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吴的武将(孙吴的武将排行榜)
1. 孙吴的武将
三国的魏、蜀、吴有哪些名将?典型的代表,魏有五子良将,蜀有五虎上将,吴有四英将.他们分别是谁,接下来我们来看:
曹魏有五子良将。
陈寿《三国志》中说: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张郃以巧变为称,乐进以骁果显名,而鉴其行事,未副所闻。或注记有遗漏,未如张辽、徐晃之备详也。
五子各有特点:于禁带军最为严谨,毅重威严,而且诸将敬畏,俨然有不动如山的样子,张郃最为灵巧机变,多有谋略,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有点难知如阴的味道。
乐进则以骁勇善战,冲锋陷阵扬名,每战先登,破敌无数,很有侵略如火的样子。
张辽更是有大将之风,一身是胆,专镇一方,号称曹魏国之利刃,不动则已,动则如雷霆。
徐晃也是治军有方,跟于禁不同的是,军纪严明,行军打仗,如臂使指,被曹操夸赞有周亚夫,孙武之风。
蜀汉有五虎上将。
他们可以说是三国中最被人们喜爱的将领,远超吕布。再加上关二爷的名气,使得蜀汉五虎上将是三国将领中名气最响的将领。
关羽,张飞要放在一起说,二人俱是万人敌,小他们是居于吕布后面的人物,没有其他人,什么典韦,许褚,小编不讲什么武力值,全凭个人感情,因为吕布是当之无愧的三国武将第一,所以他们只能是后面的两位。
二人是当之无愧的万人敌,周瑜评价他们: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
又说: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已经看到二人的能力,关张的能力是天下闻名,三国都有目共睹,而且都成名已久。
《三国志》载:初,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魏谋臣程昱等咸称羽,飞万人敌也。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敬爱君子而不恤小人。
不仅说出了二人万人敌,而且道出了二人的性格特点,值得一提的是,二人不仅武艺绝伦,天下无双,而且都深有谋略,能够独挡一面。
关羽,独镇荆州八年,北攻襄樊,水淹七军,生擒于禁,怒斩庞德,许都震动,连天下都震动,仅靠偏师,最后打的魏吴两国精锐尽出,而且兵力数倍于己,吴国又靠暗算,才合胜关羽。而且,但凡刘备分兵,肯定都是关羽领兵,可见关羽能力,深的刘备信任,以刘备的识人之明,关羽带兵能力肯定是不会弱的,更何况日夜手持一本《春秋》,早把带兵打仗的事情参透了,连魏国方面曾称“蜀小国耳,名将唯羽”。只是性格特征太明显,与其说关羽最后败在带兵作战上,不如说他败在自己的性格上。
张飞,看其当阳桥上布置疑兵,入川时候,用计胜严颜,不像一般粗鄙武将。镇守巴西的时候,大战曹魏五子将中最为灵巧机变的张郃,最终大败张郃,这是张郃单独带兵的战斗中为数不多的失利,难道说张飞不识谋略吗?而且张飞工书善画,自是也读兵书,为人肯定是粗中有细,不是平常只知打打杀杀的蠢先锋。可惜,最后跟关羽一样死于性格上面。
马超也是世之虎将,有信,布之勇。诸葛亮评价他: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马超在西凉,甚的羌,胡心,可惜武勇过甚,就自负其勇,少用智谋,因此造成家族惨烈,兵败入蜀。
黄忠,勇毅冠三军,入川时候,常常先登陷阵,作战能够鼓励士卒,推锋必进,最终定军山一战,阵斩夏侯渊,是除关羽生擒于禁外,唯一一个斩获的曹魏大将,要知道夏侯渊也是百战名将,此时已经虎步关右,用兵神速,虽然此战有刘备的功劳,黄忠的能力也是有目共睹。
赵云,是刘备的主要骑兵将领,刘备常常用赵云保护家眷,除了忠心以外,武勇异常也是一面,但《蜀书》中对赵云英勇战斗的描写比较少。比较出名的战斗第一次是入川时候,一路攻破,与诸葛亮会于成都,另一战就是汉中之战,跟邓芝一起本为疑兵,不想碰到曹真主力,首站失败,敛兵退守,不至大败。反而是演义中,描写赵云比较成功
蜀汉五虎将跟魏吴两国将领相比,最吸引人的,可能是这些人英雄主义色彩浓重,尤其是关张,二人是以悲剧结尾,而且性格特征比较明显,正是这种悲剧色彩,一方面增加了人们对他们的同情,另一面通过传颂,增加了对他们的崇拜之情,就像项羽一样。
孙吴有江东四英将。
这些人个个英俊潇洒,跟魏蜀两国不一样的风格,一个个的尽是儒将风采。
周瑜雄烈英武,胆略兼人,战略眼光精准,智谋非常,水战天下无敌,赤壁大破曹操,再加上本人有姿貌,指挥作战,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帅的掉渣,儒将风范满分。
鲁肃,千金散尽还复来,有鲍叔牙的风范,智略出众,事实也证明鲁肃是位出众的战略家,为江东屡出奇策,定下发展大略,而面对顶级名将关羽时候,不卑不亢,守土有责,而且治军有方。孙权评价他: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
吕蒙,这个通过自学进化的恐怖将领,原来年轻的时候勇猛非常,怒了敢杀人,作战勇敢,后来听了孙权的话后,努力学习,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清楚的看到,吕蒙后期屡次出奇计,帮助孙吴夺得荆州,而不再是那个只懂靠向前拼杀的少年将领,孙权说他自学以后,计谋百出,仅此于周瑜。
陆逊,有智略,颇懂用兵之道,有儒将之风,指挥若定,决胜千里。初讨山越,再谋关羽,继而大败刘备,屡败豪杰,军事才华显名,接着又败曹休。几乎靠一人之智力打残蜀国,然后大败魏国,吴国也只有他能做到,而且出将入相,吕蒙说他意思深长,才勘负重,孙权更把他比作周瑜的继任者。
这就是三国魏蜀吴知名一点的将领,当然其他的将领那就多不胜数了,大家玩三国志的时候想必早就熟悉了.
2. 孙吴的武将排行榜
东吴十二虎臣分别是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
1、程普(?~215年),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今河北丰润东今唐山市丰润区银城铺镇)人。东汉末年江东名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
2、黄盖(生卒年不详),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人。东汉末年名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为人严肃,善于训练士卒,每每征讨,他的部队皆勇猛善战。
3、韩当(?-226年),字义公。辽西郡令支县(今河北迁安)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孙吴名将。韩当长于弓箭、骑术并且膂力过人。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代,随从其征伐四方,功勋卓著。
4、蒋钦(?-220年),字公奕,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人。汉末东吴名将。早年随孙策平定丹阳、吴郡、会稽和豫章四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讨伐关羽,蒋钦率领水军入沔水。回军途中病逝。
5、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今安徽凤台)人。三国时期孙吴武将。周泰多次于战乱当中保护孙权的安危,身上受的伤多达几十处,就像在皮肤上雕画一样。从征黄祖,在赤壁之战抵御曹操,皆有战功。
6、陈武(177年-215年),字子烈,庐江郡松滋县(今安徽省宿松县)人,东汉末年孙策、孙权部下的猛将,负责统率精锐的庐江上甲。
7、董袭(?—213年或216年),字元代,会稽馀姚(今浙江余姚)人。东汉末年名将。身高八尺,武力过人。
8、甘宁(?—215年?存疑),字兴霸,巴郡临江(今重庆忠县)人,三国时期孙吴名将,官至西陵太守,折冲将军。甘宁虽然粗野凶狠,暴躁嗜杀,甚至违反承诺、违抗命令,但是,开朗豪爽,有勇有谋,轻视钱财,敬重士人,厚待士卒,并深得士卒拥戴。
9、凌统(189年-217年或237年),字公绩,吴郡馀杭(今浙江杭州市余杭区)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凌操之子。凌统在军旅中亲贤礼士,轻财重义,有国士之风。
10、徐盛,(生卒年不详),琅邪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人,三国时期孙吴名将。徐盛曾获得君主“大壮”,三国时期仅有张辽、徐盛二人获此殊荣。
11、潘璋(?-234年),字文珪,东郡发干(今山东冠县东)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其一生为孙权东征西讨,在合肥之战、追擒关羽、夷陵之战、江陵保卫战中多次立下战功。
12、丁奉(?-271年),字承渊。庐江安丰(安徽霍邱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丁奉一生统兵与北方政权征战,从曹操时代交战到司马炎时代,侍奉了孙权、孙亮、孙休、孙皓四位吴国君主,见证了三国兴衰存亡。
3. 孙吴的名将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东汉末年战略家、外交家、政治家,孙吴势力著名的将领,为孙权策划未来战略蓝图《榻上策》。
197年,因向孙权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而得到赏识。208年,大败曹军于赤壁,奠定三国鼎立格局。210年,接替周瑜职务并力劝主公孙权让刘备督导荆州,从而减少东吴防线压力。215年,与关羽谈判,促成湘水之盟。217年去世,孙权亲自为其发丧,诸葛亮亦为其发哀。
4. 吴国孙权的武将
熟读三国历史,我们都知道,曹魏和蜀汉的猛将,勇将多于牛毛,比如五虎上将和五子良将等等,而东吴猛将不多见,但是尽出军事统帅。何谓军事统帅,那可不是阵前冲锋挑将的之人,也不是在大帐里运筹帷幄的谋士,而是军事全才,能够指挥千军万马,统筹全局,负责大战役的名将,又懂得合理安排部队行程,作战单位协调、后勤保障、排兵布阵、安营扎寨以及士气鼓舞等等。什么正规战、伏击战、闪电战、遭遇战、心理战等,都能玩的转的,才能称之为统帅。
top 5 吕岱
吕岱,字定公,是东吴杰出的军事统帅之一,他的一生南征北战、开疆拓土,勤于国事、一生廉洁,为东吴的安邦兴业立下了赫赫战功,也为今人留下许多传奇故事。孙权虽然没有在北方和西方开疆,却在南边实现了拓土。
曾多次跟随孙权平叛,延康元年(220年),代步骘出任交州刺史,平定桂阳、浈阳间的王金叛乱,升任安南将军、假节,封爵都乡侯。黄武五年(226年),平定士徽叛乱,控制岭南,晋封为番禺侯。任交州刺史时,吕岱多次派官员“南宣国化”,出使“西南大海洲上”(南洋群岛)以及今东南亚一带众多国家,使扶南、林邑、堂明等国纷纷遣使至吴朝贡。
吕岱戎马一生,寿近百岁,身经百战,鲜尝败绩,堪称长寿百胜将军。孙亮即位,升任吕岱为大司马,成为三国东吴最高军事统帅。
top 4 陆抗
陆抗,字幼节,东吴中期的名将,孙皓为帝,任镇军大将军、都督西陵、信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驻乐乡。凤凰元年(272年),击退晋将羊祜进攻,并攻杀叛将西陵督步阐。这次历史上称之为“西陵战役”,成功击败西晋灭吴的步伐,为东吴国祚延续了8年,凤凰两年,后拜大司马、荆州牧,乃东吴最后的名将。
top 3 吕蒙
吕蒙,堪称一代统帅,完全是靠其战功。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奋勇抵抗张辽军追袭,并于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尤其是在鲁肃死去之后,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
top 2 周瑜
周瑜,字公瑾,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江东孙氏集团军队与刘备军队联合,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赤壁之战,也是周瑜最军事辉煌的时候,因为早逝,导致其“二分天下”的战略构思没有实现,是最为遗憾的事情。因为过于英年早逝,所以只能暂居第二。
top 1 陆逊
陆逊,字伯言,其实东吴所以名将,经历并且指挥大战役最多的名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章武二年(222年),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火烧连营击败刘备,一战成名。黄武七年(228年),陆逊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无论是军事还是谋略之上,都是东吴历史最有例子的人物,而且陆逊跟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国军政十余年,深得孙权器重。深谋远虑,忠诚刚直。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
陈寿三国志里文臣武将单独列传,唯独两人其一是诸葛亮,其二,就是陆逊。可想而知,陆逊在当时的地位。PS:鲁肃是东吴杰出的战略家,而不是统帅,没有什么大的战绩。
5. 孙吴的武将武力低
文不明孔孟,武不达孙吴。这里,孔,孔丘,孟,孟轲,两人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孟并举,即代表儒家思想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孙,孙子,吴,吴起,春秋战国时期兵家代表人物,以行军打仗的武学见长。
文不明孔孟,是说文韬上没有弄明白孔孟之道;武不达孙吴,是说武略水平远达不到孙、吴的水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文治武功的修为还不够。
6. 孙吴的武将有谁?
一、孙瑜
首先,孙瑜(177年-215年),字仲异,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一带)人,孙坚之弟孙静的次子,孙权的堂兄。由此,类似于曹魏的曹真、曹休、夏侯惇、夏侯渊等人,孙瑜在东吴,自然是一位宗室将领。在此基础上,孙瑜在东吴官至奋威将军、丹阳郡的太守。早在东汉末年,孙瑜曾跟随周瑜、孙权等人征战,擅长安抚部下、招降纳顺。孙瑜爱读古籍,又请学者马普来为将领官吏的子弟讲学,于是东吴开始设立学官。公元215年,孙瑜去世,时年三十九岁,这自然可以说是英年早逝了。
二、周泰
周泰,字幼平,九江郡下蔡县(今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一带)人。三国时期的孙吴武将。孙策平定江东时与同郡蒋钦一起加入孙策大军,跟随孙策左右,从征刘繇、严白虎、王朗等人,多次立下战功。后来,孙权向孙策请求让周泰跟随自己。周泰多次于战乱当中保护孙权的安危,身上受的伤多达几十处,就像在皮肤上雕画一样。从征黄祖,在赤壁之战抵御曹操,皆有战功。后来,孙权为了表彰周泰为了东吴出生入死的功绩,而赐给他青罗伞盖,使他留督濡须,东吴将领朱然、徐盛等因此对其拜服。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周泰在东吴官至奋威将军,封陵阳侯。对于周泰这位将领,他的儿子周邵,亦数有战功,于黄龙二年去世。周邵的弟弟周承继承了兵权和爵位。《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将周泰列为“江表之虎臣”。对于“江表之虎臣”,是一个可以和蜀汉五虎上将,曹魏五子良将相媲美的名将组合。
三、潘濬
潘濬(一作潘浚)(?-239年),字承明。武陵郡汉寿县(今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一带)人。三国时期的吴国重臣,蜀汉大司马蒋琬的表弟。早在东汉末年,潘濬得到“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赏识。不到三十岁的,潘濬即被荆州牧刘表任命为江夏从事。建安十六年(211年),潘濬被刘备任命为荆州治中从事,与关羽不睦。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得荆州,拜潘濬为辅军中郎将。又迁奋威将军,封常迁亭侯。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后,潘濬被拜为少府,进封刘阳侯,又改太常。黄龙三年(231年),授假节,与吕岱率军五万平五溪蛮夷叛乱,历经三年而斩获数万,使得一方宁静。潘濬为人刚正不阿,在吕壹弄权时,屡请孙权将其诛杀。甚至想亲手击杀吕壹,使吕壹对他非常畏惧。
赤乌二年(239年),潘濬这位东吴大臣去世。对此,在笔者看来,潘濬原本是蜀汉的人才,但是,因为没有得到关羽的重用,潘濬最终归降了东吴,这自然是蜀汉的一大损失了。
四、张承
张承(178年-244年),字仲嗣。徐州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一带)人。三国时期的孙吴大臣,辅吴将军张昭长子,其妻为诸葛瑾之女。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张承年少时以才学知名,与诸葛瑾、步骘、严畯交好。历任骠骑将军西曹掾、长沙西部都尉等职,后任濡须都督、奋威将军,封都乡侯,故又称张奋威。到了赤乌七年(244年),奋威将军张承去世,享年六十七岁,谥号定。《全三国文》辑录有一篇《与吕岱书》。
五、诸葛融
诸葛融(?~253年),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一带)人,字叔长。东吴大将军诸葛瑾的幼子,也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侄子。对于诸葛融来说,年少的时候就因为才能而闻名,并且他性格宽容。在诸葛瑾、诸葛恪受到重用的时候,诸葛融先是被东吴拜为骑都尉,后来晋升为奋威将军。但是,在诸葛融的兄长诸葛恪被诛杀之后,诸葛融自然也被逼自尽。
六、陆抗
陆抗(226年-274年),字幼节,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吴国丞相陆逊次子,长沙桓王孙策外孙。建兴元年(252年),孙权去世,孙亮继位,拜陆抗为奋威将军。
对此,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抗字幼节,孙策外孙也。逊卒时,年二十,拜建武校尉,领逊众五千人,送葬东还,诣都谢恩。建兴元年,拜奋威将军。
当然,对于陆抗来说,最终的官职,显然没有止步于奋威将军这个杂号将军。永安二年(259年),陆抗被册封为镇军将军。元兴元年(264年),孙皓继位,加陆抗为镇军大将军,领益州牧。吴凤凰元年(272年),陆抗击退晋将羊祜进攻,并攻杀叛将西陵督步阐。后拜大司马、荆州牧,卒于官,终年49岁。与陆逊皆是吴国的中流砥柱,并称“逊抗”,被誉为吴国最后的名将。
7. 孙吴的武将武力排名
1、太史慈
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太史慈是三国时期东吴实至名归的第一大将,太史慈除了武功高强之外,箭术也十分的出神入化,在三国中绝对是前五的存在。原为刘繇[yáo]部下,后被孙策收降,自此太史慈为孙氏大将,助其扫荡江东。
2、甘宁
字兴霸,巴郡临江(今重庆忠县)人,三国时期孙吴名将,官至西陵太守,折冲将军。甘宁虽然武力值不如太史慈,但在谋略方面却比太史慈更胜一筹,所以甘宁在东吴的地位比太史慈还高。甘宁很有韬略,既能统领骑兵,又擅长水战,是全能型将领。其单挑实力也是江东一绝,冲阵能力简直是东吴版的赵云。
3、周泰
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今安徽凤台)人。三国时期吴国武将。很多人都说周泰是东吴版的典韦,因为二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自己的主公忠心耿耿。周泰多次于战乱当中保护孙权的安危,身上受的伤多达几十处,就像在皮肤上雕画一样,吴将朱然、徐盛等因此对其拜服。
4、凌统
从凌统开始,东吴将领开始到达一流猛将的水准。凌统与张辽大战了50回合,但此时东吴鸣金,想来是担心凌统有失。由此可见,凌统的武力不及张辽,支撑50回合时已经隐隐约约显露出一丝败像。
5、程普
程普,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今河北丰润东)人。程普是东吴的老将,历经了孙坚、孙策、孙权三代。他曾跟随孙坚讨伐过黄巾、董卓,斩华雄、破吕布,又助孙策平定江东。程普和周瑜曾是孙权最器重的人。
6、黄盖
提到黄盖,很多人都会想到。“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黄盖也算是东吴的老将之一,子阿东吴的诸将中,除了程普,就算黄盖的资历最老。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时,黄盖前往曹营诈降,并趁机以火攻大破曹操的军队,是赤壁之战主要功臣之一。
7、韩当
韩当字义公。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韩当因为长于弓箭、骑术并且膂力过人。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代,随从其征伐四方,功勋卓著,对江东基业的逐渐稳固和吴国的建立有着重要影响。韩当勇猛善战,曾经三十回合斩杀了张虎,一回合就杀死了焦触。也曾经与周泰二人合力,三十回合战平许褚。
8、蒋钦
蒋钦,字公奕,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人。汉末东吴名将。早年随孙策平定丹阳、吴郡、会稽和豫章四郡。平盗贼,迁西部都尉。当孙策脱离袁术,到江东去自立时,蒋钦就来投奔了。蒋钦是从一而终地服侍吴主。蒋钦擅长箭术,曾经一箭射死过陈横。
9、陈武
陈武,字子烈,庐江郡松滋县(今安徽省宿松县)人,东汉末年孙策、孙权部下的猛将。
10、丁奉
丁奉是东吴的四朝元老,辅佐了从孙权到孙皓四代君主。一开始是甘宁、潘璋等人的手下小将,后来凭借战场上的骁勇表现,一路升迁。尤其被人传颂的事迹是“雪中奋短兵”,丁奉率三千部下,脱去盔甲,扔掉长枪,手持断刃,直冲魏军营寨,斩杀魏兵无数。
8. 孙吴的武将一览
第一位:张昭,彭城人,即现今江苏省徐州市。张昭,字子布,少有才名,多次被州郡举荐,但皆不出仕,差一点为此丢了性命。当时的徐州刺史陶谦因表举张昭为茂才被拒而怀恨在心,将其治罪下狱,幸得琅琊名士赵昱四处奔走、多方营救才得以幸免。汉末时分,天下大乱,张昭随同乡民一起南渡避难,后被孙策聘为上宾,成了孙策早期谋士之一。
张昭老成持重,在东吴群臣中有崇高威望。孙策弥留之际,将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不辱使命,尽心辅佐孙权,保证了孙权继位时江东政局的稳定。孙权执政期间,虽与张昭屡次发生激烈冲突,但对张昭也极为尊重。张昭仕吴期间,历任长史、抚军中郎将、军师、绥远将军等职。
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张昭以年老体衰为由,辞官养老。孙权感念其功绩,改封其为辅吴将军,赐爵娄侯,食邑万户。张昭回到家中后,仍心念国事,常教诲族中子弟为官侍君之道,其子张承、张休、侄子张奋及孙子张震等人,都是东吴中后期名臣。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张昭在家中病逝,享年八十一岁。
第二位:张纮,广陵人,即现今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张纮,字子纲,是早期效力孙策的谋士之一。张纮的经历与张昭颇为相似,少时游学京都,回乡后被州郡推举出仕,皆不就。孙策早年在江都时就曾数次拜访张纮,最终得到张纮的指点,定下了雄踞江东的发展战略。
孙策时期,张纮与张昭被并称为“二张”,孙策出兵时,总是一人从征、一人留守。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张纮受命朝见东汉天子时被强行留在许都,并担任了一年多的侍御史。孙策病逝后,张纮返回江东辅佐孙权,历任会稽东部都尉、长史等职。张纮仕吴期间,孙权对其非常敬重,对他的劝谏也都悉数采纳,是孙权当时最为依仗的重臣之一。不过,张纮在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病逝,终年六十岁。
第三位:严畯,彭城人,即现今江苏省徐州市。严畯,字曼才,少年时便以才华出众而闻名,避乱江东时被张昭举荐出仕东吴,历任骑都尉、从事中郎、卫尉、尚书令等职。严畯效力东吴期间,备受孙权器重。鲁肃病逝时,孙权曾想让他接替鲁肃统兵,但严畯坚决辞让不受。严畯性情耿直,为东吴的事业鞠躬尽瘁,直到七十八岁在任上病逝。
第四位:卫旌,广陵人,即现今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卫旌,字子旗,少有才干,性情刚烈,早年避乱江东时与步骘交好,二人白天以种瓜为业,晚上刻苦攻读、博览群书,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投靠孙权帐下效力。卫旌早年常随同孙权出征,在作战中屡建功业,黄龙元年(公元229年)被晋升为武陵太守。步骘向太子孙登举荐的十一人中,卫旌排在第八位。卫旌最后官至尚书,在任上病逝。
第五位:范慎,广陵人,即现今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范慎,字孝敬,才华卓著,严谨刚直,是东吴中后期名臣。范慎早年仕从东吴,后被孙权聘为太子宾客,孙亮继位时入朝担任侍中,后任武昌左部督。范慎不仅在文学上造诣颇深,写有多篇著作,且在军事上也很有作为,尤其善于治军。他统领的兵马军纪严整、士气高昂,广受赞誉。吴末帝孙皓迁都武昌后,晋升范慎为太尉,但范慎托病辞职还乡,最后于家中病逝,终年六十九岁。
9. 孙吴的武将官职排名
东吴的官职:吴国(222—280)是中国三国时期由孙权建立的政权,亦称孙吴、东吴。是在三国之中水军最强的一国,占领扬州(古代)与荆州大部地区及交州全境。
东吴中央官制
东吴的中央官制与曹魏、蜀汉相仿。东吴置丞相,名义上也是百官之长,但实际效能是仅仅管理例行政务,往往不参与重大政务的决策。东吴丞相设置于宝鼎元年(266年),一度分置为左丞相和右丞相。丞相属官有军师、长史、掾等。
东吴的三公废置不常,除授因人而异。建衡三年(271年)置太尉。宝鼎三年(268年)以丁固为司徒,以孟仁为司空。孙休废司空改置左右御史大夫,至孙皓登位,复置司空。东吴三公的特点是太尉不领军、司徒与丞相并置而不治民、司空不视土木事。这个特点可以说是后世以三公为虚衔的开端。
东吴政治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大司马、上大将军、大将军等内朝将军,这些将军外则领军,内则领政,是事实上的宰相。黄武七年(228年)置大司马。赤乌九年(346年)分置左、右大司马,并置上大将军、大将军。黄龙元年(229年)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诸葛瑾为大将军。《通典·职官》载:“至吴景帝(孙休)为大将军,亦受非常之任,”
《三国会要·职官》云:“吴初亦六卿,孙休永安二年(259年),始备九卿”。可知东吴前期无九卿。
孙权初置奉常,黄武四年(225年)改太常,太常置博士。东吴初置郎中令,后改光禄勋,有三署中郎将、领三署郎,还有羽林督,绕帐督、帐下右部督,皆领卫兵。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少府诸卿建置均与曹魏、蜀汉同。东吴在屯田各郡置典农都尉,统辖属县,职如太守。典农都尉掌管军粮,不属于大司农。这不同于曹魏制度。孙权初年设左节度,专掌军粮会计。
宫官有大长秋,设置略如曹魏制。又有太子太傅、少傅。黄龙元年(229年)置左辅、右弼、辅正、翼正等都尉,为太子四友。又有太子宾客及率更令、中庶子、庶子、辅义都尉、右部督等。
门下官散骑常侍,给事黄门侍郎、散骑侍郎等设置略与曹魏同,但地位不甚重要。
尚书分选曹、户曹、左曹、贼曹等四曹,可见东吴尚书职任较曹魏为轻。
中书监设中书令、仆射、丞、郎、令史等。
御史台设御史中丞,督军粮御史及监农御史,又置中执法,左右执法各一人。在殿中察举违法行为,也称侍御史。
武职官有领军将军;左领军、右领军;中护军、左护军、右护军;中典军、左典军、右典军。又中垒将军掌宿卫兵。有抚军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无征东将军;有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无平东将军。
东吴地方官制
东吴有扬、荆、交、广四州。黄龙元年(229年)与蜀约分天下,以曹魏境豫、青、徐、幽四州分与东吴,置刺史遥领之。州属官见于文献记载的,仅有部郡从事、师友从事、大中正。
郡设太守、都尉,所属有功曹掾、门下书佐、门下循行等。县以下制度略如东汉。东吴爵禄制度也不发达,唯置王、侯二等爵,无禄。
10. 孙吴的武将除周瑜外谁最有文才
赵云,邓芝,魏延、吴懿,马谡,王平,高翔,张休,李盛,黄袭,李邈
一、姜维
首先,作为诸葛亮的传人,姜维无疑是蜀汉后期的第一大将。诸葛亮北伐时,原本是魏国将领的姜维被怀疑有异心,姜维不得已投降蜀汉,被诸葛亮重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费祎死后姜维开始独掌军权,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维北伐总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
二.廖化
因为“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很多人认为廖化是一位比较平庸的将领。但是,对于正史中的廖化,却一点也不平庸。在关羽兵败被杀后,廖化通过用诈死之计回归蜀汉,被刘备授为宜都太守。刘备去世后,转拜丞相参军,后为广武都督,迁阴平太守,多次参与蜀汉的北伐。官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直到蜀汉后主刘禅向邓艾投降之前,廖化和姜维等人都在抵抗曹魏的大军,可以说战斗到了最后一刻。次。
因为“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很多人认为廖化是一位比较平庸的将领。但是,对于正史中的廖化,却一点也不平庸。在关羽兵败被杀后,廖化通过用诈死之计回归蜀汉,被刘备授为宜都太守。刘备去世后,转拜丞相参军,后为广武都督,迁阴平太守,多次参与蜀汉的北伐。官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直到蜀汉后主刘禅向邓艾投降之前,廖化和姜维等人都在抵抗曹魏的大军,可以说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三、吴懿
在诸葛亮北伐中原时,吴懿和魏延等人一样,都是孔明非常重用的将领。而且,吴懿还是蜀汉穆皇后吴氏的兄长,也即是刘禅的国舅。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吴懿担任汉中都督,升任车骑将军、雍州刺史、假节,又进封济阳侯。众所周知,汉中是益州的咽喉。对于蜀汉汉中都督来说,历来都是由大将担任。比如在吴懿之前,就是魏延担任汉中太守一职。因为魏延在诸葛亮病逝时就被杀了,所以笔者没有将其算在蜀汉后期将领的范围内。
四、王平
在吴懿去世后,蜀汉汉中的防守重担落在了王平这位将领的肩上。早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王平在街亭之战中就崭露头角。在诸葛亮病逝后,王平被晋升为镇北大将军。吴懿去世后,王平镇守汉中,曹爽率领十万大军攻汉中时,被王平所击退,累封安汉侯。
五、马忠
在三国这一历史阶段,东吴也有一位名为马忠的将领,就东吴的马忠来说,因为俘获关羽及其子关平等而出名。而就蜀汉的这位马忠来说,则深受刘备和诸葛亮的器重。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丞相诸葛亮开府治事后,任马忠为门下督。在蜀汉后期时,马忠任庲降都督,剿灭豪帅刘胄叛乱。官至镇南大将军、平尚书事,历封博阳亭侯、彭乡侯。由此,对于马忠这位猛将,主要是帮助蜀汉稳定后方。
六、霍弋
最后,在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霍弋曾是为太子舍人,也即辅佐过太子刘禅。蜀汉后期的时候,后主刘禅以霍弋领永昌太守,率军讨伐,斩其豪帅,郡界宁静之后迁监军翊军将军,领建宁太守,统南中诸郡。值得注意的是,在邓艾大军偷渡阴平后,镇守蜀汉南中地区的霍弋想要带兵去防御程度,不过,遭到了刘禅的拒绝。换而言之,在公元263年,霍弋本来是有可能阻止蜀汉灭亡的。
11. 孙吴的武将50
大将张辽在东南,抗拒孙吴大败东吴将领威震逍遥津。提起大将张辽个个佩服,连小孩都害怕。在西南蜀魏战争保护了后方的安全。魏国终于灭掉了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