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关于城镇化发展(费孝通乡村经济的简介)
1. 费孝通乡村经济的简介
乡土中国成书背景:作者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当时作者应《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14篇文章,《乡土中国》由这些内容、文章辑录而成。
在该书中,作者把乡土中国看作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一种特具体系,支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中国的事实来说明乡土社会的特性。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是乡土性的。以土地为本的乡土社会人口流动率极低,从而导致村落之间的孤立和隔膜,“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人们在熟悉的环境中长大,代代相传的社会习俗指导着他们的行为。在这种社会里语言足够传递世代的经验,“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据此,费孝通指出文字下乡的困难在于乡土社会的人们没有用字帮助他们社会生活的需要,提出治愚的根本在于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变化。
2. 费孝通生平简介乡土中国
乡土社会是一个富于地方性的社会,由于小农经济、水利维护、安全保卫、土地继承等原因造成人们聚集成村,形成中国乡土社区的基本单位,而村村之间存在着孤立和隔膜,人们生活在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熟悉”社会,遵从着“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遵守着“习”出来的礼俗。
3. 费孝通与江村经济
1.《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理论与实务》:立足农村、研究农业、服务农民的一部好书。
2.汪金敖新著《农民收入增长论》:一部为农民增收鼓与呼的好书。
3.杨运煌同志的新著《农村庭院经济概论》:一部引导农民致富的好书。
4.《改造传统农业》和费孝通《江村经济》、《乡土中国》和《经济发展前沿问题》等等都非常不错,。尤其是《经济发展前沿问题》,基本上市一本优秀的论文综述文集,顺着作者说综述文献,你可以接着阅读原文,都是发展教学的经典之作
4. 费孝通乡村社会学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巨擘费孝通先生的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的经典著作。这本书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费先生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写成,篇篇短小精悍,语言朴实却深沉精确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8年获得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博士学位,1944年加入民盟,1981年接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该年度赫胥黎奖章,1982年被选为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院士,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著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美国人的性格》等。其中《江村经济》一书被其博士生导师马林诺斯基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
5. 费孝通 乡村建设
9-16页,北大出版的那版。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的作品。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的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概念在这个意义上,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
6. 费孝通关于农村的研究
《乡土中国》来源于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当时作者应《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14篇文章,《乡土中国》由这些内容、文章辑录而成。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全书由12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
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
7. 费孝通 chm 江村经济
著名景点有:太湖七都湖水域,七都湿地公园,七都桩桥鱼市,太湖七都沿岸栈道,七都老太庙,七都费孝通纪念馆,七都迷笛营,七都不夜城假日酒店。
8. 费孝通的乡村建设概述
一、“差序格局”概述
第一章《乡土本色》叙述了中国社会的乡土性,概括了全书所阐述的“乡土”的概念。中国社会长期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形成了中国较西方的个人社会所不同的熟人社会。个人社会以法治为基础,熟人社会以礼治为传统。
法治与礼治的不同在于,法治依靠权力机构和公共的力量维系,礼治则更多地依赖于传统,是一种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在这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第四章提到的“差序格局”,这是费孝通先生非常著名的一个观点。
“差序格局”总结了中国社会复杂而又独特的人际网,不论是乡村还是城市都可以此概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费孝通以“水波纹”来比喻这样的格局:“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远,也就越推越薄。这样就形成了差序。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道德就在这样私人联系的格局下发生着意义。差序格局以地缘和血缘的联系作为基础。
血缘纽带是差序格局的出发点,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到,“血缘社会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血缘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 ”差序格局之下的私人道德不同于西洋团体格局中的道德体系。西洋信奉上帝和耶稣,上帝是每一个人的神,在神面前人人平等。人人平等因此每个人的权利平等,权利平等形成了互相监督的团体,最后形成了平等的国家。并且为防止权利的失衡,制定了宪法作为保障,人们在法律的规定范围内行使权力。
再说回差序格局。在以自己为中心的中国社会差序格局里,传统儒家伦理道德观根深蒂固。孝、悌、忠、信都是私人道德中的关键要素,还有最常被提及也是最难以解释的“仁”。这个观念是逻辑上的总和,因为在团体性并不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的道德要素中来。然而传统里的道德价值标准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冲突中显出了它的弊端。
费孝通在第五章《维系着私人的道德》中写到,“就是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 ”《孟子?尽心上篇》中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舜做了皇帝也应保全他犯了法的父亲,这个故事说的就是在中国社会中私人道德的地位高于法律。
乡土中国之中的差序格局,以及差序格局下的私人道德,是中国社会的文化特色,也是社会向民主法治进步路上的一大阻碍。因此费孝通先生对此的研究在当时的环境背景下是有深刻意义的,《乡土中国》成书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随着社会制度的变迁、科技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冲击,曾经的乡土中国也在发生着她的改变。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以费孝通先生的研究成果作为理论基础,进一步展开比较和探索。
二、“差序格局”在今日面临的冲击
《乡土中国》成书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距今已有六十多年的时间。这六十多年里,中国社会也发生着它的变化。民俗学的研究应是活态的,费孝通先生当年解读、阐释的目的是为了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当今我们解读《乡土中国》也应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现在。
费孝通先生的理论是开创性的,我们的解读在以书中理论为基础的条件下也应结合现在社会发生的变化。“差序格局”概念是整个中国社会结构的缩影,但它如今也遭受了一些冲击。
首先是城市化。1950年以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十分缓慢,城市化水平只有不到11%,2017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已突破50%。城市化不仅是一种地理意义上的乡村转变成为城市的过程,也是文化意义上的乡土生活方式向现代城市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
城市化增加了年轻家庭的独立性。以我自己为例,我的父母都是闽南人,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闽西的新型工业城市三明。我从小生长在三明,自幼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每逢节假日才回老家。因此在我的印象里对除父母外的家庭关系是十分模糊的,从小认知的家庭范围就是由爸爸、妈妈和我组成的三口之家。
不会说闽南话,对闽南文化的了解不深,这就在某种程度上隔断了我与闽南老家的地缘和血缘联系,我的家庭更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三明是个移民城市,我身边的同学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与乡土社会带有浓厚血缘色彩的人际网相比,我们的人际网更多地来源于周围的同学、朋友和同事。
这就是贺雪峰教授提出的“原子化”。他借鉴费孝通提出的“熟人社会”这个描述传统乡村社会性质的概念,从村庄地域边界与村落内部信息传递性的角度,提出了“半熟人社会”概念。“半熟人社会”中地缘和血缘的地位被削弱,上文已经提到,地缘和血缘是差序格局的两个重要基础,在城市化的进程下它们的作用已经不那么明显了。
其次,中国特有的生育制度减弱了血缘纽带的人际圈。费孝通先生在《差序格局》中形容差序就像“水波纹”,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远,越推越薄。就像儒家最考究的人伦,《释名》中说“伦也,水纹相次有伦理也。”熟人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网是有差等的,血缘纽带最亲密的关系圈是自己的父母和亲兄弟姐妹。然而随着1981年计划生育的开展,这层最核心的关系圈被破坏了。没有兄弟姐妹的人,很难再像传统中国人那样看重血缘,而削弱了中国人的血缘观念,就等于抽掉了差序格局的根基。
再者,随着建国后农业化范围的扩大,农村经济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的工业化与西方有所不同,它不是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自然发起的,而是带有一定的政策强制性。政策强制性的手段就是牺牲了农业利益。建国前30年,计划经济利用价格剪刀差,将农业利润转化为工业资本,为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积累原始资本,改革开放后的30年,城市利益集团和工业经济利益集团仍然通过廉价使用农村和农业资源来发展工业,打造城市经济。这除了表现在廉价使用农村的矿产资源、农业资源以及人力资源之外,更表现在廉价地使用农村土地资源之上。
土地是乡土文化的根基,乡土文化中,许多人一辈子“生于斯,死于斯”,依靠着土地生活。经济是文化的基础,乡村经济的衰弱和工业化带来商品经济的兴起形成巨大反差,使乡土文化无法与城市文化相抗衡,加上西方文明的冲击,乡土文化正在逐渐衰弱。
三、“差序格局”的走向与研究意义
有论者认为中国的乡土特色可以永不消退。从古代发展到现在,历经了晚清的西方侵略冲击和工商业发展,中国的乡土模式仍然稳固。他们认为“乡土社会”是一个永恒的概念,还有人进而认为未来中国的社会秩序,还是赖于恢复以往的人伦关系,以及其背后的儒家理念。
这种观念是保守的,儒家理念所维护的差序格局仅适用于乡村类的封闭地缘中的秩序维持,在这个范围内人们遵循共同的习俗、观念和礼仪,处在以一定血缘相互联系的人际关系网中。
然而血缘社会的基础是社会稳定,缺乏变动,年长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教化得以维持。实际上随着国内城市化的发展,社会的流动性增强,乡土社会的血缘性和地缘性逐渐减弱,差序格局受到冲击。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革命运动,更是在那个时期打乱了差序格局,建立了一种基于政治力量的“阶级感情”,使差序格局模式几乎崩溃。革命停止后,中国才逐渐恢复往昔的乡土习惯。由此说明,在政治话语占主导的情况下,差序格局是可以被打破的。
我们不可忽视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差序格局作为中国长期以来养成的社会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依旧将占据主导地位。研究差序格局,不仅有助于了解自己民族的隐性社会结构,更能教会我们在本民族的文化中如何办事,如何与人相处。
通过对《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的探索,从小生活在城市,未经过乡土文化洗礼的我,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乡土”所蕴含的中华文明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与自然法则,带有一种亲切的质感,这是每个中国人骨子里具有的天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乡土文化与西方文明也将从冲突过渡到包容,再从包容中孕育出具有二者特质,更适合现代社会的文化。这不是对文化的背叛,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神奇而令人期待的。
9. 费孝通与江村经济ppt
费孝通:一本1938年写就的乡村经济小书,却改变了中国
《江村经济》正是这样一部著作,该书一度被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江村经济》最初是费孝通先生用英文写就,它是费孝通进入伦敦经济学院人类学系后的论文,自1938年写作完成,1939年出版后,这本关于中国乡村经济的小书,不仅启发了西方学者研究人类学和研究中国社会的兴趣,一再重印。中文版直到1986年才由学者戴可景翻译出版,而且改变了中国社会,是一部研究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与社会结构,认识中国国情的必读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