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发 > 测试

此子天赋异禀杨振宁(天才简史一一杨振宁)

1. 天才简史一一杨振宁

杨振宁发表过约200篇科学论文和报告,代表作有《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曙光集》和《邓稼先》。

《邓稼先》是杨振宁为《英雄大爱》中邓稼先和许鹿希的旷世爱情作的序,《邓稼先》选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和江苏中职语文第一册(江苏教育出版社)。

亚运会歌确定《重逢》 英文由杨振宁、翁帆翻译。《重逢》由著名音乐人捞仔、徐荣凯联袂打造,并由毛阿敏、孙楠演唱。19岁就到广州做音乐的捞仔说对广州的情感就像老火靓汤。他透露,徐荣凯和杨振宁夫妇是好友,他把中文歌词交给两人,请他们帮忙找专业人士译成英文,没想到两人对歌词爱不释手,很快就传回了译好的英文歌词。《重逢》突出了亚运会的理念:亚运会不仅是亚洲的体育盛会,也是亚洲兄弟姐妹四年一次的友谊聚会。

童谣《落雨大》突出广东特色。“珠江弯弯伸手相牵”音乐部分用广东童谣《落雨大》作为前奏,突出了广东特色。

2. 杨振宁 cepc

高能物理,又称粒子物理,在20世纪中叶成为一个独立的物理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比原子核更深层次的物质微观结构和性质,以及在很高能量下物质所遵循的物理规律。

我国高能物理发展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过程,每一阶段都受到不同历史环境的影响,更离不开党和国家的鼎力支持。

奠定基础、曲折发展阶段

1949—1977年

这一阶段我国的高能物理学科发展虽然过程历经曲折,但无论是科研机构、组织和团队的建设,还是在高能物理研究的开展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步,始终朝着国际水平奋起直追,为学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验研究:立足于国内的探索

我国核物理本身研究基础薄弱,又缺乏相关研究设备,高能物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依附于核物理而获得不断发展。

《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结合当时国情提出了很多科技发展目标,在“原子能的和平利用”部分中提到,必须组织力量,发展原子核物理及基本粒子物理(包括宇宙线)的研究。

亚原子物理实验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加速器和探测仪器的研制,中科院近代物理所(物理所、原子能所)的科学家在此方面进行了系列开拓性的工作。他们还在宇宙线研究、电子学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60年王淦昌研究组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所利用当时能量最高的加速器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

大批科学家家在杜布纳的工作,为此后我国亚原子物理实验研究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知识基础与人才基础。

理论研究:“层子模型”的建立

1965年8月,在钱三强的组织下,由中科院原子能所基本粒子理论组、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基本粒子理论组、中科院数学所理论物理研究室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4个单位联合组成“北京基本粒子理论组”。

经过不到一年时间,通过朱洪元、胡宁等39位中国物理学家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北京基本粒子理论组”发表了42篇研究论文,提出了强子结构的理论模型,后称为“层子模型”。

这是关于物质基本结构和运动规律的理论成果。

“层子模型”是由国家组织规划,依托当时相对突出的几个高能物理理论研究单位完成的,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此后我国高能物理理论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高能基地建设:高能加速器建造的努力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我国先后建成了系列低能加速器,为高能加速器的建造培养和储备了人才,也在技术方面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在高能方面,原子能研究所先后提出了多个加速器方案,但均未能落实。

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后,在北京香山召开了高能物理研究和高能加速器预制研究工作会议,并在会后派遣考察组赴欧美,设想了6种具体方案,但也未能实施。

这一阶段虽然未能成功建造出高能加速器,但培养了很多高能加速器建造方面的人才,且在高能加速器的设计和预制研究方面积累了经验。

初具规模、不断完善阶段

1977—1992年

该时期,我国的高能物理学科实现了建制化发展。

在理论方面,规范场研究取得了大批成果;实验装置方面,建成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此外积累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国家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加上务实的科技规划,是这一阶段我国高能物理取得进步的主要原因。

高能物理学科的建制化

1977年,高能物理学界创办了《高能物理》《高能物理与核物理》,成立了高能物理学会、粒子加速器学会。1978年,中国科学院成立理论物理所。

此后,高能物理在我国逐渐完成了建制化。

这一时期关于高能物理理论研究的一系列会议的召开,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交流平台,并讨论出很多研究方向,标志着高能物理在我国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发展的学科。

这一过程中,我国高能物理界开始和国际同行交流,为后面与国际接轨打下基础。

高能理论研究的新高潮:规范场理论研究

我国高能物理学界对规范场理论的研究始于1972年杨振宁来华。

1978年广州规范场讨论会对规范场理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同时也将规范场理论在我国的发展推向高潮。

我国高能物理的理论研究在这一阶段已经趋于成熟。

这一时期的科技政策更加注重非行政手段下的支持,以及对科研机构和人员自主权的尊重。

在这种环境下,经过北京、广州、西安、兰州等几地学者的努力,规范场理论研究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

高能加速器建造“终成正果”

1977年,我国开始了高能加速器的规划和设计,启动了代号为“八七工程”的加速器建造工程,初步计划能量为30 GeV,后来调整为50 GeV。

在国民经济调整的大趋势下,该工程最终搁浅,但工程前期开展了实际的设计建造工作,并汇聚了一批高能加速器建造的人才。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1982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简称BEPC)建造被排上日程,其能量定为2.2/2.8 GeV,1983年正式立项,1984年10月正式动工。1988年10月16日,BEPC首次实现正负电子对撞。

该工程除了BEPC本身外,还建造了探测装置北京谱仪(BES)和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

经历了多年的艰难探索和不懈努力,我国终于成功建造了自己的高能加速器。

自主创新、融入国际阶段

1992—2012年

这一阶段科技政策更加灵活合理,科研机构具有充分的自主权,科技与经济社会之间的联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调。

我国的高能物理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融入了国际发展的大潮并实现了自主创新。

高能物理研究实现自主创新

BEPC正式运行后,其亮度为美国同能区加速器SPEAR的4倍,使其停止运行,大批国外科学家加入我国基于高能加速器的实验研究中。

2003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BEPCII)。

BEPC在这一阶段取得了了包括τ轻子质量的精确测量、2~5 Gev能区正负电子湮没产生强子反应截面(R值)的精确测量等多项领先国际水平的高能物理研究成果,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成为国际上研究高能物理的几大重要基地之一。

这一时期我国的高能物理重要实验研究还有大亚湾中微子实验。

该实验站于2003年开始计划,于2011年开始运行取数,并于2012年3月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这是当年国际高能物理研究的重大冲破。

在高能物理研究上取得了众多成果,反映我国的高能物理发展已经实现自主创新。

高能物理研究融入国际大潮

高能物理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高能加速器和探测器等大科学装置的建设,离不开巨大的经济投入和相关政策的支持。

20世纪90年代,在西藏羊八井,中日合作建设了AS-γ实验装置,中意合作建设了ARGO实验装置。

2006年,依据羊八井宇宙线观测站实验数据的系统分析,中、日两国物理学家在Science合作发表的论文,被该刊誉为宇宙线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的重要成果。

201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进行的CMS实验首次发现了希格斯粒子。

CMS实验是大型的国际合作实验,有来自41个国家的大约190个研究所和大学参与了研究。

此实验中,我国科学家在探测器的建造和实验结果的分析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加速提升、蓬勃发展阶段

2012年至今

2012年,我国的高能物理开始了新时期的跨越式发展。

这一时期的高能物理与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相结合,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科学院,第一站就选在了高能物理研究所。

参观北京同步辐射装置时,习近平提出:“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科研平台作用,是提高科技投入效率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认真研究。”

高能加速器建造计划引起各界广泛关注

2012年9月,王贻芳提出了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超级质子对撞机(CEPC-SPPC)的设想。该方案很快引起国内外高能物理界的极大兴趣。

2013年,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联合国内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120多名物理学家成立CEPC-SPPC工作组,以缜密调研该方案的可行性。

此后在北京成立了未来高能物理中心,旨在帮助建立大对撞机所需的物理案例。

2016年以来,高能物理研究所关于CEPC-SPPC的建造计划在科学界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激烈争论,不仅反映出公众对于国家科学事业的关心,也反映出我国对于大科学工程建设决策的日趋理性、公开与公正。

非加速器物理实验装置建造硕果累累

在非加速器高能实验物理方面,近年来新的重大计划是江门中微子实验和大型高海拔大气簇射观测站(LHAASO)建设,建成后有望使我国在宇宙线和中微子研究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江门中微子实验吸引了300多位国际合作者参加,目标是利用反应堆中微子振荡确定中微子质量顺序。这不仅对高能物理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是我国在重大核心科学问题上展开的一次激烈国际竞争。

LHAASO为我国自主研发,目标是捕捉宇宙中飞来的高能粒子,2017年6月开始动工建设,如今已建设大半。由于其超高的灵敏度和优秀的建造质量,部分探测器运行半年之后,就在伽马天文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结语

高能物理研究很难在短期内实现成果转化,产生经济效益,又越来越依赖更高能量的加速器和更加灵敏的探测器等实验装置,这离不开国家的经济投入和政策支持。

我国的高能物理发展,走了一些弯路,经历了不少挫折。

党和国家一直积极听取广大科研人员建议,通过对科技政策的不断调整与灵活运用,使之能适应高能物理等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规律,符合我国不同阶段的科技发展需求。

随着国家在高能物理研究上的不断投入,我国在高能实验装置和各种探测器的建造上已经达到国际水平。

基于多年来高能物理的人才培养,以开放的姿态与国际同行积极合作,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在高能物理领域一定能领先国际,真正实现小平同志所提出的“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目标。

3. 杨振宁 正常的天才

《时间简史》

《看见生命》

《牛顿的一生》

《上帝掷骰子吗》

《物理学家杨振宁》

《物理学家x数学天才》

《居里夫人》

4. 杨振宁选集

以牛顿经典力学为核心的“质量”与“能量”是两位巨人。如今能与之并驾齐驱的,是近十年发现的第三位强大的巨人——情报。是控制论和信息论使人们发现了这位巨人。〔苏〕彼得罗维奇

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社会,只有能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的人,才能在这个社会中发挥自己的才能。而有效的信息又大多掌握在有才华的人手中。〔日〕扇谷正造、本明宽:《自我启发百科》

信息和能量是难分难解地交织在一起的。“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所表现的智慧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美〕爱德华?麦欧文:《能量和信息》

科学的发展是情报积累的连锁反应。〔苏〕阿尔齐莫维奇

人类只是宇宙中的一过客,其唯一的财富是能量和信息。〔美〕巴克敏斯特?富勒

科学家目前正在进入一个无人的境地,要想获得任何有关科学进展的真实全貌,无疑需要掌握和熟悉大量的情报。〔英〕卢瑟福:《杰出的原子核物理学家》

信息成为比物质或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佚名

在信息化社会,必须有这样的思想准备:过去的知识未必有用。〔日〕谷口正和:《第三感性》

信息化社会要求有不断地积极地汲取新事物的姿态。为此,需要多多了解变化,不断选择、取舍,做好知识的新陈代谢。更重要的是,对新收集来的信息进行甄别,从中发现新的生活方式,并以坦率的态度进行再编辑。〔日〕谷口正和:《第三感性》

收集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比对手率先掌握明日之事,而采取的领先手段。更重要的是,通过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创造出新的方法,寻找创造性高的设想。〔日〕扇谷正造、本明宽:《自我启发百科》

在工业社会里,战略资源是资本。……在我们的新社会里,战略资源已是信息。〔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

信息时代的生命线是通讯。〔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

社会通讯是社会这个建筑物得以粘合在一起的混凝土。〔美〕诺?维纳:《人有人的用途》

所有的科学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法〕笛卡尔:《指导,心灵的规则》

概念和现象的统一是一个本质上无止境的过程,这种统一无论在这个场合下或是在其他一切场合下都是如此。〔德〕恩格斯:《致康?施米特》

我不相信物体,我只相信关系。〔法〕乔治?勃拉克:《索绪尔》

为了理解一个整体或系统不仅需要了解其各个部分,而且还需要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奥〕贝塔朗菲:《普通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

系统思想从工业企业、军备,一直到纯科学的深奥论题等广阔领域中,正在起着支配作用。〔奥〕贝塔朗菲:《普通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

第二次浪潮文化强调孤立地研究事物,第三次浪潮则注重研究事物的结构关系和整体。这与我们对自然、进化、进步、时间、空间观念的深刻变化汇集到一起。〔美〕阿?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一堆大火所发出的热度和几堆小火所发出的热度是完全不同的。〔普〕克劳塞维茨:《战争论》

一颗大的钻石如果打得细碎的话,这些小碎片价值之总和,无法和它原本的价值相比较。〔德〕叔本华:《生存空虚说》

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和目的论的观点就是这种宇宙程序的一种表达方式。亚里士多德的论点,“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是基本的系统问题的一种表达。〔澳〕贝塔朗菲:《普通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

系统论的观点总是把系统作为由从属组成部分结合成的集成整体来对待,从来不把系统当作处在孤立因果关系中的各部分的机械聚集体来对待。〔美〕拉兹洛:《用系统论的观点看世界》

控制论的基本问题之一就是模拟和综合人类智能问题,这是控制论的焦点。〔美〕F?H?乔治:《控制论基础》

在某种意义上,控制论的基本问题是“能使机器思维吗?”但在另一种意义上不是这样,而是如何使得机器能为我们做许多复杂的事。〔美〕F?H?乔治:《控制论基础》

如果17世纪初叶是钟表的时代,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是蒸汽的时代,那么现在就是通讯和控制的时代。〔美〕诺?维纳

理论的知识比经验的知识要优越得多。〔英〕斯宾塞:《教育论》

只有理论才能激发和发扬发明创造精神。〔法〕巴斯德:《科学研究的艺术》

能作正确理论的人,也会创造。谁想创造,必须学会理论。〔德〕莱辛:《汉堡剧评》

如果工人没有理论感,那末这个科学社会主义就决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深入他们的血肉。〔德〕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序言》

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理论是冷冰冰的,可它能教人去获得温暖。〔俄〕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

理论是无情的。可是如果遵循着它,人才不会可怜巴巴地成为无益的同情的对象。〔俄〕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苏〕列宁:《列宁选集》

理论知识是掌握自觉而牢固的技巧的基础。〔苏〕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

理论使我们能够辩证地观察世界,因为所有的事物都是相对的。〔苏〕阿?利哈诺夫:《我的将军》

冷冰冰的理论,只能影响我们的见解,而不能决定我们的行为。〔法〕卢梭:《爱弥儿》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德〕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德〕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一旦理论原理成为某种一成不变的、不可移易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它们便会僵化。〔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

再好的理论,只要仔细捉摸,总会有漏洞。〔美〕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

许多理论都像一扇窗户,我们通过它看到真理,但是它也把我们同真理隔开。〔黎〕纪伯伦:《沙与沫》

最有价值的理论是从事实中得来的。〔中〕田汉:《田汉文集》

理论是建造科学大厦的“脚手架”。理论永远是临时性的,过些日子都要更新、被拆除掉。〔中〕赵鑫珊:《哲学与当代世界》

纯粹的理论除了争辩之外毫无价值。〔德〕利希滕贝格:《格言集》

要明确地懂得理论,最好的道路就是从本身的错误中、从痛苦的经验中学习。〔德〕恩格斯:《致弗?凯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

按自然科学既出于人类欲穷真理之本性,故其终极目的,亦即其真正之使命,当然不能超越探求真理之范围。为真理而爱真理,为学问而求学问,固为自然科学家之本职。〔日〕永井潜:《科学总论》

本世纪初只有少数几个科学家具有哲学头脑。〔德〕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

科学家的使命就是这样——永恒地探索,永无止境地追索未知事物。〔英〕约?道尔顿:《科学家的酸甜苦辣》

我认为科学家的时间应当最少地用在生活上,而应当最多地用在科学上。〔英〕卡文迪斯

思想活跃的科学家经常面临着一个所谓兴趣竞争的问题:他难得有足够的时间去做所有想做和应该做的事,所以必须对可以忽略什么作出抉择。培根说得好:我们必须决定知识的相对价值。〔澳〕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

整天住在书斋里,只凭书本上的现成公式来研究科学问题(除非这些公式与实验室里的实验完全相符),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消遣。〔英〕卢瑟福:《卢瑟福》

科学家的生活是充满激情的生活。揭示了自然界的某些奥秘,解决了某些长期令人疑惑不解的问题后所产生的喜悦和激动,简直是难形容的,就像是阅读最精彩的侦探小说一样,使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英〕卢瑟福:《卢瑟福》

科学家不想要财富,他们也不应拥有财富。〔法〕居里夫人:《伟大科学家的生活传记》

在科学上,我们应该注意事,不应该注意人。〔法〕居里夫人:《心灵的镜子》

科学研究是我俩生活中的第一需要。〔法〕居里夫人:《科学家的甜酸苦辣》

科学是非常爱妒忌的,科学只把最高的恩典赐给专心致志地献身于科学的人。〔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史著作选》

我认为再没有比在几乎是未经勘探的原子核世界里的漫游更令人神往的了。〔英〕卢瑟福:《卢瑟福》

专家就是在越来越少的范围内知道得越来越多。〔英〕谚语

我怕科学,因为我只相信科学。〔法〕罗斯唐:《我所相信的》

专家就是在一个窄小的领域里把可能犯的错误都犯过的人。〔丹〕尼尔斯?波尔

科学家不是依赖于个人的思想,而是综合了几千人的智慧,所有的人想一个问题,并且每人做它的部分工作,添加到正建立起来的伟大知识大厦之中。〔英〕卢瑟福:《科学家成功的奥秘》

科学家时刻都感到,自己是科技文献这浩瀚大海中的一名游泳者。〔英〕艾?普赖斯

只要有充分的资金和时间,科学家什么都能做到。〔英〕艾?普赖斯:《空潜战》

科学家的革命既有量的丰富,也有质的变化。〔美〕托?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未来是掌握在科学家的手中。〔英〕蒙哥马利:《现代战争中武装力量的组织》

科学家们将会使地球无止境地改换面貌。〔英〕蒙哥马利:《现代战争中武装力量的组织》

一种人从事科学工作是因为科学工作给他们提供了施展他们特殊才能的机会,他们之喜好科学正如运动员喜好表现自己的技艺一样。一种人把科学看成是谋生的工具,如有机遇也可能成为成功的生意人。最后一种人是真正的献身者,这种人为数不多,但对科学知识所做的贡献却极大。〔德〕爱因斯坦:《科学研究的艺术》

科学家很少因自己的劳动而获得大笔金钱酬报,所以对于工作成果带给他的一切正当声誉,他是当之无愧的。但是,最大的酬报是新发现带来的激动。正如许多科学家所证明的,这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之一。它产生一种巨大的感情上的鼓舞和极大的幸福与满足。〔澳〕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

在浩瀚的科学海洋之中,有许多新的领域等待着年轻科学工作者去开拓。只要正确选择自己的专业目标,肯定是前途无量的!〔美〕杨振宁:《杨振宁博士谈专业方向的选择》

凡是随着时代步伐而生活的人,都希望把新的科学发展当作常识,而不是深奥的学问。〔美〕克?约?戴维森

凡是有强烈愿望想搞研究的人,一定会发现他自己所要走的路。〔德〕爱因斯坦:《爱因斯坦》

青年的敏感和独创精神,一经与成熟科学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就能相得盖彰。〔澳〕见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

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要敢于提问题。……为什么理论物理领域中作出贡献的大都是年轻人呢。就是他们敢于怀疑、敢问。〔美〕李政道

没有好奇心的创造性的激动,……没有像挑战一样的应战,就不会产生创造性的火花。〔英〕汤圆比:《历史研究》

对于研究人员来说,最基本的两条品格是对科学的热爱和难以满足的好奇心。〔澳〕见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

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人们喜欢猎奇,这就是我们科学的种子。〔美〕爱默生:《社交与孤独?论工作与寿命》

我们应该永远怀着好奇心去验证新观点,思考新印象。〔英〕沃尔特?佩特:《文艺复兴》

好奇,是一个才华横溢者永久的确定的特点之一。〔英〕塞?约翰逊:《漫步者》

傲慢与好奇是我们灵魂的两条鞭子。后者驱赶我们插手每一件事,前者却促使我们轻率地下结论。〔法〕蒙田:《蒙田随笔》

科学家的好奇心是永远满足不了的,因为随着每一个进展,正如巴甫洛夫所说:“我们达到了更高的水平,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见到了原先在视野之外的东西。”〔澳〕见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

要保持从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中经常有所发现的姿态。有了这种姿态,就能从中产生疑问和好奇心,而疑问和好奇心又是同新想法、新创造、新发明联系在一起的。〔日〕铃木健二:《人际关系趣谈》

“留意意外之事”是研究工作者的座右铭。〔澳〕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

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们,首先要免除门户之见。〔德〕保罗?埃利希

剥夺科学家的时间,无异于公然摧残人类智慧和世界文明。〔英〕詹姆斯?查德威尔

一个天才只能精通一门科学,因此,艺海无边,智力有涯。〔英〕蒲柏:《批评论》

多数知识的秘密是平凡而最被忽视的人们发现的,而不是享有盛名的人们发现的。〔英〕弗?培根:《伟大科学家的生活传记》

我知道以新的知识代替旧的知识,以重新整理的样式代替过时的样式,以光明的代替黑暗的是多么困难。我也知道要赢得对有疑问的事的相信是多么困难。但是更困难的是赢得支持或建立新的、从未听见过的,而且同大家的看法相对立的学说。〔英〕威廉?吉尔伯特:《磁石论?序言》

谨小慎微的科学家既犯不了错误,也不会有所发现。〔澳〕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

科学家一个很重要的素质是对于自然的进攻性,不要安于书本上给你的答案,要去尝试下一步。〔美〕史蒂文?温伯格

5. 杨振宁数学天赋和能力

杨振宁生平简介、主要成就和事迹有这些: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三河镇,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教廷宗座科学院院士、巴西科学院院士、委内瑞拉科学院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等。

1949年,与恩利克·费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97年紫金山天文台将其发现的一颗国际编号为342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

2017年2月,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原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4月16日当选西湖大学校董会名誉主席。

拓展资料:

人物评价

有人说杨振宁是20世纪中继爱因斯坦和费米之后,第三位具有全面的知识和才能的"物理学全才",是华人当中知名度最高的当代科学家之一。曾任布洛克海文国立实验室主任的实验物理学家萨奥斯说:"杨振宁是一位极具数学头脑的人,然而由于早年的学历,他对实验细节非常有兴趣。

他喜欢和实验学家们交谈,对于优美的实验极为欣赏。"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网易评)作为中国首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在中国政界、学术界一直受到极高的尊崇。(腾讯评)

人们赞扬在理论物理前沿度过了半个世纪的诺贝尔奖得奖人杨振宁是一位坚忍不拔、具数学天才的科学家。他致力于揭示自然的对称性,而这些对称性常常是隐藏在杂乱的实验物理结果的后面。

杨振宁长时期在看来是神秘的物理学和数学的十字路口工作。在这个领域内,一组漂亮的方程式可以是灵感的源泉,甚至可以在还没有实验证据以前就洞察物理世界是怎样运转的。这是一个外行很难懂的世界,其中有充满了希腊字母的方程式的黑板,有寻求用数学去解决问题的"品味"和"风格",有寻求用正确语言来描述物理世界的出自内心的灵感。

杨振宁对数学的美妙的品味照耀着他所有的工作。它使他的不是那么重要的工作成为精致的艺术品,使他的深奥的推测成为杰作。这使得他对于自然神秘的结构比别人看得更深远一些。(物理学家戴森评)

杨振宁扎根于数学,但是他指出,自己一生的工作不是脱离现实世界的形而上学的游戏。40年代后期他刚去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时曾打算成为实验物理学家。可是他很快就了解自己的动手能力很差。实验室的同事们开玩笑道:"哪里出爆,那里就有杨振宁。"

上一篇:王者荣耀主系天赋(王者荣耀天赋最强的选手)

下一篇:剑网3侠义值怎么获得(剑网三侠义值会清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