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北伐通关奖励(韩信北伐多少兵力)
1. 韩信北伐多少兵力
三国的人打仗都不行。魏国方面,曹操败仗超多,郭嘉只会分析利弊却不知道具体如何打,魏国没有单独一个能担大任。吴国,周瑜的赤壁之战,诈降火攻也是黄盖提出来的,陆逊次之。蜀国,诸葛亮具有战略思想,打仗比较稳,但难有大胜,刘备法正次之。司马懿完全投机,他倒是擅长密谋隐忍。韩信战略思想,战术指挥完虐他们。
时代不一样!秦始皇统一天下焚书坑儒,六国人才基本被灭绝,所剩聊聊无几!后来秦国人才又被赵高李斯灭绝殆尽!所以刘邦韩信这样的稍微突出一点的人才,靠着投机取巧才能统一天下!三国是大汉朝鼎盛了几百年,才刚刚分裂,人才济济!诸葛亮周瑜等人能在这么多人才的乱世中突显出来,都是真正的有真才实学绝世高人,能得三分天下,足以封神!带兵打仗毫无疑问的第一,能把普通老百姓组织起来稍加训练就干过正规军,历史上只有韩信一个,他的每一场战役都是教科书式的。三国人才辈出,但是很大程度都是有三国演义的文学渲染,初汉三杰可都是史书记载的,没有文学加工。韩信放到三国时期,妥妥的带兵打仗第一,毫无疑问。
纵观三国跟五代十国.战乱绵延上百年.会发现跟其他朝代末年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差别:就是军事将领的能力体现..韩信 李靖 等等...在属于他们的时代属于独一档的存在.可以藐视其他对手的存在.三国能人辈出.却没有一位的军事才华能凌驾于其他人之上.所以啊..打来打去..你不服我..我不服你.....把韩信放在三国里,他屁都不是。首先,曹操、刘备、孙权在大局方面都超过了项羽,其次如果项羽听了范增的计谋,刘帮一点儿赢的机率就没有,就更没有后来的什么兵仙、张良、萧何等了,曹、刘、孙都听得进谋事的话,项羽如果听得进谋士的话,一个范增就足矣对付韩信了。
中华军事谋略的巅峰在战国,但三国之所以更被人熟知,因为他贴近生活,尔虞我诈,不择手段的算计。 但战国不同,战国依旧有君子仁义之风,不滥杀,不伤无辜,之所以打了几百年各国还有实力打下去,就是因为杀人少,只要你投降,我就放了你,所以战国最著名的屠杀就是长平之战,投降了却尽数坑杀,导致后来邯郸之战赵国誓死不降,秦国败。 从此战国走向一统之路不可阻挡,君子道德逐渐消失,利益冲突成为主流,三国更是将利益至上演义的淋漓尽致,但依旧有古仁义之风,如同关羽,不为名利,追随刘备左右,一心忠于汉朝,所以将汉寿亭侯的名号引以为傲。
可以说三国处在一个交接点,君子之风与尔虞我诈并存,各有实践者,社会风气处于一个变革之时,所以这个时代精彩,谋士如雨,猛将如云,可谓精彩。 但三国的谋略水平却不如战国,所以古人列位名将时三国众将都较为靠后,因为战国名将用兵无需谋士,他们就是自己的谋士,战国名将集智谋与用兵于一体,有自己的兵法思想,而思想正是春秋战国之后人们所缺少的关键点,战国以后再无思想家,实际是整个民族的衰落。 而韩信的兵道出神入化,用兵也是用人心,韩信可以利用士兵心理以爆发斗志,发挥出超常战斗力,这才是古今名将!如同韩信背水一战,项羽破釜沉舟,而后人却不能重现。 而韩信在三国也是顶级名将,国士无双。
韩信的军事水平绝对排第一,但是问题放到三国里能发挥他几层的功力?谁有那么大的魄力在他籍籍无名的时候就给他最高统帅?曹操肯定不会吧!孙权可以?就算刘备同意韩信也指挥不了关羽 张飞,至于诸葛亮玩权谋韩信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综合以上观点,韩信放到三国里也改变不了多少,毕竟韩信时代只是楚汉两边争霸,只需要强大的军事技能就能统一,三国就不一样了,另外两国不会希望一家做大,玩的更多的是政治。韩信唯一能统一三国的机会是前期袁绍做大的时候,袁绍如果能重用韩信,韩信还是有机会带兵统一三国的。然而袁绍跟刘邦比起来就草包多了。
韩信所打的六国兵力均是乌合之众,最具战斗力的是楚军,而楚军最终惨败的原因是张良与陈平用计谋使楚军互不信任并且除去了唯一的谋士犯曾所至,韩信大败楚军是在楚军沒有谋士外无粮草和救兵的前题条件下打胜的,如果他生在三国时代也绝不能改变三国的格局,因为三国有很多兵和谋士。其实吧,我觉得我们还是太高估一个人能够起的作用了,我认为行军打仗,战略固然很重要,但是总的来说,打仗还是打国力,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时代背景不同,很难做比较,只能说时势造英雄,就像一个五号电池,你放在7号电池的卡槽,你就是没用。
很多人极力抬高项羽军队战斗力认为无人能敌,同时也承认大汉军威天下无敌!有几个知道大汉军事体制事实上是韩信创建?即使卫青霍去病也是没有对这套军队理念和实践有任何本质的修改而只是实践它而已!认真思考后你就知道韩信和项羽如果对等PK,谁会是站到最后的人了!
时代不同,很多东西不是靠单纯的用兵作战就能达到的,汉末三国是士族崛起并成为社会主导的时代,士族直接决定了汉末军阀的命运。荀彧郭嘉戏志才等八人代表的颖川士族,而庞统诸葛是由荆襄士族推出来与之逐鹿天下的代表,再加上东吴四大姓,以及河北益州等各系错综纷繁的士族门阀关系。那个时代征伐天下不止是简简单的用兵入神就能达到的,兵仙韩信的确是美名,韩信为将的确是不错,有些人天生适合做将帅,但永远成不了一方诸侯,他始终没有那种兼济天下的胸怀大志。韩信只能说善于驭兵,而刘邦,刘备,曹操,曹丕,曹睿,孙权这些都是极其善于驭人的天生君主,可以驾驭千百个韩信之流,再善战的帅才亦不过是军阀和君主手里的棋子而已。
俗话说得好:时势造英雄。若把韩信放在三国里面,三国鼎立的局面一样改变不了。三国人才辈出,一时间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向最具代表性人物有诸葛亮,曹操,周瑜,鲁肃,司马懿,吕蒙,郭嘉,庞统,陆逊……而朝初期根本就没有太多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论智谋李左车,范增,项羽,张良,韩信就这几个厉害点,所以把韩信放到三国里面,也不可能改变当时的局面,三国统一是在这些能人志士都已经去世了,司马懿才能平定的,韩信最大的对手就是项羽,但是项羽在失去军师范增以后他根本就不是韩信的对手!
首先,他打仗没有失败过,其次,他的对手也不是草包。在中国古代战争中一个从未失败过且对手都是能人的情况下在三国那样的场合中,应该是横扫天下的存在。人们都说吕布勇猛,但其勇猛跟项羽比如何?像曹操这样的人也在战场上失败不止一次,而且有时还败得很惨,刘备就不说了,孙权也是号称送人头第一名。诸葛亮带兵连关中都拿不下来,要知道韩信当时面对的可是三秦名将章邯,一仗就灭了对手。而诸葛亮面对的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曹真。司马懿呢?很少听说他有什么著名战役,如果说灭几个叛乱就能算上名将的话这个也太水了。唯一有点难度的其实算是周瑜,但以韩信的打法,应该不会让周瑜有发挥其水战优势的时候。
都把韩信吹上天了,他也有弱点,在三国里面人才辈出,吴国水站厉害,他打得过吴国吗?曹操手下。曹仁守城厉害,也很强悍,意制力也很强。就算韩信功城,能功的下来吗?玩心计曹操厉害,韩信玩的赢吗?打仗不关打得是带兵的能力,还有一些国力,主帅的把握机会的能力,媒士的煤化能力,你让韩信跟着袁绍你看韩信还厉害吗?
2. 韩信统一北方
要说中国人最了解最熟悉的一段历史,大概就是三国时代了,三国时虽然英雄辈出,但曹操、刘备、孙权三人还是凭借着自己出色的才华脱颖而出,成为了最后成功的三位枭雄。
而楚汉时代不一样,楚汉时只有刘邦项羽双雄,其他田荣张耳陈馀魏豹之辈跟他们差的太远,根本形成不了三国鼎立的平衡局面。
但其实,楚汉也是有可能发展成三国时代的,而那位有可能与项羽刘邦相抗衡的第三位人物,就是刘邦手下战无不胜的大将军、相国——韩信。
特别是当韩信打败项羽手下头号大将龙且、平定齐国、拥兵四十万雄踞胶济之后,楚汉双雄都意识到了这一股无法忽视的强大力量,于是刘邦赶紧封韩信为齐王想要稳住他,而项羽也派来了武涉作为说客,想要韩信背叛汉王刘邦,与楚联合。
可是,韩信感念汉王的知遇之恩,竟婉言拒绝了武涉,但就在这时,一个叫蒯通的人站了出来,鼓动唇舌,给韩信的未来增添了一种神奇的可能。
蒯通其人,我们前面也提过,他可以算是战国纵横家在秦汉时期最后的也是最伟大的一位继承人,他长于审时度势,精于往来游说,是活跃于秦楚汉间的一位传奇人物,韩信攻略北方时,他成为了韩信最得力的谋士。
身为韩信的贴身谋士,蒯通也深知其脾气,他就知道,韩信是不会为了利益不顾感情的,否则,他就不是韩信了。
可是,他必须把自己的想法告诉韩信,然后让韩信自己做出选择,这个选择很难,但是必须做,因为它事关生死。
他能不能达成自己纵横家的终极使命、去改变历史,创造出一个三分天下的历史奇观;韩信能不能在这个乱世中存活下来,成就一个崭新王朝的伟大传奇,就看这次选择了!
于是,蒯通找机会拜见了韩信,以一种近似游戏的方式,开始了他的游说,首先,他怔怔的痴痴的盯着韩信看了半晌,然后又转到韩信的身后,按住他的肩膀,上下不住的打量。
韩信被蒯通看得有些不好意思了,他红着脸转过身来,皱眉道:“先生此乃何意?”
蒯通笑道:“臣昔日曾遇一异人,名安期生,授我以相骨之法,请为大王相之。”
韩信奇道:“哦?这倒有趣。先生相寡人何如?”
蒯通让韩信屏退左右,然后道:“足下相面耶?相背耶?”
韩信于是屏退了左右,问道:“相面如何?相背又如何?”
“相君之面,不过封侯,且前途危机四伏,势若累卵。”
韩信的脸与心顿时沉了下来:寡人已经是王了,你却说不过封侯,这是什么意思?
蒯通用眼神止住韩信,又道:“然相君之背,则日月合璧,贵乃不可言。”
背,不仅仅是后背的背,也是背叛的背。
韩信现在已经是齐王了,如果还要贵不可言些,那是什么,相信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吧。
韩信的心再次一沉,他知道蒯通要说什么了,他不想听,又很想听,简直不知如何是好。
"先生何为发此言耶?”韩信还是问道。
蒯通突然拿起案上的酒,一饮而尽,抹了抹嘴巴,然后道:
“昔日天下初发难也,英雄豪杰登高一呼,天下之士云集,如鱼龙汇聚,如火花迸发,如狂风骤起。当此之时,忧在亡秦而已。今秦已亡,而楚汉分争,使天下无辜百姓肝脑涂地,父子骸骨暴露荒野,不可胜数。楚人起彭城,转战逐北,扬威巨鹿,乘胜席卷,威震天下,以至荥阳。然兵困于京索之间,迫敖仓而不能进者,三年于此矣。汉王将数十万之众,踞巩、洛,凭山河之险阻击楚军,然一日数战而无尺寸之功,屡屡败北而疲于奔命,数次几不能自救。观当今天下之形势,楚汉双方已是智勇穷而战力尽,府库空而粮草绝,百姓疲极怨望,人心动荡,无所归倚,臣斗胆言之:刘项之争,实乃天下之祸也。”
韩信叹息道:“寡人每每思于此,也常扼腕不已。照先生看,以何可解万民之苦?”
蒯通道:“以臣料之,其势非天下之圣贤不能息天下之祸,此圣贤者,足下也。”
韩信一愣:“我?”
蒯通点头道:
“然,正是足下。当今两王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不相助,据强齐,并燕赵,统一河北,与楚汉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则其势莫敢先动,谁先动,则联另一国而灭之,如此天下必日趋于稳定,届时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西向平楚汉,保百姓,顺应民意,振臂一呼,则天下必风走而响应,孰敢不从!而后挺进控制淮泗之地,躬行德政,宰割天下,削大国而立小国,诸侯已立,则天下服听而归德于齐,天下君王相朝于齐,如此海晏河清,天下归心矣。古人云‘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愿足下熟思之。”
蒯通的意思,是叫韩信吞并燕赵,统一中国北方,便可三分天下,形成数百年后魏蜀吴三国鼎立的那种格局,待到齐国拥有了压倒性的军事实力,便可力压楚、汉,将其地盘分割成很多小国,形成几百年前周代曾实行过的诸侯分封制,而由韩信作为天下共主的“齐天子”,统一管理天下各国诸侯。
如果韩信接受此计,那么中国历史就会提前几百年形成齐楚汉的三国鼎立,当然时间恐怕不会太长,但昙花一现还是极有可能的,不管多少年吧,韩信至少可以过把帝王瘾,而蒯通也会成为韩信的“诸葛亮”,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而他以上所说这段话也将成为蒯通版的“隆中对”,让我们广大的中小学生背到头疼。
可惜,韩信拒绝接受。不管是武涉劝韩信联楚击汉,还是蒯通劝韩信自立门户,其归根结底都还是要韩信背叛汉王,偏偏这一点,韩信无论如何也做不到。
韩信道:
“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见利而忘义乎?”
见利忘义,这是一个“士”最不能容忍的品格行为,韩信做不出,死也做不出。
一个“士”,就应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君不见当年魏国之士侯嬴,只因为信陵君为他驾了一次车,就不惜引颈自刎,以死相报。
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这就是“士”。
受人之恩、得人之敬,就载人之患、怀人之忧,甚至死人之事,这就是“义士”。
看来,韩信始终是一个“义士”的标准在处事,殊不知他已经是一个王了,一个王按照“士”的标准来行事是非常危险的,因为王是主宰一切的人,他不能受恩,只能恩人,如若万一真的受了别人的大恩,只能以死报之,但不是自己死,而是别人死。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认同韩信那一片丹心的,明代有个叫王夫之的腐儒,认为韩信之所以不背汉,是因为害怕张耳与彭越的两面夹击,此言大谬,张耳年老无才,且因人成事,是韩信一手扶上去的,不足为虑;彭越一时为楚,一时为汉,更是对刘邦毫无忠诚可言;何况当时韩信军威震天下,谁敢当之!只要稍使手段,哪怕汉王心腹曹参灌婴等人也得俯首称臣,因为形势永远比人强,韩信的实力和威望在那摆着呢!试问当今之势,有谁能在战场上击败韩信四十万大军,没有,根本没有。
韩信是有力背汉而无心背汉,而不是有心背汉而无力背汉,事实就是如此。
而且,蒯通的这段说辞或者说计划,不但文辞动人,而且就跟他的名字一样通达透彻,周密细致,高瞻远瞩,实鲜有人能与至比俦,就算刘邦阵营的张良陈平,也不见得有如此见识。
所以韩信也没有去否认蒯通计划的可行性,他只是感情上无法接受而已,蒯通精明的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不再谈自己的计划,而开始认真分析韩信与刘邦间的感情:“足下自以为与汉王善,便可以建万世王业、彪炳史册?臣窃以为此乃大错特错!”
韩信道:“先生何出此言?”
蒯通反问道:“足下可知张耳陈馀二人布衣时相交如何?”
韩信道:“吾尝闻二人适时流亡天涯,患难相随,为刎颈之交、乃一时佳话也。”
“然巨鹿一战后,两人交恶,生死相残,成一时笑话,此是为何?”
韩信无言以对。
蒯通替他回答道:“此皆乃祸生于欲壑难填、而人心难测也!足下何以为汉王必不害己?”
韩信还是无言以对。
蒯通又问:“夫文种存亡越,霸句践,立功名而身死亡。何故也?”
韩信无言以对。
蒯通替他回答道:“此皆乃狡兔死而走狗烹也。夫足下之与汉王,以交友言之,则不如张耳之与陈馀者也;以忠信言之,则不过文种之于句践者也。则足下何以为汉王必不害己?”
韩信仍是无言以对。
蒯通就是蒯通,几句话就证明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在利益面前,其实并不是那么可靠,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特别君与臣之间的感情,更是完全不可靠,那船就是纸糊的,比婊子嫖客之间的感情还不可靠!
话虽然很糙,话糙理不糙,智如韩信,也完全无力反驳。
于是蒯通再加把劲,给韩信分析道:“且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今足下涉西河,虏魏王,擒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西向以报,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足下危矣!”
韩信大叫道:“先生莫再说了……”
蒯通不顾韩信,继续说道:“今足下据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疑惧;足下安归?”
韩信端起一整卮酒,一饮而尽,低头不语。
蒯通叹道:“足下名满天下,身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试问足下将何以自保?臣实为足下心忧哉,足下若不背汉,必死无疑!”
说完,蒯通怔怔的看着韩信,等待他的抉择。人生有些事,错过一时,就错过一世,现在就是韩信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他希望韩信能够慧斩情丝、当机立断,做天下的主人,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过了好久好久,韩信终于抬起头来,疲惫的说道:“先生且休!吾将思之!”
蒯通明白,这个选择实在太难,韩信需要好好想想,于是他不再多言,转身退下。
蒯通走后,韩信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寝宫里,几天都没有出来。
韩信觉得脑子很热,身体很冷,蒯通的话太残酷太真实了,残酷到他的脑子如沐烈焰,真实到他身体犹入冰窖。
蒯通说的没错,狡兔死走狗烹,历史已经证明无数次了。
待到天下太平,自己再无利用价值时,汉王肯定不会放过自己的。
可是,他又何忍背叛汉王呢?他做不到,真的做不到。
心理学上说:一个经历过苦难的人,更容易懂得感恩。韩信半生孤苦,受尽冷眼歧视,所以就连漂母的一碗饭,他都视若深恩,更何况汉王给予他的重用与厚待,简直相当于再生父母了,韩信又怎能翅膀硬了就将其抛弃呢?
背叛汉王而生,还是固守本心而死,这是一个问题。
面对艰难的抉择时,我们往往不知所措,因为必须舍弃一样,去争取另一样,日后一定后悔。
如果韩信背叛了汉王,他日后也一定会后悔的,因为他放弃了自己的基本道德准则,他保住了自己的富贵,逃过了被害的危险,却逃不了内心自我的拷问。
终于,韩信决定谨守自己的道德准则,赌一次,赌汉王不会害他。
小人有所不能,却无所不为;但君子无所不能,却有所不为;韩信决定有所不为一次,至于他的命运,就由天来决定吧!我以我心照明月,明月怎能照沟渠,汉王待我甚厚,他应该不会害我的,不会的,会吗?可能会的,不会吧?不会,应该不会……
韩信赌错了,他自己是个感情用事的人,就以为汉王也是这样的人,因而在内心不遗余力的美化刘邦,说服自己去相信刘邦,相信他们之间的感情。殊不知刘邦身为一个负责任的帝王,他从来就是把感情和利益分的很清楚的,在他眼里,没有想造反的人和不想造反的人的区别,只有能造反的和不能造反的人的区别,因为人心难测,帝王宝座的诱惑又太大,他只能将有能力造反的人全部杀掉,如此剩下的人即使有造反之心,也无造反之力了。这叫做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为了保住自己帝王的宝座,为了大汉的江山永固,韩信必须死,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势可自立 终不背汉,可幸韩信一片丹心,在千年之后得到了知音,这个人就是袁祟焕,他有一首诗,是这么写的:
一饭君知报,高风振俗耳。如何解报恩,祸为受恩始。丈夫亦何为,功成身可死。陵谷有变易,遑问赤松子。所贵清白心,背面早熟揣。若听蒯通言,身名己为累。一死成君名,不必怨吕雉。
——明•袁祟焕《韩淮阴侯庙》
丈夫亦何为,功成身可死。一死成君名,不必怨吕雉。哀哉,袁督师与淮阴侯的命运何其相似!
我有时常在想,若韩信当真接受了蒯通的建议,历史大势会走向哪里,这倒是一个很有趣的课题,有心的将粉可多多留意,将自己的想法留在评论区。
了解更多:伤心楚汉
3. 韩信北伐的速度也太快了
路线是绝对不一致的 韩信北伐是用了烧栈道的计谋来迷惑楚国军队 进蜀中时 烧了栈道以表决心不在和项羽发生战争 而后趁秦王松懈麻痹之机,采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派樊哙、周勃率军万余大张声势地抢修栈道,吸引三秦王的注意力,自己则亲率军队潜出故道,翻越秦岭,袭击陈仓(项羽所封雍王章邯属地)。章邯从废丘(雍都,今陕西兴平东南)仓促率军驰援陈仓,被汉军击败,逃至废丘、好峙(今陕西乾县东),汉军分路追击,在壤东(今陕西武功东南)、好峙两地再败雍军,进围章邯残部于废丘。尔后,连续作战,分兵略地,迅速占领关中大部,平定三秦之地,取得对楚的初战胜利。诸葛是六次北伐 出箕谷摆出要由斜谷道北攻郿城
4. 韩信有多少兵力
垓下之战,是刘邦军团和项羽军团的一次总决战。在总决战之前,项羽军团还有10万人马。韩信组织了30万人马,把项羽团团包围起来,但几乎没有预想中的绞肉机式的惨烈厮杀,项羽军团就迅速失败。项羽只带着八百人突围。最后突到乌江边的时候,项羽身边只有28骑。这时候项羽意气尽失,拔剑自刎
5. 韩信北伐路线
段奕宏韩信衣锦还乡是第80集。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泗水郡淮阴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 ,一说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汉初三杰”,“兵家四圣”,后人奉为“兵仙”、“神帅”。
秦末大乱之际,韩信初属项羽郎中,未得重用。后转投刘邦,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经萧何保为大将,制定“汉中对策”,申军法,设还定三秦之计。刘邦兵败于彭城后,韩信先破楚军于京、索之间,后平定魏国,请命北伐拿下代国。刘邦收其精兵后,背水一战,击败赵国,派人降服燕国。支援刘邦以及清除项羽派往赵国的奇兵的同时平定剩下的赵国城邑。刘邦成皋兵败夺其精兵后,奉命攻打齐国,全歼龙且二十万楚军。韩信攻打楚国,项羽与刘邦签订鸿沟协议。刘邦听从张良、陈平的计策,撕毁鸿沟协议,追击项羽失败。汉五年,带兵会师垓下,围歼楚军。项羽死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因人诬告,贬为淮阴侯。
公元前196年,其被人告发与叛将陈豨勾结谋反,吕后与萧何合谋,诱杀于长乐宫钟室,夷灭三族。韩信作为军事理论家,联合张良整理兵书、序次兵法,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
6. 韩信北伐和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他知晓天文地理,精通五行八卦和奇门遁甲,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留下了令无数后人称颂的前后出师表等优秀作品,尤其是他的治国才能和外交才能在中国历史上都堪称一流,只有管仲和张良才能与他匹敌!但是诸葛亮在用兵打仗方面就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统帅!主要原因就是用兵过于谨慎小心,以至于错过魏延提出的出奇兵袭取子午谷的奇谋,而导致最有希望成功的第一次北伐。可能是诸葛亮受到庞统惨死落凤坡的教训,以致于领兵打仗,总是采用稳扎稳打的方法,不敢采用出奇制胜的谋略。反观韩信用兵,总是采用出奇制胜的谋略,而且效果也是好的惊人。韩信对敌作战时,无论对手是谁,他总是扬长避短攻击对手的薄弱处,让对方防不胜防。在中国历代名将中,也许只有孙武、霍去病、白起和李靖才能与韩信抗衡。就连张良自己都承认自己不是韩信的对手,因为张良曾经对刘邦说过这样的话:“韩信若反,无人能挡。”由此可见,张良就算是学过黄石公传下的《太公兵法》,也不是韩信的对手!韩信被后人称为“兵仙,”的确名不虚传。只不过韩信的政治头脑不够聪明,缺乏应有的防人之心,才被萧何骗去,被吕后杀害于未央宫中。可叹一代军事奇才,就此走完短暂的人生路,不禁让人叩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