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发 > 测试

瘦金体天赋(瘦金体初学者)

1. 瘦金体初学者

临摹瘦金体名贴是最好的途径,通过长期临摹,就会慢慢入门,瘦金体开山立祖的人物是宋徽宗赵佶。

宋徽宗赵佶(1082-1135),宋代第八位皇帝,亡国之君但是位艺术家,与南唐末代君主李后主李煜(937-978,被北宋俘而亡)命运十分相似,徽宗是被金国俘虏客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的。

徽宗诗,书,画三绝。书法别成一体,自称“瘦金书”,后人有称“瘦金体”或“瘦筋体”,传世书画手迹数量不多,主要典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和辽宁博物馆,国外有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院,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等。

通过细读其书画作品,可以认为,徽宗瘦金体笔墨风格总体一致但略有差异。分稚嫩婉約和刚劲强健两类,前者似是他早期风格,后者应是他后期的成熟书风,后期瘦劲尤为鋒利,有形容为“屈铁断金”。

徽宗瘦金体特征:结字至瘦而颇具筋力。运笔直来直往,飘忽快捷,似行如草,流畅劲逸。笔道细瘦峭硬,挺劲犀利,无滞涩现象。起笔收笔转折提顿处痕迹十分夸张强化,撇捺竖弯勾与黄庭坚长画外送极为相似,末端锋利如刀尖。小字突显兰竹之韵。笔划之间呈现游丝,但初期不如后期的明显。他传世名贴很多,略举一些:

1、《秾芳诗帖》,楷书,27.2×265.9cm, 绢本,卷,后期风格,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徽宗《秾芳诗帖》大字楷书,每行二字,共20行。这是赵佶瘦金体的代表之作。清代陈邦彦曾跋赵佶瘦金书《秾芳诗帖》:“此卷以画法作书,脱去笔墨畦径,行间如幽兰丛竹,泠泠作风雨声。”既是对这一诗帖的评赞,也是对“瘦金书”的艺术效果的很好概括。

蜡梅山禽轴

2、《蜡梅山禽轴》,楷书,绢本 ,轴, 后期风格,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一株腊梅枝干略弯而劲挺直往上伸,极富弹性,互相交错而有变化。枝头几点黄梅开放,腊梅枝头上的一对山雀相互依偎均向着左侧画面,将观者视线引向画外。刻画工整细致,富有生活情趣。腊梅枝干以劲细墨笔钩勒,再用水墨渲染;山雀、萱草均用水墨画出。笔墨的细粗、干湿配合协调和谐。左下有画家以瘦金书的题诗一首:“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柔,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

3、《牡丹诗帖》,纸本墨笔,纵34.8厘米,横53.3厘米,后期风格,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牡丹诗帖》是赵佶的诗兼书法作品。诗作品内容主要是赞颂牡丹花。而作为书法作品,全部用赵佶独特的“瘦金体”写成,是难得的精品。该作品华丽富贵,疏密自然,用笔洒脱,线条粗细有致,笔势圆转流畅,书写时以手腕为轴心,少了点刚硬,多了些柔和,充分表现出了瘦金书体的婀娜之美,可能原先配有一幅双色牡丹图,作品参差错落,一气呵成,表现出了作者高度的艺术修养。

4、《欲借风霜二诗帖》,楷书,纸本,早期(传29岁书)作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诗帖,就是展现了宋徽宗“瘦金书”神采的精品之一。帖上的每一个字都细瘦、挺拔,笔划舒展、遒丽。在转折处,都明显可见书家刻意将藏锋、露锋、运转提顿的痕迹保留下来,形成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撇似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而内敛,连笔似飞而乾脆等特点,通幅极具精神。这幅诗帖是由两首七言与五言律诗合并而成,也名为“欲借、风霜”二诗帖。

5、《题欧阳询张翰帖后跋》,楷书,纸本,早期风格,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张翰帖》也称《季鹰帖》,记张翰故事。唐代书法家欧阳询作品。宋徽宗赵佶在赏鉴之余写下的心得。他评此帖:唐太子率更令欧阳询书张翰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智永亦复避锋。鸡林尝遣使求询书,高宗闻而叹曰:“询之书远播四夷。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虚誉也。”并指出欧阳询“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面折庭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

6、《题李白上阳台帖》(拼接),楷书,纸本,早期风格,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上阳台帖》是李白传世的唯一书迹,历来收藏于内府,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题签:“ 唐李太白上陽臺”一行。后纸有宋徽宗赵佶题跋。皆为瘦金书,极其工整秀雅,可见徽宗对李白书迹之膜拜。跋文为:“太白尝作行书 ' 乘兴踏月,西入酒家,可觉人物两望,身在世外 ' 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

7、《闰中秋月诗帖》,楷书,纸本,后期风格,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闰中秋月诗帖》为“瘦金体 ”的典型作品之一,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用笔劲健挺拔又不失妩媚,加之紧密而婀娜的结体,不但衬托出诗句本身的意境,也让人体会到浓艳而优雅的气氛。笔画带过之处,如游丝行空,缠绵飘逸,是“瘦金书”中偏于柔美的风格,在宋徽宗的书法作品中,堪称代表。

8、《夏日诗帖》,楷书,纸本,后期风格,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夏日诗帖》是书于政和年间,经典瘦金名帖代表作,流传九百余年,至今保存完好,现珍藏于故宫博物院。是瘦金小楷的一块玲珑剔透光芒四射的完璧!古人评论瘦金体云:“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而内敛,连笔飞动而干脆”,是对瘦金书特色的高度概括。又有赞云:瘦金书“金镂之妙,细比毫发,殆与神工鬼能,较奇逞并于秋毫间。”对瘦金体书法的高度艺术成就推崇备至。上述特点在此贴中可谓体现的淋漓尽致,毫无遗憾可言。

9、《祥龙石图》,楷书, 绢本,设色 ,后期风格,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赵佶绘画重写生,以精工逼真著称。此卷分左右两部分,右部画宫苑中一珍奇石头“祥龙石”,左部为赵佶以“瘦金书”所写的题记、题诗。 徽宗皇帝以细劲线条勾勒玲珑剔透奇石的轮廓和纹理,并施水墨层层渍染,表现出石的坚硬和湿润的质感,显得一丝不苟。 而作为皇帝的画家之所以对描绘“祥龙石”如此感兴趣,则如题诗所说,是因为“彼美蜿蜒势若龙,挺然为瑞独称雄”。作品具有“瑞应”的象征寓意。

10、《芙蓉锦鸡图》(传)北宋徽宗赵佶绘,楷书,轴,绢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芙蓉锦鸡图》是宋徽宗赵佶所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我国经典传世名画之一。此画作曾是宋以后历代皇帝珍爱的藏品,画上的收藏印有“万历之宝”、“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显示该画的巨大价值。本幅画的右上方宋徽宗赵佶以瘦金体题“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右下书款“宣和殿御制并书”,并书草押书“天下一人”。

11、《瑞鹤图》绢本,卷,楷书,后期风格,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画是宋徽宗赵佶30岁时作品,《瑞鹤图》是公认的宋徽宗存世工笔写实类花鸟画真迹,为存世绝少的宋徽宗“御笔画”。右图左书,设色绘彩云弥漫的天空中现出一座宫殿的屋顶及斗拱,十八只丹顶鹤飞翔于宫殿上空,另有二鹤立于殿脊鸱尾上。画后瘦金书题诗并记,款署“御制御画并书”,并有“天下一人”签押及“御书”印。

12、《五色鹦鹉图》绢本,卷,楷书,后期风格,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此《五色鹦鹉图》卷传为宋徽宗赵佶所作。据卷上徽宗御题,知此画起因于徽宗在御花园内见一只来自于南方岭表的异种鹦鹉,于风和日丽的春光中,飞鸣于御园杏枝间,其姿其态,煞是悦人眼目,遂御笔彩绘,又复作诗并序,观其题上。

图中所绘折枝杏花两枝,一只五色鹦鹉侧身栖于盛开的杏花枝头,画中鹦鹉,嘴厚眼圆颈粗、羽翼齐整、足脚有力,站立于花枝上,显得心满意足,无忧无虑。图中花瓣先勾后染,白中透出稍许粉红;鹦鹉红色部分著色虽富丽,给人的感觉却是艳而不俗,色彩沉着。

13、《千字文》,是宋徽宗赵佶赐给童贯的,用小楷书写,体现了“瘦金体”的最高艺术成就。

2. 瘦金体初学者用多少号笔

什么什么尺寸的毛笔适合写瘦金体,我们知道毛笔是让我们用来写字的,和写什么字体无关,毛笔分的是狼毫羊毫和兼毫几种,还分小楷中楷和大楷还有斗笔,一般初学者我们选择用狼毫和兼毫的小楷来写毛笔字,以后有了深厚的功底,羊毫一样也能写好各种字体。

3. 瘦金体初学者怎么练

能。

瘦金体是瘦金体是楷体。只不过与其他晋唐楷书写法有较大差别,但这是风格差别,不是书体差别。

瘦金体来源于褚遂良的楷书,并非宋徽宗的凭空开创。稍微了解一点书法史,会发现瘦金体形成的核心有三个人:诸遂良→薛稷→宋徽宗。

瘦金体对控笔能力要求高,初学者上手会写出大量偏锋,而且容易产生习气。

但是新手对笔尖方向、笔尖弹性、入纸角度缺乏积累。

4. 瘦金体初学者教程

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所创的一种字体。线条瘦硬,锋芒毕露,是书法史上极具个性的一种书体。

赵佶书法功力深厚,瘦金本为瘦筋,不用筋用金,也许是出于对这位皇帝的尊重。筋是瘦金体的魂魄。

筋,造就瘦金体。学习瘦金体就要从源本学,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筋在楷书中,在唐四大家之一的褚遂良的楷书中,瘦金体就是从他这里生根发芽的。

学有规矩,出有准则。所以学习瘦金体,从楷书学起为好,这样容易入门。

5. 瘦金体初学者写大字还是小字

一般不建议写瘦金体,因为这个书体太个性,而且虽然他是好字,但是写好了也写不出来,特别是初学者,从大字阴符经入手比较好,此帖二王笔法,带有行书笔意的楷书,又是墨迹,可以看清行笔,上可写行草,下可写楷,灵活,对锤炼笔法,对毛笔的弹性感觉非常好,毛笔首先要解决用笔问题,不会用笔,其他都是照葫芦画瓢,乱画,没有用,耽误时间,学习书法一定要正道,否则南辕北辙,浪费时间。

6. 瘦金体初学者用什么毛笔

瘦金体能用钢笔写。比毛笔写更易掌握,写出的味道和毛笔是一模一样。首先分析字型,把主要特征和规律找出来,通过运笔的转折提按来实现瘦金体的效果,通过硬笔联练习对毛笔书写瘦金体有直接的帮助。字体设计风格根据文字字体的特性和使用类型,文字的设计风格大约可以分为下列几种:

1,秀丽柔美。字体优美清新,线条流畅,给人以华丽柔美之感,此种类型的字体。

2,稳重挺拔。字体造型规整,富于力度,给人以简洁爽朗的现代感,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3,活泼有趣。字体造型生动活泼,有鲜明的节奏韵律感,色彩丰富明快,给人以生机盎然的感受。

4,苍劲古朴。字体朴素无华,饱含古时之风韵,能带给人们一种怀旧感觉。

7. 瘦金体初学者用什么纸

王羲之《兰亭集序》、王珣《伯远帖》、欧阳询《张翰思鲈帖》、颜真卿《祭侄文稿》、柳公权《蒙诏帖》、杨凝式《韭花帖》、李建中《土母帖》、苏轼《黄州寒食诗帖》、黄庭坚《松风阁诗帖》、米芾《蜀素帖》等这些书法帖,选字帖选最好的,起点要高,这样练下去将来才有所成就。 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

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 《祭侄文稿》 行草墨迹,颜真卿书。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共230字。此帖本是颜真卿为自己的侄子写的一篇祭文草稿,他的侄子季明为叛军安禄山所残杀。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元代张敬晏题跋云:“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 “天下第二行书”。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天下第三大行书 《黄州寒食诗帖》 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释文: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天下第四行书——《伯远帖》

王洵,(350 - 401) 字元琳,小字法护。临沂( 今山东临沂县 )人。官至尚书令。他是“书圣”王羲之的族侄,出生在一个精 于书法,几代不衰的名门望族。其父王恰,其祖父王 导均善书,所以史称“三代以能书称,家范世学,洵 之草圣,亦有传焉”。其草书《伯远帖》,一直被后代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是因为它是十 分难得的东晋名人书法真迹。 伯远帖 东晋王洵真迹。历来为后世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 视为瑰宝。《伯远帖》是王给亲友的一通书函。它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 佼者。被列为“三希”之三。它的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 真有点“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 林曲洞”的晋人韵味。 天下第五行书——杨凝式《韭花帖》 《韭花帖》杨凝式书,行书,墨迹麻纸本,高26厘米,宽28厘米,共7行,63字。《韭花帖》是一封信札,内容是叙述午睡醒来,腹中甚饥之时,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 《韭花帖》宽疏、散朗的布白该是其最先夺人眼目的特征。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留有大片的空白,这在行书作品中,可谓奇特之极。然其字间含蓄的顾盼,又气脉贯通。平中寓奇的结体则是《韭花帖》最为突出,也最令人叫绝之处。它把紧密与散落这一对矛盾统一于一体,却没有丝毫的牵强,反而给人以自然天成的感觉,奇趣盎然。通篇形态宛若一个闲雅奇士,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雅逸风流,沉静自若。散落的布白与平中寓奇的结体,相得益彰,使得作者萧散闲适的心境跃然纸上。无论是从书法本身,还是文字内容,你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这种散淡的心境。 天下第六行书——柳公权《蒙诏帖》 柳公权(公元778~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中书舍人,书法初学王羲之,后学颜真卿,取精用宏,加以遒劲丰润,自成一家,米芾曾评其书:“公权如深山道士,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相传穆宗皇帝曾问他笔法,他回答说:“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弄得皇帝立即“改容,悟其以笔谏也。”他所写的碑版极多,以致当时公卿大臣家的碑志,如果求不到他的字,就会被人们骂为不孝子孙,但行书流传极少,因此,就越发显示《蒙诏帖》的弥足珍贵了。 此帖气势磅礴,痛快酣畅,浑莽淋漓,意象恢宏,极具虎啸龙吟、吞吐大荒的气派,其结体不像柳体楷书那样取纵势,而是因形而变,依势而化,或长或短,或大或小;也不像柳体楷书那样取正势,而是欹侧多姿,险绝有致,不拘常规,放浪形骸,极少唐朝森严法度的束缚。其用笔也不像柳体楷书那样铁骨铮铮,耿介特立,而是有刚有柔,有骨有肉,或方或圆,或露或藏,粗不臃肿,细不纤软,线条以中锋为主,饱满圆厚,笔墨控制得恰如其分。诚如周必大说:“沉着痛快,而气象雍容,欧虞褚薛,不足道焉。”其章法大小肥瘦,参差错落,虚实疏密,相映成趣,前后照应,一气贯注,擒纵收放,随势幻化,“枯润纤浓,掩映相发,非复世能仿佛。” 天下第七行书——欧阳询《张翰思鲈帖》 亦称《季鹰帖》,欧阳询书。行楷书,无款。纸本,纵25.2厘米,横33厘米。   后纸有瘦金体书跋:“唐太子率更令欧阳询书张翰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智永亦复避锋。鸡林尝遣使求询书,高宗闻而叹曰:'询之书远播四夷。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虚誉也。'”此帖的风格与欧阳询的楷书风格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是以险取胜。字的重心压在左侧,而以千钧之势出一奇笔压向右侧,使每个字的结体形成一种逆反之势,然后再向右用力使之化险为夷,真可谓“险中求稳,别有乐趣”。清乾隆帝评论道:“妙于取势,绰有余妍。”是很有眼力的。此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天下第八行书——米芾《蜀素帖》 《蜀素帖》是米芾三十八岁时(1088年),在蜀素上所书的各体诗八首。“ 蜀素”是四川造的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此卷相传为邵氏 所藏,欲请名家留下墨宝,以遗子孙,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而米南 宫见了却“当仁不让”,一挥到底,写得随意自如,清劲飞动,真似如鱼 得水一般。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 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米芾用笔如画竹,喜“八面出 锋”。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 刷字”的独特风格。结字也俯仰斜正,变化极大,并以欹侧为主,表现了 动态的美感。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 之,当为生平合作”。 天下第九行书——黄庭坚《松风阁诗帖》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32.8厘米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松风阁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灵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称樊山,是当年孙权讲武修文、宴饮祭天的地方。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听松涛而成韵。“松风阁诗”,歌咏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并表达对朋友的怀念。黄庭坚一生创作了数以千百的行书精品,其中最负盛名者当推《松风阁诗帖》。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 《松风阁诗》的结体、用笔、章法都很奇特,其结体有两个特点: 一是内紧外放,紧处亦见奇肆,放处倍添神采,其规律是主笔尽量向外辐射,横画向左,竖画向下,撇捺则左右纵横开张,一紧束的中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形式虽取法于《瘗鹤铭》,但此帖中宫较《瘗鹤铭》更紧,四围也更放,显示了他入古出新的奇才。 二是欹侧多姿。其字如风枝雨叶,偃蹇横斜;又如谢家子弟,不冠不履。欹侧本是王羲之行书的特点,黄庭坚则把这个特点进一步予以夸张,横画斜度更大,竖画虬曲不正,撇捺向外伸展的幅度更大,没有深厚的功底和精湛的技法,是绝对不敢如此弄险的。《松风阁诗》的用笔亦十分精到。纵观全篇点画,浑厚劲挺,擒纵得体,浓纤刚柔,尽如人意,长笔遒逸,短画紧洁,抑扬顿挫,提按分明,虽然如游龙舞凤,处处飞动,却也笔笔着实,没有丝毫的懈怠和软滑。《松风阁诗》的章法奇诡跌宕,扣人心弦,字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收或放,或藏或露,疏密相间,穿插争让,出没奔轶,超逸绝尘。故康有为说:“宋人书以山谷为最,变化无端,深得《兰亭》三昧,至于神韵绝俗,出于《鹤铭》而加新理。” 松风阁,是西山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天下第十行书——李建中《土母帖》 《土母帖》,行书,纸本,纵三一·二厘米,横四四·四厘米。凡十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一百零四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点击浏览大图) 释 文 :   所示要土母,今得一小笼子,封全咨送,不知可用否?是新安缺门所出者,复未知何所用,望批示。春冬衣历头,贤郎未检到,其宅地基,尹家者,根本未分明,难商量耳。见别访寻稳便者,若有成见宅子又如何?细希示及咨。孙号西行少车,今有旧车,如到彼不用,可货却也。   此帖原为建中《六帖卷》之一帖,首行下角“子”、“封”两字之间有“畏”字编号,原为明代项元汴(字子京,号墨林)所藏。据《大观录》所载,六帖为《土母帖》、《同年帖》、《贵宅帖》、《屯田帖》、《左右帖》和《斋古帖》。   建中一生经历了五代、宋几个时期,在书法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唐诗文体凡屡变,晚季虽不逮,但书历三百年,犹有贞观、永徽以来的风骨气韵。建中虽在宋初,其书法去唐未远,犹有唐代余风,达到从五代至宋过渡时期的高峰。宋初书坛已显殃复归晋人的风气,始肇于五代书家杨凝式和对宋初书法有影响的李建中。杨李二人书法均已有追踪晋人、融合晋唐书风为一体的迹象。其后经蔡襄以已意融晋、唐人书为一炉,不拘一法而法自在,达到“以意驭法”境界。宋书至苏轼、黄庭坚始一大变,承唐继晋,上接五代,有宋一代尚意书风才真正成熟。

8. 瘦金体初学者临摹

初期可以用一下凹槽字帖,这个也属于描帖,时间不宜太长。

最后还是要靠临帖。尤其是瘦金体,笔法非常重要。凹槽字帖练不了笔法。

9. 瘦金体初学者买什么字帖

      瘦金体笔画瘦硬,写瘦金体宜用较硬的笔,建议用狼毫或紫毫。

      一、瘦金体笔画瘦硬,写瘦金体宜用较硬的笔,建议用狼毫或紫毫。首选长峰狼毫勾线笔。因为宋徽宗赵佶写瘦金体时用的就是长峰狼毫。      据中国第一瘦金书的继承人邱金生考据说,宋徽宗常用长锋狼毫勾线笔,本是平时用来作画的。这种笔锋长是直径的7—10倍。写这种字还真得用这么尖细的笔,这样才能把瘦金体纤细秀丽,骨肉挺拔的风采表现出来。      二、选用毛笔的方法    笔有“四德”,即尖、齐、圆、健。四德指的是笔本身的功能,选笔时也要顾及临摹的碑帖。要判断所使用的是那一种笔,直接看字帖的字迹是最好的方法:风格健劲的,选用健毫;姿媚丰腴的,选用柔毫;刚柔难分的,则选用兼毫。笔的特性亦影响写出来的书法,如此才能臻乎书法之妙境。

上一篇:edg厂长经验符文(edg厂长经典比赛)

下一篇:fafer妖姬符文(lol妖姬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