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天赋推荐(如何评价李世民的才能)
1. 如何评价李世民的才能
对大部分人来说历史只是一个故事,很少有人会通过历史故事去研究、推敲它的细节和道理。比如说一个历史人物,我们要综合起来看他的一生,而不是片面的根据某时期的做法错误的判断,今天就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正确评价一代贤明君主——唐太宗。
李世民在隋朝末年群雄逐鹿的时代中,在李渊夺取王位,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巨大的作用。在洛阳之战中,他平定刘武周后,率十万大军南下,围困洛阳王世充,围点打援,大败前来救援的窦建德部,逼降窦建德,最后王世充投降。李世民得以一举铲除当时最大的两股割据势力,此战也成为了唐王朝一统中原过程中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战。洛阳城下李世民亲自挂帅出战,让世人见识了什么叫勇者无惧。
在中国这个高度集权缺乏民主和人权观念的国家里,最高领导人的素质决定国家的命运。而中国所有的开国皇帝中,只有李世民一人受过良好系统的教育,出身也最为高贵。他胸襟开阔,文武全才,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在当政期间创立了盖世绝伦的文治武功。李世民的民族责任心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坐上皇帝宝座后,并没有象中国封建社会的大多数权力人物一样自以为大功告成,可以坐下来好好放松一下,利用手中的职权尽情享受一下荣华富贵的滋味。相反,他比登基前更加勤于政事,一头埋在公务里,每天只睡很少的时间,整天在金殿上和文武大臣讨论国政,裁决案件和办理公事,有时一连几个小时也不肯停下来休息一下,以致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在其当政时期,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重用有能之士,善于纳谏,轻徭役,减税赋,休养生息,为以后唐朝的辉煌打下的很好的基础。同时较好得处理和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稳定边疆,促进了民族交流和发展。在李世民当政的中期,唐帝国已成了当时已知世界无与伦比的超级强国,繁荣和富庶达到了连上帝都嫉妒的程度。这时李世民应该满足了,可他一点也没有满足的迹象,他看到的不是眼前的繁华和辉煌,而是帝国漫长而艰巨的未来之路,并为夯实未来的路基继续孜孜不倦地努力。
然而历史是一面镜子,自古瑕不掩瑜,李世民雄才大略,既然用唯物史观评价唐太宗,就不得不看看他有过的一面。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因替父亲打下了半壁江山,在朝廷上树立了极高的威望,但无缘有君主的命,当时李渊的大儿子李建成是太子,唐朝建立也少不了李建成的后勤支援。李世民为了自保除了拥有最高的权势,发动了玄武门之变,用箭射死了李建成,逼迫李渊下位。其实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政变,是李世民一生的污点,人无完人,即使他是一个好皇帝,为了权利也会做如此叛逆之事。晚年得失 到贞观中晚年,唐太宗自认为在武功、文治和怀远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古人,骄傲自满的情绪因而大大地滋长,不再鼓励臣下对自己提出意见,不听大臣们的劝告,征伐高丽,前后两次,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得不偿失。而在个人享受的贪欲方面也与日俱增。唐太宗自开始修造宫殿,贞观十一年在东都洛阳修飞山宫,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宫,此举激化了国内的矛盾。唐太宗利用权威看史官所写的起居注,有篡改历史之嫌。
不过,唐太宗毕竟是个名君,在晚年他还能反省自己的错误,很难能可贵。如果要客观的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就不应该单纯的说他是好人或坏人,功大于过或过大于功这样的话了。
唐太宗李世民这个人我认为应该这么说他,他曾经为了唐朝的统一打下了江山,但他为了能座上皇帝的宝座不惜杀害兄弟。他又是个明君,可以为中国开创出贞观之治这样一个时代。他能文能武,有才干有政治眼光,为了追逐权力可以抛开亲情。他开创了一个中国最伟大的朝代。
总体来说,唐太宗是一代贤明君主。
2. 如何评价李世民?
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继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3. 历史如何评价李世民
【史学评价】
《新唐书》:
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传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兴之业。汤有天下,传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号称三宗。武王有天下,传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与宣之功,其余无所称焉。虽《诗》《书》所载,时有阙略,然三代千有七百余年,传七十余君,其卓然著见于后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呜呼,可谓难得也!
《旧唐书》评价:
史臣曰:臣观文皇帝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所以屈突、尉迟,由仇敌而愿倾心膂;马周、刘洎,自疏远而卒委钧衡。终平泰阶,谅由斯道。尝试论之:础润云兴,虫鸣螽跃。虽尧、舜之圣,不能用檮杌、穷奇而治平;伊、吕之贤,不能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际,遭遇斯难,以至抉目剖心,虫流筋擢,良由遭值之异也。以房、魏之智,不逾于丘、轲,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时也。况周发、周成之世袭,我有遗妍;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吴兢在《贞观政要·序》中说:“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
《贞观政要》集论的撰者元朝的戈直说:“夫太宗之於正心修身之道,齐家明伦之方,诚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而下,绝无而仅有者也。后之人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这里所说,太宗在正心修身,齐家明伦方面,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主要是指太宗与其兄李建成的皇位之争。
明宪宗在命儒臣订正重刊《贞观政要》时写道:“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
4. 李世民对谁的评价
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是唐太宗对魏征的评价。唐太宗主动以人为鉴,主动内省明心见性。魏征谏言常使李世民不悦,魏征的直言不讳使皇帝勤于政事。李世民开创盛世,与他的勤勉、纳谏、善于总结经验得失有很大关系。魏征起到了文官的表率作用。李世民是为好皇帝。
5. 怎么评价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大唐第二任黄帝,但是南征北战大部分国土是他带兵打下的,武能马上打天下,文能只天下,会用人,对内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休养生息,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丽,设立安西四镇,让民族融洽,北方各族共同尊称为天可汗!为大唐的盛世奠定了基础,至于玄武门之变,属于他们家事,对社会没啥影响!整体来说,千古一帝!
6. 如何评价李世民的才能的句子
词义解释: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用以形容浮夸的作风。
出自:宋·罗泌《路史·前纪》卷四:“昔者汉之武帝,好大而喜功。”
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把李世民比作是古代周武王那样的圣明君王,但也指出他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的作风!
偶就这么跟自己说:是金子总会发光滴!!
默默无闻个几年又何妨?!!
开心快乐最重要~~~
(突然记得,偶在幽栏快周岁了咯!!考虑一下:要不要摆个酒宴啊啥滴?~~恩……还是算了,别以为偶是来向大家要礼咯~~~嘻嘻~~)
7. 李世民怎么评价自己
同为帝王,汉高祖刘邦和唐太宗李世民,都是历史评价非常高的皇帝。两个人虽身处年代不同,但是都在自己的领域上将帝王能做到的事情做到极致。
刘邦以平民身份起兵称帝,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做到极致水平;唐太宗贵为政治贵族,将手中的一手好牌打的非常漂亮,为后世政治贵族理政开创典范样本。作为统领全国的帝王,两人最受人称赞的地方便是治理国家的能力、识人辨人的能力。
8. 李世民评价自己
李密打心眼里看不起李渊,每次见了李渊颇有傲色,不肯做低伏小,李渊也一直忍着。十一月,李世民大破薛仁杲,李渊就让李密去迎接一下。李密见了李世民大吃一惊,佩服的五体投地,跟殷开山说,秦王真是英明之主,要不是能力超强,怎么能平定薛仁杲这样的强敌呢。李密为啥佩服李世民,三条。
第一李世民气场强大。李世民虽然年轻,可是从小在道上混,有一股霸气,为了弥补自己年轻的不足,他特意留了一脸络腮胡,看起来相当猛。每次打仗身先士卒不避矢石,因此杀气也很重。走哪儿都是自带流量IP,谁见了都怕。第二,李世民用兵娴熟。李密也是打仗高手,也身先士卒不避矢石,两人肯定作了一番交流,李密于是被李世民征服了。毕竟自己虽然搞那么大,还是战败了。李世民虽然年轻,却能击败强敌薛仁杲,事实胜于雄辩,不服不行。第三,李世民为人豁达,推心置腹,不像李渊一股子小家子气,靠权术阴谋制人,李世民玩的是道,让你不用扬鞭自奋蹄。所以李密说,李世民才是真英雄,别人都不行。
9. 如何评价李世民的成就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①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②他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贞观时期,名相名将辈出,如“房谋杜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敢于直言的魏征等。
③沿用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人数,避免宰相专权。
④合并州县,革除唐初“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负担。
⑤重视文化教育,完善科举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科最为重要;中央设国子学、太学等,学校还有了专业分科,如医学、算学、天文学等。
⑥唐太宗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民族的拥戴,北方各族尊称他为“天可汗”。唐太宗还设立安西都护符作为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⑦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加强了唐蕃友好关系,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发展。⑧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学习熬制砂糖的技术。
唐太宗实行一些比较开明的政策,既维护了统治,又使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为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奠定了基础,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唐太宗历史贡献及晚年得失:
唐太宗曾说过:「朕年十八,便为经纶王业,北翦刘武周,西平薛举,东擒窦建德、王世充,二十四而天下定,二十九而居大位,四夷降伏,海内乂安,自谓古来英雄拨乱之主,无见及者,颇有自矜之意。此吾之过也。」可见太宗对自己的武功治绩,曾经有过骄傲自满的心态。
历史贡献
其实,太宗所说的削平群雄,大定天下,自然是他的伟大功绩,但是这只是一个统帅的业绩,其他的将帅也是可以完成这个任务的。而安定国内形势,恢复发展生产,巩固并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与其他国家的交往,繁荣学术和文化,这才是唐太宗作为一个皇帝的主要功业。
而在太宗与大臣论治过程中,所形成的政治思想和君臣一体的政治局面,更是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政治家多把唐太宗作为自己效法的楷模,把贞观之治作为自己追求的政治目标。
晚年得失
到贞观中晚年,唐太宗自认为在武功、文治和怀远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古人,骄傲自满的情绪因而大大地滋长,不再鼓励臣下对自己提出意见,臣下提出意见后,接受时多少也有些勉强,而在个人享受的贪欲方面也与日俱增。唐太宗自己承认,「吾居位以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於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
但是总的说来,在贪欲和享乐方面,太宗还能注意到不超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