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俩个体育游戏案例
躲闪类游戏是体育游戏当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类型,除了其趣味性强而受到学生喜爱这个优点以外,其对小学生身体生长发育也起到重要作用。这主要体现在进行游戏时,所有游戏者必须用一切方法控制自己身体各部分躲避外来的“侵犯”,以达到获胜的目的。如,进行“打鸭子”游戏时,学生必须用下蹲、跳起、扭转身体等动作躲过飞向自己的物体,这对提高学生身体控制能力大有益处,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观察判断能力和思维反应能力。
片断一: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上一堂体育游戏课,课的名字叫“躲闪游戏”。首先,我们来进行“打鸭子”游戏,谁知道这个游戏的玩法? 生:我知道,首先几个同学围成一个圆圈,然后一位同学在圆圈外用一只排球击打圆圈内的同学,圈内的同学必须尽量躲避圈外击打过来的球,以免被击中。 生:还有,被击中的同学就算输,要接受惩罚,然后继续游戏。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介绍得很具体。下面我们就分成6组,每组8人进行游戏。游戏之前,同学们一定要想一想击球的人怎样才能更容易击中别人,而躲闪的怎样才不会被球击中。 (学生分组游戏,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游戏情况,参加个别小组游戏。) 师:刚才,我们进行了“打鸭子”游戏,同学们玩得非常开心投入。玩完之后,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这个游戏很有趣,我很喜欢。 生:这个游戏不仅可以锻炼我们的身体,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反应能力。 师:那么,玩这个游戏有什么技巧没有? 生:做这个游戏,眼睛要快,判断要准确。 生:身体躲闪要迅速,动作要快。 生:击球时要看准了才击出,有时可做些假动作。 生:失败了不要气馁,要保持良好心态。
片断二: 师:同学们,请将手中的布条夹在后腰上,记住,可要露出半截。 (学生带着好奇、困惑的表情放布条,个别学生还支支吾吾地说,像个尾巴。) 师:同学们,知道用布条来干什么吗? 生:做尾巴。 师:对,现在我们就来列“抓尾巴”的游戏。大家从小到现在,难得有这样一条好尾巴,可要和同学们好好玩一下。 师:好!在抓尾巴之前,老师还有一个要求,同学们在相互抓尾巴时,要想办法,在抓住对方尾巴时,不让对方抓住自己的尾巴。要知道,尾巴被对方抓住就算输。 (接下来两人一组,自由搭档,开始游戏。互抓尾巴时,在抓到对方尾巴后,立即还给对方,继续游戏。) 师:刚才每位同学都亲身体验了“抓尾巴”游戏,请同学们说说看,应如何抓住对方的尾巴,同时不让对方抓住自己的尾巴。 生1:做假动作。 生2:尾巴不要对着对方。 生3:要面对面。 生4:动作要出其不意。 生5:突然转弯,绕到对方身后去。 (师进行引导归纳,然后再进行一次游戏。)
教学反思:
作为一门学科,体育教学与其它课程教学一样,也有其固定的教学内容和一定的教学方法。但体育教学又不同于其它课程教学,它具有更广泛的活动空间和独特的教学方式。本人认为,此课例中把游戏活动有机地溶入体育教学之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体现新课程理念。 一、以学生为主体。此课例中,充分考虑到了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喜好,以“玩游戏”作为教的辅导手段,以“玩”助学,以“玩”促练,在玩的过程中体现教的意图,实现教的目的。使学生在游戏的玩耍中得到锻炼,这样的教、玩结合,促使学生在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协调等方面全面发展,同时促进了学生思维、判断等方面能力的增强,为学生智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个××游戏。”然后同学们就分散开始了,游戏之后,教师作一个简单的小结就行了。而本教学中,是先给学生提一个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游戏,在游戏中思索总结,改变了以往为游戏而游戏的做法。 三、由于是带着问题去游戏,因此,在游戏中出现了斗智斗勇的场面。这即使学生的体能得到锻炼,也使学生的观察判断能力和思维反应能力得到较好锻炼,真正达到了体育教学目的。此课例中,学生由被动转向主动,由依赖变为独立,课堂由呆板转向活跃,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下的两主体理念,是值得研究的
第二个:
小学二年级
(一) 学习内容:
(1)游戏:模仿各种小动物
(2)单脚起跳、双脚落地
(二)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歌舞中做出基本跳跃的动作。
2、学生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活动。
(三)教学设计:
让每个学生通过唱中游、游中练感受到愉悦,在愉悦中初步掌握"单脚起跳双脚落地"简单的动作方法,同时在激活思维、拓展能力过程中体验合作
创新、成功时的心情,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四) 片段介绍:
1、调动情绪,激发兴趣。
⑴ 课堂常规,明确学习内容和要求。
⑵ 小游戏:模仿各种小动物,随音乐跟教师一起跳舞。
2、合作探究,掌握技能。
⑴ 跳跃:单脚起跳,双脚落地。
⑵ 唱儿歌→进入情景→探究学习→自主学练→知识技能评价。
⑶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技能。
3、激活思维,拓展能力。
⑴ 小游戏:模仿各种小动物,创编各种跳的方法。
⑵ 唱儿歌→分组游戏→能力拓展→创新能力评价
⑶ 学生展示创编内容。
4、稳定情绪,恢复身心。
⑴ 放松:听音乐、师生共同舞蹈。
⑵ 小结:师生共同讲评。
三、案例分析
1、这节课教案编写的主要特点是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
(1) 本课能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利用各种游戏创设情景,用音乐贯穿全课,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乐中思、思中创,即玩中有所得,从而充分感受到自主与合作的乐趣。
开始上课时,就用小游戏的形式出现,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的快乐。游戏开始了,教师亲切自然的描述:“秋天是蓝色的,晴朗的天空碧蓝碧蓝,一群小鸟飞过来,让我们和小鸟一起飞吧”。孩子们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着欢乐的小鸟自由的飞翔,有独自飞的,有成群飞的…..仿佛进了鸟的天堂。“嘟”一声哨响,教师迅速做出了集合的手势,孩子们快速跑向教师,学生们在慌乱中总算把队伍站好了,但有两个小朋友却找不到自己的位子。教师故作急切的样子说:“这两只小鸟迷路了,谁能帮他们找到家?”大家很快帮助两个迷路的小鸟找到了自己的家。
(2)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的跳跃能力,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和创新意识。在学习方法上,运用了自主学习方式,通过情景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技能和拓展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把教材和游戏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提高,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互相学习、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3)在跳跃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目标分层化、组织游戏化、学生个性化,给学生创设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尽情玩耍,享受其中的乐趣,通过想象进行各种创编练习。随着音乐发出不同动物声音节拍,小朋友们一会儿是踏着沉重缓慢的脚步模仿搬运木头的大象,一会儿又成了蹦蹦跳跳活泼可爱的小白兔,一会儿又变成了活跃的青蛙,一会儿又变成了一群顽皮的小猴,有学生喝道“老师!我是孙悟空!”紧接着两手撑地翻起“小筋斗”,引得小猴们哈哈大笑……通过这一小游戏,把游戏和体育教材有机结合,构成了新的教学情景,有利于调动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在实践中去体验的积极性,体现了“快乐体育”的思想。因为成功与失败都是收获,酸甜苦辣都有营养,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亲自体验各种活动的感受。教师尽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灵感,让学生有选择的练习,自我展示风采,学生的自主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有了求知、求学的欲望,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2、玩中乐,中乐学,学中思,思中创,创佳绩。
为了突破学生被动接受较具常规传统的教学模式,,用音乐贯穿全课,让学生更早地进入角色,然后,教师再根据教学效果进行适当的点缀(提示),使动与静、张与驰、快与慢有机的结合,控制好整个教学节奏。学生们既有原地又有行进间和转方向的动作,既有站着又有坐着,根据音乐的旋律、节奏,进行队形变化。小游戏的设计更是体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教师始终处在学生中间,和学生一起分享快乐
望采纳,谢谢!采纳我的吧,哀求!!
上一篇:中国移动游戏的市场规模有多大?
下一篇:幼儿园小班智力游戏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