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属性特征定义了特征(特征的属性)
1. 特征的属性
这个不是语文题目么 ..属性和性质是一样的,指本身的综合力特点和特征是一样的,指突出概括的性能是指运作情况
2. 特征属性积分算法
理想的三个特征是:批判性,创造性,规范性,理想分短期的和长期的,短期的一般指近期要完成的目标,长期一般称为远大理想,奋斗时间长,甚至不止一代。理想是对未来美好事物的想像和希望,也比喻对某种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观念,是人们对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3. 特征属性有哪些
1.特性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的性质。通常条件变化时,这种性质也会发生变化。如状态是物质的特性,因为状态与温度有关;熔点是晶体的特性,因为熔点与压强等有关。
2.属性是指事物在任何条件下具有的性质。如运动是物体的属性,因为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因为质量不随形状、温度、状态、位置等改变。
4. 特征属性是连续值是可以使用下列哪种朴素贝叶斯模型?
1、842人工智能基础综合试题含信号与系统、算法设计与分析和机器学习三门课程的内容。所有课程均不指定参考书。
2、试题总分为150分,每门课试题满分50分,三门课程的试题均计入考试成绩。
《信号与系统》考试大纲(50分)
一、复习要点
(一)信号与系统绪论
(1)信号与系统的概念;
(2)信号的描述、分类及常用信号;
(3)信号的基本运算。
(二)正交函数集与正交分解
(1)信号分解的物理意义;
(2)正交函数集;
(3)信号在正交函数集上的分解。
(三)连续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
(1)连续周期信号在三角函数集上展开;
(2)连续周期信号傅里叶级数;
(3)有限项傅里叶级数与均方误差。
(四)连续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1)非周期连续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2)典型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3)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
(4)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五)拉氏变换
(1)拉氏变换的定义、物理意义;
(2)拉氏变换的基本性质;
(3)拉氏逆变换;
(4)双边拉氏变换。
(六)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1)系统的概念、表示与分类;
(2)LTI系统分析方法概述;
(3)连续系统的时域经典分析法;
(4)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
(5)卷积的定义与性质;
(6)卷积法求解系统响应。
(七)连续时间系统的S域分析
(1)系统函数;
(2)由系统函数零、极点分布分析时域特性;
(3)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八)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1)离散时间信号(序列)及其表示;
(2)典型离散时间信号;
(3)离散时间信号的基本运算;
(4)离散时间系统的基本概念描述与分类;
(5)系统冲激响应函数的求解。
(九)离散时间系统的Z域分析
(1)z变换及其收敛域;
(2)典型序列的z变换;
(3)逆z变换;
(4)z变换的基本性质;
(5)系统函数与z域分析。
(十)离散信号的傅里叶分析
(1)离散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DFS;
(2)序列的傅里叶变换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DTFT;
(3)离散傅里叶变换DFT;
(4)快速傅里叶变换FFT。
(十一)傅里叶变换及其图像处理应用
(1)数字图像简介;
(2)二维离散傅里叶变换2D DFT及其性质;
(3)2D DFT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算法设计与分析》考试大纲(50分)
一、整体要求
(一)掌握算法的定义、性质和表示方法,并能够使用伪代码对算法进行描述;
(二)能够熟练采用渐近上界、渐近下界与渐近紧确界分析算法的运行时间;
(三)掌握算法设计的常用方法,包括分而治之、动态规划、贪心、近似算法;掌握图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的基础图算法;
(四)掌握计算复杂性的基本概念和证明P类、NP类问题的方法;
(五)具有对简单计算问题的建模、分析、算法设计、算法优化和编程求解能力。
二、复习要点
(一)渐近复杂性分析
(1)O、Ω、Θ符号定义;
(2)分析给定算法的渐近复杂性;
(3)比较具有不同渐近上界的算法的效率;
(4)递归函数的运行时间分析。
(二)常用算法设计方法的基本思想和特点,以及针对具体问题设计相应的算法并分析其效率
(1)分治算法
(2)动态规划算法
(3)贪心算法
(4)近似算法
(三)图算法
(1)图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
(2)图的表示方法;
(3)图的遍历与搜索方法;
(4)最小生成树和最短路径等图具体问题算法。
(四)计算复杂性
(1)计算复杂性的基本概念,如判定问题、优化问题等;
(2)P类和NP类问题的定义和证明。
《机器学习》考试大纲(50分)
一、复习要点
(一)机器学习基础算法:(1)Bayesian学习以及相关算法;(2)Q学习基本概念;(3)归纳学习-决策树构建算法。
掌握机器学习发展历史、AlphaGO技术的发展历史以及核心技术,掌握Q学习的基本方法;掌握VC维的定义,以及统计学习理论的基本结论,深入理解经验风险和真实风险概念区别与联系;理解Bayesian的基本原理,贝叶斯学习、朴素贝叶斯算法在相关实际问题中应用;掌握HMM算法的基本原理;掌握信息熵概念的内涵、ID3算法构建过程、根据具体的实例,构建决策树。掌握信息增益的概念,以及在构建决策树时的物理含义。
(二)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1)线性分类器-感知机等;(2)传统神经网络-BP算法等;(3)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等。
掌握线性分类器的构建方法,包括线性分类器的基本形式、构建方法;掌握感知机的构建方法、Fisher准则、最小均方误差准则。掌握机器学习里优化概念如何应用于线性分类器的设计。理解神经网络的反传算法基本原理、能够根据具体简单的网络实例写出反传公式的基本形式。了解经典深度神经网络模型、以及前沿技术,主要掌握卷积神经网络;理解卷积神经网络的构建过程、包括卷积操作的定义、Pooling操作的定义等。
(三)统计学习分类器:(1)支持向量机;(2)Adaboost算法;(3)子空间学习与稀疏表示。
理解统计学习理论的基本原理、支持向量机的基本原理与线性分类器的联系。掌握支持向量机的优化目标构造方法、优化算法以及应用。掌握Adaboost的基本原理,弱分类器的基本概念以及分类器融合算法。掌握子空间学习与稀疏表示的基本概念与思想,掌握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具体过程、优化目标以及应用。基本了解Fisher判别分析、核判别分析等等;了解稀疏表示方法与子空间学习的联系与区别。
5. 特征属性求同
1954年,中印、中缅倡导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在国际关系中“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充分表达了亚非国家希望建立国家间平等友好新关系的强烈要求。亚非会议于1954年由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印尼和巴基斯坦5国发起,翌年4月在印尼万隆举行。
1955年4月18日,亚非会议在万隆的独立大厦隆重开幕。参加会议的有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与会国家分属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和经济发展程度等方面也都存在着差异。它们之间有的已经建立外交关系,或者相互友好;有的彼此没有任何关系,或存在着隔阂或疑惧。尽管如此,经过与会国的一致努力,终于还是找到了共同点,即和平、独立、合作、团结、协商、求同。
会议期间,美国派出的记者团利用亚非国家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挑拨离间,扩大分歧,企图使会议陷于失败。
在第二天的亚非会议上,为了防止会议被引入歧途,周总理作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发言,他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令人信服地将会议重新纳入到宜于讨论的气氛之中。中国代表团申明大义、求同存异的立场和主张,受到了各国代表的好评。
4月24日晚上,万隆会议举行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与会国家的代表一致通过会议决议,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为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6. 特征属性增强
历史和现实将反复证明,党的这五大执政优势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法宝,我们一定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一、理论优势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使得中国共产党具有了其它政党所不具备的思想智慧、理论基础和崇高信仰。
同时,中国共产党并没有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条条框框,而是活学活用,在实践中不断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党执政以来,无论遇到多么艰难困苦的复杂情况,都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指导实践,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当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经济富足,国力雄厚,正发生着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发展、繁荣、强盛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适合中国国情,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理论优势,中国共产党也必将继续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奇迹!
二、政治优势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优良传统,是党的执政优势之一,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重要特征。
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并通过反复的实践,使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中国有着13亿人口,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很难把全国人民的思想统一起来,带领全国人民完成各项历史使命,因此,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和削弱思想政治工作,这对于充分发动人民群众,提高党自身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组织优势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党的组织工作,从最早的“支部建在连上”,到现在的建立健全各级基层党组织,不断扩大党组织的覆盖范围,做到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组织,有党组织的地方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有力地保证了我党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
由于党的组织体系实现了从中央到基层行政村的全覆盖,使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得以有效的贯彻执行,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特色,从长江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到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上,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胜利完成了任务。
而某些国家,由于政党管理松散,没有形成健全的组织体系,党员从入党到脱党随意性较大,也没有规范的组织生活,且时常受到财团的左右,因此,执政党在做出这些重大决策时,都要经过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并伴随着冗长的程序,且很难做出中立而理性的决定,与之相比,我党的组织优势无疑是又一执政优势。
四、制度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制度优势主要体现在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上,即民主集中制。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不仅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民主权利得到充分的表达,同时也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意志得到正确的集中,有利于全党思想上、行动上的统一,有效地避免了“民主”有余、“集中”不足,就一个议题久议不决,以致于错失良机;以及“集中”有余、“民主”不足,形成独裁式的统治这两种弊端。
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了党内民主,激发了广大党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同时也有效避免了党内自由主义的滋生和蔓延,保证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高党的战斗力,提供了制度保证,成为我党的执政优势之一。
五、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我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执政优势,也是我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