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题目通关(关于敦煌莫高窟的题目)
1. 关于敦煌莫高窟的题目
课文共5个自然段,分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及其概貌;第二段(第2—4自然段)介绍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第三段(第5自然段)写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文章结构清晰,叙述具体,表达有序,生动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藏有数万件珍贵文物的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示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2. 敦煌莫高窟重点内容
为了让莫高窟这颗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重放光彩,75年来,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文物工作者坚持不懈奋斗,敦煌研究院在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事业中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我国文化遗产行业科学保护、精心管理的典范。在几代敦煌莫高窟文物工作者身上凝练形成了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莫高精神”,其核心内涵就是“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莫高精神”,是敦煌研究院七十五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动力,是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强大精神力量。
3. 敦煌莫高窟论述题
敦煌莫高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敦煌学已成为世界性的研究领域,敦煌艺术库中最引人注目,保存文物最丰富的是第17窟,他也被称为敦煌藏经洞,因为在该窟发现了约5万卷经卷得名。藏经洞是何时封闭的?为什么会拥有如此之多的佛教典籍经卷?由于至今没有发现直接而可靠的记载。上述问题就成了一桩中外学者始终关注,至今尚无定论的历史悬案。
近几十年来,中外学者穷其功力,搜寻探讨,仍然是众说纷纭。
关于藏经洞封闭原因主要有三种意见。
一是避难说。
认为此洞藏入大批经卷,是佛教徒为躲避战乱而采取的保护措施,可称作避难说;
二是废弃说
有人根据藏经洞内有相当数量的错抄之废卷,大多是残卷断篇,并没有发现整部大藏和装帧精致的经卷,认为“避难说”讲不通,而可能是当时敦煌、众僧所废弃的,这一说可称为废弃说。
三是书库改造说
近年来日本学者藤晃提出了“书库改造说”,认为大约在公元1000年左右,折叶式刊本经卷,已从中原传到敦煌,因此,必须改变藏书室的位置,就将使用不便的卷轴式佛经及一些杂物封入石窟。这说实上是废弃说的翻版。
三说中,赞同最多的是“避难说”。但持‘避难说”者对藏经洞封闭时间分支很大,至少有六种说法。
藏经洞封闭时间问题。
最早论述藏经涧封闭时间及原因的是法国人希伯和,他根据卷本所题年号,最后者为宋初至道年间(995~997),且全洞卷本,没有一卷上有西夏文字。判断洞之封闭,当在西夏侵占这地区之前,即1035年之前。这观点得到不少中外学者赞同,一度几乎成为定论。但近十多年米,这一问题有了新的进展。
一些学者认为藏经洞封闭与其说是因西夏入侵不如说是由于伊斯兰教东传更接近史料。
11世纪初,信奉伊斯兰教的哈拉汗王朝侵入西域,并准备继续东进,宋绍圣年间(1094~1098年),他们曾向宋朝要求出兵进攻西夏,得到赞许。主张这一看法的人提出了一个重要依据,藏经洞内有呼吸静功妙诀的抄本,上书写有养身神仙粥食物药疗方,其中有山药一名。据宋人著作记载,山药原名薯蓣,因唐代宋名豫,为避讳改称薯药;又因宋英宗讳曙,再改为山药。所以宋英宗之后医艿方书薯蓣都写成山药。
宋英宗登基在1064年之后,既然有山药名称的遗卷在藏经洞出土,那藏经洞封闭时间当在宋英宗之后,是顺理成章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哈拉汗王朝所到之处,大量平毁佛教筑,可以想见,当哈拉汗王朝东进消息传到敦煌,必须引起敦煌上至官府下至百姓,特别是佛教徒们的极大恐慌,这一带的统治者们便采取了封闭藏经洞的保护措施。
总结:还有一些学者主张封时间可能更早或更迟一些,对原因也各持一端,有的认为据现有史料判定封闭原因还为时过早。有的学者还认为藏经洞封闭时间可能迟至元初或元明之际,这种说法主观臆测成分太多,脱离了藏经洞资料的实际,也无史料依据,所以附和者极少
4. 敦煌莫高窟体现了什么
敦煌莫高窟位于敦煌25公里处,又叫千佛洞,它背靠鸣沙山,面对三危山,两山中间有一条名叫大泉河和河床,莫高窟就开凿在这个河床的西边,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目前有735个洞窟,保存完整的是492个洞窟,是中国佛教殿堂、世界文化遗产。迄今为止已经有一千六百多年了。
5. 敦煌莫高窟的主要内容
甘肃敦煌莫高窟,1987.12 文化遗产。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南北长约1600米。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本世纪初又发现了藏经洞(莫高窟第17洞),洞内藏有从4-10世纪的写经、文书和文物五、六万件。引起国内外学者极大的注意, 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学。敦煌莫高窟莫高窟(Dunhuang Caves)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6. 敦煌莫高窟题材主要有
不包括“孔孟讲学”。
敦煌壁画描绘了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寄托良愿,安抚心灵。敦煌壁画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风格,源于生活,美赏生活;源于艺术,集成艺术;源于世界,分享世界。
敦煌壁画中有神灵形象(佛、菩萨等)和俗人形象(供作人和故事画中的人物)之分。这两类形象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各具不同性质。
7. 敦煌莫高窟试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 kuǎn dài jìng zhòng ài dài duàn yá jué bì ( ) ( ) ( ) ( ) dān wù hǎi jiāng fèng xì cuò shǒu bù jí ( ) ( ) ( ) ( ) 二、按要求完成练习,一定要细心审题。(10分) 1、“仰”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大写字母( ),音节是( ),字典中的解释有:(1)脸向上;(2)敬慕;(3)依靠、依赖。“信仰”中的“仰”应选( ),“仰仗”中的“仰”应选( )。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从中选择两个各写一句话。(6分) ( )声( )色 名( )其实 奔( )不( ) 不( )为奇 ( )喜若( ) 奋笔( )书 ( )火纯( ) 半途而(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滴水穿石”的近义词:(2分)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三、读句子,解释带点词语的意思。(5分) 1、这是一座建于明代,规模宏大的岭南著名古刹。 ( ) 2、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来依草附木,冒称武师。( ) 3、谈迁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 ( ) 4、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 ) 四、按要求完成练习,审题要认真。(7分) 1、烟台的海真美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句子补充完整) 2、高尔基认为“给”的时候是付出,是帮助,快乐着别人,也快乐着自己。高尔基认为“给”比“拿”幸福。(用关联词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南京是江苏省的省会之一。(修改病句) 4、小溪快速地流淌着。(改成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一句你积累的谚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一句你收集的歇后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中国的姓氏中,有许多复姓。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几个,越多越好。(0.5×4=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结合课文内容填空。(17分) 1、《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这部小说成功塑造了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的形象,如宋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其它三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在本册课文中,我们认识了许多人物,其中你最敬佩谁?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学了本册课文后,你最想去哪里游玩?给我们简要介绍一下那儿景点的特色。(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好几首诗词,你最喜欢哪一首?请把它写下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学期我们还学习了好几则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成语故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寓言故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给你启发最大的是_________,从中你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此以外,你还读过哪些成语或寓言故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六、考考你,一定要多想想。(10分) 春联是人们对春天最美好的祝福。你一定看过许多的春联,现在就要考考你。 1、春联分为上联和下联,请你用线把相对应的上联与下联连起来。 此即牧童遥指处 学海无涯苦作舟 但愿世间人俱健 理人间万缕青丝 一人巧作千人食 何必再问杏花村 书山有路勤为径 五味调和百味香 操世上头等大事 不惜架上药生尘 2、请为书房选一副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为理发店选一副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为酒店选一副对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剩下的两副对联,你觉得一副应送给__________________,另一副应贴在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6分) 市长的柱子 乌克兰的基辅市市政厅是一座距今已有100年的古老建筑。1918年,十月革命胜利后组建的新政府对它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缮,负责修缮的施工队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大厅中心的支柱和屋顶之间有1厘米的间隙。这是怎么回事呢?是支柱下沉了还是屋顶变形了?市长波尔金接到报告,立刻派人去把当年负责设计和建造这座大厦的工程师奥罗斯基找来,问他发生了什么事。 奥罗斯基说:“市长先生,什么事情也没发生,当年建成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市长奇怪了:“建成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支柱没有顶到屋顶,那不是毫无用处吗?”“是的,市长先生,毫无用处。”市长越发地奇怪了:“既然毫无用处,你为什么还要这样设计?难道你觉得大厅里多一根柱子好看吗?你不嫌它碍事吗?” 奥罗斯基说:“是的,它很不好看,也很碍事,就是画蛇添足。我的设计里本来没有这根柱子,是后来按照柯蒙市长的要求加进去的,因为他认为没有这根柱子,大厦会不安全。如果我不按照他的要求去做,他将不会采用我的设计,不让我来负责建造这座大厦。” 原来是这么回事!波尔金一下子就明白了奥罗斯基的用意,他在屋顶和支柱之间留了1厘米间隙,是为了日后用它来证明自己原来的设计并没有错。奥罗斯基对这位新市长说:“现在柯蒙早就下台了,我们可以把那根毫无用处的柱子拆掉了。”波尔金沉思良久,却说:“不,留着它,还有用处,让以后的市长和所有市政府的官员都能看到它。” 后来,那根奇怪的柱子被保留下来了,人们称它为:柯蒙市长的柱子。 1、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4分) 修缮( ) 良久( ) 越发( ) 画蛇添足( ) 3、“支柱没有顶到屋顶,那不是毫无用处吗?”请把这句话改为陈述句。(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柯蒙市长的柱子”可以看出柯蒙市长是个怎样的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设计师奥罗斯基是个怎样的一个人?要用关于他行为的例子来说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波尔金市长知道这是根毫无用处的柱子,为什么不拆掉,而把它保留下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为何不用“柯蒙市长的柱子”做题目,而用“市长的柱子”?你体会到了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作文。(25分) 要求:冬天的雪,晶莹纯洁,给人无限的遐想。你就是一片飞舞的雪花,在天空中或在大地上,你会有什么样的经历?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篇童话。注意写清故事的经过。题目自拟。 国标本苏教版第九册课文内容复习 一、《师恩难忘》1、课文通过写 ,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课文中的田老师是一位 的老师。 2、学了这篇课文,我想用这句诗来赞美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陶校长的演讲》1、如果我们每天都这样地问问自己,这样地激励和鞭策自己,我们就一定能在( )、( )、( )、( )各方面有长足的进步。 2、请你写一句陶行知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两首:1、牧童骑黄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忽然闭口立。这首诗是____代诗人________写的。2、《寻隐者不遇》是____代诗人_______写的。诗的后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1 课题的含义是 。 2 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 3、祖国_______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们一片_________。去吧,去呼吸山水间________,去吧,去打开大自然________________。 A, 这段话即是文章的开头,也是文章的________,让人们感受到________的美好、神奇,召唤着人们去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B,这段话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为什么?你喜欢这绿色的课本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绿色象征着生命,象征着活力,所以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我喜欢这样的课本,因为大自然中隐藏着许多奥秘,能给我们带来欢乐和收获。 ) 五《装满昆虫的衣袋》 1、课文记叙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_________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从小就应当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 2、读了《装满昆虫的衣袋》你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变色龙》 1、变色龙,学名_________,因为它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求得自身的安全,所以俗称变色龙。 2、本文通过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展示了变色龙的特点,从而提醒人们应当________________。 3、请你用一段话简要的介绍一下变色龙。 4、写出几条带有动物的成语。 七、《金蝉脱壳》:未出壳的蝉尾使劲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_____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蝉尾就出来。整个动作配合得________________。 八、《成语故事三则》1 《成语故事三则》分别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三个成语的意思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推敲》1、_________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____”字更恰当些。 2、你认为用“推”,还是用“敲”好?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 《嫦娥奔月》1本文是一篇 。描写了三个个性色彩很浓的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嫦娥, 的后羿, 的逢蒙。 2、分别用一两句话介绍一下人物: 嫦娥: 后羿: 逢蒙: 3、我国有许多的传统节日,请你把它们连起来。 正月初一 元宵节 正月十五 重阳节 五月初五 端午节 八月十五 中秋节 九月初九 新春佳节 我还知道这些节日: 4、写出两句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 。 , 。 十一、《读书莫放“拦路虎”》 “拦路虎”指的是(),在文中指的是()。请你说说如何扫除读书时遇到的“拦路虎”? 十二、《伊索寓言》 1、本学期我们学习的三篇《伊索寓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三篇寓言故事分别告诉我们: 十三、《在大海中永生》 1、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呜咽”可以换成词语 、 、 ,意思不变。 2、“鲜花伴着骨灰”中的“伴”能换成“拌”吗?说说你的理由。 十四、《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1、高尔基是一位 ,他的作品有《 》、《 》、《 》等。 2、课文通过叙述高尔基和他的十岁儿子之间发生的“ ”以及“ ”的两件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 ,以及高尔基 拳拳爱心。 3、“‘给’,永远比‘拿’愉快……”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十五、《艾滋病小斗士》 1、文中的“小斗士”指的是________,他的死,引起了世界上许多人的关注,这其中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称他为“艾滋病小斗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六、 《鼎湖山听泉》 文中描写入夜后泉声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 十七、《黄果树瀑布》1、你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瀑布___、___。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瀑布____、____、____、___。2、课文按照_____的顺序,依次写了___、____、____。本文是游记,你还知道哪些文章是游记?写出两篇______、____。 3、阅读课文片断回答问题: 黄果树瀑布虽不如庐山瀑布那样长,但远比它宽提多,所以显得气势飞凡,雄伟壮观。瀑布从岩壁上直泻下来,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坐在下面仿佛置身在一个圆形的乐池里。四周乐声齐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 (1),课文第一句运用了__修辞手法来写的,你还知道哪些写瀑布的诗写下两句: (2),用“__”画出作者感受的句子。用“~~~~”引起感受原因的句子。 (3),从这一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八、《莫高窟》1 文中介绍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2 文中介绍“飞天”形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九、《天火之谜》美国科学家_________经过长期观察,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_________,后来通过________实验揭开了雷电的秘密。他还发明了________________。 二十、《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1、“厄运”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在本文中“厄运”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谈迁是怎么面对这一“厄运”的?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常多小学试卷,字数限制,只能复制这么多了:
8. 关于敦煌莫高窟的题目和答案
第323窟是一个初唐洞窟,分前后两室,前室为平顶,南北壁上各凿一盝型顶的小窟,南侧为324窟,北侧为325窟。前室及甬道的表层壁画均为西夏时重绘。后室(主室)平面方形,覆斗形顶,西壁开一龛。窟顶藻井画团花井心,四披各画千佛22列。正壁(西壁)平顶方形龛中的塑像为清代重塑,共五身,正中为一倚坐像,南北两侧塑弟子和菩萨各一身,皆立于莲花座上。窟中龛顶、窟顶及其他三壁上的壁画多为初唐原作,南北两壁画佛教史迹画、东壁窟门南北两侧画戒律画。
南壁西侧 石佛浮江
此窟没有具体的建窟年代,学者推论建于初唐。因为南壁“西晋石佛浮江故事”的榜题中有“迎送向通玄寺供养,迄至于今。”而武则天曾于689年遣使送珊瑚镜一面、钵一付供养此寺,并改寺名为重云寺,744年改名开元寺。于是推测323窟建于689年改名之前。
最新研究表明,此窟与道宣(596—667年)创立的“律宗”有关。道宣是初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僧人,他的作品中有一大部分是关于律学的,如《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等,另一大部分是属于佛教史传类和记述历史上的各种感应事迹。他创立的“律宗”,以大乘解释《四分律》,并对传、受戒法作出了各种规定,以后研究律藏的佛教徒都要以他的解释和规定为依据。敦煌遗书中也有多种律宗文献,说明河西一带肯定有他的跟随者。考虑到这种种历史条件,不难设想他在河西的追随者会根据道宣的学说和教导在敦煌石窟中发挥本派学说。因此,有学者推测此窟是由道宣派的“律宗”僧侣设计和建造的,它的绘画内容不但表现了道宣对僧统、感应及瑞像的重视(南北壁),而且表现了对戒律的强调(东壁)。
中国佛教史迹画之张骞拜别汉武帝-北壁中国佛教史迹画之张骞拜别汉武帝-北壁
张骞出使西域图位于北壁西侧,共由4组画面组成,呈“凹”字型排列,每个画面有清晰的榜题,表现汉武帝获得匈奴祭天金人和张骞出使西域的情景。1、在画面的右上角有一殿堂,内有两个站立的佛像,殿堂正面额匾上有“甘泉宫”三字,下方画帝王、臣属持香炉或笏拜谒。2、皇帝骑在马上,左右臣属八人,一人手持曲柄华盖。张骞持笏跪拜辞别,后有从者持节牵马。3、张骞行进在途中。4、远处有一城廓,二和尚立于门外,城内有佛塔。
史书记载,张骞于公元前138年(西汉建元二年)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今新疆、中亚),目的是联络中亚国家大月氏(今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共同对付威胁汉朝的匈奴。张骞在长安辞别汉武帝,向西出发,越过葱岭,经过位于今天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南部的大宛、康居,最后来到位于哈萨克斯坦西部的阿姆河上游的大月氏和大夏国(今塔吉克斯坦),前后13年,期间被匈奴扣押了11年。回国后7年,于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派他和副使出使乌孙国(今天的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和中国新疆北部),后他们再去大宛、康居,大夏和安息(今伊朗)等国家访问。
这幅张骞出使西域图,所画的应是张骞第二次出使。虽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都没有达到他本来的目的,但他到了当时的西域诸国,了解了西域诸国的风土人情和地理状况,并把西域的物产带回了汉朝,同时也把汉朝的先进文化和丝绸介绍到了西域诸国,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敦煌在丝绸之路上不仅仅是咽喉要道,同时也发挥着丝路贸易集散地的作用。
张骞出使西域为开辟丝绸之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实际上与金人并无关系,时间上也大有出入;这是涉及佛教何时传入的问题,显然这是佛教徒根据史实加工造作出来的故事。与佛教徒在唐初的地位可能有直接的关系。在初唐道居佛先的情况下,佛道之争是不会停止的。佛教徒力图把佛教传入汉地的时间提前,以此与道教化胡说想抗衡。这幅张骞使西域问金人名号壁画的出现,就是这种斗争的反映。
佛陀洗衣池和晒衣石圣迹位于北壁,这是印度另一个较早传入中国的故事,《法显记》、《洛阳伽蓝记》和《大唐西域记》都有佛陀晒衣的记载:龙王不喜欢释迦传扬佛教,大兴风雨,佛的袈裟里外尽湿。佛陀以法力停止大雨,在石上清洗和晒干袈裟,于是石上留下袈裟的衣纹。虽时间久远,但衣纹痕迹仍新,后人在佛陀坐处及晒衣的地方修建了佛塔纪念。
画面:1、释迦牟尼右手提袈裟立于水边。2、有天女从天空飘飘而降,准备替佛陀清洗袈裟。3、方石旁边有一个不信佛教的外道婆罗门,赤裸上身,光着脚,跳踩和弄污方石。4、石上有乌云,云中雷神正鸣雷。5、方石的右下角再画婆罗门被雷电击毙。6、方石的另一侧有两位天女正在洗石。
佛图澄故事位于北壁,佛图澄是晋、十六国时期的名僧,他在佛教发展中的贡献有四个方面:一、考校佛教戒律。二、培养大批弟子,有些成为一代大德,对佛教的传播影响很大。三、广建寺院,把佛教推向中国各地,更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使中国佛教发展进入新阶段。四、受统治者的礼遇,牢固树立佛教的地位。
在这里故事以上、中、下三组画面表现佛图澄的神异故事,上画佛图澄立于七层塔前,合十向人们解说塔檐的风铃声音有异,指出这是不祥的凶兆,他预言石虎和石韬将要火并。中间画一帝王,上有华盖,坐在胡床上与臣属观看僧人施法,这个场面是佛图澄为石虎说法时,幽州四城门起火,佛图澄使出神力用酒灭火的情形。左下画一僧人赤裸上身,坐在水池边,正在洗肠的情景,据《高僧传》卷9“佛图澄传”记载,澄左乳傍有一孔,有时肠从中出,或以絮塞孔。夜欲读书,辄拔絮,则一室洞明。又斋日辄至水边,引肠洗之,还复内中。”
阿育王拜外道尼乾子塔位于北壁。阿育王,又称无忧王,是公元三世纪中印度摩揭陀国国王。阿育王弑兄篡位,诛杀朝臣,大兴牢狱,残害无辜。后来皈依佛法,觉悟前非。继而大修佛塔,竖立石柱,将有关佛法的诰文刻于石柱之上,在首府华氏城举行第三次佛典结集大会,编辑佛陀经典。更以国王之尊,亲自礼拜佛陀圣迹和塔庙,又派僧人四处弘教,把原来仅限于印度部分地区的佛教,传遍全印度及以外的地方。中国佛教文献中更说阿育王派十八人来华弘教。阿育王在佛教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是空前绝后的,尤其是造佛塔之多(八万四千塔),尽管其中难免有夸张的色彩,但他大造佛塔则是事实。
画面画一帝王率臣属礼拜六塔,下跪者是阿育王,由于该塔是外道之塔,受不起信佛教的阿育王一拜。
康僧会故事位于北壁。康僧会是三国时代(220—265年)的高僧,他主要在江南弘扬佛教,在佛教南传的历史上有重要的意义。三国时代江南佛教尚未普及,康僧会遂于241年(吴赤乌四年)自洛阳到吴国都城建业(今南京),由于他容貌和服装奇特,得到吴大帝孙权的接见。康僧会向孙权宣说佛教的法力无边,并请以二十一日为期,将舍利子上献。上献之时,舍利子发出五色之光,朝贤集观,更有人用铁锤击打,而舍利子丝毫无损。孙权钦佩不已,为康僧会造建初寺,时人称为江南第一所佛寺,为佛教在江南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264年(吴元兴元年),孙皓执政,欲灭佛法和拆毁建初寺。后来,孙皓染病,百治不愈,于是延请康僧会入宫,治而得愈。其后康僧会为孙皓解说因果,并为他受五戒,就是不杀、不偷、不淫、不酒、不妄语,孙皓因此不再排斥佛教,此后佛教在江南传播更广泛,地位更为坚实。
北壁东侧用四组画面表现康僧会的故事:1、画康僧会坐鼓帆小舟,顺风而行下江南来到东吴。2、最下面画一帝王向僧人跪拜合十,表示孙皓下跪迎接穿袈裟的康僧会。3、中间画一大帐,帐内莲座上舍利放光芒,帐外帝王与僧人作谈论状。表示吴人本不信佛教,吴王孙权召康僧会问佛有何灵验,康僧会遂以神力获舍利,光明四射,吴王乃信,立建初寺。4、画一寺院,院外僧人观看并有人运送木料,当为建初寺修造的情景。
西晋石佛浮江故事位于南壁西侧。在《高僧传》里有对此故事的记载:313年(西晋建兴元年),在吴凇江沪渎口,渔夫遥见两石佛漂游水上,以为是海神,延请巫祝迎接,弄得风涛骤盛,渔夫骇怕而返。当地道教徒以为此乃张天师之像,再设醮坛迎接,风浪不减。后来吴县佛教徒朱膺斋戒沐浴后和东林寺僧人及佛教徒数人到沪渎口,向石佛稽首唱赞歌,风浪遂静。两个石佛浮江而至,佛像背后各有铭志,一名“维卫”,一名“迦叶”。朱膺等人立即以船接迎,小舟远载两石佛像入通玄寺。
南壁西端开始:1、画二佛立于水面上,僧俗数人在岸上作礼拜状。2、下面画道士扬幡设醮迎接。3、以东画吴县人朱膺和东林寺僧人雇船载石佛去通玄寺,江岸僧俗妇孺纷纷往迎、跪拜。其中还描绘一家祖孙三代人前往江边观看迎佛的情景,富有民间生活气息。
东晋扬都金像出渚故事位于南壁。东晋咸和年间,丹阳的地方官高悝于张侯桥下得一金像,上面的梵文铭文说此像为阿育王第四女所造(或阿育王为其四女所造)。悝载像至长干巷口,拉车的牛拒绝前行,因此就在当地造了长干寺。一年后,一个渔民发现一金像莲花座,随后一个采珠人又在海底发现了金像的背光。均与长干寺金像吻合。
这些情节都在壁画中详细地表现出来。图中上部左、中、右分别画光芒四射的佛像、莲座、佛光,表现得金像、得趺座、得佛光。位于得趺座的场面之下,莲座下方一叶小舟,扬帆海上,舟中有比丘和船工数人,就近迎接佛像。画面上的平远山水表现相当出色,几只船近大远小,大海和远山富有空间感,显得十分辽阔。运用焦点透视技法取得良好效果,表明初唐山水画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图中迎佛的大船画面已被华尔纳劫走,现仅存两名纤夫和迎佛的僧俗人众。虽有残缺,但仍然不失为很有生活情趣的画面,人畜神态栩栩如生,再现了古代人民的宗教生活场景。
昙延法师故事位于南壁。586年,天下大旱,隋文帝令京北太守苏威问昙延(516—588年)天旱之由。昙延答到,君乃万民之主,群臣之首,却不亲自为百姓祈雨,故是否下雨,系于此。隋文帝遂决定亲自祈雨,便派人迎昙延入朝,请他登大兴殿御座,南面而坐,传授佛法,文帝及五品以上朝宰大臣,皆席地朝北而坐,听受八戒。戒授完毕,日已中天,时有片云遍布全天,继而天降大雨,令天下并足。
此故事由4个画面组成,画面作“凹”字形排列,各情节又可独立成画,情节洗练,内容清晰。1、画肩舆中坐一僧人,六名轿夫弓身抬行,榜题为“帝迎法师入朝时”。2、画一帝王向一僧人行礼,帝王后侍臣四人,其中一人持曲柄华盖。3、上画宫殿内一僧人坐高座上,殿前阶下一帝王率领臣属五人跪拜施礼,天空乌云密布,大雨将至。4、上画城内大帐中,一僧人坐高座上讲说,前有一帝王坐胡床上恭敬聆听,五人侍立左右。
又画一舍利塔大放光芒,榜题为:“延法师于塔前与文帝说涅槃经并造疏论讫感舍利塔三日放光”。昙延将其著作《涅槃疏》放在宝塔前,塔即时放出光芒,表示他注疏正确,可以传世。昙延法师是北周涅槃经学著名学问僧。十六岁云游佛寺,听妙法师讲《涅槃经》,深悟其旨,毅然出家,出家之初,在太行山百梯寺修持,撰《涅槃疏》。写成后,犹恐不会正确,把经和疏放在仁寿寺舍利塔前,烧香誓愿说:“昙延以平凡之人则度圣心,写成《涅槃疏》诠释一卷,如果道理微妙深入,则请显灵。反之就是注疏不对,誓不传授。”说完经疏同放异光,通夜呈祥,僧俗同庆。同时塔中放出神光,三日三夜辉耀不绝,光照天汉,遍及山河,自此以后昙延尽力传扬《涅槃疏》。
323窟东壁上画的多幅“戒律画”。每幅画面均配有榜题。虽然题记文字多已漫漶不清,幸所残存部分基本可以解释画面的内容。在整个敦煌艺术中,以如此篇幅详尽描绘“戒律”的壁画只此一见。
戒律有五戒、八戒之分。男女不等,最多时男有250条,女有384条之多。五戒和八戒为: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饮酒;4、不妄语;5、不淫乱;6、不食非是食;7、不眠华丽大床;8、不涂饰打扮。
东壁门南第一幅画三人捧衣物面向一僧人做供养状。是表现僧人为守戒,宁以热铁箍身,而不以破戒之身接受他人华丽衣物的供养。
画两人奉食物向僧人做供养状。是表现僧人为守戒,而不受他人美食的供养。
画大火之前立一僧人,一侧立两个盛装妇人及一侍者,下又一妇人做跪拜状。是表现僧人为守戒,宁可身投火坑,终不破戒与诸女人而行不净。
画一僧人俯卧床上,床前立两人捧卧具拱手施礼,又一人身后有另一张床。是表现僧人为守戒,宁卧大热铁上,终不敢以破戒之身眠华丽之大床。
画一人于僧人背后捉袈裟举手欲打,僧人前立二人分别施礼和持钵,下又画一人持短棒跪器物前。是表现僧人为守戒,终不敢以毁戒之身而受他人的医药供养。
画两人面向僧人,一人合十施礼,一人用手指右上方房舍。是表现僧人为守戒,宁可身投热铁罐内,终不以破戒之心受他人“豪宅”房舍供养。
画二人一跪一立,向僧人施礼,左一人举手做欲打之状。是表现僧人为守戒,不以破戒之身受诸刹利婆罗门居士恭敬礼拜。
画一僧人扬手面对四人,四人中二人奏乐、二人舞蹈歌唱。是表现僧人为守戒,宁以铁锥周遍刺身,不以染心听好音声。
画一妇人及一侍者。是表现僧人为守戒,宁以热铁挑其两目,不以染心视他好色。
画一僧人扬右手,后随一人,面前有一方桌,上置一半圆形物,桌旁立一男一女。是表现僧人为守戒,而宁以利刀割其舌,不以破戒之心贪著美味。
画一僧人以手指鼻,对面一人手捧一物。是表现僧人为守戒,宁以利刀割去其鼻,不以破戒之心贪嗅诸香。
画一僧人立中间,左右二人张臂作劝阻状,此处内容不明。
画一僧人合十而立,面前二赤身裸腿人,象是正在砍杀一人。是表现僧人为守戒,宁以利斧斩砍其身,不以破戒之心贪著诸触。
以上守持戒律的画面,比较全面的表现了《大般涅槃经》里为守戒而发的种种誓愿。
此窟南北壁画佛陀胜迹和佛教史迹画,东壁门两侧的戒律画,都占据了本窟最显著的位置,毫无疑问它们是本窟壁画中的主要题材。这些佛教史迹画和戒律画,在国内诸石窟的雕刻和绘画中均不多见,莫高窟壁画中所绘也极为罕见。佛教史迹画的出现,使佛教中国化的标志,它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佛教在汉地传播过程中的演变情况,从侧面提供了一组形象而具体的材料。
这些佛教史迹画所绘人物也多为史传中所记载的真实人物。南北壁的八幅情节画组成一个篇幅浩大的全景图,在一个统一的山水背景上逐渐展开,从北壁西部发展到东部,再接着从南壁西部发展到东部。这组壁画也可以看成是一幅分成两段的巨大画卷。绘画设计者显然非常重视整组绘画的历史连贯性和阶段性,为此选择了特定的题材并在榜题中著明所绘事件的时代。八幅中有六幅与中国有关,从汉代开始,经后赵、吴、西晋、东晋至隋,所绘人物和事件也涵盖了从佛教传入中国到唐代之前近一千年的历史阶段。因此,虽然这些情节画各有其不同的时代和主角,也各有不同的历史文献依据,八幅情节画的内容并不以中国为限,而包括了西方佛国如印度和大夏,反映的地理概念因此超过政治疆域。对壁画设计者来说,宗教的普遍性比国界更重要;这些绘画因此特别重视佛教的逾界传布。
敦煌莫高窟是作为佛教信徒修持和礼拜场所而开凿的,因此,画面不仅表达了对佛教理念的崇拜,也表达了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壁画中的山水画是以佛教内容为中心,作为装饰和人物活动的背景出现的。在故事画中,连绵不断的山崖,蜿蜒曲折的河流,给人以无比深远的感觉。远载佛像的船旗幡飞扬,近处的客船由纤夫奋力牵引。险峻的山峰与平缓的河流形成对比,造成空间的变化。在布局上,高山有分隔画面的作用,越过高高的山崖,可以看到山石的景色,似正在划着船争先恐后地迎接佛像。近处的船大,远处的船小,形成对比,体现出空间感。323窟的山水画标志着莫高窟唐代山水画的高峰,人物与景物、近景与远景、山与水等关系的处理,以至整铺山水的布局,都体现出了画家独到的匠心。早期的山水画,大都以故事人物为主,山水是作为陪衬的,因而往往不顾远近透视,从山水画的角度看就失去了它的完整性,本窟南壁的三铺故事画,在这方面可说是达到了较好的统一,画家娴熟的处理人物、故事情节、山水景物等方面的关系,观众既能清楚地看出故事的脉络,又从山水景物中体会到自然之美,可谓赏心悦目。
早在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家已注意到山水的远近透视关系。宗炳说:“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但在具体的绘画实践中,则是很晚才出现合理的山水透视。初唐的山水画在透视关系上还显得生硬。但323窟山水已不是分离于人物故事之外的可有可无的东西了,而是和人物紧密相连,不仅以景来衬托人,而是也把人纳入景物之中,如南壁近景的人物高大而清晰,远景人物逐渐画小,与辽远的景色相协调,体现了“咫尺千里”的境界。画家注意到分割故事情节的山脉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它占的面积较大,作为近景又关系到整壁山水场面的布局,画家用两组山脉把壁画分为三段,左侧山脉呈“之”字形,左下又有一组小山相呼应。右边一组山脉大体呈“C”形,环抱故事画,壁画最右边又有一组山崖与之相顾盼。在两组山脉之间,又有一组山峰耸立,把两组山脉联系起来。这样,两组山脉在横长的壁画构成了稳定的结构,主宰着整壁,使山水连成一气,绵延壮阔。远景山水,不是与近景山水直接连在一起的,而是以曲折的流水相联系,观赏者透过山峰间隙看远山,更显得层次丰富而境界壮阔。画家很注意水的表现,前人论画谓:“水活物也。”“山水以为血脉”,“故山得水而活”。尽管线色脱落,但是仍可看出近处的波浪和远处的河流,特别是远景的点点帆影,颇有“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境界。水使山活,山也使水活,曲折的河流以山遮断,更显得川流不尽,正是“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总之,323窟的山水反映出山水画各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表现出山脉的气势,水流的掩映,远景的苍茫,还善于用“藏”的手法,如南壁“扬都西灵寺瑞像”中表现船载金像而归,船的后部藏在山后,既表现了山水的层次,也表现了人物众多。北壁“张骞出使西域图”中,张骞一行乘骑半藏在山后,同样表现了山重水复的效果,体现出张骞等人跋山涉水的艰辛,情节、环境相互映衬。
9. 敦煌莫高窟内容
莫高窟的艺术是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艺术特色: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系统反映了北魏、隋、唐等十多个朝代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