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给如来的通关文字(唐僧给如来的通关文字图片)
1. 唐僧给如来的通关文字图片
按照原著,取经四人组在取经后均修成正果,唐僧和猴子被封为佛,猪八戒成了净坛使者,沙和尚成了罗汉,每个人根据对如来的忠诚度及取经路上的表现不同,成就也不同。
唐僧——嫡系当然待遇最好
原著:如来道:“圣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唤金蝉子。因为汝不听说法,轻慢我之大教,故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今喜皈依,秉我迦持,又乘吾教,取去真经,甚有功果,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旃檀功德佛。
分析:唐僧是如来嫡系,也是核心圈的成员,不过,如来执掌佛教大权后,威势渐长,唐僧仍然只按对待老师,而不是对待领导的态度对待如来,导致如来发火,将其贬去凡间。
时间久了,如来又回想起这个弟子的好处来,再加上阿弥陀佛、弥勒佛等人虎视眈眈盯着一把手的位置,身边自己人太少也不行。但是,如来又不可能直接召他回来,毕竟面子上挂不住。再说,召回来也不可能提拔。
正巧孙猴子闹天宫给了如来机会,如来与玉帝谈妥了取经工程,并借机实现佛学东渐。
唐僧则靠着取经立功,成功成佛。
旃檀功德佛在35佛中排名第19,排在无量掬光佛之前。这35佛中以如来为首,包括金刚不坏佛、宝光佛、宝月佛这些实力派,但不包括阿弥陀佛、弥勒佛,可见,35佛中的另34佛也是如来的核心圈内人。
孙悟空——从囚犯到佛教高层
原著:孙悟空,汝因大闹天宫,吾以甚深法力,压在五行山下,幸天灾满足,归于释教,且喜汝隐恶扬善,在途中炼魔降怪有功,全终全始,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斗战胜佛。
分析:斗战胜佛也是35佛之一,排名第30,这意味着,成佛后的猴子也进入了如来的核心圈。
猴子的武功大概在仙界也就是中等,不要说跟大人物对比,就算比杨戬、牛魔王都有一定差距,以这种实力也能进入如来核心圈,这大概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如来身边真正忠心实力又较强的人其实不多,佛教内部也是山头林立,有的跟阿弥陀佛,有的跟弥勒佛,有的跟药师佛。如来也就是名义上的一把手,而其他山头的人,如来未必能指挥得动。二、如来向外界展示了一个形象:只要忠于我又有能力的人,我就给他尊位,哪怕他是重犯,所以,三界的英雄都可以来投靠我。
八戒——间谍只能当清洁工
原著:猪悟能,汝本天河水神,天蓬元帅,为汝蟠桃会上酗酒戏了仙娥,贬汝下界投胎,身如畜类,幸汝记爱人身,在福陵山云栈洞造孽,喜归大教,入吾沙门,保圣僧在路,却又有顽心,色情未泯,因汝挑担有功,加升汝职正果,做净坛使者。”八戒口中嚷道:“他们都成佛,如何把我做个净坛使者?”如来道:“因汝口壮身慵,食肠宽大。盖天下四大部洲,瞻仰吾教者甚多,凡诸佛事,教汝净坛,乃是个有受用的品级,如何不好!
分析:净坛使者看上去是个美差,实际上只是清洁工,专门负责在大人物享用完贡品后,负责打扫卫生,吃点残羹冷炙。
其实,如果是站在唐僧的角度,像八戒这种马屁拍的好的,大概率能成佛;而猴子这种业务骨干到可能变成罗汉。可惜,如来不是唐僧,在他看来,八戒更像道教派来的一个间谍,不仅贪吃好色,而且遇到一点小困难就叫散伙分家,妥妥的太上老君打入取经团里的一枚钉子。
对于八戒这种水平比较差的间谍,如来也不想铲除,反正不会让他知道机密;但重要岗位肯定不能去了,当个罗汉什么的,还怕他有机会刺探机密,只有当清洁工,才最合适。
沙僧——只有苦劳没功劳只能降职
原著:沙悟净,汝本是卷帘大将,先因蟠桃会上打碎玻璃盏,贬汝下界,汝落于流沙河,伤生吃人造孽,幸皈吾教,诚敬迦持、保护圣僧,登山牵马有功,加升大职正果,为金身罗汉。”
罗汉,即自觉者,在大乘佛教中罗汉低于佛、菩萨,为第三等。
算是体制内编制,但是最低档的。如果说佛是教授,菩萨是副教授,罗汉大概就是讲师。
这个职位严格来说还不如沙和尚原本的卷帘大将,卷帘大将好歹是玉帝身边侍卫,古代的御前侍卫不少是四品、甚至三品官,比大城市的知府强多了。
而罗汉大概是佛身边的侍卫,佛的数量那么多,其地位就低多了。大概相当于从御前侍卫降为巡抚侍卫。
白龙马——降职
原著:又叫那白马:“汝本是西洋大海广晋龙王之子,因汝违逆父命,犯了不孝之罪,幸得皈身皈法,皈我沙门,每日家亏你驮负圣僧来西,又亏你驮负圣经去东,亦有功者,加升汝职正果,为八部天龙马。”
八部者,一天众,二龙众、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呼罗迦。
八部天龙马,也就是龙众,恢复原本地位,不过是佛教内的龙,还是护法。地位实际上肯定不如原本西海龙王三太子的地位尊贵。
2. 唐僧给如来的通关文字图片大全
如来先传无字真经,再传有字真经,个人分析应该是两方面的考虑!
1、纵然你是金蝉子,规矩不能坏
在《西游记》里,佛界做事情不能是无偿的,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就是这个道理,既然做法事超度都要收费,那么你来取经也要收费,一个方面是因为白给的不会珍惜,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我们明码标价,佛界还要靠这个吃供奉,所以即使你是金蝉子,如来的徒弟,规矩不能破。
唐僧回到大唐,也将此番经历告诉了唐太宗,一个是交待紫金钵盂的去向,另外一个也要告诉唐太宗取经不容易,唐太宗听完的表现是:太宗更喜,这里的高兴是两方面,一方面是经书取回来,另外一方面,经书要送人事才能拿到,说明是真的。
2、无字真经的含义是创造
如果带无字真经回去,唐僧是无法交差的,本身佛教是舶来品,大唐肯定想看到发源地的东西,因此带回的必须是有字真经。
先传无字真经也是在告诉唐僧,回去以后可以先抄写,从抄写中学习和成长,创造出自己的东西,将佛教发扬光大。
而唐僧也是这么做的,他建议唐太宗:“主公欲将真经传流天下,须当誉录副本,方可布散。原本还当珍藏,不可轻亵。”太宗又笑道:“御弟之言甚当!甚当!”
3. 如来佛祖给唐僧的三件宝物
锦襕袈裟、九环锡杖、金、紧、禁三箍。
《西游释厄传》第八回,观音奉如来法旨,带上五件宝贝,上长安城寻找取经人。五件宝贝分别为:锦襕袈裟一领,九环锡杖一根,金、紧、禁三个箍儿。
观音将袈裟、锡杖送给唐僧,用紧箍儿收服了孙悟空,其他两件后面观音用它禁箍儿收了熊罴怪、金箍儿收了红孩儿。
锦襕袈裟——锦襕,五色具足,是五行归一之理;袈裟,本是模拟水田阡陌的形状缝制而成,表示“法衣之田”,即福田衣,指耕种心田,施与众生福、慧。
九环锡杖——九,纯阳之数;锡杖,是手中执持之宝杖,又名“智杖”、“德杖”,指彰显圣智、行功德本。
唐僧披了袈裟、持了锡杖,是信解受持之义。须知一切诸佛无量福智,本来我心一一具足。
金、紧、禁三箍——金,刚健之物,指坚固不坏、勇猛果毅之心;紧,是绵密、精进、不放逸之义;禁,指收摄妄心,安住于戒定,以致清净不燥。
4. 如来给唐僧的宝物
玄奘是这样获得如来两件宝物的
西游记原著第八回,唐僧奉命西天取经时,观音作为取经策划人,被如来叫住,如来拿出了两件宝贝,分别是锦襕袈裟和九环锡杖。后来观音菩萨变成疥癞游僧,设计将锡杖袈裟献给太宗。太宗将其赐予玄奘。
这两件宝物分别是九环锡杖,这锡杖,上有九环,持在手中,不遭毒害。
还有锦襕袈裟,《西游记》中的袈裟,这锦襕袈裟,上嵌七宝,水火不侵,可以防身趋祟。
5. 如来给唐僧的五件宝贝
唐僧手持的是九环锡杖。
《西游记》如来道:“这一去,要踏看路道,不许在霄汉中行,须是要半云半雾:目过山水,谨记程途远近之数,叮咛那取经人。但恐善信难行,我与你五件宝贝。”即命阿傩、迦叶,取出锦蝠袈裟一领,九环锡杖一根斋 ,对菩萨言曰:“这袈裟、锡杖,可与那取经人亲用。若肯坚心来此,穿我的袈裟,免堕轮回;持我的锡杖,不遭毒害。 锡杖:僧人携带的道具,比丘乞食时,只能用此杖击地出声,请人出来,故又名声杖。此杖原有三个目的。1、为驱逐野兽害虫用。
2、为年老人用。
3、为保卫自己。 此杖头部用锡,中部用木,下部用牙或角制成。僧人持杖往外云游时叫做‘飞锡’,住下某处叫做‘留锡’或‘挂锡’,外出布教时叫做‘巡锡’。佛教举行宗教仪式时,有时也用短锡杖,一面挥动此杖,一面口唱梵呗。在锡杖上以后又加添各种装饰,变得更庄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