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平台 > 页游·H5

3 亿美金的交易,SE 亏了还是赚了?

近日,游戏界著名买买买大户 —— Embracer Group AB 宣布,他们已经与史克威尔艾尼克斯(以下简称 SE)签署协议,以 3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对方旗下 Crystal Dynamics、Eidos-Montréal、Square Enix Montréal 三家工作室。同时也将获得包括《古墓丽影》、《杀出重围》、《神偷》和《凯恩的遗产》在内共数十款游戏的版权。说到 Embracer 集团这个名字,可能对部分玩家来说有些陌生,但实际上它便是 THQ Nordic 背后的母公司。前几年到处收购时,在媒体通稿里头他们多数是以 THQ 身份示人,最近两年才开始频繁走到台前。其背景和很多上市公司一样,都是里外三层套皮,但对我们这些用户来说就简单理解为同一家公司即可。自从微软前两年用 81 亿美金的价格收购了贝塞斯达公司开始,近来游戏行业的收购案可谓愈演愈烈。不久前就有传闻流出,与 SE 走得很近的索尼,可能会在近期与其达成收购协议。结果现在反而是 THQ 先出手拿走了一部分,虽然不算太意外,但确实与大家预期的发展有些出入。在此次收购案之前,SE 的市值估价为 48.1 亿美元。目前来看,除了还剩下《奇异人生》和《正当防卫》等几部作品之外,SE 算是放弃了绝大多数欧美工作室及其品牌。由于这些 IP 都算是市面上的知名品牌,因此对于 THQ 给出的 3 亿美刀究竟是不是「贱卖」,在相关新闻下也时引发了各种讨论。所以我们不妨就这三家工作室及其主要作品做一番回顾,看看 SE 这些年来对欧美工作室收购与发展取得了什么成绩。希望能从中对这次收购,找到一个更清晰的视角吧。起源自英国的老字号首先需要弄明白的一点是,虽然新闻通稿里提到收购的是三家工作室,但实质上它们都来自同一个部门 —— Square Enix Europe,即 SE 欧洲分部。它在此前的身份,其实就是英国老牌游戏公司 Eidos。这家公司的身份变化有些复杂,在多年来的资本洗礼中换了一批又一批持有者,公司名字套皮的情况反复出现。这里就不细说那些股市商战方面的故事,只简单介绍它的几个重要节点。国内玩家早年以电脑杂志信息对其有所了解Eidos 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80 年代。最初持有「Eidos plc」这个商标的,其实是一家英国软件公司,当时与游戏行业还没有什么联系。真正与现在这个 Eidos 有联系的,是一家名为 The Sales Curve 的游戏开发商。该公司最初只开发过一些文字冒险游戏,随着发展有过多次更名,比如后来它们自己做发行后就改名为 Simis。到了 1995 年,Eidos plc 决定进军游戏市场。它以 1290 万英镑的价格,收购了包括 Simis 在内的多家当地游戏公司。在将其合并重组后,成立了旗下子公司 Eidos Interactive,专门进行游戏开发与销售。可以看出来,这种靠资本收购强行入场的行为,在游戏行业早期就屡见不鲜。而 Eidos plc 在拥有了自己的游戏子公司后并未停止买买买,他们在第二年又以 1760 万英镑的价格收购了 CentreGold,顺利地拿下了《古墓丽影》系列的版权。初代《古墓丽影》是当年最成功的英国游戏之一。它在各种有牌面的评奖与排行榜上始终留有一席之地,堪称游戏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但最关键的,还是以仅 44 万英镑的初期预算,换来了全球 700 万套的最终销量;刚上市就收获了 1450 万美元的利润,对负有两百多万债务的 Eidos 来说可谓一场及时雨。可惜劳拉总是在成功/失败间反复横跳然而,这个系列发展并不稳定。作为最初的开发商,Core Design 在短短几年里推出了数款系列正式作品,但在最初的爆发式成功过后,新作的表现却每况愈下。到了遭遇灾难性开发的《古墓丽影:黑暗天使》上市时,这个 IP 的价值基本上都被败得一干二净了。幸好除了本土工作室之外,Eidos 也有不少海外的收购订单。其中就包括位于美国的 Crystal Dynamics(水晶动力)。这家公司由前世嘉员工 Judy Lang 等人创立,旗下拥有动作冒险经典《凯恩的遗产》,因经营不善而在 1998 年被其收购。由于作品的风格相似,在日后他们也接手成为了《古墓丽影》系列的主要开发商。也算是个怪咖名作,可惜 SE 从未瞧得上眼此外,Eidos 还拥有《冠军足球经理》、《盟军敢死队》和《杀出重围》等知名品牌,都曾经是名噪一时的佳作。但有些搞笑的是,大部分游戏的销量都有着起伏不定的问题,经常是首发即爆款,之后一代不如一代。由于发展趋势的波动较大,每次趁着 IP 走势良好而进行扩张的 Eidos,经常会发现自己又马上陷入了亏损的状态。这种经营模式自然是不太可能长远发展,毕竟不是什么公司都能躺着数钱。于是,这种跌跌撞撞的运营到了 2005 年左右,Eidos 账本上负债已经将近 3000 万英镑了......为了避免破产,Eidos 接受了前 EA 总裁 John Riccitiello 的建议,允许他旗下的私募股权公司 Elevation 注资了 2300 万英镑。随后没过几天,另一家英国游戏公司 SCi 又提出了更大的收购合同,最终以 7400 万英镑的价格与其进行合并,而条件之一是现有的 Eidos 董事会成员集体下台。SCi 大概也就代理《沙漠风暴 2》还能给人留点印象于是在整轮收购完成后,SCi 挑选的新任管理层坐进了 Eidos 会议室大厅,彻底完成高层的换血。不过老板虽然换人了,底下的员工倒没经历什么变动,只是人数越来越庞大了而已。收归 SE 旗下在合并后,SCi 雇佣了约 600 名员工,一举成为英国最大的电子游戏公司。公司高层决定,对以往那些被老东家雪藏的品牌进行重塑。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当年给 Eidos 带来最大成功的《古墓丽影》系列了。由于前开发团队的核心成员几乎已经全部离职,因此 SCi 最终决定将开发权移交给了 Crystal Dynamics。这群美国佬的效率也算是很不错,从立项到完成历时也不到两年。经历了《黑暗天使》失败的玩家并没有等太久,很快就在 2006 年迎来了系列第 7 部正式续作 ——《古墓丽影:传奇》。虽然这部完全重启的新作,被交给了与当初截然不同的工作室开发,但实际上团队还是请来了劳拉的创造者托比·加德(Toby Gard)作为顾问与合作编剧,深入参与到制作当中。至少在粉丝眼里的「正统性」方面,倒是在一开始就保障好了。托比在 2005 年展会上为游戏代言《传奇》获得了相当高的评价,赢得多个重要游戏奖项,两个月不到就在全球售出约 290 万份,重振了这一品牌形象。在此之后,Crystal Dynamics 又推出了《古墓丽影:十周年纪念版》和《古墓丽影:地下世界》两部续作,也纷纷取得了几乎程度相等的好成绩。然而开发者在努力赚钱,资本家们却在给他们疯狂拖后腿。作为 SCi 公司创始人兼 CEO 的简·卡瓦纳(Jane Cavanagh)在收购了 Eidos 之后,便开始了对 SCi 的急速扩张。短短两三年时间,就将公司团队撑到了近千人,单纯只是为了扩大规模以便获得更多投资人的青睐。由于对本国电子游戏产业的「贡献」,她还因此授勋了大英帝国勋章。但这种毫无计划的扩张,实际上根本没法靠 SCi 旗下有限的产品支撑。2008 年财务报告时,公司亏损就超过了 1 亿英镑,卡瓦纳也因此在秋后算账不久被股东要求下台。新上任的 CEO 菲尔·罗杰斯面对一地鸡毛,为了及时止损,在 2008 年又重新把公司更名为 Eidos,开始寻找愿意收购(接盘)的买家。就在新 Eidos 行将就木之际,寻求扩展海外市场的 SE 宣布与其达成协议,将以 8430 万英镑的价格对其进行收购。由于获得了大股东之一华纳兄弟的支持,整个收购过程十分顺利且迅速。FF7 当年移植 PC 时两家就有过接触了2009 年 6 月,SE 宣布将对 Eidos 进行整改重组,与 1998 年成立的 SE 欧洲分部合并,成立为一家子公司负责相关发行与销售。至于原有的商标,今后将以 Eidos-Montréal 等附属工作室的形式存在。自此,关于 SE 欧洲分部这有点混乱的诞生过程,算是简单的捋了一遍。单纯以商业利润的效益来讲,SE 可能不算捡了什么便宜。虽然重启的《古墓丽影》发展良好,但其它品牌的市场潜力依然有限 —— 何况 SCi 自己搞砸了门面急着脱手贱卖怪不了别人。但换个角度看,Eidos 有着不少在行业里混迹多年的老开发者,旗下品牌也属于在欧美市场很有份量的 IP。虽然 SE 自己在全球都吃得开,但对于进一步扩展海外市场而言,当时以 1 亿美金左右拿下 Eidos 还是颇有眼光的。靠不住的头牌SE 收购 Eidos 后这么些年来,大众认知里对其发行的相关游戏最熟悉的还是莫过于《古墓丽影》。所以我们也继续从这款游戏里,看看 Eidos这些年大致的表现。在 Embracer 集团收购正式宣布收购的第二天,官方也公布了《古墓丽影》系列的总销量:8800 万份。这其中,以 2013 年再度重启的《古墓丽影》,以及后续的《崛起》与《暗影》这三部曲占比最高,共计达到了 3800 万套。这对于任何 3A 大作来说都算是相当不错的成绩。然而在这背后,却是 SE 股东与管理层们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按照这些年来的信息可以看得出,SE 对欧美工作室的期望,并不是创造出在玩家群体里有着长期的良好口碑、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IP,毕竟这一任务他们还是对自己的《最终幻想》更有信心。三部曲销量最好,但处境却很尴尬2013 年重启的《古墓丽影》大幅降低了解谜等内容,变成了更加快节奏、重视演出的风格,因此也经常被人吐槽是女版《神秘海域》。但游戏依然凭借优秀的素质获得诸多赞誉,商业成绩也很不错,48 小时内卖出了 100 万份,约一个月后达到了 340 万份。而 SE 官方对此表示:令人失望透顶。Crystal Dynamics 对此还委屈巴巴地给自己辩解过,表示这已经是系列销量更是系列之最了。但回看 2013 年那会儿 SE 的处境,由于整体产品线都表现不佳,彼时的财年报表赤字达到了 130 亿日元。就连当了十几年 CEO 的和田洋一都得引咎卸任,所以这「失望」大概并非只针对本作,而是基于「无法挽救整体颓势」而说的。但不考虑当时的困境,《新古墓丽影》系列的发展依然达不到 SE 期待。该系列每一作平均开发预算,都保持在 1 亿美金以上,加上声势浩大的宣发,粗略算算三部曲少说也得花上个 5 亿美金。虽然最终销量都在千万份左右,但只有重启的第一作卖得比较快,后续的《崛起》与《暗影》早期市场表现都不尽如人意。通常来说,对于各种耗资巨大的 3A 级项目,上市公司关注的还是短期销量。后续的涨势虽然也很重要,但一般来说,没有股东会喜欢看到财报写着「《古墓丽影:暗影》花了 3 年时间,终于实现了 900 万份销量」。《暗影》当初还因太早进行打折,遭到预购用户差评无论是 Crystal Dynamics 负责的前两部,还是后来 Eidos-Montréal 制作的《暗影》,都是颇具人气的 3A 产品。虽然后续两部相较于重启首作缺乏新意,但整体品质依然在线。无论口碑还是销量,按商业大作标准来讲至少是合格的。然而也不得不承认,它们并非是特别亮眼的热门爆款。在 SE 最关心的财年阶段,《古墓》三部正统或其它衍生作品都没能达到战略预期,大部分销量都是打折促销或是其它途径累积起来的。所以整个系列在 Eidos 被收购后这近 10 年时间里,处境一直都有些尴尬。虽然客观来讲他们在同行眼里算是成功人士,但顶头上司却始终感到不满意。那既然《古墓丽影》这个最成功的 IP 都是如此,其它销量更低的游戏,处境就可想而知了。股东不喜欢沉浸式模拟游戏早在 2007 年还未被 SE 收购之前,Eidos 就宣布在蒙特利尔开设新工作室 Eidos-Montréal。它与 Crystal Dynamics 等前辈们相比,规模要相对小一些,大概保持在 2~300 人左右的中等体量级别,成立的目的在于为经过多次项目取消的《杀出重围》

上一篇:交通仿真与一些相关游戏(如都市天际线)之间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下一篇:真三国无双3吕布传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