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发 > 测试

贞观二年什么属性(贞观二年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 贞观二年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人们想看到自己的形象,必须用明镜来自照;为君王的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

要听取忠臣的进谏.

【出处】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贞观元年》:“(唐太宗)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愎谏:固执己见,拒纳人言.愎(音:必),固执.自贤:白以为贤.

【说明】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追封温国公,谥文正.治平三年(1066)撰成《通志》八卷上进,英宗览而称善,命设局续修;神宗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亲为制序.元丰七年成书.著作另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二百九十四卷,又考异、目录各三十卷.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b全书贯串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为研究历史提供了较系统且完备的资料.

所节之句的原意是,阿谀逢迎之臣,一味奉承君主,因而君主听不到忠直之言.所以君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依靠忠臣的进谏.从而进一步指出,奉承的话多了,就有“失国”的危险.后常用来泛指各级领导要做好工作,减少差错就应广开言路,善于听从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2. 贞观二年文言文阅读答案

太宗①自即位之始,霜旱为灾,米谷踊贵②,突厥侵扰,州县骚然。帝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是时,自京师及河东、河南、陇右,饥馑尤甚,一匹绢才得一斗米。百姓虽东西逐食,未尝嗟怨③,莫不自安。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其得人心如此。

【注释】①太宗:唐太宗,李世民。②踊贵(yǒng guì):指价格上涨。

文中唐太宗是如何“得人心”的?生活在衣食无忧的今天,简要谈谈你对太宗崇尚节俭的看法。

【答案】示例: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看法: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更是先贤的谆谆教诲。如今,尽管物质丰富,衣食无忧,但我们依然不能忘记前人的教诲,不能铺张浪费。

3. 贞观二年是多少年

贞观二年,关中大旱,五谷不收,老百姓发生了饥荒。唐太宗对侍臣说:“水旱不调,都是因为君王治国无道造成的。我没有修养品德,应该受到老天的惩罚,可是老百姓有什么罪过呢,却遭此困境!听说现在百姓中有很多卖儿卖女的现象,我对他们非常怜悯啊。”

于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出京巡视,用御府的资财替很多卖身者赎了身,并将他们送还父母家。

4. 贞观二年文言文翻译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人们说,是天子就可以自认为尊贵崇高,无所畏惧了,我认为恰恰相反,天子更应该谦逊恭谨,经常心怀畏惧。从前,舜告诫禹说:‘你只要不骄傲,天下就没有人和你争能,你只要不自夸,天下就没有人和你争功。’《易经》上说:‘君子的准则是厌恶自满而以谦逊为贵。’做了天子,如果只认为自己尊贵崇高,不保持谦逊恭谨的态度,倘若自己有过失,谁还会冒犯尊颜向他提意见呢?我常常在想,帝王每讲一句话,每做一件事,必定要上畏皇天、下惧群臣。天虽高,却能听到地上的议论,怎能不畏惧天呢?公卿百官,都在下面注视着我,这怎能不让人畏惧呢?因此,帝王即使常怀谦逊恐惧之心,恐怕还是不能称上天之心和百姓之意啊。”魏徵接着说:“古人讲:‘做事情无不有个开始,但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到结束。’希望陛下保持常谦常惧的准则,一天比一天更谨慎,那么国家就会永远巩固,不会倾覆。唐尧、虞舜之世之所以天下太平,实际上就是用的这个方法。”

贞观三年,唐太宗问给事中孔颖达:“《论语》里讲:‘有才能的人向没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多的人向知识少的人请教,这样,有才能的人好像显得没有才能,知识渊博的人好像显得无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颖达回答说:“圣人实行教化,要求每个人都谦逊退让,有才能的人不骄傲自大,仍旧向没才能的人请教他不知道的事情。即使自己多才多艺,还是担心,认为自己懂得太少,仍旧接近才艺寡少的人进一步求得更多的知识。即使自己有知识,表面上却不表现出来,自己内心虽然已经很充实,表面上却好像空虚。这句话不仅是对庶民百姓的要求,帝王的德行,也应当如此。帝王内心蕴藏神明,外表必须沉默,使人感到高深莫测。所以《周易》上讲‘要表现得蒙昧无知来自养正道,不显露明智以盛气凌人’。如果帝王身居至尊之位,就炫耀自己的聪明,凭借才能欺凌别人,掩饰过错,拒绝诤谏,那么上下之间的情感就会被隔断,君臣之间的原则就会被抛弃,自古以来国家灭亡,没有不是由此而造成的。”唐太宗很赞同地说:“《周易》上讲:‘勤劳谦逊的品质,君子如果能够保持到底,就会有好事降临。’这句话的意思和你说的是一样的啊。”于是,下诏赏赐给孔颖达绢帛二百段。

5. 贞观二年中的贞观是什么年号

贞观之后的年号是永徽。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后,唐高宗李治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永徽(650年正月—655年十二月)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一个年号。唐朝使用这个年号共六年。唐代的版图,以唐高宗时期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李治在位34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6. 贞观二年原文及翻译

李建成墓志,盖为盝顶形,阳文篆书“大唐故息王墓志之铭”。志为方形,边长52厘米,高11厘米,四侧无纹饰。其志文仅55字:“大唐故息隐王墓志 王讳建成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薨於京师 粤以贞观二年岁次戊子正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 葬於雍州长安县之高阳原”

作为太子的墓志,55个字实在太过简短了。寥寥几句只告诉世人,李建成死于武德九年六月,贞观二年正月葬于雍州长安县高阳原(如今西安市丈八沟、郭杜镇一带)。内容仅记载死者名字、谥号、死亡时间、下葬时间和地点,没有一般墓志应记载的生平、功绩、评价等。

铭文解读

经专家对该墓志进行了研究后认为,该墓志显著特征为志文“隐”(谥号)字为重刻,证明“隐”字之前为另外一字。

专家参照《唐会要》对李建成所上谥号争议一事的记载,结合墓志磨损后残留笔画推断,修改前谥号为“灵”字,改为“隐”谥,既没有贬低建成政变失败者的命运,又有一种对建成结局的怜悯,没有步入失败者必然被抹黑的必然结局,脱离了世人的惯性思维,唐太宗的高明之处正在于此。

一个“隐”字包含唐太宗对政变有隐蔽的心态,他对政变的定性,除了体现出宽广的仁君胸怀之外,更希望臣下和民众隐讳的谈及以至于不谈,从民众的心中彻底根除,这应该是太宗将谥号改“灵”为“隐”的根本态度。除此心理需求以外,唐太宗不想因为李建成和玄武门事件而影响深远,在政治上“隐”表明态度,凡事归隐、蔽去,既往不咎,以江山社稷为重,以民众福祉为重。这也是其苦心踟蹰后藉李建成谥号向民众表达的政治主张。

学者们认为,李建成墓志的出土,将唐太宗对政变后建成的评价体现出的进退两难的态度真实地反映出来,其同意谥为“灵”字后觉不妥的心态,虽然史书不载,却以墓志的真实存在保留了下来,反映出太宗对玄武门事件后的恻隐之心和政治立场,可弥补史料之不足。

7. 贞观二年什么意思

隋朝 581年-618年,一说619年或630年

 高祖文帝: 隋文帝杨坚(541-604),隋朝开国皇帝

世祖明帝: 隋炀帝(明帝)(569年——618)杨广,隋文帝的第二个儿子。

这两个是真正的

下面这几个也可以说是皇帝,但都是傀儡皇帝

大隋世宗成皇帝 隋成帝 杨昭 【隋恭帝追崇】

大隋世宗恭皇帝 隋恭帝 杨侑

年号:义宁(617年十一月-618年五月)

皇泰帝 杨侗

年号:皇泰(618年五月-619年4月)

秦王 杨浩

年号:大业(沿用)(618年三月-九月)

隋王 杨政道 年号:

大业(沿用)(618-630)

唐朝 618--907

一、高祖李渊 武德元年(618)——九年(626)是大唐帝国的开创者。

二、太宗李世民 贞观元年(627)——二十三年(649)唐太宗不仅是唐朝最富盛名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帝王之一。他在位的贞观时期,成为后世艳称的一代太平盛世,太宗也因此被称为一代“明主”、“英主”。生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599年1月23日)卒年:贞观二十三年(649)谥号:文皇帝。庙号:太宗

三、高宗李治 永徽元年(650)——弘道元年(683)出生:贞观二年(628)六月十三日。卒年:弘道元年(683)享年:56岁。谥号:天皇大帝。庙号:高宗

四、中宗李显 嗣圣元年(684)出生:显庆元年(656)十一月五日。卒年:景龙四年(710)。享年:55岁;谥号:孝和皇帝;庙号:中宗。

五、圣神皇帝武则天 武曌(zhào) 天授元年(690)——神龙元年(705)出生:武德七年(624)正月二十三日。卒年:神龙元年(705)享年:82岁。谥号:先为则天大圣皇帝。庙号:无,袝高宗庙享后为则天大圣皇后。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皇帝。

8. 贞观二年发生了哪些事

大事很多,下面列选几个有名的。

鹞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请君入瓮(weng):武则天称帝,平定徐敬业叛乱后,为除掉反对她的唐朝宗室和大臣,昭告国人告密,告密者可以做官。因此出现一批因告密起家的人,其中:索元礼、周兴、来俊臣是典型例子,三人办案严刑逼供、手段残忍,害死了许多无辜的人,后来有人告密周兴造反,来俊臣“请君入瓮”将其治罪,周兴在被流放的途中被人暗杀;索元礼因害人太多,民愤太大,被武则天处死;来俊臣预谋害当时势力强大的武则天侄子武三思和太平公主,被后者先发制人,揭了老底,也被武则天处死。

狄仁杰桃李满天下:武则天十分信任和推重狄仁杰,凡事均仰仗他的决断,尊称“国老”,狄仁杰向武则天举荐了很多人,后来都成了唐代名臣,包括宰相张柬之,治理天下的贤能之臣,皆出自狄仁杰的门下,故称“桃李满天下”。

公元718年,日本遣使中国,受唐皇帝接见,获赠大量朝服。次年,日本天皇下令,举国仿衣隋唐,遂成为和服基础。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话说,宋太祖夺得天下后一直寝食难安,他担忧有一天黄袍加身的事在他的臣子中重演。 于是在一次宴会上,他说:“朕最近茶不思,饭不想啊!做皇帝真累啊!你们说:哪一天你们的部下把龙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会是什么感受呢?” 在座的武将们吓得连忙给皇帝磕头。 “既然这样,你们就交出兵权吧。朕也认为你们也该安享晚年了!”宋太祖笑道。 不久之后,武将们便纷纷告老还乡了。

靖康之耻: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再度南侵,攻陷太原,直逼京都汴京,徽宗、钦宗二帝被金人俘获,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公元1127年,徽宗九子康王赵构在临安(南京)即位称帝,是为宋高宗,南宋开始。

胡蓝之狱:明太祖建国后大封功臣,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人被封为公爵、刘基被封为伯爵,汤和等被封为侯爵。有些功臣仗着自己的功劳,横行不法,结党专权,更甚至威胁到朱元璋的君权。公元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被告发谋反之机,诛杀胡惟庸以及其部下15000多人。此后明太祖以“胡党”为由,杀戮了不少无辜功臣,其中,77岁的李善长被赐死,全家共70多人被诛杀;公元1393年,凉国公蓝玉被告谋反,全家被杀,并株连15000多人,包括一公、十三侯、二伯,时人称之为“蓝狱”,这两次大狱持续了14年之久,后人合称为“胡蓝之狱”。后来又设置了“”特务机构,负责监察大臣的活动。

土木之变:公元1449年瓦刺太师也先兵犯大明,明英宗亲征,兵败退至土木堡,明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国不可一日无主,于是,在群臣的簇拥下朱祁钰即位,是为明代宗,史称景帝。景帝力主抗战,任命于谦负责指挥保卫北京,并取得了胜利,赶走了侵略军。“”在明朝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藩之乱:清兵入关后,为清朝出力最大的明朝降将有: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清廷平定南方后,暂由吴三桂等人镇守,吴三桂镇守云南、尚可喜镇守广东、耿精忠(耿仲明之孙)镇守福建,孔有德的女婿孙延龄镇守桂林。1673年11月康熙帝下诏削藩,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番之乱起,1681年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清廷才真正在大陆完成了统一。

9. 贞观二年是哪年

贞观元年(627年)

分全国为十道。

·

贞观二年(628年)

诏各地置义仓。

薛延陀首领夷男受唐封为真珠毗伽可汗,建汗庭于漠北。

·

贞观三年(629年)

松赞干布即吐蕃赞普位。

·

贞观四年(630年)

李靖俘颉利可汗,东突厥亡。日本遣唐使抵唐。

·

贞观八年(634年)

大明宫开始建工。

·

贞观九年(635年)

各乡置乡长。诏天下户分为九等。

李靖大破吐谷浑,其主慕容伏允及子先后为左右所杀,唐立伏允孙诺曷钵为可汗。

景教僧侣阿罗本将景教传入唐。

东突厥阿史那社尔附唐。

·

贞观十年(636年)

府兵军府改名折冲府,以折冲都尉为长,果毅都尉为副。

贞观十一年(637年)

颁贞观律令格式。

·

贞观十二年(638年)

高士廉等撰《氏族志》成,又称《贞观氏族志》。

·

贞观十四年(640年)

八月,侯君集克高昌,唐以其地置西州。九月,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置庭州于可汗浮图城。

·

贞观十五年(641年)

文成公主入吐蕃,与松赞干布和亲。

·

贞观十六年(642年)

魏王李泰等撰《括地志》成。

·

贞观十九年(645年)

玄奘取经还,抵长安。

太宗征辽东,无功而还。

铁勒九姓大首领率众降唐。

《大唐西域记》成书。

·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

于铁勒诸部置羁縻州府。

·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

黠戛斯内附,唐置坚昆都督府。

唐赴天竺使者王玄策俘摩揭陀国王阿罗那顺而归。

契丹内附,唐置松漠都督府。

奚内附,唐置饶乐都督府。

阿史那社尔平龟兹,唐始置安西四镇。

·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五月,太宗去世。六月,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是岁,蒙舍诏首领细奴逻建大蒙国,自称奇嘉王,遣使入贡于唐。

上一篇:瞎子辅助带什么符文天赋(瞎子辅助带什么符文天赋好)

下一篇:转移号刷铭文碎片原理(王者荣耀转移号的铭文碎片怎么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