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发 > 测试

文字的基本属性是什么性(文字的性质和作用)

1. 文字的性质和作用

从现代语言学角度看,文学文本与文章文本在语言符号性质和体系构成上有根本的区别,即:文章文本的语言符号的意义所指稳定,语言组织和结构安排的逻辑性加强了这一意义的趋中心化、单一化;而文学文本其语言符号和构成系统是自足的,意义呈现为多义和复杂状态。

有些文学类文本,如寓言故事、童话故事和一些内容相对简单的诗词、小说和戏剧等,因为其文本语言的所指意义比较简单、明确,也同样可以纳入到“文章文本”之中 .

2. 文字的属性,包括什么

9字体是字符的形体,就像我们平常看到的宋体,楷体,黑体等这些是字体的选择,

字号是字符的大小,比如一号,二号,三号等这些,

字体和字号都是字符的属性值,

字符就是我们看到的字。

字体与字体

一字型,称为字体家族在CSS,指的是字母和数字(字母怎么看)的设计。字体是指字体中的不同粗细和大小。

3. 文字的基本属性是什么性质

接前文:《文字源流》专题 《文字属性》专题

基于《文字源流》、《文字属性》的专题讨论,重新审视所谓文字定义问题,我们可以知道:关于文字的字词、关于文字之名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嬗变,关于文字的内涵和外延等等,都是清晰的。盖因近世文化思想之混乱,致使发生文字定义争论。就文字的定义问题,《文字定义》专题分为两篇文章做以论述:

《文字定义》专题之一:文字定义之淆乱

《文字定义》专题之二:文字之重新定义

《文字定义》专题之一:文字定义之淆乱

一、传统文字定义

前说書、契、名、文、字,皆为文字之名,作名词指称书写于简纸之文字;作动词指书写言事之行为。事本简明,古人通达,故先秦诸子不劳烦言赘语、析述深说。汉儒琐细,好作训释,故入汉以来,文字之诠释渐多。

汉刘熙《释名-释书契》:“書,庶也,纪庶物也。亦言著也,著之简纸,永不灭也。”庶物,即万物;“紀,记也,记识之也”1;谓文字乃记录、识别万物者。著,明也、表也、标注也,即书写之义;谓书作动词,书写于简纸以便传留。

汉许慎《说文-叙》曰:“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先说文字造作之法,次说文字取象万物之本质特征,以及文字相生相益之理。许氏又谓:“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此说文字之功用:其为思想典籍之根本(经艺之本)、宪章制度之基础(王政之始)、文明传承之所藉(所以垂后)、文化赓续之所由(所以识古)。末句引《论语》,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文字乃人类认知世界之本,故君子重文字、必正名。所谓“知天下之至赜(賾,深也)”,即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体系,文字为其统纪则条分缕析而不乱。《易》曰:“建其本而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2末句阐明了文字与世界的同一性和系统性。

唐《玉篇》“世谓苍颉作书,即黄帝史也;象形、指事、形声、转注、会意、假借,此造字之本也。书者著也,依类象形谓之文、形声相益谓之字。所以明于万事、纪往知来也,书之如也。”说如许氏。“所以明于万事”,谓文字识别、命名万物之属性。

唐张怀瓘《书断》曰:“夫文字者,总而为言,包意以名事也。”3同样申说文字识别、命名万物之属性。

陈澧《东塾读书记》曰:“盖天下事物之象,人目见之,则心有意。意欲达之,则口有声。意者,象乎事物而构之者也。声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文字。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未有文字,以声为事务之名;即有文字,以文字为事物之名,故文字谓之名也。”陈氏首句、末句皆言文字识别、命名万物之属性。中间数句,论语言与文字关系:人见事物,心必有意,达意之道,先为语言;因语言不足超逾时空,故达意以文字。

上举各时代之文字诠释,可知所论一脉相承。此外至少到晚清,研究文字的学者数以千百计,很少有人讨论文字为何物。也就是说,文字本来不需要重新定义。

网络配图

二、近世定义之淆乱

晚清朝廷腐败,国民孱弱,列强入寇,瓜分豆剖。虽有民国新立,但颓势未改,不得平等于世界。遂致五四潮起,文化崩坏,新进留洋青年擅场,以西学压中学,以白话代文言,新说竞出,译风炽盛。1919年胡适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还在说“文字(名)是代表思想的符号”,不数年索氏语言学传入中国,文字则成了语言的代表,文字为口语记录之定义,渐浮现于书刊。4又不数年则喧腾众口,成为学术主流意见,其速也如此。

前说这样的定义来源于索绪尔《普通语言学》(1916),他的基本意思是书写的语言符号Sign of Written Language是用以表记口语Spoken Language的,是口语的附庸。民国译者转译为“文字是口语的记录”,并且进而发展为“汉字是汉语的记录”,是极大的错误。此分说如下。

A.误将专论作泛论:索绪尔原书有一个郑重声明:“Our survey here will be restricted to the phonetic system of writing, and in particular to the system in use today, of which the prototype is the Greek alphabet.5(我们的研究将只限于表音语符系统,特别只限于今仍使用的以希腊字母为原型的系统。)”这表明索氏划定了一个狭窄的对象目标,所有论说是对这一特定对象的专论。就其专论之对象而言,索氏之论不误。但希腊字母之语符系统,毕竟不代表所有语符,更不代表文字。译者没有前置索氏声明,将专论变泛论、将个别滥用为一般,犯有偷换概念的形式逻辑错误。

B.误将语言、语符作文字:索氏用词,语符、口语都是语言,Written Language和Spoken Language,都是 Language,是语言的不同形态而已。索氏轻薄语符、重视口语,其说语符表现口语,正如人脸照片表现人脸,人脸要比人脸照片丰富得多。索氏表达式相当于“语言表现语言”,或“语言记录语言”,这符合西语实际。但中国译者将Written Language译作文字时,即混淆了语言、语符和文字的不同概念。语言、语符和文字不是同一概念,语言是声音符号,语符是声音符号的书面化;文字是视觉符号,是客观对象的符号化。文字与语言、文字与语符,皆不可通译。强行通译、混用,就是指鹿为马。鹿、马之实各异,故其名各异、其字各异。名实相考,必求其实是,这是中国自春秋以来的强大学术传统。文字、语符、语言各有其实,必当各有其名。以中国文字之名指代希腊语符之实,此即当年一辈崇洋青年学养不足、见识昏乱之弊。

C.放大了索氏的局限性:索氏虽声明了自己的研究范围,但是既然要将语言上升为学术,应该对世界其他语言有一般性的理解。恰恰这方面的学养缺陷,被移译其书的中国学者放大了。实际较早或同时的康德(1724-1804)、黑格尔(1770-1831)和弗洛伊德(1856-1939)等,都要比索绪尔博学、深刻得多。黑格尔早就指出:They (Chinese)have, as is well known, beside a spoken language, a written language; which does not express, as ours does, individual sounds-does not present the spoken words to the eye, but represents the ideas themselves by signs.6(“中国除了口语之外,还有一种‘书写文字’,后者和我们的书语(语符)不同,它不表示个别的声音——即不是把口语音声记录下来,而是用符号来表示其观念本身。”)弗洛伊德则富有见地的指出“ these latter (Chinese writing)were originally designed as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that is, they were intended to be understood, no matter what ways or means they had to employ.7(中国文字原本为表达思想而设计,而不限于词性及语法。)”

网络配图

黑格尔等对中国文字的了解,来源于莱布尼茨(1646-1716)等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黑格尔本人不能理解这些“伟大先驱”为什么如此称赞汉字超越口语的显著优点(great advantages),他认为不能忠实记录口语恰恰是汉字的缺点。8毕竟,黑格尔没有研究过中文。莱布尼茨晚年一直在探索,借鉴汉字直接关联客观对象以表义(represents an idea directly)的方式,为欧洲创制一套真正的文字(real character)。虽此念未果、壮志未酬,但他借鉴八卦二进制的研究成果,却奠定了现代计算器技术的基础。

D.定义缺乏证据:说“语符为口语之记录”,是符合事实的、有充分证据的。而移译作“文字为口语之记录”,或论作“汉字是口语之记录”,则民国以来之译者、论者,从未提供任何真实有效的证据。汉字在四千年时间里、在亚洲大陆及近海国家广泛使用,其间口语万千种且与时俱变,汉字在造字之初、孳乳之期,是如何记录口语的?是记录何时、何地之口语的?是以何种方式记录口语以成文字的?即便数量本身很少、用字频次很低的拟声字,也难以为证。这种不讲证据的治学方式,已经游离了中国传统治学精神,即名实相考、实事求是、言之有据、持之有故的严谨态度。盲从迷信之风,今仍炽盛,如有论者翻出亚里士多德《范畴论》另作文字定义之证词。其人未知,所谓亚氏之书,皆千年以下之伪作,本身荒漫无据,遑可转为它事之证。

E.定义传误之滥觞:“文字是口语的记录”,最初只是对索氏的误译。滥用至“汉字是汉语的记录”时,其所引发的不仅是概念、定义的混乱,而且导致学术门类、学科分类方面的混乱。在这个定义下,文字是语言的附庸,索氏曾言:“语符存在的唯一理由是描写口语”9,其所论也许适合西语西文,但并不适合中国文字和语言。民国新派学者对中西两方面学术并无真切研究,但却在中国迅速创制了语言学、文字学等概念,而将文字学置于语言学下,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所有这些所谓现代化、科学化改造,都是以西语为蓝本,没有更多考虑中国文字的特质和历史,未免有削足适履之嫌。在近世国际化、现代化、科学化的大潮下,不少人将西方语符的定义套在中国文字上,将中国独有的、悠久的、体量庞大的文字之学(传统小学),放在历史短浅的语文学或语言学下,虽无理据但来势汹涌。

由移译定义之滥觞所致,极大地改变了学术研究的样貌,也随年复一年语文课的开设,极大的影响着现代国人的文字水平。

接前文:《文字定义》专题之一:文字定义之淆乱

文:默公

《文字定义》专题之二:文字之重新定义

近世关于文字定义的争论和混乱,是个很大的问题;古人对文字的阐释虽简明,但古人已不能起而言之;此外,今人也不习惯古来简明意会方式。这些情况,迫使我们有需要以今语形式重新详尽定义文字。此试说如下。

文字定义:

文字是对一般事物识别、命名的认知符号体系。文字是在语言、语符之上形成的形、音、义叠加的高级达意符号。文字是与广域文明同步孕生的,经由系统创制和历史积淀成熟的,经由普遍敎育和大量典籍存续的。

定义解释:

第一句为一般定义,定义文字的性质:

“文字是对一般事物识别、命名的认知符号体系。”

“事物”:是指客观对象,包括客观存在的物体、事情、状态、活动、过程、关联等。某些对象,纵然是存在于人类主体本身(如人类喜怒哀乐等情绪状态),一旦作为文字之对象,即外化为客观存在的事物。

“一般事物”:是指区别于个别事物、具体事物的类属概念,如口字,初文取象于人之口喙,本义即人口。但一经创制,即被抽象为(引申为)一般的口(包括各类之口),而具体的口则是由文词描述的(如虎口、门口、山口)。

“识别”:是文字符号的基本功能之一,文字基于对事物的基本认识,抽象出其可区别的特质、特性,使万物由以相别。如窗、門、戶三字,同指建筑之孔道,已区别于建筑的其他组件。但三者何别?窗指空气、光线进出之孔道,门户为人物进出之孔道。門、戶又何别?单扇曰户、双户曰门。茫茫宇宙、般般事物,其名物相别若此。

“命名”:文字是事物的名称,是人类给事物命名的工具和结果。有物必有形,有形必有名,有名必有字,故周秦以名言字。在文字符号系统里,这个名称虽是给定的,但却不是任意的、随机的。例如觚,从角瓜声,本为商周时期有角之仪礼酒器,其角为四、六、八不等。而至春秋无角亦称觚,故孔子叹曰“觚不觚!觚哉!觚哉!”1。因物有角,故字从角,今无角何能称觚?故夫子叹焉。名实相考,名必符实,必须有客观理据,否则需正乎其名。从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即多作名实之辩,毕竟文字、概念、范畴是思想的基础。到战国后期邓析、惠施、公孙龙等标帜名家、形名家,专作名实之辩,为中国文字学、逻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认知”:识别和命名都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活动,并且只有经过复杂的认知过程,方能精准有效的识别和命名。从认识方法论角度说,汉字取象法及多重命名法,对文字符号形成有重要意义。取象法即象形、象事、象声、象意,撷取客观对象的特征、特质,以为文字之构造(四象与六书原理相同)。如前说書字,从聿从曰。聿象以手持笔,曰象口有所言;二者会意以笔言事,得書文字、文言之义。多重命名法是为对象命名的方法,通常考虑对象的类属关系,加以双重命名和多重命名。如鉤字,是对钩器的命名,从金表示材质,从勾表示器形,此为双重命名。此法到十八世纪被瑞典林奈重新“发明”,以两个拉丁文语词分表对象之种属关系以命名动植物等。

“认知符号”:这是对文字的定性。文字属于符号,符号为人工抽象之造作,用简明方式指代较复杂的对象(参看《說文敎本》上编符号导言)。文字是凝聚了人类对客观世界认知的符号。文字创制时即蕴含了对事物的丰富认知,如鹽字从鹵从監,卤在皿中(小篆)或灶中(楚简),凝聚了盐自卤水煮出的原料、工艺认识;監则象人俯视,鹽字从監凝聚了监视不同矿物析出点和结晶点的工艺认识(参见《說文敎本》上编鹽部鹵部)。每个文字符号形成以后,又变为认识的存储器,将后世不断丰富的认知装载其中,顺着本义不断引申凝聚。

“符号体系”:文字是客观世界的映像,是对客观事物识别和命名的认知符号,因世界是一个存在关联性、整体性和统一性的体系,故而文字符号也是具有关联性、整体性和统一性的符号体系。这就是文字与世界的近似性或模糊的同一性。我们学习文字重点,应在文字的关联性、整体性上(而不是记背笔划),这同时也是对世界形成总体性认识的过程。

第二句是补充定义,定义文字的功用:

“文字是在语言、语符之上形成的形、音、义叠加的高级达意符号。”

“达意符号”:从功能、功用角度说,语言、语符、文字,皆达意之具,人类藉以表达意思、转达意向,用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在此功能上,文字与语言、语符一样,同为表意符号。但达意还有另一种意义:与己达意、为自己厘清自己的意思,即心脑中的思考、思想、筹划、谋算等。在这个功能上,文字比语言、语符效能要高、速度要快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语言、语符之上”:作达意之具的语言、语符、文字,是三种不同的符号形态:语言为音声符号,口耳相传,转瞬即逝;语符为记音符号,依附口语,相与流变;文字为事物之认知符号,映像世界,超越口语,自成文言。由此文字,古人可以垂后,今人可以识前。三种符号发育次第有序、步秩有阶。文言超越语言。

“形、音、义叠加符号”:人类迄今为止创造了各种符号:声音符号、语言符号、图像符号、数字符号、电子符号等等,一般都是单一符号。叠加符号,是指汉字区别于一般符号,为形、音、义三者叠加的符号。文字有形符,即书写形状,故视而可知、望而可识;有声符,即表音符号,故见之可读、听而可察。形符和声符又可单独或共同表义,义则为对象识别和命名之字义,故谓形、音、义叠加。这种叠加符号有效利用了人类多种感知器官,如字形用人眼目,字音用人口耳,字义用人心脑等。所以中国文字为人体感官共同运作之识别工具,是最复杂、最高级的符号系统。

第三句为文字产生及存续条件:

“文字是与广域文明同步孕生的,经由系统创制和历史积淀成熟的,经由普遍敎育和大量典籍存续的。”

“广域文明”:是指地域广大的文明系统,由于文字的产生需要复杂的条件和漫长的发育,所以狭小地域的文明,不足以支撑文字系统的产生和存续。

“同步孕生”:是指文字与人类原始文明创造演化同步,是对初始创造之核心认知。如車字,藉轮而行故必有轮,藉厢而载故必有厢,今之汽车火车,仍不改其轮行厢载之要。占文字比例最大的名物字,都是随器物文明创造同步孕生的。文字是不可能到文明成熟后一次性造作的,否则必失其朴素之真。

“普遍敎育”、“大量典籍”:文字是不能脱离敎育和典籍孤立存在的,文字需要敎授和学习才能传承,需要典籍才有用例和意义。敎育是文字的传播工具,典籍是文字的承载工具。语言Spoken Language、语符Written Language 是可以单独存在的,在自然社会环境下,不需要凭借敎育和典籍存续。

“存续”:语言、语符、文字的存续期,是一个大时间尺度的概念。几十年、几百年算不上存续,至少应以千年为一个文字存续单位(存续期)。目前,人类历史上只有汉字的存在超过了一个存续期,经历了四个千年。但是汉语就不一样了,除了因文字制导保留了部分语辞外,语序、语法、语音、语调等,却未能超逾千年单位。幸而中国自公元前即有文字书、音韵书、训诂书传行于世,有专门学者专业从事研究,有广大读书人代代传习,所以上古、中古语音虽不可复现,但大略可知。这也就是前述普遍敎育和批量典籍对语言、文字存续的重要性。文字的可存续度,大致等于应用地域、应用人口、应用历史、应用典籍的乘积。

文字的产生和存续是有条件的,这对于我们理解什么是文字十分重要。文字的产生有严苛条件限制的,是人类文明长期进化的产物。它不可能象语符那样在短期内创制。西方各国使用之语符,都是为立国之需要在短期内创制的,所谓一族一国、一语一文。今之朝韩、日本,在数年内将原来汉字注音符号(世宗字母、日本假名)改造作日文、韩文,也是为立国需要短期创制之语符。即便是最象文字的西夏文,其借用了汉字的造字之理和造字构件,但仍不符合文字产生条件,结果是皕年而亡,历史几乎扫平了其曾存在的痕迹。

以上对文字重新定义的八十字,未必是全面妥帖的,看上去比古人啰嗦。无奈,总不能让“文字是口语记录”这个错译而成的定义、这个指鹿为马的恶例,继续堂皇沿用,贻误子孙。让古老文明的汉字,去符合近世才有的西语定义;将积累悠久体系完备的文字之学,牢笼在浅近无根的西方语言学下,就等于让你祖宗长的和我孙子一样,这比指鹿为马还不讲理。故陆宗达晚年叹曰:“就让人感到别扭,对不上榫头。⋯⋯每个国家都有它的发展历史,阐述这种历史时不可能、也用不着和其他国家相比附。”2又如唐兰先生晚年激愤地说“文字学永远是一门独立的科学!⋯⋯文字学不是语言学的一部分,应是一门独立的科学。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规律的,文字学是研究文字规律的,二者之间没有关系!”3在那个言必称希腊的时代,在美雨欧风强劲吹袭下,一辈老老实实做中国学问的学者,飘摇凄惶之状、挣扎吶喊之声,闻之令人心酸。

结语

实则,百年文字混乱,在历史上不过如白驹过隙。中国文字孕育之期四千年,通行之期四千年,历代字学著作汗牛充栋、不可胜数,写就之典籍更浩如烟海、未可有穷。这个体量庞大的文明巨轮,以其远古洪荒之惯力滚滚向前。它将象以往一样,辗压一切废立更造的历史碌砾和褶皱,辗平一切变乱歧出的历史坎坑和断层。更何况,百代志士仁人继往续绝、光复旧物之精神,今犹在世;更何况,几辈生逢复兴崛起时代、不甘俯跪屈从之青年少年,将慨然出世。

注释:

1 语见《论语-雍也》。一说觚为书写之柧棱(见朱熹《四书集注》),非是。觚作木简乃后世借字,柧不关周礼,子不借字言觚。

2 陆宗达序朱星《中国语言学史》

3 《陆宗达文字学讲义》附录《唐兰先生讲座》

《什么是文字?——文字源流、属性、定义的重新诠释》系列文章至此全部发布完毕,感谢各位的关注。

4. 文字的性质和种类

文学形象就是用文学反映生活.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来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客观世界和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复杂多样的,与之相适应的人类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活动也是复杂多样的.掌握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归纳起来最基本的有两种,即理论和文艺.理论的方式就是科学概括,主要使用抽象思维,即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形成理论体系来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艺术的方式就是艺术概括,主要使用形象思维,即在认识和反映世界的整个过程中,在艺术构思的程序上,自始至终不脱离形象,并且还要进而做到以个别概括一般.这是因为客观世界(包括社会生活)本质上是物质的、感性的、完整的,要把客观世界按照个别反映一般的规律具体的、生动的、以完整的形式再现出来,就只能采取同它的存在和运动相适应的方式,即创造艺术形象,描绘生活图画.这就是艺术地认识或“掌握”客观世界的特殊方式.这种艺术地认识的特点,就决定了文学艺术作品必须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来反映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

5. 文字的性质

1、《说文解字》,许慎著,创稿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至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历时二十二年,为许慎平生最精心用意之作。

2、编排体例大致如其《叙》言:“此十四篇,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解说凡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其建首一也,立一为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牵条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引而申之,以究万源,毕终于亥。” (《说文》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解释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说文解字》中的部首排列是按照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的。《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

6. 文字的基本属性有哪些

我们教材是按文字单位与语言单位的联系情况来划分类别的。

文字基本单位的划分,不同的文字体系是不一样的,例如英文、法文、俄文等是字母,日文是假名,汉字是单字。语言的单位可分为语音层和符号层,在语音层可分音位(音素)和音节,在符号层可分语素、词和句子三级。把文字的基本单位和语言的基本单位相互对应起来看,根据所记录的语言单位的不同,一般把文字分为音素文字、音节文字和语素文字三大类。音素文字是用字母记录音素,即在记录语言的时候,要把音节分析出辅音和元音音素,分别用相应的字母表示,阅读时再把元音和辅音拼合为音节,是比较完备理想的拼音制度。音素文字的系统比较简单,因为一般一种语言的音素,分析成元音和辅音只有几十个,所以用几十个字母就可以把语言记录下来,音素文字适用于记录音节结构类型多的语言,英语的音节结构就比较复杂,类型很多,据资料载,日本有关方面统计英语的音节不会少于8万个,所以只能用音素文字记录。现今世界上大部分文字都属于音素文字。音节文字用一定的字母记录语言中的音节,符号和音节之间有固定的联系,适合记录音节类型比较少的语言,日文中的假名是音节文字的典型代表。语素文字以单字记录语言中的语素,字与语素基本上相互对应,语素文字最大的特点是字符多,由于要相互区别,又使得结构非常复杂,汉字就是典型的语素文字。由于语素文字着重于字形同语素意义的对应,不要求找共同的标准音点,因此特别适合记录方言复杂,方言间语音差异大而语法规则一致、语素意义一致的语言。三种文字和所记录的基本单位对应如下: 音素文字??音素 音节文字??音节 语素文字??语素 汉字的基本单位是字,而每个汉字对应的语言单位,大体上是一个语素,所以,从文字单位同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看,汉字是语素文字。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例如汉语的“祖国”是由“祖”和“国”两个语素构成的。每个语素都有音和义:“祖”的音是zǔ,意思是先代:“国”的音是?uó,意思是跟“国家”相对。汉字的一个个的单字记录的是汉语里的一个个语素,因此汉字是语素文字。汉语语素有同音的,也有不同音的。不同音的语素一般用不同的汉字来表示。例如汉语里的“人”和“民”是两个不同音的语素,书写时就用“人”和“民”这两个不同的汉字。而同音语素也常常用不同的汉字来表示。例如“一、依、衣、医、伊、铱、漪”这七个语素都读yī,而书写时用七个不同的汉字,从而在形体上把不同的语素区别开来。形态各异的汉字可以有效地区别同音字。每个汉字除了有形体和读音外,还有意义。这和英文字母、日文假名很不相同。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有意义内容的,因此,汉字记录语素,它的音和义来自它所记录的语素的音和义。例如我们用“书”这个字表示汉语里“书”这个语素,因为语素“书”读shū,意思是“成本的著作”,于是汉字“书”就读shū,意思就是“成本的著作”。汉字的形和它所表示的语素的音和义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形音义的统一体。汉语语素大多数是单音的,但也有一些是多音的。多音语素有的是连绵词和叠音词,例如“蜘蛛、琵琶、秋千、茫茫、渐渐”等;有的是是译音词,例如“吉它、巧克力”。记录多音语素的每个汉字,只有形体和读音,而没有意义,必须几个字合起来才有意义,因而不是形音义的统一体。这样的汉字数量不多,不反映汉字的本质特点,不影响汉字是语素文字的论断。关于汉字的性质,历来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比较典型的有表意文字、意音文字、词素-音节文字(或语词-音节文字)几种说法。汉字是表意文字,这个说法的出发点是汉字不限于同一种读音挂钩,从读音看汉字缺乏体系性,而从意义角度看汉字显得非常有规律性,而且字形结构反映了字义特点,例如“桦、桉、柳、桂、椅”等字以“木”表示字义类属,体现出表意特点。不过,由于汉字经过隶变和简化后,字形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字形结构与字义的直接联系远不如古代汉字那样明显,而且表意与否本身也是比较模糊的,所以近年来采用这种说法的已经越来越少了。如果说汉字绝大多数都有意义,因此从这样的角度说汉字是表意文字也是可以的。意音文字的说法着重于汉字80%以上都是形声字这一客观事实。但如我们教材分析的那样,现代汉字中真正称得上是形声字的已经很少了,大部分形声字或者意符不表意,或者音符不表音,从现代汉字的角度看,这样的字不应该再当作是形声字,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形声字不多,到底有多少,笔者尚没有看到这方面的确切资料,但比较肯定的数据是,现代形声字,音符和字音完全相同的只有全部形声字的20%,如果这20%的形声字再用意符和字义的联系情况加以考察,估计又得排除一些形声字,这样所剩就无几了。由此可见,把汉字称为意音文字并不合适。也有人将构成汉字的符号分为意符、音符和记号三类,而根据符号所能表示的语言结构层次来看,汉字有些字符只跟语素这个层次联系,有些字符则起音节符号的作用,因此把汉字看作是语素-音节文字,而且认为这个名称适用于古代汉字和现代汉字。不过,音节文字现在一般专指拼音文字的一种,用来指称汉字容易引起混淆。尽管汉字是代表音节的,但是其结构中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专职的表音成分,因此用音节文字这种名称是否合适值得斟酌。

7. 文字的基本属性包括文学属性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兼用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用以介绍事物、解说事理的文体。它主要是介绍客观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成因、关系、功用,解释事理的含义、特点、演变过程等。

因为说明文以给人科学知识为目的,所以它以客观介绍为主,一般不表示作者的主张和思想感情的倾向。同时说明文的语言必须简洁、准确、明白,让人易懂易解。

8. 文字的基本类型

世界上的文字类型主要有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它们大体标志着文字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就文字的发展规律和文字的功能来看,表音文字是文字发展的趋势。

  1、表形文字也叫象形文字。表形文字属于人类文字发展的最初阶段,表形文字通过描摹客观事物外部形象的方式记录和表达该事物,但是表形文字严格地说还不是体系严整、功能完善的文字系统。因为:①它们还不能直接与语言中的词语准确地结合;②可以表义,但不能准确表达词语、更不能准确表音;③而且这种文字只能表示具体的事物,不能表示抽象概念;

  2、表意文字是人类文字发展过程中介于表形文字和表音文字之间的一个阶段。表意文字的通过象征性图形符号,表达语言中的词或者语素的意义。图形符号往往通过结构成分和结构关系来表达简单或复杂的意义,图形符号的意义并不能“直接看出来”,而且文字的意义和所记录语词的读音具有对应的关系。因此表意文字表意文字已经是系统严整的文字符号体系,能够表记语言中的词汇,能够记录和表现语言的语法关系。表意文字包括词字、词素字等类型。

  3、表音文字又叫字母表文字、拼音文字,使用少量的字母记录语言中的语音,从而记录声语言,在数量上便于学习和使用,方便排序,具有客观可操作性。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文字都是表音文字。表音文字可包括音节文字、音素文字(或称音位文字)等类型。

9. 文字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信息的基本特征有:普遍性与客观性、依附性、可贮存性、再生性、共享性、时效性、传递性等。

1、普遍性与客观性,即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且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

2、依附性指信息必须依附于信息媒体而存在。如: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

3、共享性,说的是信息是一种资源,具有使用价值。信息在复制、传递、共享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地重复产生副本,但其本身并不会减少,也不会被消耗掉。

4、时效性指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失去其使用价值,变成无效信息。因此,必须及时获取信息、利用信息。

5、传递性指信息可以实现空间上的传递。

6、可贮存性指信息可以通过人脑、、书写、印刷、缩微、录像、录音等方式贮存。

上一篇:娍字五行属什么属性(字五行属什么属性土)

下一篇:大唐无双耀怎么获得(大唐无双在哪里爆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