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公约海关通关阻塞点(京都公约全文)
1. 京都公约全文
京都议定书 中国是第90个批准国家。
2002年08月31日 中新网北京消息:中国星期五向联合国递交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京都议定书”的批准书,从而使“京都议定书”的批准国数字达到90个。
联合国表示中国的批准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一个良好榜样。联合国条约处负责人帕利沙对此表示欢迎,他说这是一个非常令人鼓舞的信号,希望其它国家能够效仿中国。
京都议定书生效需要两个条件,首先要有至少五十五个国家批准,这一条件已经达到;第二个条件是至少要得到占工业化国家温室气体排量55%的国家批准。目前这一比例只有35%。所以国际社会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2. 京都公约简介
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全称是《联合国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欧盟和许多环保组织都支持这个条约,但是也有一些国家持反对意见,例如美国等。
3. 《京都公约》
京都公约条列
京都公约条列于1973年5月18日签于京都。因确信制定一项有许多建议性条款的国际性文件,使各国能在力所能及时尽快实施,将会逐步导致海关业务制度的高度简化和协调,这正是海关合作理事会的主要目的之一,所以制定这一条例。
4. 京都协定书主要内容
《巴黎协定》共 29 条,包括目标、减缓、适应、损失损害、资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全球盘点等内容。 《巴黎协定》提出: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 2℃ 之内,并努力将平均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 1.5℃ 之内,同时认识到这将大大减少气候变化的风险和影响。《巴黎协定》提出:缔约方会议应在 2023 年进行第一次全球总结,此后每五年进行一次盘点,以帮助各国提高力度、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长期目标。
《巴黎协定》提出:各缔约方应编制、通报并持有它打算实现的下一次国家自主贡献,缔约方应采取国内减缓措施,以实现这种贡献的目标。 《巴黎协定》提出:发达国家缔约方应继续带头,努力实现全球经济绝对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应当继续加强它们的减缓努力,应鼓励它们根据不同的国情,逐渐实现全球经济绝对减排或限排目标。 《巴黎协定》提出:各缔约方将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发达国家将继续带头减排,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提供支持,帮助后者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巴黎协定》提出:各缔约方应当酌情定期提交和更新一项适应信息通报,其中可包括其优先事项、执行和资助需要、计划和行动,同时不对发展中国家缔约方造成额外负担。 《巴黎协定》提出:发达国家缔约方应为协助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减缓和适应两方面提供资金资源,以便继续履行在《公约》下的现有义务;鼓励其他缔约方自愿提供或继续提供这种资助;作为全球努力的一部分,发达国家缔约方应继续带头,从各种大量来源、手段及渠道调动气候资金,同时注意到公共基金通过采取各种行动,包括支持国家驱动战略而发挥的重要作用,并考虑发展中国家缔约方的需要和优先事项。对气候资金的这一调动应当逐步超过先前的努力。
5. 京都公约附约
1997年
《京都议定书》又译《京都协议书》、《京都条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
6. 京都公约(修订版)
1997年12月11日,第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它规定从2008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但是2000年11份在海牙召开的第6次缔约方大会期间,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坚持要大幅度折扣它的减排指标,因而使会议陷入僵局,大会主办者不得不宣布休会,将会议延期到2001年7月在波恩继续举行。
7. 京都公约全称
1997年制定的生态环境公约是《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英文:Kyoto Protocol,又译《京都协议书》、京都议定书、《京都条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気候変动に関する国际连合枠组条约の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补充条款。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