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关文牒在文创怎么讲解(通关文牒的含义)
1. 通关文牒的含义
西游记中唐僧的通关文牒上写的是李世民的经历,他是如何同意唐僧去取经(地府的非人经历),以及此次活动观音的态度,最后更是表明只要唐僧到达他们的地盘,他们就不能为难他,只管放行就可,后面跟着大唐的宝印。
2. 通关文牒的含义和作用
在汉唐时期,阳关、玉门关都是中原王朝与西域诸国的关口。为了防止西北匈奴、突厥等势力威胁中原王朝的安全,从西汉时期,当地官吏就开始在阳关发放通关文牒,以作为出入阳关的凭证。这种凭证类似于后来的出国护照。
当时,驼队商旅们,包括一些僧侣,凡是要去西域,都得在阳关申拿关牒后才能西行。而西域诸国,也很重视由阳关都尉盖印签发的关牒。在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就曾多次提到通关文牒。
无论是西域人来汉,还是汉朝人西去,出入阳关,都须通过严格验证盖着阳关大印的关照才可放行。一照在手,便可以畅通无阻了,所以后来“关照关照”、“多多关照”等语言,便流传开来,后人将“关照”引申,变成给照顾,行方便等意思。
3. 通关文牒上写了啥
通关文牒为是古代通过关戍时拿的通行证,我们现在称为出国护照,每到一国需加盖该国印玺方可.玄奘的通关文牒的内容:牒云: 南赡部洲大唐国奉天承运唐天子牒行:切惟朕以凉德,嗣续丕基,事神治民,临深履薄,朝夕是惴。前者,失救泾河老龙,获谴于我皇皇后帝,三魂七魄,倏忽阴司,已作无常之客。因有阳寿未绝,感冥君放送回生,广陈善会,修建度亡道场。感蒙救苦观世音菩萨,金身出现,指示西方有佛有经,可度幽亡,超脱孤魂。特着法师玄奘,远历千山,询求经偈。倘到西邦诸国,不灭善缘,照牒放行。须至牒者。大唐贞观一十三年,秋吉日,御前文牒。”(上有宝印九颗)
4. 通关文牒上写的什么
想必西游记这部经典的书不少人都读过。即使没有读过,电视上面放的西游记大家也一定是看过的。在这部剧里面,给大家留下最深刻的人应该就是唐三藏和他的3个徒弟,毕竟这4个人是故事的主角。在看剧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一个感叹,唐太宗也太厉害了一点,他给唐僧的这一份通关文牒居然这么有威力,能让唐僧他们几个人去到110个王国都被人接待
5. 通关文牒上写了什么搞笑
第二十九回 脱难江流来国土 承恩八戒转山林
上回说到八戒沙僧和那个妖怪打了个旗鼓相当,其中却有很大的水分,有观音送的一十八个护教伽蓝在边上帮忙,换句话说就是20个打1个才打了个平手。
这边打的热闹,唐僧在里面去哭哭啼啼的说坏话,“八戒啊,你去哪里吃好吃的啊,为师被抓了啊,快来救我啊!”正哭着呢,来了位三十岁左右的美女,却是那向西不远处宝象国的三公主,十三年前被这黄袍怪抓来做了夫人,还被迫生了两个妖精。这位公主思念老国王,想要唐僧带封信让国王派兵来救他。唐僧一听说这位女施主说可以救他,当场就给跪下了满口答应。
这位妖怪也确实喜欢这个三公主,三公主来到到黄袍怪面前扯了个谎说梦到去寺庙上香许愿了,这家里来个和尚就说是菩萨还愿来了。黄袍怪相信了,就让猪八戒沙和尚去后门把唐僧接走了。
师徒三人向西走了二百九十九里,果然见到了宝象国,老国王在通关文牒上盖了章,唐僧也把三公主的信给了老国王。这信写的明明白白,三公主十三年前被妖怪抓走强婚,还生了两个妖怪儿子,现在正好碰到个过路的和尚,写封信让父王发兵来救她回家。
老国王一看这得去啊,手下的都是凡兵凡将,打打仗还可以,和妖怪打不会啊。一筹莫展之际唐僧装逼了,我有两个徒弟,是天兵天将,可以去降妖。碰到猪八戒这主,你敢说我就敢应,说完还真就扛着钉耙去降妖了,沙和尚还比较讲义气,刚咱两一起上打了个平手?一个人行不行啊?还是我和你一起去吧。
两人飞到妖怪洞口就一顿砸门,嘿!你俩是迷路了是吧,刚放你俩走又回来送死?那就打吧,以一敌二,八九个回合的功夫吧,这师兄弟俩就觉得不行了。这不应该的吗?刚刚是20个打一个才打了个平手,你这现在打肿脸充胖子2个打一个能打过吗?八戒一看势头不对,卖了沙和尚自己赶紧溜。留下的三师弟不用说就被抓起来了。
6. 通关文牒相关内容
在白纸中间位置写上“西游记通关文牒”。
在文字左侧画一个太阳,丰富画面。
在文字的右侧画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点缀画面。
在左侧下方位置添加关于通关文牒的相关内容,丰富画面。
在右下角画上一个小女孩。
在空白位置涂画一个文本框。
在文本框内添加上对应的文字内容,手抄报就好了。
7. 通关文牒的内容
上有宝印九颗,这是括号内的6个字,代表大唐的玉玺国印都在上面,看了这区区190余字的通关文牒,很少有国王为难他,一律通通“绿灯”放行。
8. 通关文牒图片卡通
东土大唐皇帝,驾前敕命御弟圣僧陈玄奘法师,上西方天竺国娑婆灵山大雷音寺专拜如来佛祖求经。
朕因促病侵身,魂游地府,幸有阳数臻长,感冥君放送回生,广陈善会,修建度亡道场。
盛蒙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金身出现,指示西方有佛有经,可度幽亡超脱,特着法师玄奘,远历千山,询求经偈。倘过西邦诸国,不灭善缘,照牒施行。大唐贞观一十三年秋吉日御前文牒。(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