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平台 > 手游

荀彧的才华(荀彧什么水平)

1. 荀彧的才华

第六十一回  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 建安十七年冬十月,曹操兴兵下江南,就命荀彧同行。彧已知操有杀己之心,托病止于寿春。忽曹操使人送饮食一盒至。盒上有操亲笔封记。开盒视之,并无一物。彧会其意,遂服毒而亡。年五十岁。后人有诗叹曰:“文若才华天下闻,可怜失足在权门。后人休把留侯比,临没无颜见汉君。”其子荀恽,发哀书报曹操。操甚懊悔,命厚葬之,谥曰敬侯。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被称为“王佐之才”。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受到曹操暗示而服毒自尽)。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2. 荀彧什么水平

荀彧!

在《三国志》中,陈寿将荀彧、荀攸、贾诩归为一传,而在民间比较被看好的郭嘉、刘晔、程昱、董昭、蒋济等人则被放到了第二梯队。所以说,在至少在原作者陈寿的眼里, 荀彧、荀攸、贾诩这三人是一个档次的。

按陈寿的意思,荀彧和贾诩通权达变,是张良陈平的水平。但是因为荀彧最终被曹操赐死了,所以他说荀彧的警觉性不够。不过对于陈寿对两人的评价,他的晚辈,南北朝时的裴松之则很有意见,他在给《三国志》作注时,就在替荀彧打抱不平,他认为贾诩根本没有资格和荀彧相比。当然,裴松之所指的很可能是贾诩的人品问题。因为他几度易主,跟了很多主人,也做了不少坏事,所以在名声上是要打折扣的。

除了名声,就战功来讲,贾诩似乎也不及荀彧。从史书上看,曹操战吕布夺兖州,挟天子,及官渡之前的规划,奇袭荆州等,他的每一步大的战略布局都是出自荀彧之手。

还有一件事,在曹操打败袁绍之后,权力欲望暴涨,他想恢复古代冀州兼统九州之议,荀彧给予及时劝阻,他认为现在大家都不服曹操,一下就想统治这些势力,最终结果肯定要发生更多的战乱,战争打多了老百姓日子不好过,曹操以后要发展势力就有难度了。曹操也是个不得了的人物,他立即理解了荀彧的意思。他对荀彧说:“没有足下的规劝,我之所失太多了。”

3. 荀彧的人品

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既然他是曹操的谋臣?怎么还说他忠于汉室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荀彧其人,王佐之才,头脑冷静,洞察世事且有超长的判断力。他所处的时代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汉室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皇帝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他清楚的知道光靠自己是实现不了拥刘扶汉的政治理念。必须找到一位极具领袖魅力的人,加以辅助才能尽早的实现自己的政治理念。在袁绍和曹操之间最终选择了当时势力处于弱势的曹操。可以说曹操有了后来的成就,荀彧功不可没。

为什么选择曹操呢?除了曹操本身的个人魅力之外,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皇帝地位惨淡,除了有个名头之外一无所有。董卓掌权时皇帝更是随意更换,谁敢反对,当着皇帝的面直接打死。董卓死后,皇帝又被李傕郭汜控制,做法同样犹如土匪。皇帝处于这样的境遇,拿他当回事的只有曹操一人。在曹操这里,不仅有了皇帝的待遇,还有了皇帝的威仪,曹操更是将自己的三个女儿全部嫁给皇帝。此时的荀彧对曹操的做法十分满意,自然尽心尽力辅佐。虽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可在荀彧眼中却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最初的曹操跟荀彧一样,也是一个爱国人士,就拿讨伐董卓来说,只有曹操跟孙坚是真正的出力。为了匡扶汉室,自然需要打败一个个诸侯,实现统一。可是就在消灭割据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操跟荀彧的政治理念慢慢发生了偏差。

关羽曾经在下邳被曹操擒获,同乡张辽奉命过来劝降,关于归降的其中一个条件是“降汉不降曹”。虽然我归降了,但是我在为汉朝效力,不是你曹操。就这点而言,荀彧跟关羽绝对是一致的。

荀彧为曹操出谋划策二十余年,从最初的的一县之地到最后统一整个北方,恭克勤勉矜矜业业。也一步步的实现了最初的政治理念,扫除割据,拥刘扶汉。

建安十三年,曹操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自立为丞相,荀彧对此没说什么,继续辅佐。曹操后来更是“参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因其功绩在身,这样的做法也没有触及底线,依然在荀彧接受的范围内。直到建安十七年,曹操晋爵魏公,征求荀彧意见,荀彧对此明确反对。后来更是有曹操第三子曹植夜闯白马门(白马门只有天子能走),荀彧阻拦,曹操更是下令拆除白马门,大路朝天,人人可走。

曹操与汉室之间的关系逐渐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从一个打工者演变成了合伙人,更是想踢掉老板,自己当法人。这个是荀彧绝对不能接受的,俩人开始有了嫌隙,矛盾也越来越大,可是此时的荀彧已经没有能力反抗曹操了,他所维护的政治理念也破灭了。

所以荀彧绝对是忠于汉室的,毕生都在拥刘扶汉,维持汉室统一,为汉朝国祚的延续做出了相当的贡献。最后唯有一死来维护自己的政治立场。

4. 荀彧聪明吗

荀彧厉害,荀彧足智多谋,才华横溢,有谋略,善理政,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比庞统强一点。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因其居中持重达十数年,被敬称为“荀令君”,官至侍中兼尚书令,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被调离中枢,于寿春忧郁而亡,享年五十岁,获谥为“敬”,魏咸熙二年被赠为太尉。

5. 荀彧的出身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孙卿之后。其祖父荀淑知名当世,号为神君。其叔父荀爽领袖士人,97日做到三公高位。荀彧“少有才名”,南阳名士何颙曾经赞其为“王佐之才”。189年,举为孝廉,守宫令,再迁亢父令(音“刚甫”),弃官不就。董卓乱政,荀彧认为颍川为四战之地若兵祸兴起首当其冲,劝乡人转走它地以避祸乱,众人留恋故土,不愿搬走。荀彧独自将宗族大小迁往冀州投靠韩馥,后来颍川果然受到兵祸之苦。

东汉末年关东联军讨伐董卓,但貌合神离,互相侵夺。荀彧到达冀州时,渤海太守袁绍已袭取韩馥之位。袁绍奉荀彧为上宾。荀彧认为袁绍不能成大事,于191年投奔东郡太守曹操,曹操大喜过望盛赞其为:“吾之子房(张良)也。”遂任为奋武司马,时年廿九。一年后再为镇东司马。

6. 荀彧的才华描述

第32集 曹操问徐庶才华比荀彧如何,荀彧这样回答“数倍于自己”

荀彧在曹操的手下也算得上是第一谋臣了。荀彧对曹操的问题思量了一番,说自己的才华不及诸葛亮,诸葛亮的才华远高于自己。荀彧能有此番言论,应当是出于对水镜先生的信任和自谦。

7. 荀彧的才能

因为荀彧有很高的政治才能,而且非常忠于汉室,所以是国士无双

8. 荀彧情商高

古代,尤其是战乱时代,有才和名将这些其实都是很含糊的,只要稍微有点学问就能在一些地方小有名气,也就称得上有才了。

这些有才的人里也分三六九等的,有像诸葛亮荀彧这样的大才,也有孙乾之类平凡一些的人才。

至于祢衡,根据历史上他的事迹,无论智商还是情商上看都只能说是二三流的人才罢了。

而三国毕竟是不入流都能享有才名的纷争时代,祢衡有点名气也无足奇怪。

实际上他死了也没引起什么波动,很快就被历史淹没了。

武将和谋士情况也差不多,号称大将上将的多得很,实际多是些过场就死的货色。

9. 荀彧才华怎么样

1.荀彧

荀彧刚刚投靠曹操时,就被曹操夸赞为“吾之子房”,把荀彧比喻成张良,这是什么意思呢?除了荀彧的才智,大家还可以看看张良的长相,那可是妥妥的美男子啊,曹操不用其他人来形容荀彧,而专用张良,可见荀彧的美貌还是惊讶到他了。曹操对程昱和郭嘉可没有这么形容过。

三国第一大喷子祢衡大家想必是知道的,他自恃才华甚高,目中无人,根本不把曹操手下的名臣谋士看在眼里。当曹操夸耀荀彧的才华时,祢衡说道:“公言差矣!此等人物,吾尽识之:荀彧可使吊丧问疾”。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大家可以去查一查借面吊丧这个词,他的意思就是说荀彧没啥本事,只靠这一张脸,可以让他去吊丧问疾。虽然这是骂人的话,但是从反面想,不也是说明了,在祢衡的眼中,荀彧确实长得很美。

2.周瑜

苏轼曾写过一首赤壁怀古,其中对周瑜的描述是这样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家想象一下这个画面,在古人眼中,周瑜是多么的帅气。而在演义中,周瑜的出场是什么样的呢?

原文:行至历阳,见一军到。当先一人,姿质风流,仪容秀丽,见了孙策,下马便拜。策视其人,乃庐江舒城人,姓周,名瑜,字公瑾。

由此可以看到周瑜的外貌,姿质风流,仪容秀丽,妥妥的美男子一枚。再配上他的那份儒雅,风度翩翩,绝了!

3.诸葛亮

诸葛亮在演义中了,可谓是被神化的最严重的人物,所有的大小事务都逃不出他的掌控,任何的阴谋诡计在他面前,都如小儿科一般。连鲁迅都说他多智近妖,完美得不太真实了。而在我们的印象中,诸葛亮总是拿着个羽扇,十分的有仙气。那么他在书中是如何出场的呢?

原文: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刘备见诸葛亮脸上十分光滑,就如同美玉一般,再搭配他那一身穿着,完全就和神仙一样了。

钟会进攻蜀汉时,文中还有一段对诸葛亮的描写:是夜,钟会在帐中伏几而寝,忽然一阵清风过处,只见一人,纶巾羽扇,身衣鹤氅,素履皂绦,面如冠玉,唇若抹朱,眉清目朗,身长八尺,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钟会醒来之后,才知道是一场梦,从此处的描写来看,诸葛亮面如冠玉,唇若抹朱,眉清目秀,完全是个美男子形象嘛。

10. 荀彧的理想

曹操的志向和抱负是什么?为何曹操说世人都看错了他?

在不同时期,每个人的志向和抱负都是不同的,曹操也不例外,以曹操的一生来看,他最早期的志向就是:匡扶汉室,维护正义。

这从曹操的早期的行为就能看出来,曹操当洛阳北部尉时,严肃惩罚了违反宵禁的蹇图,要知道蹇图是汉灵帝最宠信宦官蹇硕的叔父。

曹操按法律办事,不畏强权,这就是典型的匡扶汉室、维护正义的举动,除此之外,曹操在担任议郞时为前朝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平反,曹操在担任济南相时,在当时惩治贪官污吏、打击腐败,这些行为都证明了曹操早期的志向。

黄巾起义之后,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整个东汉进入一种风雨飘摇的状态,这个时候的曹操志向已经变了,变成了他想要做东汉的征西将军。

征西将军是重号将军,地位次于三公,在卫将军之下,征西将军顾名思义就是征服西边的将军,曹操认为 汉的威胁来自西边,所以给自己定了一个征西将军的志向。

因为是乱世,所以要用武力解决问题,乱世是没人听你讲道理的,看的是谁的军队能打,谁的实力更强,征西将军就是要用武力解决问题,解决汉朝的混乱问题,从本质上看,曹操想当汉朝的征西将军,与他早期的志向虽然有些不一样,但是这可是根据时局作出的改变。

所以,曹操在董卓之乱后散尽家财拉起了一支队伍,准备靠自己的能力与实力,去实现大汉征西将军的梦想,所以曹操不畏强权,以弱势兵力讨伐董卓,并被董卓部将徐荣打得大败,差一点连命都丢了,而所谓的关东联军却在袁绍盟主的带领天天醉生梦死,这与曹操形成鲜明的对比。

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以世家大族名声出身的袁绍,却天天打着灭亡汉朝的旗号,而作为宦官之后的曹操却时时想成为大汉的征西将军,这真是一种讽刺啊,所以这个时候的曹操没有说谎,他就是立志当大汉的征西将军。

所以,荀彧投靠了曹操,荀彧投靠曹操的根本原因是:荀彧认为曹操与他一样是匡扶汉室、维护正义的忠臣,荀彧认为只有跟随曹操才能实现梦想,之后, 曹操开启了南征北战的步伐,直到他迎立汉献帝到许都,并奉天子以令不臣。

曹操利用汉献帝的名义四处征战,地盘一天天扩大,公元198年,曹操收拾了吕布,斩杀了陈宫,收降了刘备,他的势力一天天膨胀起来,志向也因此变了,至少有一件事能证明曹操变了,这就是衣带诏事件,如果属实的话,表明了皇帝想摆脱曹操的控制,皇帝为什么想摆脱曹操的控制呢?因为曹操变了,变得有了不臣之心,其实奉天子以令不臣就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任务,最不臣的人是曹操,而不是别人。

换句话说,公元200年前后曹操已经开始变了,至少皇帝都感觉到了,何况别人,曹操这个时候的变,还非常隐蔽,不是公开的,至少在公开场面,曹操是相当敬重汉朝与皇帝的,这个时候曹操的志向是什么呢?应该是成就霸业,至于霸业是什么?

在当时恐怕曹操自己也说不清楚,也许是控制更多的人口,更大的土地,或者更多的军队。

曹操真正把自己野心表露出来应该是在赤壁之战失败后,从赤壁失败后,曹操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并且开始了政治权力的交接,这种交接是在曹操认为自己统一天下无望之下的志向,曹操从此之后不再把统一天下作为最重要的政治事件,而是把权力交接作为自己最重要的政治事件。

因此,赤壁之战后,曹操的志向是:世袭权力、改朝换代。

虽然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他没有称帝之心,没有改朝换代的志向,但天下没有多少人相信曹操的,因为曹操在做的事就是世袭权力和改朝换代,曹操在赤壁之战后没多久就开始了唯才是举,招揽人才,接着就是自己“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然后迈出最关键的一步,称魏公、建魏公国,最后就是称魏王,建立魏王国,建立宗庙祭祀,这种行为摆明了就是改朝换代的。

因为丞相一职是不能世袭的,而魏公以上官职是可以世袭的,所以曹操称魏公就迈出了世袭权力的重要一步,这也是荀彧反对曹操的事,为此,曹操不惜逼死了与他共事20多年忠心耿耿的荀彧,同时大肆屠杀忠于汉室的忠臣良将,被曹操杀死的名士有杨修、孔融、崔琰等人,至于被杀的普通官员则是多得不计其数,光是邺城魏讽谋反案,就杀了三千多人。

虽然曹操口口声声说他不会篡夺大汉江山,但实际上曹操一直在干着篡位的勾当,都成为王莽之后唯一的异姓王,这还不叫谋逆?都自封魏王了,还不叫篡位?所以,看一个政治人物的真实意图,不要看他是怎么说的,而要看他是怎么做的,曹操虽然说自己没有谋逆之心,但实际上一直做着谋逆的事。

让曹操变成这样的真实原因就是:背后地位一步一步高升,权力一步一步扩大,野心也就一步一步膨胀,曹操最终的野心就是想改朝换代,与其他开国之君不一样的是,曹操做了周文王,把改朝换代的事交给他的儿子曹丕去处理,这就是曹操一生的志向。

上一篇:足球经理通关(足球经理怎么玩)

下一篇:ad寡妇打野符文天赋(lol手游寡妇打野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