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基本属性是什么(农业推广的基本内涵)
1. 农业推广的基本内涵
农业技术推广站是全民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职能有五项一是负责郊区(县)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完成上级单位下达的相应任务;
二是负责郊区(县)农业技术推广的业务指导,协调解决推广工作中的重大技术问题;
三是提出农业生产技术措施、建议,组织技术考察,并总结先进经验四是开展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宣传和普及工作;
五是负责国内外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协作交流、推广。
2. 农业推广的定义
答:农业推广的基本方法 农业推广的基本方法有大众传播法、集体指导法和个别指导法。 一、大众传播法 大众传播法是农业推广人员将有关农业信息,经过选择、加工和整理,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给农业推广对象的方法。 二、集体指导法 集体指导法是推广人员同全体农民接触,把农民集中起来传播创新的方法。 三、个别指导法 个别指导法是农业推广人员与个体农民接触,通过沟通交流的方式来传播农业创新的过程,主要包括农户访问法和咨询法。
3. 农业推广的基本概念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定义为: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
应当遵循的原则: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尊重农业劳动者的意愿;因地制宜,经过试验、示范;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扶持;实行科研单位、有关学校、推广机构与群众科技组织、科研人员、农业劳动者相结合;讲求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应用范围:是指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包括良种繁育、施用肥料、病虫害防治、栽培和养殖技术,农副产品 加工、保鲜、贮运技术,农业机械技术和农用航空技术,农田水利、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技术,农村供水、农村能源利用和农业环境保护技术,农业气象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技术等。
4. 农业推广的基本内涵包括
一、农技推广主要有哪几大体系?
1、以政府农业部为基础的农技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的特征是,推广体系隶属政府农业部门的直接领导,农业部下属的推广局和推广站(中心)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全国的农业推广工作。
2、以大学为基础的农技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其特点是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大学建立农业推广站(中心) ,大学的推广部门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基层推广工作。一些曾接受过美国援助的国家,如菲律宾、印度等也部分地采用了这种推广体系。
3、附属性的农业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是指一些商品生产组织或一些开发机构所附属的推广体系。如马来西亚的橡胶生产和咖啡生产组织等都建有自己独立的推广体系。
4、非政府性质的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是指一些协会和一些宗教组织经常从事社会经济和家政等方面的推广工作。
5、私人农业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是指一些私人企业为推销产品所组建的产品推销部门。如英国、法国等的一些农药、化肥、种子生产企业为推销产品而成立的推销部。
6,合作组织农业推广体系。
7,其他形式。这类推广体系是指在欧洲一些国家的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他们以农村青年和妇女为推广对象,向他(她)们推广一些实用的农业技术、健康保健知识。
5. 农业推广的内涵与意义
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并称为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 是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Agricultural Extension System) 作为促进农业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是农业推广工作的基础和组织保证, 也是我国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为我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和农产品产量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现状、特点和取得的成绩
1.1 现状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是政府对农业进行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后, 党和政府在积极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 非常重视加强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 历经半个世纪的不断发展和改革, 已建成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水利、农机化、经营管理七大专业技术推广网络, 形成自上而下的垂直的我国农业推广体系。
1.2 特点 从历史发展可以看出, 由于我国农业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起来的, 农业推广主要是以行政手段为主, 教育及其他方法为辅, 其特点主要有:
( 1) 由政府部门领导, 农业行政部门主管, 农业推广机构与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一一对应。以政府建立的各级农业推广机构为主体, 组织、协调、实施各种农业推广工作。政府制定有关农业推广的政策, 直接负责农业推广项目计划并组织实施, 对农业推广机构的人、财、物进行管理, 推广经费依赖于国家财政。
( 2) 组织管理上具有双重性。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既受农业行政部门的直接领导, 同时又受上级推广机构的业务指导, 而且由于行政部门的直接领导权大于上级推广机构的业务指导权, 使得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组织领导功能较弱。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工作较多地是围绕农业行政部门的工作来开展, 向行政领导部门负责。
( 3)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 其组织结构、运行方式取决于计划经济的要求, 因此难以适应当前的市场化进程。
( 4) 我国的农业推广属于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 一般包括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 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过程。过于注重实用技术的推广, 而忽略了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1.3 取得的成绩
1.3.1 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我国现行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包括农业技术推广、农业良种繁育、农业技术监督检测3 个系统。除专业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外, 还包括群众性农技推广组织。全国初步形成了从中央到省、地、县、乡、村多层次、多功能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1.3.2 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农作物、畜、禽、渔品种的更新换代, 新技术、新机具的试验、示范和推广, 使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过渡。以丰收计划为例, 自1987年实施以来, 每年安排推广全国农、牧、渔、机等业先进、适用、成熟的科学技术100 项左右。通过该计划的实施, 将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组装配套, 在全国大范围推广应用, 促进了我国农牧渔业的全面增产、增收。
1.3.3 开展技术培训, 为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打下了良好基础。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通过广播电视讲座、现场讲授示范、科技宣传栏、技术咨询点、科技大集、“电波入户”等活动, 把科学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另外, 通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等, 开展了对农民的系统培训。
6. 农业推广的基本内涵是
一、什么是农业产业扶贫?
农业产业扶贫是通过市场机制,以激励效应为中心,以贫困户增收为目的带动区域发展,通过区域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发展,通过农业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
二、农业产业扶贫对象是什么?
全县建档立卡的农业产业贫困人口。
三、农业产业扶贫对象脱贫目标是什么?
到2018年实现农业产业扶持项目对脱贫对象的全覆盖,通过农业产业发展带动1万贫困人口脱贫。
四、发展农业产业主要原则是什么?
(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顺应消费需求趋势和农业产业发展规律,尊重贫困群众意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业种植产业和项目,避免盲目建设和无效投资。
(二)坚持以资源为基础。立足我县自然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积极发展地域特色突出的农业脱贫产业。
(三)坚持以科技为依托。强化科技和人才服务,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提升农业产业扶持脱贫的技术支撑。
(四)坚持以规模经营为引领。结合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村产权改革,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合机制,推动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
五、我县重点发展的农业产业什么?
依托我县农业资源优势,围绕增强贫困人口就业增收能力,积极发展投资少、风险小、带动大、发展快的4个农业脱贫产业。
(一)特色农产品产业。着力发展地域优势突出的特色种植业,选择1000户贫困户,重点发展2000亩金顶谢花酥梨、桃、花卉等特色农产品,支持建设一批生态好、效益高、质量优、品牌强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二)优质粮食产业。加强全县高标准粮田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地力提升工程,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重点选择1000户贫困户进行2000亩强筋优质专用小麦和青贮玉米、鲜食玉米等优质粮食作物订单生产。大力推行种养循环、农牧一体发展模式。
(三)设施农业。选择科技素质较高1000户贫困户建设1000座温室大棚,发展温棚葡萄、黄瓜、番茄等名特优新果蔬生产。加快完善果蔬冷链物流网络,支持实施产地预冷工程。
(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选择1000户贫困户,发展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模式,积极探索立体农业、庭院农业、信息化农业等新型农业之路,形成产业链条较完整、利益联结紧密的贫困农村发展新格局。
六、我县发展农业产业采取的扶持措施是什么?
(一)加强农业技术培训。以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为重点,分类别开展“联合”、“订单”、“定向”培训。加强扶贫技术服务队伍建设,建立种植业、渔业、观光农业等县级产业专家库。创新技术服务方式,采取“科技特派团”、“特派员制度”、“结队帮扶”等形式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
(二)做好市场信息服务。分层次建立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手机信息或QQ群服务平台,及时、精准发布农时农事、价格行情、农产品市场信息等,优先为贫困户在商丘农业信息网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积极牵线搭桥,引导推动贫困村参与农展会、网上销售、农超对接等各类平台,多种形式促进产销对接。
(三)构建利益链接机制。扶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专业户,提高贫困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适合的经营主体使特色产业最大限度地覆盖贫困村和贫困户,鼓励工商资本进入产前、产后环节,把农村生产领域更多地留给贫困户。让贫困户通过加入专业合作社或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分享产业发展红利,形成购销关系稳固、利益联结紧密的联结机制。
(四)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培育农技推广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探索对贫困村、贫困户技术帮扶的新模式,依托传统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借助社会性技术服务组织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技术帮扶。
(五)积极争取农业项目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新型农民职业培训、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建设、园艺作物标准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补助等项目建设资金,向特色农产品产业、优质粮食产业、设施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倾斜实施。
七、我县发展农业产业采取组的织保障是什么?
(一)加强领导,成立机构。为确保农业产业扶持脱贫工作进展顺利,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县直有关单位及各乡镇党委政府都要建立由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牵头的领导机构,具体负责农业产业扶持脱贫工作的实施。
(二)深入发动,加强宣传。有关村委会要召开贫困户大会,通过会议宣传农业产业扶持脱贫工作建设项目内容及优惠政策,扶贫工作小组成员要进村入户,让贫困户对农业产业扶持脱贫工作的意义、政策要求、时间安排等内容进行全面地了解,充分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目标管理,奖惩兑现。为确保农业产业扶持脱贫工作的顺利完成,县政府应把农业产业扶持脱贫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并根据整个工作的完成情况和个人工作情况,实行奖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