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市场 > 运营·渠道

当年郑和下西洋那么庞大的船队,在海上如何解决一日三餐?

感谢提问。

导读郑和的船队出海,除了乘坐所需要的船只外,还有马船、粮船、战船等,以确保食物供应和不受海盗袭击。

自明朝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二十八年的时间中,郑和率领船队远航七次,每次都从苏州刘家港出发。

船队规模最大时有二百四十多艘船,二万七千多名海员,到达过30多个国家,加深了东南亚及非洲沿岸国家对明朝的影响。

船队组成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舶。分别是宝船、马船、粮船、坐船和战船。

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载重量八百吨。这种船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它的体式巍然,巨无匹敌。它的铁舵,须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

据《明史》 、《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44丈4尺,宽18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

第二种叫马船。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第三种叫粮船。它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第四种叫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最后一种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

因此郑和所率领船队的船只,有的用于载货,有的用于运粮,有的用于作战,有的用于居住。分工细致,种类较多。

每日餐饮出海前准备

因为船队规模大,所以在出海前,都会准备充足的粮食和淡水,以保证长时间的航行食用。我国古代的粮食以及蔬菜水果的储存已经有了很大进展,完全可以应对出海航行。

海上自给自足

海中有着丰富的鱼类资源,除了淡水资源和果蔬,海中应有尽有,不必担心没有吃的。

沿途贸易

郑和的团队中携带有大量的瓷器、丝绸等明朝特有的商品,用以沿途进行贸易,拓展海上贸易渠道。而当他们贸易时,完全可以从当地解决淡水资源等物资不足的问题。

郑和的团队航行多次,有着充足的航行经验,而且航线也是几百年以来总结出来的。沿途的东南亚、印度洋沿线以及非洲东海岸都有港口供停靠,补充后勤。

我是宛穰君,我来回答。

不得不说这一问题问的很贴近生活呀,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自古以来,不管是行军打仗,还是游历四方,吃饭都是一个大问题。郑和七下西洋,其中最多的一次带了240多艘船,2.8万余人,这么多人在海上的吃喝拉撒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大问题。可能一提到古代海上航行,人们都会自然想到哥伦布那一票西方探险家,乘着几艘小破船,去寻找新大陆,结果最后饿的吃老鼠肉。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这种情况在郑和下西洋时完全不存在,为什么我们带的人多,还能人人都吃饱饭?对于这一问题,我想有以下几个原因。

既定航线,近岸航行,陆上补给点多郑和下西洋所走的航线,很多是之前就已经探索完了的。宋朝时海上贸易繁荣,我国已与东南亚、阿拉伯、波斯、非洲等许多国家有了贸易往来,去往这些地区的航线已基本确定。郑和船队非常依赖沿途港口的补给,例如第一次远航时郑和船队就从苏州浏家港出发,先到占城(今越南东南部地区)补给,后抵达爪哇三宝垄进行贸易,又在三佛齐旧港登陆,后启程经苏门达腊、满刺加、锡兰、古里等国贸易后回国,沿途几乎隔上半个月就能到达一座港口,通过与沿岸国家的贸易,来保障自身的物资供应。而且郑和船队有粮船、马船、坐船、水船、战船五型船只,各船各司其职,保障船队各方面的需求。

船只体量大,空间充足,抗风浪能力强。不同于哥伦布那几艘百十来吨的小破船,郑和船队的船只大多都能达到千吨的体量,得益于当时发达的造船技术,这些船只抗风浪能力极强,且内部存储空间大,利于远洋航行。据顾起元《客座赘语》描述:宝船共六十三号,大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船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由此可见郑和船队宝船体量巨大,据此记载推算宝船的长宽比应为2.5左右,这样的长宽比乍一看显得比较“臃肿”,其实这样设计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使船内空间最大化,同时不至于因为船体狭长而经不起风浪的侵袭,足见古人的智慧。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郑和船队在海上航行时,也会顺手捞些海鲜来改善生活,吃不完的就养在特定船的船箱中,留着下次食用。同时他们也充分发挥了国人种菜的天赋,十四世纪上半叶北非丹吉尔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游记》中描写当时往来印度洋的中国船只,其船员常在木盆中栽种蔬莱、生姜,提供日常食用。同时船队还配有专门的医官,为随行人员诊病,防止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的大规模爆发。这也是郑和船队从来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败血症患者的缘由,通过相对新鲜的饮食,摄入维生素C等物质,保障了随行人员的健康。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古代航海史上最光辉的篇章,郑和船队的远航,不仅带来了丰厚的贸易利益,还加深了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是一次真正的创举。

上一篇:2022年1月7号的京辽大战,辽宁能复仇吗?

下一篇:有哪些足球单机游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