早于西汉文景时期。
与此同时,汉代玉质的官印和私印出土较多。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广州南越王墓等均有玉玺出土,而陕西出土的汉印中,有印文为“王安国”、“王意”、“陈请士”、“陈乐成”等人名的玉质私印。从这些出土的玉印看,形制以正方形最多,印体较小,边长一般在1.4~2厘米左右,但也有打破常规的,除了“皇后之玺”外,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玉印,边长为2.7厘米。由此可见,玉印的尺寸大小跟拥有者官职、等级的高低是相匹配的。
汉代玉印上部都呈盝顶形,印纽多作覆斗形,也有少量桥形纽或螭虎纽。纽下钻横孔,以绶带悬于腰间。印面文字绝大多数凿刻阴文篆书。不过,由于玉质坚硬难刻,汉印中没有镌刻文字的,也不在少数。
3. 汉代侯印图片
古代官印印文内容主要包括印名、官名、地名、称谓等,其中,有的官名行用于各个朝代,如司马、令、长等,有的官名、地名等仅行用于某一朝代或某一历史时期,这些内容标明了这方印章的时代。然而每个时代印章的名称、意义和作用也有所不同。
古玺印名称
古玺印均有自名,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印名也有变化。印名之时代性,古官印名称,主要有如下几种:
(1)玺 战国官印称玺,文作,鉨,极少数珎、尔。秦以后,作为玺字古体的珎、尔均废,统一-写作玺。秦以后,“玺”还不再作为印章的专名,秦规定只有帝后印才可称玺,其余均称印。汉仍秦制,但王印亦称玺。唐中期以后,帝后印一般亦不称玺,唯明、清“钦文之玺”才自名为玺。
皇帝信玺
(2)宝 帝后印专名。始见于唐。据唐代史籍记载,武则天讨厌“玺”音,将象征唐朝皇权的“授命及神玺等八玺,文并玺为宝”,其后唐中宗时曾将“宝”复名“玺”,但天宝年间又改为“宝”,自后各朝帝后印均多称“宝”,王印也有的称“宝”,但百官印是绝对不可称“宝”的。
高祖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谥宝
皇帝之宝
(3)印 百官印专名之一。战国官玺中已有称印,如“工师之印”,但古玺一般称玺,称印者极为个别。秦代,除帝后印称玺外,百官印均称“印”。至汉,“印”是秩千石以下至二百石官印的称谓,魏晋南北朝印制大抵遵从汉制,隋唐以后,官印称谓亦有等级界限,称印者多为高中级官吏用印。
工师之印
(4)章 官印称章始见于西汉,为高级官吏印称谓。《汉官旧仪》:“中二千石、二千石银印,青绢绶,皆龟纽,其断狱者印为章。”魏晋南北朝将军印也多称“章”。隋唐时废止。
安平侯印章
(5)记、朱记 唐始有,历代沿用。为县级僚属或相当于县僚属的行政官署和官吏印的称谓。明代“记”印印体为长条形,因称条记。清代还有“图记”称谓,主要为八旗佐领等满族大臣官印所用。
威武左第二十三指挥第二都朱记
安州绫锦院记
(6)关防见于明清两代, 乃镇守关镇要冲的权臣及部分专设机构如关税监督等官吏用印之称谓。
聯絡福責義師關防
(7)符、契、信李自成官印所用。
辽州之契
4. 汉朝的官印
西汉渭成令印铜印原属于西汉时县官印,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西汉渭成令印铜印铜铸,方形,鼻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渭成令印”四字,“令印”二字末笔下折,为西汉印文特点。
5. 汉代百官印
一《汉书·百官公卿表》说:“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
二太尉为最高武职,掌武事,备阜帝顾问,但不行军令之权,御史大夫佐丞相统理天下,武帝时,削弱丞相为首的“外朝”权力,罢太尉官;加重“中胡”地位
6. 汉代诸侯印章
如果是真品,当然是极具考古价值和收藏价值的,毕竟它的历史在那儿。
7. 汉代诸侯王印
意思是希望快乐长长久久,时间再久也不会忘记。
不过它的正确写法应该是”长乐未央,长毋相忘“。
“长乐未央,长毋相忘”这句话是源自于汉代《诸侯王为后妃题词》,这是江都王刘非送给其一个妃子的信物,虎符银带钩,作用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皮带扣,汉代用于系腰带。
仔细看的话,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带钩中刻的铭文是一句话“长毋相忘”,字体是小篆。铭文是一句两千年前的定情誓言,它应该是一种深情的表白。
8. 汉代丞相印
从汉代我国就已经开始用龟作印了如,东汉赐日本的倭奴国国王一颗金印,就是龟型,那可比虎的职位高,也就是说是丞相一级或诸候王之类的。一直到清朝,都还在沿用。
9. 汉代军侯之印
汉承秦制,所以,研究汉朝便可以八九不离十的得出正确结论。
〈续汉书。百官志一〉”将军。。。其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部下有曲,曲有军侯一人,曲下有屯,屯长一人。“
秦代军队的战时编组,是在平时编制的基础上,组建为大规模的作战部队,一般称为部曲制。其具体编组的方法是:首先根据作战对象等各方面情况,确定总兵力,任命三军统帅(即大将、上将军,也泛称为将);在统帅之下,根据作战的需要和总兵力的多少,分设若干个将军(四副将、裨将军,也泛称为将军);每个将军统率苦干个部,部的长官称校尉,即一部一校;每个部下设若干个曲,曲的长官称军候,即一曲一候;曲以下即平对军队的编制,如步兵的千人(设二五百主),五百人(设五百主)、百人〔设百将)、五十人(设屯长)、十人(设什长)、五人(设伍长),以及数量不多的车兵和骑兵。
10. 汉代诸侯印章有螭虎钮的
印章作为艺术品,其价值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外形设计,也就是印钮的设计、铸造技艺及后期更高层次的深加工技艺。二是印面文字的书法和镌刻艺术。
印钮的设计最初以实用为主,用于穿绶带系于腰间,如瓦钮、鼻钮等。现将我国古代的主要印钮形态分列如下:
鼻钮:这是我国古代早期印章最多见的印钮,因孔小如鼻而得名。先秦的官印、私印均大量采用这种形式,汉代以后的官印鼻钮变大,故又称之为瓦钮、桥钮。
龟钮:龟钮也是官印中最常见的钮制。龟与蛇结合称之为玄武,玄武是人格神,演化成赫赫有名的真武大地。此外,龟与贵同音,是长寿吉祥的象征。
蛇钮:蛇钮不多见,但颁给滇王的印章采用蛇钮。
羊钮、马钮、兔钮有颁发给其他民族首领的记载。
此外,鹿钮、罴钮、鱼钮等神兽钮也见于历史记载及出土文物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螭钮,又称螭虎钮,皇帝及皇后玺均用此钮。螭为龙的一种,明清时皇帝印玺均采用螭为钮的造型。
由于印章在官方、民间的大量、广泛的使用,印材的多样化,为印钮的设计、制作创造了更加宽广的空间,所以,到了清末民国年间,印章的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印钮的设计也突破了上述的钮制,各种生肖鱼虫,人物花鸟也尽现于钮的设计中,在这种形式下,铜印章作为我国几千年沿袭下来的印材,在与明末清初出现的石制印材竞争中,不仅没有衰落,反而有大量铜印章精品面市,并流传后世,据北京市印章前辈回忆,民国时期铜印章牢牢占据着北京市场的七、八成。有数家著名的铜印章作坊,齐聚了能工巧匠,集皇家工艺之精华,日夜烟火不熄,为北京印章市场提供了充足的货源,小到学徒领薪的铜戳子,大到清室皇亲国戚、文人墨客、收藏家掌上把玩的绝世精品。
铜印材较之其它印材,如石、木、牛角、象牙、有机玻璃等,优点是坚久耐用,传世性强,艺术表现的形式丰富,适宜加工。铜印材颜色庄重,它可以比上述印材表现更细致、镂空等,配合错金、错银、鎏金、錾制等表面深加工技术,铜印章可以更高层次地表现皇家的永恒、持久、庄重、高贵的气派。
如今铜印章印钮的设计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寿星、佛像、龙凤、狮子、瑞兽、螭虎、蒲牢、生肖等等,铜印章作为中国印玺文化的代表,我们需要进一步来了解和重新认识它的价值。
11. 汉代诸侯印章图片
这个楼主,据我所知,汉代玺印印钮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螭、驼、龟、蛇,后又见有羊、马、熊、罴、兔、鹿、环钮、覆斗钮、台钮、鼻钮等印钮。但就目前传世和出土的汉印来看,是没有狮钮的。狮钮的发展与起源应该是在明清文人以石治印后衍化出雕钮艺术之后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