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游戏攻略

费孝通关于社会治理(费孝通社会变迁)

1. 费孝通社会变迁

、《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和《名实的分离》,讲的是四种权力。关于乡土中国的权力结构,该书在《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和《名实的分离》三篇中分别加以阐述。

费孝通认为社会权力共有四种形式:

一是在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

二是在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

三是在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

四是在社会变迁中所发生的时势权力。

2.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出自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

在“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的主题演讲时,费孝通先生总结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有什么含义

人们要懂得欣赏自己创造的美,也要以包容的方式欣赏他人创造的美,使自己的美与他人的美相结合,才能实现大和谐的理想美。大同之美,实质上是一种将不同的美结合起来达到的平衡。坚持个体美与追求大和谐美并不矛盾,即“各美之美”与“美与共”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保证。

3. 费孝通社会学

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男,江苏吴江人,中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第六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

费孝通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

研究成就

费孝通是中国社会学的总设计师。从历史上看,费孝通对中国社会学的贡献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以前,费孝通关于社会学的大部分经典之作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比如:《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皇权和绅权》等等,都是在这个阶段发表的。

第二个阶段是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以前,这是费孝通经历坎坷的一段时间,尽管身处逆境,他还是仗义执言,提出“为社会学说几句话”、“再为社会学说几句话”,然而,最后终于不许说话了。1957年以后费孝通主要从事翻译和边界问题研究。第三阶段是1979年的改革开放以后,费孝通重建中国社会学的一段时间。

费孝通为今日中国社会学作出了总体设计,勾画了今日中国社会学的蓝图,确立了中国社会学的实证风格。为解决社会问题、医治社会疾病出谋划策。在中国的江南,星罗棋布的小城镇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模式之一,这是费孝通留给我们的一份巨大财富。

为中国农民找一条出路,成为费孝通研述一生的大课题。费孝通三访温州、三访民权、四访贵州、五上瑶山、六访河南、七访山东、八访甘肃、27次回访家乡江村。

他研究中国的穷人主要是农民,如何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之路。他关心中国农村和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关心农产品流通和农民增收问题,为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学生

就读于的意思是在某个学校读书。

例句:我国已故的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上世纪30年代曾就读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并获得博士学位,一生饱经沧桑。

造句:

1、我就读于南十字星大学,正在攻读旅游与酒店管理硕士。

2、从小热爱并学习绘画,现就读于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愿意和同样喜爱绘画的朋友交流。

3、他自己的乐器是小提琴,他就读于欧柏林大学音乐学院在俄亥俄州。

5. 费孝通关于社会学的概念

第1章:

中国社会是具有乡土性的,作者在这里定义了土地的重要性,我们以农业为生。人与空间上不流动;村雨村之间往来很少、孤立、隔膜多。因此是熟人社会,乡土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交流并不是基于“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一种行为规范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

第2章:

在以城市为主导的语境下,我们会嘲笑乡下人是“愚”的,比如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的喇叭声显得手忙脚乱。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不明白怎么应付汽车,但这只是知识问题,并不是智力问题。如果这样的嘲笑成立,那乡下人同样可以嘲笑城市人。

第3章:

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他的学习能力。他可以学会不受生理反应的控制。所谓学习,就是在人出生后,建立一种行为模式,改变本能方式的过程。学习的方法是“学习”。学习是指一次又一次地做事,使一个人习惯于一种新的做事方式。学习就是打破个人知识的现在和过去的鸿沟,现在和过去的桥梁是记忆。

第4章:

在很多人眼里,乡巴佬最大的问题就是“隐私”,比如“自己门前扫雪,不为别人的房子霜冻担心”;爱占小便宜,不为别人的事操心,现在屡遭诟病的腐败问题可以归结为“隐私”。

第5章:

道德是指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在这一章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群体道德和私人道德。费劳把西方社会称为群体模式,把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差异秩序模式。不同的社会结构模式会产生不同的道德观念。

第6章:

家庭的概念在人类学中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它是由父母和孩子组成的出生社区。亲子(Parent-child)指的是它的结构,生殖指的是它的功能。从生育的角度看,抚养孩子的目标终将结束,家庭的功能是暂时的,而国家和学校的社会功能是长期的。

第7章:

情绪是一种刺激性反应,一种心理紧张,相当于我们常说的兴奋。如果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通过不断的重复而变得固定,那么身体就不会有紧张。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感情是破坏性的、创造性的。感情往往发生在尝试新的反应和阻碍旧的反应。感情的发生会改变原来的关系。

第8章:

地方社会秩序不是自发的。并不是说在一个很少有人听说过对方的小国里,无论老死,秩序只能靠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来建立。秩序的建立必须靠外力来维持。在法治社会,当然是国家权力,而在传统的地方社会,则是依靠“礼”。

第9章:

在农村社会处理案件中,有一个共同的原因是“这个孩子从小就不是好事”

6. 费孝通社会学理论

“差序格局”是中国社会关系的准则,书中有三篇文章讲的是家、国、天下三者的伦常关系在社会学上的意义。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是在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相较中显现出来的。费老先生把西方社会的社会关系称之为“团体格局”,比喻为柴,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有边界,讲权利。而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社会关系则与此明显不同,“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象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

7. 费孝通 社会

费孝通先生所著《乡土中国》中关于乡土本色的概括为:

1、 以农为生的人, 世代定居是常态, 迁移是变态。

2、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每家所耕的面积小, 小农经营; 二是在需要水利的地方, 需要合作灌溉; 三是为了安全; 四是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

3、 村落间关系是孤立的、 隔膜的——地方性限制——“熟悉” 的社会, 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即礼俗社会, 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法理社会。

4、 与人交往的原则是个别化原则, 乡 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 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动的规则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

8. 费孝通社会学概论

乡土中国》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概括:本章说的是时间之隔,包括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由于乡土社会是一个很安定的社会,一个人所需的记忆范围本来就很狭窄;而同一生活方式的反复重演,也使得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而无需文字。

《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社会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8年。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

《乡土中国》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9. 费孝通社会工作

费孝通出版的具体作品按出版社分类,具体如下:

  1. 出版在上海生活书店的作品:

  ① 《初访美国》,生活书店

  ② 《民主·宪法·人权--民之作》,上海:生活书店

  ③ 《内地农村》,上海:生活书店

  ④ 《工党一年》,上海:生活书店

  ⑤ 《美国人的性格》,上海:生活书店

  2.出版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的作品:

  ① 《生育制度》,上海:商务印书

  ② 《社会变迁 重庆》,商务印书馆发行;

  ③ 《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

  3.出版在上海观察社的作品:

  ① 《皇权与绅权》,上海:上海观察社

  ② 《乡土重建》,上海:上海观察社

  4.出版在北京三联书店的作品:

  ①   《兄弟民族在贵州》

  ②  《China’s Gentry(中国绅士)》,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③  《世界史》(上、中、下),

  ④   《访美掠影》

  ⑤  《学术自述与反思:费孝通学术文集》

  ⑥  《美国与美国人》

  ⑦ 《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

  5.出版在北京人民出版社的作品:

  ①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② 《从实求知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6.出版在北京其他出版社的作品:

  ① 《非洲的种族》,北京:商务印书馆

  ② 《Toward a People’s Anthropology》,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③  《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

  ④ 《费孝通学术精华录》,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⑤ 《费孝通外访杂写》,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⑥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⑦  《Chinese Village Close-up》,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⑧  《社会调查自白》,北京:知识出版社

  ⑨ 《小城镇四记》,北京:新华出版社

  ⑩ 《Small Towns in China》,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7.出版在天津人民出版社的作品:

  ①   《论小城镇及其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②   《杂写丁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③   《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④  《杂写甲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⑤ 《民族与社会》,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⑥ 《费孝通选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⑦ 《人的研究在中国》,天津:天津人民出版

  ⑧  《费孝通社会学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8.出版在苏州大学出版社的作品:

  ①   《芳草天涯》,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②   《言以助味》,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③ 《逝者如斯-费孝通杂文选集》,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9.出版在境外的作品:

  ①   《中国农村四细密画》,日本:日本研文出版社

  ② 《生育制度--中国的家庭与社会》,日本,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

  10.出版期刊的主要论文:

  ①   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 《天津社会科学》1982年第3 期

  ②   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 《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

  ③   三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 《北京大学学报》1986年第3 期

  ④   中国城乡发展的道路--我一生的研究课题, 《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1 期 1-1-93

  ⑤   从史禄国老师学体质人类学, 《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 第5 期

  ⑥   个人、群体、社会──一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 《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1 期 1-1-94

  ⑦   略谈中国的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1 期

  ⑧   关于人类学在中国, 《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2 期

  ⑨   论中国小城镇的发展, 《读书》1995年第8 期

  ⑩   家底实创新业--再访温州, 《了望》1995年第5 期

上一篇:贪婪洞窟2卸下符文石(贪婪洞窟2卸下符文石会消失吗)

下一篇:战士铭文怎么搭配给力(战士铭文怎么配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