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游戏攻略

费孝通关于中华民族(中华民族 费孝通)

1. 中华民族 费孝通

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享年95岁。

2. 费孝通关于民族观点

第一章乡土本色,该章大抵是全书的总论。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一章中,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

这“乡土性”带有三方面特点。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

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3. 费孝通 中国文化

“中华民族”既有悠远深邃的历史渊源,又在近代民族国家竞存的世界环境中得以正式熔铸。费孝通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在近代,逐步走出封闭状态的国人,面对西方列强进逼的世界格局,民族国家观念觉醒,这种观念既受启迪于世界新思潮,又深植于中国诸族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共同命运和近似文化心理。

4. 费孝通关于中华民族的话

民族走廊之称是1980年,所谓民族走廊,是指一定的民族或族群长期沿着一定的自然环境如河流或山脉向外迁徙或流动的路线。 在这条走廊中必然保留着该民族或族群众多的历史与文化的沉淀。费孝通提出中国三大民族走廊包括南岭走廊、藏彝走廊、河西走廊,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费老理论从现当代民族分布而论,与地理分界基本吻合;

地理特征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从而直接影响了民族/ 族群的形成和发展。目前民族走廊研究包括藏彝走廊、河西走廊、苗疆走廊、南岭走廊、武陵走廊、辽西走廊等走廊地带的研究

5. 费孝通民族理论

1.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介于祁连山脉和北山山脉之间,因在黄河以西而得名。全长约1200公里,底部宽度从几公里到两三百公里不等。它向来为我国中原与西域各地的交通要道,著名的“丝绸之路”即通过这里。 是中国内地通往新疆的要道。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称甘肃走廊。

河西走廊是甘肃经济发达地区,其中,张掖,酒泉、嘉峪关、金昌地区高新科技较为发达。

河西走廊拥有2个世界文化遗产,文化历史底蕴丰富,为丝绸之路主要通道。中国甘肃省西北部狭长高平地,在祁连山以北,合黎山以南,乌鞘岭以西,甘肃新疆边界。

2.辽西走廊:辽西走廊主要指辽宁省西部渤海沿岸的河北省山海关至辽宁省锦州一条长约200公里的平原地带,它东临渤海辽东湾、西靠燕山和努鲁儿虎山余脉,宽度一般在l0公里左右,最大宽度为35公里,最窄处只有一二公里。这里自古以来就是联系关内外交通的咽喉要道。

3.海上走廊:台湾海峡是连接东海和南海的重要水道,被称为我国的海上走廊。台湾海峡中的澎湖列岛是南北航行要冲。我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时,就从台湾海峡经过。

6. 费孝通对民族的定义

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男,江苏吴江人,中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第六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

费孝通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

研究成就

费孝通是中国社会学的总设计师。从历史上看,费孝通对中国社会学的贡献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以前,费孝通关于社会学的大部分经典之作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比如:《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皇权和绅权》等等,都是在这个阶段发表的。

第二个阶段是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以前,这是费孝通经历坎坷的一段时间,尽管身处逆境,他还是仗义执言,提出“为社会学说几句话”、“再为社会学说几句话”,然而,最后终于不许说话了。1957年以后费孝通主要从事翻译和边界问题研究。第三阶段是1979年的改革开放以后,费孝通重建中国社会学的一段时间。

费孝通为今日中国社会学作出了总体设计,勾画了今日中国社会学的蓝图,确立了中国社会学的实证风格。为解决社会问题、医治社会疾病出谋划策。在中国的江南,星罗棋布的小城镇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模式之一,这是费孝通留给我们的一份巨大财富。

为中国农民找一条出路,成为费孝通研述一生的大课题。费孝通三访温州、三访民权、四访贵州、五上瑶山、六访河南、七访山东、八访甘肃、27次回访家乡江村。

他研究中国的穷人主要是农民,如何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之路。他关心中国农村和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关心农产品流通和农民增收问题,为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7. 民族与社会 费孝通

费孝通出版的具体作品按出版社分类,具体如下:

  1. 出版在上海生活书店的作品:

  ① 《初访美国》,生活书店

  ② 《民主·宪法·人权--民之作》,上海:生活书店

  ③ 《内地农村》,上海:生活书店

  ④ 《工党一年》,上海:生活书店

  ⑤ 《美国人的性格》,上海:生活书店

  2.出版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的作品:

  ① 《生育制度》,上海:商务印书

  ② 《社会变迁 重庆》,商务印书馆发行;

  ③ 《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

  3.出版在上海观察社的作品:

  ① 《皇权与绅权》,上海:上海观察社

  ② 《乡土重建》,上海:上海观察社

  4.出版在北京三联书店的作品:

  ①   《兄弟民族在贵州》

  ②  《China’s Gentry(中国绅士)》,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③  《世界史》(上、中、下),

  ④   《访美掠影》

  ⑤  《学术自述与反思:费孝通学术文集》

  ⑥  《美国与美国人》

  ⑦ 《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

  5.出版在北京人民出版社的作品:

  ①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② 《从实求知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6.出版在北京其他出版社的作品:

  ① 《非洲的种族》,北京:商务印书馆

  ② 《Toward a People’s Anthropology》,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③  《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

  ④ 《费孝通学术精华录》,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⑤ 《费孝通外访杂写》,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⑥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⑦  《Chinese Village Close-up》,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⑧  《社会调查自白》,北京:知识出版社

  ⑨ 《小城镇四记》,北京:新华出版社

  ⑩ 《Small Towns in China》,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7.出版在天津人民出版社的作品:

  ①   《论小城镇及其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②   《杂写丁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③   《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④  《杂写甲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⑤ 《民族与社会》,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⑥ 《费孝通选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⑦ 《人的研究在中国》,天津:天津人民出版

  ⑧  《费孝通社会学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8.出版在苏州大学出版社的作品:

  ①   《芳草天涯》,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②   《言以助味》,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③ 《逝者如斯-费孝通杂文选集》,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9.出版在境外的作品:

  ①   《中国农村四细密画》,日本:日本研文出版社

  ② 《生育制度--中国的家庭与社会》,日本,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

  10.出版期刊的主要论文:

  ①   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 《天津社会科学》1982年第3 期

  ②   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 《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

  ③   三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 《北京大学学报》1986年第3 期

  ④   中国城乡发展的道路--我一生的研究课题, 《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1 期 1-1-93

  ⑤   从史禄国老师学体质人类学, 《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 第5 期

  ⑥   个人、群体、社会──一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 《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1 期 1-1-94

  ⑦   略谈中国的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1 期

  ⑧   关于人类学在中国, 《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2 期

  ⑨   论中国小城镇的发展, 《读书》1995年第8 期

  ⑩   家底实创新业--再访温州, 《了望》1995年第5 期

8.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化

梁启超最早在中国历史上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中华民族的概念,最早由梁启超在其1902年《论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的著作中提出,相关的历史学及人类学理论有费孝通的“多元一体”论,以及许倬云的《我者与他者的转化及混合》。中华民族这一政治概念在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代的有着不同的定义。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一文中,通过对欧洲世界史著作的评介,破天荒地使用了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并将中国民族的演变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

第一,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是为中国之中国,即中国民族自发达、自竞争、自团结之时代也;

第二,中世史,自秦统一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竞争最激烈之时代也;

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开始,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

梁启超在这里反复用了三个“中国民族”,而且从宏观上勾勒出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显然是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

9. 费孝通谈民族和社会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是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创新发展的集中概括,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总方针。4月13日至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承办,中国民族研究团体联合会、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中国民族学学会、中国民族史学会、《民族研究》编辑部、《人类学民族学国际学刊》编辑部等有关团体与单位协办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暨纪念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发表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哈萨克斯坦国立L.N.古米廖夫欧亚大学、北京大学、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从多学科多层面展开了深入系统的研讨。

上一篇:东皇太一s9什么铭文(最新东皇太一最强铭文搭配)

下一篇:毁灭SS天赋测试(毁灭ss天赋输出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