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梦怎么算通关(惊梦一共几关)
1. 惊梦一共几关
吴彦祖没有前妻,他目前只有现在的妻子Lisa Selesner(Lisa S.)是一名香港个性模特,1978年5月26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2006年参演电影《宝贝计划》。
2010年与相恋8年的吴彦祖在南非举行婚礼,结为夫妻。
LisaS为犹、法、中混血儿,爸爸是中法混血,妈妈是犹太人,出生于美国圣弗朗西斯科,现在的她精通希伯来语、法语、英语、粤语,懂一点点普通话,主要职业是模特和演员。
2. 惊梦第一关攻略
颓废读音是什么tuí fèi
颓 [tuí]
〈动〉
下坠。也作“隤”
泰山其颓乎?——《礼记·檀弓上》
嗣业是步士升山,颓石四面以击贼。——《新唐书》
也指暴风从上而下
习习谷风,维风及颓。——《诗·小雅·谷风》
焚轮谓之颓。——《尔雅》。李注:“暴风从上下降谓之颓。颓,下也。”
颓乎其顺也。——《礼记·檀弓》
倾斜;衰败
[马]尻欲颓而方。——《齐民要术》。石声汉校释:“[马的]臀部要斜下,要方正。”
坍塌,崩坏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明· 汤显祖《牡丹亭·惊梦》
又如:颓剥(颓坏剥落);颓云(坠落的云);颓垣(倾塌的墙);颓唐(陨坠貌);颓关(倾塌缺损);颓裂(崩裂)
衰微;衰败;敝败
晋风日已颓。——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陈寿《隆中对》
风俗颓弊。——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又如:颓惰(懈怠;堕落);颓陵(衰替);颓法(敝败的法典);颓败(犹败坏);颓坏(败坏);颓亏(衰败缺损);颓毁(毁坏);颓替(犹陵夷;衰颓);颓弛(脱落;弃置)
水向下流 。
如:颓波(水波下泻)
废基本释义
1.不再使用;不再继续:~除。半途而~。这个煤窑~了。
2.荒芜;衰败:~园。~墟。
3.没有用的或失去了原来的作用的:~话。~报纸。~钢铁。
3. 惊梦第十关
《游园惊梦》是《牡丹亭》全剧的第十出《惊梦》的前半部分。《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或称《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剧作中成就最高的作品。
4. 惊梦游戏攻略第二关
案件顺序如下
1.魅影真情,
2.生辰八字,
3.凶草奇谈,
4.迷孔雀,
5.最佳夫婿,
6.歌女惊梦,
7.狱蝶,
8.抢来的新娘,
9.红鸾记
5. 惊梦最后一关怎么过
侯宝林大师已经有了他的标准答案,那就是他认定的自己说的最好的七段相声。想了解他,至少先听完这七段相声。
一. 《醉酒》
这是一个几分钟的小段相声,也是大家常听到,前面有一个小呲牙,说醉酒的人躺马路上不起来,遇到谁都不让,直到消防车来了不敢继续耍酒疯才爬起来了。一句“救火车轧了白轧”给笔者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见到消防车就会想起轧了白轧这句来,永远敬而远之。
相声的包袱底“你一关电门,我掉下来?”在当年听来确实爆笑,效果极好,但笔者印象深的还有前面那句“别来那套”,拉长了音儿把醉鬼演得惟妙惟肖。
二、 《橡皮膏》
《橡皮膏》说的也跟醉酒有关,结构有点儿类似《扔靴子》,前面全是铺垫,就为了最后一句的包袱底,说实话笔者觉得这个包袱底其实还没有侯宝林中间描述的那个怕老婆男人的怂样更有意思。
三、《夜行记》
夜行记是1955年由北京几位交警郎德沣、陈文海、蒋清奎、贾鸿彬、侯伯照、李培基等人集体创作的,创意来自于一组漫画。后来交警们在庙会上演出了,效果很好。侯宝林主动请求自己可以改编并说这段相声,经过交警队领导允许,这段侯宝林代表作之一就诞生了。根据流传下来的交警队文本对照,侯宝林将大部分台词和剧情保留,只是在词语上进行了精炼。
这段相声可以说是寓教于乐的典型,谁说相声不能教育人?《夜行记》就是!五十年代的侯宝林在刻画这种不守规矩的小人物上颇有建树,包括那个著名的《游园惊梦》也是。
《夜行记》由于太过于经典,因此之后几十年里与时俱进又增加了摩托车版和汽车版,其中笔者认为方清平创作的《新夜行记》同样精彩。
四、《关公战秦琼》
这段原创作者是张杰尧,是张傻子三段穿越相声之一。这段相声最早取材于民间戏曲《唐汉斗》,据说常宝堃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也曾经说过这段,因此还有种说法是常宝堃原创。不过据笔者的考证,应该还是张杰尧原创的,他和常宝堃曾在南京有过一次见面,那次张杰尧传给小蘑菇一些段子,估计就有这一段。
《关公战秦琼》里的反派主角一开始并不是韩复榘老爹,而是张宗昌,现在台湾省那边演《关公战秦琼》时还用的是张宗昌。后来侯宝林改编之后先是换成了韩复榘,后来再演又换成韩复榘老爹。
这段相声拿到北京之后由侯宝林说火了,甚至连毛主席都非常喜欢这个段子。《关公战秦琼》也就成了侯宝林经典代表作中的代表作。应该说能说好这段相声的人不少,但侯宝林无疑是最合适的那个。没别的原因,他的唱好啊。
最牛的是,“关公战秦琼”和苏文茂那个“扔靴子”一样都成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短语,可见其有多么深入人心。
五、《改行》
《改行》最早叫《八大改行》,说的真是八位艺人改行卖东西的段子,艺人的名字和唱段随着时代的行进也有过修改,比如老旦就有龚云甫和李多奎两版,这段相声也是版本颇多的一个名段。
侯宝林当年在天津一炮走红时说的两个段子,其中之一就是《改行》,他在当时的天津就已经做了修改,而且选用了刘宝全卖粥,龚云甫卖菜和金少山卖西瓜这三段。解放后他再次进行了整理,将这段相声也说成了自己的代表作之一。
虽然说相声行里会说这段相声的人很多,像郭德纲当年刚走红时也咬牙说了八个改行,但真正能像侯宝林说的这么完美的不多,没办法,这就是人家的拿手好戏啊。
六、《戏剧杂谈》
说到最能体现侯宝林艺术特点的相声,《改行》算一个,《戏剧杂谈》更要算一个。这段相声里侯宝林充分展示了他对各个流派京剧的熟悉程度和唱腔掌握程度。考虑到他从小学的就是唱戏,因此这段相声也算是他的专业特长展示。
七、《三棒鼓》
之所以将这个相声放到最后说,那是因为这是笔者最喜欢的一段侯宝林相声。其实这段相声并没有展示出多少侯宝林柳活儿好的特色来,中间他只是学了几句乐子和莲花落而已。笔者欣赏的是他学老太太的那个腔调。
笔者曾经将这段相声单独播放给空子听,让他判断里面有几个人,他判断至少有四个,因为那个老太太和杵门子的人的声音太特殊了,听起来完全不像侯宝林的本声。尤其是他表演的老太太说话,光开头一声“嫂砸”就很到位。如果说扮演天津老太太最好的是郭荣起,那扮演北京老太太最好的非侯宝林莫属。
再说两个笔者认为也很好的侯宝林相声,一个当然是《空城计》,另一个则是《一贯道》,这里面也有学老太太说话的声音,而且有时候那个垫话还被单独拿来说《买佛龛》。郭德纲曾经改编过这段相声说的也不错,不过中间加入扒灰环节看似逗笑实则败笔。
侯宝林大师一生之中说过几百段相声,为大家所传颂的也至少有几十段,为何他却说自己最满意的只有这七段呢?
那是因为大师的高风亮节,他认为他说过的很多相声其他人说得更好,只要是其他人说的比自己好的相声,他都坚持不能算作自己的代表作。
6. 惊梦有几关
崔莺莺与杜丽娘是封建社会中两个执着追求爱情幸福的大胆女子,她们有很多相似之处。 都是具有叛逆性格的贵族小姐, 都以情反礼, 大胆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 以各自的斗争方式对抗封建专制。但由于两剧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 人物生活的环境不同, 人物的反抗经历不同, 崔莺莺与杜丽娘的人物形象内蕴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从崔莺莺和杜丽娘的成长环境、所受的家庭教育、争取婚姻自主等方面, 以及戏的结局和陪侍丫鬟对她们的作用的异同的探析, 挖掘二人的反封建性, 且发现杜丽娘的叛逆性比崔莺莺略高一筹。 一、引言 《西厢记》与《牡丹亭》同为两位“资深”大家王实甫与汤显祖所创,二者虽相差几百个春秋,且并无本质联系。但他们剧本中所创之故事与所刻画之人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的与价值追求,那就是讴歌真挚纯真无暇不因世俗权力压制的爱情,塑造了两个个性鲜明的女性主义形象,同时她们也具有着与那个时代不相符合的个性精神、反抗精神、时代精神。可以说,两位作者在那个时代就能有如此广博超前的思想,是很难得可贵很值得我们为之颂扬的。而崔莺莺与杜丽娘则是剧中众多矛盾交织与会合的地方,她们每一次的出现,都能把故事引入一个高潮。在字里行间中,我们不禁能够读出二者所生活的封建环境对个性自由、自由爱情的压抑,同时也为她们的勇于反抗、执着于追求自由爱情的大无畏精神而感到深深的震撼。 《西厢记》与《牡丹亭》同为中国文学史与戏剧史上绚烂多姿、璀璨夺目的两朵耀眼奇葩,同时也被赞誉为我国古代古典戏剧的“双壁”,足可见其文化造诣之高。且经过数百年发展演变,也未见有可超越之作的诞生,更进一步彰显出了二者的文化艺术价值与传承魅力。而剧中的崔莺莺与杜丽娘则分别是《西厢记》和《牡丹亭》里的主人公,二人同为封建时代里典型的大家闺秀,知书达理、秀外慧中,都生活在理学至上,个性压抑的“存天理,灭人欲”时代,都有着共同的反世俗、反礼教、追求真挚爱情的崇高价值追求,同时二者也是封建时代很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二者在某些方面有着共同的心灵契合点,同时也有截然不同的方面。笔者此次即以此二人作为比较对象,试图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她们相同相似之处与截然不同之处,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比较二人异同 (一)相同点 1.同为贵族秀媛 崔莺莺是《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她是一位自小就生活在深闺大宅里的富家小姐,她从出生到长大都深深的受到了她的母亲,也就是剧中的老夫人的“三从四德”的教导。可以说她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而崔老夫人之所以如此培养她,并不是兴趣使然,而是且仅是一个目的,就是以后可以像自己一样能够嫁到一个门当户对的好人家。可以说崔老夫人就是封建纲常礼教的坚定执行者与维护者。 崔老夫人把崔莺莺“关”在相国府的深闺中,从来不想也不准她离开甚至踏出家门半步,除此之外,为了监视崔莺莺的日常生活,她还给崔莺莺安排了一个贴身丫鬟红娘。她希望通过此种方法可以把女儿培养成一位远近闻名、内外秀中的大家闺秀。而莺莺由于从小就受到了此种观念的熏陶,也渐渐变得耳濡目染许多,平日里就知道在家里做一些针线女红,可以说此时她的发展是很符合崔老夫人所设想的方向的。但是正值青春年少的莺莺随着时间的发展已经表现出了一些“异类”思想,也即伤春情感。我们可以在她吟出的一首词中得出:“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杜丽娘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所著《牡丹亭》里的女主人公,她极具有个性色彩,是汤显祖剧作中的典型形象。她同样出身官宦之家,父亲为太守,母亲则为贤妻良母。在杜丽娘小的时候,她的父亲母亲就把她的未来规划做好了,也是和我们上面所讲述的崔莺莺一样,教习她懂得诗书礼仪、琴棋书画,以便让她嫁到一个好人家,这就是她的命运。在那个时代,理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封建统治者也加强了对女性思想行为的禁锢。而作为官僚阶级的代表,杜丽娘的父亲把杜丽娘深深的闭锁在深闺之中。而杜丽娘也如他们所愿,在与父母生活的几年中一直在闺房中不曾出门半步。仅有一名小丫鬟春香陪伴在她的身旁,而她所见到的男性当中除了他的父亲之外就只余教书先生一人。甚至在府中居住多年竟然连房间旁边有个美丽的园子都不知道,足可见其被禁锢之深。此二人同为贵族秀媛,家人培育她们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 2.同为封建礼教之叛逆者 崔莺莺自小就生活在相国府之中,吃穿不愁,社会地位也高于普通人。而崔夫人也在试图努力把她打造成一个标准合格优秀的大家闺秀,以便以后莺莺长大了能够将她许配给一个门当户对的“好人家”,并且在未征得崔莺莺的同意下就把她许配给了门第相当的郑恒。这体现出了在莺莺生活的唐代,其婚姻习俗依然延续着魏晋时期,比较注重门第观念、门当户对,还有崔老夫人为了悔婚竟然说出崔家家谱中的“三辈子不招白衣女婿”的谎言,足可见其良苦用心。 但是崔莺莺却并不这么想,她对张生是一见钟情,自从普救寺里那一偶,她便春心荡漾,心有所属,只不过碍于老夫人与封建社会的伦理习俗等界限,才又爱又恨、又喜欢又不喜欢的矛盾心理,这在她接到张生的情书中可见一二。本来红娘好心好意,却被她训的体无完肤,说要告诉老夫人,但当红娘说把情书拿给老夫人的时候,她又说出了我方才逗你呢的嗔言。如:在 “闹简 ”一折中,崔莺莺看到了丫鬟红娘送来张生的“简贴儿” ,瞬间勃然大怒 , “忽的波低垂了粉颈 ,氛的呵改变了朱颜”,还声称要章简贴儿 “告过老夫人 ,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 ”。她又装腔作势让丫鬟红娘传话去责备张生 ,“着他下次休是这般”等等,这些都体现出了她的既想爱又不敢爱的矛盾心理。但是后来人性最终战胜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腐朽思想。她充分的遵从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不管张生的门第有多低,不管他也没有高中状元,不给他有钱没钱,不管他有无政治地位,她都依然痴心不改的爱着张生,愿意陪伴在他的左右,以至于在后来,她把自己都献给了张生,从这一点上我们即可看出她对张生的不离不弃、用情之深。 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崔莺莺不愿嫁于郑恒,更不愿遵从封建礼教的安排。 杜丽娘在家人的调教下变得温顺、稳重、矜持,但是枯燥的闺中生活也使她变得苦闷和压抑,在她内心深处一直蕴藏着一种深沉的渴望自由被爱的心。弹簧被压的有多弯,它的反弹就有多强,杜丽娘郁积在心目当中的情感被深深的压制住了。而当时为了统治的需要宣扬后妃之德的《关雌》则是把她的沉睡青春深深地唤醒了。这首恋歌本来是宣扬女性德行教化的,但是却打开了她的禁锢之心,更进一步催发了她青春的觉醒。对自由的向往,对爱情的追逐等都是她所深深怀念的。在游园惊梦这一环节中,杜丽娘惊艳于园中的美丽景色,春心荡漾,在梦中幽会并交媾了柳梦梅。这种心理安慰使得她极度空虚的情感得到了填补和满足,因此她在后来情节发展的过程中“寻梦”,以至于寻梦不得抑郁而死,甘愿为梦中的真实情感而勇于献身,这体现了她在严苛的封建社会中敢于主动追求爱情的勇气。体现出了反传统反礼教的性格。 3.都嫁得如意郎君归 崔莺莺在普救寺中莺莺与张生偶遇后就一见钟情,但是她却不敢表现出来,体现出了她的传统观念依然很浓。崔老夫人一家在普救寺被围,崔夫人说出谁能解除包围就将女儿嫁给他的话,张生挺身而出给自己的好友白马将军写信并成功解救了莺莺一家,崔老夫人却让莺莺与张生以兄妹相称,只字未提婚嫁的事,莺莺也并未表示过不满,这也体现出了莺莺屈从于封建伦理纲常中的父为子纲,不敢为争取自己的爱情而据理力争。《西厢记》前面故事的发展都显示出了莺莺虽然内心想为却囿于纲常礼教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缚而不敢发声,只是屈从于父母与封建伦理,从故事的前面我们可以看出,莺莺是悲哀悲凉的。 但是随着后面情节的发展,莺莺在丫鬟红娘的开导和撮合之下渐渐回复了内在的本真,比如张生生病,莺莺让红娘代自己去探望,并表达关心关切之情。崔老夫人嫌弃张生门第低,不愿让莺莺嫁于张生,莺莺却并未嫌弃张生,无微不至的关心他、想念他,并私下与他幽会,直至把自己终生托付于他。后来崔老夫人让张生上京赶考,不中状元不准与莺莺私会结合等,莺莺根本不在意这些,从“不恋豪杰, 不羡骄奢,,自愿的生则同袭,死则同穴。”后来张生如愿考得状元归,二人也终于圆满在一起。 在《牡丹亭》中,我们可以读出杜丽娘对爱情坚定的执着之情,她为了与梦中的柳梦梅相遇,整日思念不休,终致忧郁而终的下场。在死之前她将自己的画像锁在匣子里,埋在亭子旁边,并托梦给柳梦梅,让其在几年之后找到并打开匣子让其复生。甚至杜丽娘在阴间之时都敢于质问判官有关于她郎君之事,在柳梦梅如约而至并打开匣子和棺木使杜丽娘复生之后,她的父亲杜宝并不认这桩亲事,还把柳梦梅关到了监狱之中,后来得知柳梦梅为新科状元后才把他放了出来。但是杜宝却始终不承认他与女儿的亲事,认为这是无理取闹。而杜丽娘为了自己的幸福竟敢于忤逆父母之意,后来又闹到了金銮殿上,终使皇帝同意二人的亲事,他们落得圆满幸福的结局。 (二)不同点 1.时代形象不同 崔莺莺生活在唐代,而唐代则主要沿袭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世家大族比较多。崔莺莺就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因此她个性自由的主要压制者并不是社会,而是家族,确切的说是崔老夫人。以崔老夫人为代表的一批人顽强的遵从执行着那个时代的“门当户对”政策,可以说在崔莺莺追求恋爱的过程中,来自社会方面的压力比较小,主要就是崔老夫人对崔莺莺的管束。这些我们在《西厢记》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崔莺莺几乎在每次说话的时候都会以老夫人的话或者老夫人知道了该怎么办来作为至高权利的象征。 杜丽娘生活在明代,众所周知,明代是一个思想万马齐喑、理学高度强化、体制机制僵化的时代。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冷漠,皇帝亲自编写《女戒》来压制女性自由,不允许出现异类思想,甚至到明朝末年思想家李贽就被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因此可以说压制杜丽娘个性自由的是明朝社会。这是二者在时代形象不同的突出体现。 2.反叛性格不同 崔莺莺的反叛性格是隐性的,不易被发觉的。她一般都是在背着老夫人的时候才表现出强烈的反叛性格,有时她又是狡黠善变的,如在“闹简”与“赖简”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有人评价说崔莺莺是矜持、虚荣、犹豫、反复、忸怩尴尬的。笔者也深深认同此种评价,纵观《西厢记》的前半部分,似乎都体现出了崔莺莺叛逆时的推前阻后、矛盾重重的心理。也就是说崔莺莺在反叛性格上是矛盾的,隐性的。 杜丽娘在这一点上则与崔莺莺有着很大的不同。她在追求自由爱情的道路上是坚定而又执着的,自始至终都是一成不变的。在现实中她无法实现和达到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因此她付诸于梦境。在梦里她与柳梦梅深情相拥,醒来后迟迟不能释怀,以至于抑郁而终。就连死后她也念念不忘自己的爱人,在阴间质问判官,后来还阳之后不顾外界重重压力,执意要与柳梦梅结为夫妇。可以说她的反叛性格是自始至终而又显而易见的,丝毫没有被隐藏。在这一点上,杜丽娘的反叛性格要明显一些。 3.生情方式不同 具体来说的话,我们在《西厢记》中可以很明显的读出崔莺莺对于张生的生情方式是一见钟情加上报恩的感觉。当时在普救寺时崔莺莺一家人被围住,幸得张生写信给好友前来解除了崔莺莺一家人的安危,外加上张生风流倜傥、外貌俊秀、处事沉稳,所以崔莺莺喜欢上了张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崔莺莺的生情方式是含有报恩性质的,也即由外到内的生情方式。 而在《牡丹亭》中,杜丽娘的生情方式是由内而外的。也就是说她本来没见到过柳梦梅,而是在梦里和他相会过,这种相遇与相会多多少少带有一丝丝神秘色彩。而在现实生活中不会也不可能出现这种事情,所以杜丽娘才在梦中见到了梦寐以求的柳梦梅,以至于后来梦醒了久久不能释怀,直至抑郁而终,后来还魂才得以将梦想实现。这些都体现出了她的生情方式是由内而外的,这也是二者明显不同的地方。 三 产生原因 (一)时代原因 二人之所以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时代原因。崔莺莺生活在唐代,那个时代依旧延续的是魏晋门第观念和世家大族之间的通婚观念,以此来保证他们的地位不被侵犯,使得他们继续享受那种高门权贵的生活。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说的就是此时的基本状况。崔莺莺自小就生活在这种世家大族的影响之下,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世家大族的烙印在她身上的体现,因此作者在写篇戏剧的时候,考虑到了这个因素。 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也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封建社会社会等级严格分明的社会之中,她也是那个时代众多人中的一个,只不过她所处的明代更加的冷酷无情、令人窒息,当时的明代统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学,不允许人们有异端思想的出现。从这一点上来看,杜丽娘遭受的压迫要远远大于崔莺莺所生活的唐代。可以说崔莺莺只是老夫人在压制她,而杜丽娘则是整个封建社会在压制她。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的话,杜丽娘的反抗情绪要远远大于崔莺莺的。 (二)作者原因 王实甫生活在元代社会,元代统治者不把汉人当人看,也不重视科举制度。导致很多文人墨客科举不第,以至于荒废了功名。而他们只得借助于戏剧与曲目来表达他们的不满情绪,王实甫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他借助并把《莺莺传》发展成《西厢记》来隐喻当朝社会的腐败统治,但是突出的反抗情绪还不够彻底,因此他戏剧中人的人物崔莺莺体现出了既想反抗又忸怩不安的复杂心态,这也在另一个方面体现出了王实甫的性格特点。 而《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则是生活在万马齐喑的明代社会,那是个高度集权化与专制的社会,封建制度已经发展到了末路,而统治者则是极力倡导程朱理学,压制人们的自由思想,统治者为了倡导男权社会与妇女遵守道德操守而编制许多“清规戒律”来限制女性自由,科举制度也逐步走向了僵化,而作者当时也正处于贬官之际,因此而写出《牡丹亭》。此剧在风云交汇、万马齐喑的明代社会里诞生,正如弹簧一样,被压得越紧,反弹力度也就越大。因此《牡丹亭》在文化艺术和文化高度上当高于《西厢记》。 四、结语 通过对崔莺莺与杜丽娘的描述与比较,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出《西厢记》是一部强烈的以表现现实主义为主的杰出作品,而《牡丹亭》则是一部着重表现浪漫主义为题材的巨著,而浪漫主义是反历史的,汤显祖生活在那个万马齐喑的时代,他已经深刻的意识到了历史观与道德观的矛盾,他认为二者应当分离开来,他用杜丽娘的倔强与个性来反对传统和历史,企图需找更高的精神价值所在,因此在表现形式上可以说《牡丹亭》要比《西厢记》更具有艺术魅力与社会价值,也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二者同为我国文学艺术史上优秀的两朵奇葩,必将继续给人启迪,发人深思。
7. 惊梦第一关怎么过
《朗读者》20180512期,主题内容就是“想念”。
朗读者袁泉在节目里面所朗读的书本是《牡丹亭·惊梦》,部分内容:“大家好,我是袁泉。今天我要朗读的是汤显祖的《牡丹亭·惊梦》。谨以此篇,献给我在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学戏的那七年时光:【绕池游】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8. 惊梦第一关
《甄嬛传》中余莺儿最擅长唱的是昆曲。
余莺儿的历史原型是雍正官女子云惠,云惠姓马佳氏可能性较大,来自内务府上三族包衣世家的可能性较大。
关于余莺儿:
她本为倚梅园宫女,因除夕雪夜冒充在倚梅园中祈福的甄嬛而得宠,由官女子晋位答应,又擅长唱昆曲,获赐“妙音娘子”封号,而圣宠一时。期间又得华妃赏识,更加目中无人。
恃宠生娇后因与欣常在不睦将其关进慎刑司,被太后责罚,褫夺妙音娘子封号。因在御花园折辱甄嬛,再次被降为官女子。
后被华妃利用,命奴婢花穗在甄嬛的药里下毒。事后甄嬛将此事告知皇帝的同时,也将倚梅园之事的真相告知皇帝,皇帝一怒之下将余莺儿赐死,而她却不愿就死。
安陵容(原著为甄嬛)暗喻苏培盛:余氏既已被赐死,就不会有人追究余氏的死因,大可直接下手。在苏培盛暗示下,被小厦子以弓弦勒杀,最终死状凄惨,脖子被绞断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