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宰予天赋打一成语(孔子失之宰予)
1. 孔子失之宰予
字面上的意思是,虎剥是动物中最凶狠的,所以不能骑,而人心只是隔着张皮,不要将心里的秘密说与自己认识的人知道.引申义即为人心难以猜测,即使是最好的结交朋友,也不可把心里的事说与对方.
拿不准的事,最好三思而后行,这就是所谓“谨言慎行”。
知人难,因为知人知面不知心。即使此时知心,也不能保证彼时知心,人心也瞬息万变呀!贫贱时刎颈交,一为权欲所蔽,就变成不共戴天的死对头了;创业时的师友情,一为利欲所蔽,就变成锱铢必较的仇人了。孔子有一视二观三察的知人经验,有知人之明吧?可他还遗憾地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就有俗话说:“见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但若听信了这些人心惟危的古训,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就难免失人,而失人招忧。
2. 孔子骂宰予
孔子口头禅“朽木不可雕也”。说的是当时孔子手下有一个学生名叫宰予,他就是一个很蛮横的人。
别的同学都很尊重孔子,课堂上根本不会有人和他顶嘴。但是宰予不一样,他公然和自己的老师叫板。
那天孔子提出一个观点,认为守丧三年这个制度应当传承下去,但是宰予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他觉得期限太长。当时孔子问他,不遵守这个制度难道不会感到内心不安吗?
宰予随即反驳道不会。孔子听到这句话非常的不悦,但也没有对他发难。
不过宰予并没有因此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多次在课堂上和孔子起冲突,丝毫都不尊重自己的老师。
孔子一忍再忍,但有一次宰予竟然公然在课堂上走神,惹得孔子十分生气,所以直接说了一句“朽木不可雕也”。孔子只是在气急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话,但是没想到却被他的学生记录了下来。
随后这句话广为流传。
3. 宰予与孔子的故事
“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出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意思是只根据外貌来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 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 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 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4. 孔子曾评价宰予什么
孔子当年批评不长进的学生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这算不算辱骂学生呢?被孔子批评的学生叫宰予,他大白天睡大觉,被孔子看见了,就大发脾气,说了上面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宰予就像腐烂的木头一样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如果这句话放在当今,学生和学生的家长会怎么理解,是否认为是教师在辱骂、讽刺自己呢?
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只出了七十二位贤人,这也没有百分之百地达到全部成了贤人,这也没影响孔子成为教育家。换句话说,就像现在教师管的一个班级,学生的资质水平参差不齐,家长又怎么可能要求学校的老师把所有孩子都教育成才呢?孔子如果现在还活着,是高级教师还是特级教师,因为无论是多高级的教师,也有让他头疼没办法教的三类学生:狂妄无知的人、知错不改的人、从不问怎么办的人。孔子尚且如此,更何况现在的老师还不是这样的圣人?
我觉得现在只有一线教师,真正接触学生的教师才最有发言权,到底教师的惩戒权应不应该有?现在有些所谓教育专家和一部分家长,全盘地否定惩戒权是没有说服力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的最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什么程度算教的“好”?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让老师教育成为品行兼优的北大清华才子,如果老师真的能有这么大的本领,那么,都要超出孔子的水平了。“没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会治的医生,没有破不了的案子,只有不会破案的警察”这些也完全成立,这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所以,老师教好学生也是相对的,只有学生在自己原业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和提高,那么就是老师教的“好”了。
现在面对那些正如孔子口说的那些“朽木不能雕,粪土之墙不可圬”的学生,现在的老师还能不能说样的话?算不算侮辱学生的话,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孔子如果现在说这些话,估计会被判定为师德违规。虽然没有陕西商丹高新中学教师王某骂学生那样刺耳和难听,但是,细究起来,也算是对学生的一个主观评价,大家认为呢?如果孔子能够活到现在,对于那些教育不好的学生又会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
5. 孔子与宰予就什么问题产生了争论
宰予思想活跃,好学深思,善于提问,是孔门弟子中少有的曾正面对孔子学说提出异议的人。他指出孔子的“三年之丧”的制度不可取,说:“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因此认为可改为“一年之丧”,被孔子批评为“不仁”(见《论语·阳货》)。
他还向孔子提问了一个两难的问题,他假设这么一种情况:如果告诉一个仁者,另一个仁者掉进井里了,他应该跳下去救还是不应该跳下去救?因为如跳下去则也是死,如不跳下去就是见死不救。孔子的直接答复是指出宰予这是在愚弄人,提的问题不好,说:“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雍也》)
宰予昼寝,在课堂上打瞌睡,被孔子形容为“朽木”和“粪土之墙”。孔子认为宰予言行不一,说自己“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并且从宰予那里改变了自己以往的不足,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
6. 孔子说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宰予在孔子三千弟子中
澹台灭明是春秋末期的鲁国武城(今山东费县,一说在今山东武城)人,比大圣人孔子晚生三十九年。他天生异相,面貌丑陋,据说长得“额低口窄,鼻梁低矮,不具大器形貌”,所以,当他去拜孔子为师时,孔子虽然为了信守自己“有教无类”的理念没有拒绝他,却总对他爱答不理,让人家坐冷板凳。澹台灭明对孔夫子以貌取人的态度颇为失望,毅然决然离开孔子,开始了漫长刻苦的自学历程。
以貌取人的孔子没把“恐龙男”澹台灭明当回事儿,他非常喜爱的弟子子游(即言偃)却对澹台灭明颇为欣赏。子游从武城宰任上回到曲阜看望孔子时,孔子问他:“你在那里得到什么人才了吗?”子游借机赞美了澹台灭明的高尚品格:“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用现代话说,就是“做事从不投机取巧走捷径,没有公事从来不到我屋里来。”
澹台灭明自学成才后,独辟蹊径,南下吴楚游历讲学。
澹台灭明虽相貌丑陋,却胸怀宽广,他并没有因为在孔门受到冷遇而对孔子怀恨在心,而是仍以孔子为师,积极传播儒家学说。他不但像孔子那样释《春秋》,习“六艺”,教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而且在教学中提倡孔子提出的“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的态度,“学而不厌”、“不耻下问”的风气,“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方法等等。
知识渊博、道德高尚的澹台灭明在江南地区受到了人们的爱戴,当地跟从他学习的有三百多人。他在几十年内为江南地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他的名气也传遍了当时的各个诸侯国。孔子听到这些消息,幡然悔悟,不胜感慨: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澹台灭明字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凭长相判断人,看错了子羽;凭语言判断人,看错了宰予)。
7. 孔子和宰予
一天,孔子给弟子讲课,发现学生宰予没有来听课,就派弟子去找, 朽木不可雕,出自:《论语·公冶长》, 相传孔子的弟子宰予能说会道,言辞动听,深得孔子赏识,但后来却渐渐露出懒惰的毛病。一天孔子讲课,发现宰予没有来听课,派弟子寻找后才得知宰予在睡觉。孔子便说了“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这句话。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用朽木不可雕来形容一个人始终无法改造或品质败坏到极点,不可救药。另外又指事物和局面败势已定,无可挽救。
8. 孔子为什么说他批评宰予没用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②,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於其父母乎?” [注]燧:古代取人的器具。改火:古代腿百钻木取火,所用的木头四季不同,一年轮一遍。 【译文】 宰我问:"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旧谷吃完,新谷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轮过了一遍,有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孔子说:"(才一年的时间,)你就吃开了大米饭,穿起了锦缎衣,你心安吗?"宰我说:"“安”孔子说:"你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有德行的人守孝期间,吃美食不觉得甘美,听音乐不觉捍愉快,闲居在家也不觉得安适,因此不那样做。如今你既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子生下来,到三岁时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宰我不也有在也父母的怀抱里得到三年爱抚吗?"https://m.yuzhenhai.com/view/201605/29961.html
9. 孔子训宰予
原来,宰予大白天睡觉。
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可能再雕刻,用粪土堆积的土墙不能够再粉刷,我对宰予这家伙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孔子又说:“以前,我对人,听他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做得对不对。我的观念就是从宰予这里开始改变的。” 这里有一个疑问,难道仅仅是因为宰予大白天睡觉,就惹得孔子如此生气吗?从孔子的批评中不难看出孔子生气的原因不仅仅是宰予白天睡觉这么简单,让他觉得愤怒的原因可能是宰予说到做不到,或者错误屡教不改。孔子时代人们的生活都比较生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白天睡觉这种行为在古时就是问题,要么学习态度不端正,要么夜里干了非法的事,导致白天没精神。不过,宰予的错误成就了孔子的一句千古名骂“朽木不可雕也”,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