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如果向太平洋探险,发现美洲会怎样?
郑和(1371——1433或1435)云南昆阳人,回族,本名马三保(三宝),12岁入燕王府为太监,靖难之役,多有立功,被赐为“郑姓名和”,官至4品太监,宣德年间,赐封“三保太监”,著名航海家。
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历经明成祖永乐年间,仁宗,宣宗三朝(仁宗闭关,宣德第七次),到过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西洋: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一带。
1405年7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刘家港聚集船队,到福建11、12月借季风、洋流下西洋,整个船队包括宝船、马船(运输船)、坐船(运兵船)、战船、粮船、水船等……
郑和所乘最大的宝船,船长151.18米,宽61.6米,甲板如一个足球场般大小,乘坐1000多人,整个船队200多艘舰船,共27500多人,堪称古代世界的航空母舰联合舰队,空前绝后……
据说,为了给海上航行的将士们,解除疲劳烦闷,郑和发明了“国粹”,人们所熟悉熟知的“麻将”……
此副产品却对中国影响至今阴魂不散……这也是郑和所万万没有料到的……其不畏艰险,勇于探险,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也应该传承下去……
1492——1504年,西欧哥伦布航行美洲先后4次,共17艘舰船,第一次仅120人,3艘舰船……(规模虽小,却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
郑和下西洋,规模之大,历时之久,次数之多,范围之广,抵达国家之多,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打通了东非航路,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是主动外交,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丰富中国人的海外地理知识等……
但是,郑和下西洋是以政治目的为主,开展的是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耗费国力,难以为继……
伴随统治者的闭关锁国,如此远洋壮举的郑和下西洋成为“绝响”……甚至建造大海船的技术等也成为了绝响……
那么,如果郑和下西洋继续太平洋探险,继续发现美洲会怎样呢?
又能怎样呢?!也不过是郑和下西洋的范围扩大而已……
如果郑和船队,沿着非洲东海岸南下,绕过非洲东海岸南端,就会进入太平洋,进而横渡太平洋,发现美洲……仅此而已……
如果郑和船队,再沿着美洲大陆南下,绕过美洲大陆南端,就会返回东亚,回到中国……仅此而已……
如果真的如此的话,太平洋和美洲大陆的名称,就会因郑和船队而命名……中国就会直接建立起与美洲大陆等地的联系与交流……
就会加强物种交流,美洲大陆的物种如马铃薯等就会提前传入我国,也许会解决人口众多的粮食问题……(事实上明朝中后期传入,清朝前期才普及)……
如此的话,自然丰富了航海图,进一步开阔中国人的眼界,甚至使中国人的“天圆地方”的观念得以改变,从而开始接受地圆学说……等等……仅此而已……
既使真的如此,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也绝不会像西欧新航路开辟和哥伦布航行美洲那样,如此深刻地改变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
因为根本的在于:郑和下西洋缺乏内在的经济动力……
明朝初期,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发展,传统的商品经济发展,但是,新的经济形式——资本主义萌芽尚未出现(中国明朝中后期产生,比西欧略晚点,但发展的态势却截然不同)……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耀兵异域,宣扬国威,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寻找建文帝(直接动因)……整肃海盗,限制百姓出海……
郑和下西洋以政治目的为主,不以经济为目的,所进行的是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维系的是传统的封建藩属关系……而非开拓市场,谋取利润,更非殖民掠夺……体现的是明朝初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反映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
而西欧新航路开辟,有其深刻的经济动因,社会根源……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是整个西欧社会渴望到东方(印度、中国等)掠夺财富欲望的体现……
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天主教的狂热……都为其增添动力
直接动因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控制了原有的地中海商路……
哥伦布航行美洲的目的是:掠夺黄金香料等财富,开拓市场、殖民地,传播天主教……有人说,卑鄙的欲望是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动力(之一)……是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性质……
西欧社会新航路开辟和哥伦布航行美洲带来的是世界一体化进程的起步,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加速,是欧洲社会转型的起步和加速,也带来了罪恶的殖民扩张和落后国家地区的民族灾难等等……
因此,既使郑和船队能够继续太平洋探险,发现美洲大陆,也许会带来一系列新的变化,也许会为以后向近代社会转型过程带来一些便利,也许至少不会落后的那么多……
但是,也不会像西欧新航路开辟和哥伦布航行美洲那样,如此深刻的改变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