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发 > 测试

天赋人性论(天赋论的观点)

1. 天赋论的观点

道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关于它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归纳起来主要有:

神源论(亦称“神启论”):道德来源于神的启示。客观唯心主义。

董仲舒:“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道之大源出于天”之说。孔子“天生德于予”,把道德起源归于天。

欧洲中世纪的科学家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帝,基督教的“摩西十戒”(孝敬父母,不杀人,不奸淫,不偷盗,不作假证陷害他人,不贪不义之财等);佛教“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饭酒)说成是上帝神明对人的启示,后来,成为宗教的道德戒律,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

心源论(亦称“天赋论”):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禀赋。人的先天固有善良或邪恶的意志。主观唯心主义。

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说”,荀子“人之初,性本恶”的“性恶说”等。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吾也,吾固有之也”,意思是说仁义礼智之类的道德规范不是后来形成的,根源于人心,是先天固有的良知。

德国近代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的“趋乐避苦”的天性。快乐的有益的是善,痛苦的有害的是恶,善良是从本性中产生的,这是的观点。

2. 如何看待天赋论

1,你承认你还有许多不明白的事物。

你可能经常假装你什么都知道,就只为了让别人觉得你更聪明。但实际上那些不怕自我批评的人才是更聪明的。

聪明的人能够接受自己的缺点,并明白他们还有更多的东西可以学习。发表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将学生在考试中的表现于他们自认为的表现做了个对比。

之后他们被要求先预测自己能答对多少题。结果,许多分数低的同学大大的高估了自己的分数。而得分较高的学生往往认为自己的分数比实际分数要低。所以别怕承认自己不知道的事物,因为这意味着你可以学到更多。

2,你经常对周遭的事物有着好奇心。

知道自己有很多东西还要去学意味着自己很聪明。那么因为好奇心而让你更想学习的心态是一样的。

一项研究发现,小时候智商测试得分较高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更好奇,更乐于接受新的想法。智力和好奇心是密切相关的。聪明的人不仅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好奇,他们对一些大问题也会很好奇。

比如他们会思考诸如生命的意义和宇宙等哲学的问题。这里要注意的是思考和回答完全是两回事。

3,你会不经意地完成其他人未说完的话。

3. 天赋论的观点在现代西方心理学中的应用

洛克继承和发展了培根和霍布士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提出了“白板理论”。

  “白板说”中洛克提出人的心灵就像是一块白板,生来是没有什么天赋原则的,人的一切观念来自于经验。对于观念的来源,洛克觉得有两个,一个是来自感觉。另一个是来自于反省。感觉是外物刺激人的感官而引起的,属于外部经验,反省是人观察自己内心的活动而得来的,属于内部经验。洛克在西方心理学史上第一个提出了“联想”的概念,他认为,联想是观点的联合,这未联想主义奠定了基础。洛克人物,人的观点由感觉和反省得来,是人心被动接受的简单观点,这是最基本的或者是不能分析的。因为人的心里有很多复杂的观念,是人心施用自己的力量经过综合、联系和分离,把简单观念联合而来的。

  洛克还认为,在观点的联想里有“自然的联合”与“习惯的联合”两种,在这两种里,洛克比较重视后者,因为他认为习惯是使观念联合的一种力量,这成了后来联想律中的频因律的开端。

4. 天赋论的观点包括

哲学主义有二十种

1

理想主义

理想主义通俗点讲是基于信仰的一种追求。理想主义一定是以精神层面为核心的,但它并不排斥物质。这个词并不时尚。理想主义跟信仰紧紧联系在一起,有信仰的地方,理想主义才会形成。有信仰、有追求的人,我们一般称之为理想主义者。

2

宿命论

宿命论指人生中早已注定的遭遇,包括生死祸福、贫富贵贱等或者相信一切事情都是由人无法控制的力量所促成的。相信宿命论的人认为人间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注定的,由上帝或上天预先安排,是人无法改变的。

3

享乐主义

享乐主义产生于古希腊的爱利亚学派,是受到人们诋毁最多的一种哲学。 19世纪英国哲学家由他们的功利主义的伦理理论提出了享乐主义的基本原理,享乐主义之先驱是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所有行为皆是基于要给最多的人数获得最大的快乐。

4 犬儒主义

犬儒主义主张以追求普遍的善为人生之目的,为此必须抛弃一切物质享受和感官快乐。其所以称为“犬儒”,一是由于其创始人是在雅典一个名叫“快犬”的运动场讲学;二是由于其信徒生活刻苦,在大街上讲学时衣食简陋,随遇而安,形同乞丐,被人讥为犬。

5 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是相信人类能选择自己行为的信念或哲学理论。通俗的说就是人希望不完全由大脑控制,人的自由意志拥有对人自身的最高管理权限,自由意志被认为对道德判断因而受到众多宗教组织支持。一般使用上,这个词有客观和主观的附加意义,客观是行动者的行动不完全受默认因素影响,主观是行动者认为自己的行动起因于自己的意志。

6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建构主义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它具有迥异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7 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作为哲学意义认为世界特别是人类的存在没有意义、目的以及可理解的真相及最本质价值。与其说它是一个人公开表示的立场,不如说它是提出的一种针锋相对的意见。

许多评论者认为达达主义、解构主义、朋克这些运动都是虚无主义性质的。

8

经验主义

经验主义是一种认识论学说,认为人类知识起源于感觉,并以感觉的领会为基础。经验主义诞生于古希腊,距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期间,它不断地与另外两种学说发生争议:一种学说为天赋论,主张知识属于与生俱来的本性之观念;另一种学说为理性主义,主张唯有理性推理而非经验观察才提供了最确实的理论知识体系。

9

整体论

整体论与还原论相反,这种哲学认为将系统打碎成为它的组成部分的做法是受限制的,对于高度复杂的系统,这种做法就行不通了,因此我们应该以整体的系统论观点来考察事物。整体论基本上是功能主义者,他们试图了解的主要是系统的整体功能,但对系统如何实现这些功能并不过分操心。

10

还原论

所谓还原是一种把复杂的系统(或者现象、过程)层层分解为其组成部分的过程。还原论认为,复杂系统可以通过它各个组成部分的行为及其相互作用来加以解释。还原论方法是迄今为止自然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人们习惯于以“静止的、孤立的”观点考察组成系统诸要素的行为和性质,然后将这些性质“组装”起来形成对整个系统的描述。

11

荒诞主义

荒诞主义意为音乐上的不合调,在存在主义中用来形容生命无意义、矛盾的、失序的状态。一个事物的基本意义的存在必须要一个更高的意体来解释。但是,这个更高意体的意义又必须要一个比它更高的意体来解释。这个解释的锁链不可能达到一个结果,从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拥有至高的意义。哪怕这个结果被发现了,它也有可能并不能满足我们。

12

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是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是一种精神,最高标准是一切言论和行动符合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

13

相对主义

相对主义是一种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哲学学说。它的主要特征是片面地夸大事物性质的相对性,抹煞其确定的规定性,取消事物之间的界限,从而根本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在认识论方面,相对主义夸大人们的认识的相对性,把相对和绝对完全割裂开来,否认相对中有绝对,否认客观的是非标准。

14

绝对主义

绝对主义把事物以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绝对化的思维方式。特点是割裂事物和人的认识的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只承认其绝对性,否认其相对性。不承认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此过程必然转化为他过程,不承认绝对之中存在着相对。绝对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认为某一认识是一成不变的、永恒无误的真理。

15

二元论

二元论认为多样性世界有两个不分先后、彼此独立、平行存在和发展的本原的哲学学说。这种学说的典型形式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在17世纪提出的“心物二元论”,即世界存在着两个实体,一个是只有广延而不能思维的“物质实体”,另一个是只能思维而不具广延的“精神实体”,二者性质完全不同,各自独立存在和发展,谁也不影响和决定谁。

16

平等主义

平等主义是一种强调全人类平等的学术思想。是基于所有生命要求在社会上的平等政治主张,以及所有生命应平等地得到社会的保障。社会保障包括法律权利、政治权利、公民权利、经济权利,以至动物权利等等。平等主义核心的思想是平等,诸如必须不分物种、种族、经济、阶级、性别、信仰、性取向之类。

17

怀疑论

怀疑论意指思考、探索、考虑或研究,是普遍地向知识、事件、意见或信仰持疑问的态度,或怀疑一些理所当然的主张。 哲学怀疑论就是一种要求所有论点或资讯,都要充份地被理据所支持的整全方式。传统哲学怀疑论衍生自「Skeptikoi」,即指向「任何事物都不加以断言」的概念。

18

厌世主义

厌世主义是指—种消极悲观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认为现实世界充满苦难和罪恶,人生毫无价值和幸福可言。在这一点上,它往往成为悲观主义的同义语:但厌世主义更进一步表现为对现实世界的事物和生活采取极其厌倦和厌恶的消极态度。

19

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是—种强调个人自由、个人利益,强调自我支配的政治、伦理学说和社会哲学。实质上,是一种从个人至上出发,以个人为中心来看待世界、看待社会和人际关系的世界观。

个人主义理论主张:个人本身就是目的,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一切个人在道义上是平等的。

20

乐观主义

乐观主义是指作为一种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认为理想终将成为现实,善终将战胜恶,正义终将战胜非正义。与“悲观主义”相对,意谓“最好的”。泛指对宇宙、社会、人生充满信心和希望的态度、观点和理论。在伦理学说史上,主要指对道德进步和道德的社会作用所持的乐观态度和理论。

5. 天赋论的优缺点

一、神源论(亦称“神启论”):道德来源于神的启示。客观唯心主义。 董仲舒:“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道之大源出于天”之说。孔子“天生德于予”,把道德起源归于天。 

二、 心源论(亦称“天赋论”):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禀赋。人的先天固有善良或邪恶的意志。主观唯心主义。 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说”,荀子“人之初,性本恶”的“性恶说”等。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吾也,吾固有之也”,意思是说仁义礼智之类的道德规范不是后来形成的,根源于人心,是先天固有的良知。

6. 天赋论的观点是什么

“刺激贫乏论”(poverty of stimulus)从上世纪50-60年代出现倪端至今,已经成为生成语法的一个核心部分,是语言天赋论的基础。

刺激贫乏论认为语言输入与儿童最终获得的语言能力不符,语言习得必须依赖天赋的语言知识.非天赋论者反对刺激贫乏论,强调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中的决定性作用。

7. 天赋论的主要观点

天赋道德论指的是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关于道德来源的一种理论。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等认为,善的理念先天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由于欲望干扰使人无法认识,必须通过回忆和净化使灵魂重新获得善的知识。

笛卡儿站在唯心主义唯理论立场上,认为美德不是来源于感觉经验,而是人的心灵中本来就存在的。

8. 天赋论的观点有哪些

关于道德的起源,在马克思主义学说诞生以前有几种不同的见解(神启论、天赋论、进化论、感觉欲望论)。道德的本质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相应的道德体系的性质,它所体现的利益关系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简述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神启论:道德来源于神的启示。

天赋论: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禀赋。

进化论:道德观念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意识或互助性。

感觉欲望论:道德来源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欲求。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产生有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其客观条件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其主观条件是指人的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开始意识到这种利益关系和矛盾需要加以调整。

道德的本质: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一方面,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相应的道德体系的性质,它所体现的利益关系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或多或少地会打上阶级的烙印。另一方面,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

9. 道德天赋论的观点

四心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这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也是孟子性善论的基础。

原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刚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0. 关于天赋的论点

1、自尊,也就是自重,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一个能尊重自己人格的人,不管在什么环境下,就一定会在事业中兢兢业业、切实负责,努力学习,严肃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把工作做好。一个自尊的人,能够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在任何逆境中都能保持自己的本份,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以自己的道德人格来影响他人,造福社会。

2、自立,就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生活和事业上努力奋斗。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不但在生活上要自立,在事业上也要自立。我们常说“自力更生”,就是说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原来的状况。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当然需要各方面的帮助,但是,归根到底,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提高和发展。特别是在身处逆境、身处困境的情况下,更要坚持“自立”的精神,别人的帮助只有在你自已努力的基础上才能有作用。

3、自信,就是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的能力,就是相信自己在事业中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取得成功,坚信“我能行”。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过:“除非你默许,否则没有人能将你当作是下等人”。相信自己,因为“天生我才必有用”,珍惜自己,因为这世上只有一个自己,如果我们连自己都不珍惜,又会去珍惜谁?如果我们连自己都不能看重自己,肯定自己的存在,又怎么去要求别人来肯定我们呢?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伟人的必要气质,是他自以为必须伟大起来。”可见,在别人肯定你之前,你先要肯定自己。“自信”能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够在困难和失败的环境下给人以勇气、给人以希望,我们常说,“坚持下去,就是胜利”,就是说的“自信”的力量。

4、自胜,就是能克制自己、战胜自己的弱点,激励自己不断前进。自胜者强,自强者胜。在人的一生中,总是要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承受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引起思想和情感上的变化。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保持清醒的理智,做出正确的选择,保持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决心。克服一切干扰,这是事业成败的一个重要关键。

一个人的成功主要不在于要有多高的天赋、多好的环境,而在于是否有坚定的意志、坚强的决心、执著的追求和崇高的理想。让我们养成自强品质,铸就自强精神!让自强永远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上一篇:小贾伦天赋(贾伦格林天赋)

下一篇:新赛季小法中单符文天赋(新赛季小法中单符文天赋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