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性的特征是什么(金属性的概念)
1. 金属性的概念
“金属”和“导体”不是同一个意思。
金属是一种具有光泽(即对可见光强烈反射)、富有延展性、容易导电、导热等性质的物质。金属的上述特质都跟金属晶体内含有自由电子有关。在自然界中,绝大多数金属以化合态存在,少数金属例如金、铂、银、铋以游离态存在。金属矿物多数是氧化物及硫化物。其他存在形式有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及硅酸盐。金属之间的连结是金属键,因此随意更换位置都可再重新建立连结,这也是金属伸展性良好的原因。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只显正价。也是音乐风格用语,或被称为重金属,有不同的摇滚音乐金属分类。
导体是善于导电的物体,即是能够让电流通过材料;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并不是能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能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这是一般人常犯的错误)金属导体里面有自由运动的电子,导电的原因是自由电子.半导体随温度其电阻率逐渐变小,导电性能大大提高,导电原因是半导体内的空穴和电子对。在科学及工程上常用利用欧姆来定义某一材料的导电程度。
2. 金属性的概念发展历程
1、活动性强的金属能与活动性弱的金属盐溶液反应。
2、大多数金属能与氧气反应。
3、排在H前面的金属,理论上讲都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在常温下,钾,钙,钠等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镁、铝等能与热水反应,铁等金属在高温下能与水蒸气反应。
4、金属均无氧化性,但金属离子有氧化性,活动性越弱的金属形成的离子氧化性越强。
5、金属都有还原性,活动性越弱的金属还原性越弱。
3. 金属性的概念以及强弱对比方法
原子得电子能力的强弱是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本质反映,原子得电子能力的强弱与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正相关,即:元素原子得电子的能力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强。而原子得电子能力的强弱是由原子结构决定的。
对于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来说,核电荷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越大,原子得电子的能力就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对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或外围电子层排布相似)的元素来说,核外电子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越小,原子得电子的能力就越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弱。
比较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其实质是比较元素原子得到电子的难易程度,越易得电子,非金属性越强。
(1)从元素原子结构判断:
①当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越不易得到电子,非金属性越弱。
(2)从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相关性质判断:
①单质越易跟H2化合,生成的氢化物也就越稳定,氢化物的还原性也就越弱,其非金属性也就越强。
②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其非金属性越强。如H2SO4的酸性强于H3PO4,说明硫的非金属性比磷强。
③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例如:Cl2+2KI===2KCl+I2,说明氯的非金属性比碘强。
④元素的原子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弱。如S2-的还原性比Cl-强,说明氯的非金属性比硫强。
4. 金属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这句话错误。前一句话正确,钾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表现强的还原性。钾原子容易失去电子变为钾离子,则钾离子得到电子变为钾原子就比较难,即氧化性比较弱,所以后一句话错误。
5. 金属性什么意思
金属材料的可锻性是指金属材料在受锻压后,可改变自己的形状而不产生破裂的性能。金属的可锻性随着钢中的含碳量的和某些降低金属塑性等因素的合金元素的增加而变坏。碳钢一般均能锻造,低碳钢可锻性最好,锻后一般不需热处理;中碳钢次之,高碳钢则较差。锻后需热处理。当含碳量达2.2%时,就很难锻造了。低合金钢的锻造性能,近似于中碳钢;高合金钢锻造比碳钢困难。对比碳钢性能有如下特点:
1 导热系数低,特别是含铬及镍较多的高合金钢的导热系数比碳钢低得多;
2 锻造温度范围窄,3 变形抗力大,硬化倾向性大;4 塑性低。
6. 金属性是指
金属性、非金属性是和原子的价层电子有关的,用电负性来描述,往往是对元素的描述;而氧化性、还原性是指物质得失电子的能力。金属性、非金属性和氧化性、还原性有一定的联系,但并不完全一致。
1、元素的金属性是指金属元素的原子失电子的能力。失电子能力越强的粒子所属的元素金属性就越强;反之越弱,而其非金属性就越强。金属性常表示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的倾向。
2、元素的非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得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非金属性按照其电负性的强弱,电负性常数越大,则其非金属性越强。非金属性常表示获得电子的倾向。
3、氧化性是指物质得电子的能力。处于高价态的物质和活泼非金属单质,如:氟、氯、氧等,一般具有氧化性。
4、还原性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原子、分子或离子失去电子的能力。物质含有的粒子失电子能力越强,物质本身的还原性就越强;反之越弱,而其还原性就越弱。
7. 金属性质
一般来说: 第一,金属都具有特殊的金属光泽,大部分是灰白色的,而非金属则各式各样,颜色复杂; 第二,除了汞在常温下是液体以外,其他金属一般都是固体,而且都比较重,难熔,而非金属有很多在常温下是气体或液体; 第三,金属大都善于导电传热,非金属往往不善于导电传热,所以,很多电器和锅,壶等都是用金属来做的; 第四,大部分金属都可以打成薄片或者抽成细丝,如锡箔,铜丝等,而固体非金属通常很脆. 当然,上面所讲的只是"一般来说",没有截然的界限.实际上,有不少非金属很像金属,又有些金属却具有非金属的性质.例如石墨的化学成份是碳,不是金属,但它却与金属一样,具有灰色的金属光泽,善于传热导电.而锑呢,它虽然是金属,却非常脆,又不易传热导电,具有非金属的某些性质. 但金属与非金属的根本区别是金属的电阻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即金属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系数,而非金属的电阻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即具有负的温度系数。
8. 金属性包括哪些性质
金属及其化合物金属性强弱从这几个方面来看:
1、金属单质与水或者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越易与水或酸置换出氢气,其金属性就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那么其金属性就越强。
3、金属之间的置换反应,金属性强的金属能从金属性弱的可溶性盐中置换出金属性弱的金属。
4、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其对应的金属的金属性就越强。
9. 金属的性质是什么
金属是一类常见的物质,其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性质:
1、导电性:金属具有很好的导电性,可以表现为自由电子运动,从而导电。
2、导热性:金属也具有很好的导热性,这是因为其内部原子之间的距离近、结构紧密,热能在金属中容易传导。
3、延展性和塑性:金属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延展性,可以通过锻、拉、压等加工方式进行塑性变形。
4、强度高:金属具有很高的强度和韧性,可以用于制作机械零部件和建筑结构等。
5、光泽和反射性强:金属常常具有明亮的外表光泽,并且可以很好地反射光线。
6、化学活性:不同的金属具有不同的化学活性,有些金属容易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物,有些金属可以与酸发生反应。
7、密度大:金属通常具有相对较大的密度,比如铁、钴、镍等金属的密度都在7克/立方厘米以上。
以上是金属的主要性质,这些性质使得金属对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有着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