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美育的本质属性(什么是美育的本质属性之一)
1. 什么是美育的本质属性之一
答:美学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察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性。由于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因而美育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它在不同的时代制约于不同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又由于美育的本质在于情感性,而美感是内在的、超功利的,故美育的最终价值还是指向“至高的善”。
它所要培养的审美意识及其倡导的审美的人生境界,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共同追求的至上理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育既通向人类历史文化的最大纵深,又关联着人类社会的未来,它是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对话的桥梁。美育的加强与否,也就不仅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亦关系着人类社会的生存质量。
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
教育
教育,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让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而到以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
2. 美育的本质属性333
如果您是专科生想要考研学前教育,需要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统考),加试科目包括:
1. 专业基础课程:通常包括学前教育原理、学前心理学、少儿音乐与美育、中国现代教育思潮、学前教育从业伦理等。
2. 常识判断:主要是考察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包括推理判断、图形推理和数量关系等。
需要提醒的是,不同学校对于加试科目的设置可能会存在差异。建议您在报考之前详细了解招生单位的具体要求,以确保您能够更好地备考。
3. 美育的本质属性名词解释
美育的重要论述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切实把握学校美育的育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
进一步增强学校美育意识形态属性的认识,高度重视思想和价值观的培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教学全过程,音乐、美术、艺术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的修订,严守正确的政治导向与政治立场,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教材与教学落实落细落小,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学校美育工作展现新局面。
4. 谈谈什么是美育以及美育的地位和功能
美育,即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
5. 美育本质上是什么教育
以下两方面区别:1.定义
形式教育历史很长,可以追溯到古罗马的昆体良,提出了形式教育的主要思想,他们认为教学主要的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在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在他之后不断有人坚持这种主张,并且发扬光大,形成理论,慢慢形成学派。实质教育要晚得多,在夸美纽斯之后,基本上是大工业革命之后慢慢形成的。和形式教育形成对立,反对提高学生能力,主张教学就要教知识,而且应该教给学生实用的科学知识。归结起来说:形式教育注重能力培养,实质教育注重知识传授。
2.分歧
这两大流派的分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目标和课程方面的分歧形式教育的观点在古典中学、文科中学教育实践中体现,主张课程设置应该偏重于古代语言、数学、逻辑,忽视一般学科,尤其轻视自然科学。带有很强的新人文主义色彩,目标是以培养包含古代历史研究和美育的更丰富的人性。实质教育的观点在当时新出现的实科中学或城市中学中体现。课程设置重视自然科学,现代语言,轻视古代历史和古代语言,非常重视适应大机器生产的需要,强调社会经验方面的因素,培养目标是实用人才,技术人才。
(2)偏重知识和偏重能力的分歧形式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所谓悟性或理性能力、思维能力。他们认为语言是最好的形式,尤其古代语言的学习获得文法上的修炼,能很好地训练思维。这是他们重视语言尤其是古代语言、数学、辩证法等学科的理由所在。实质教育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应汪教给学生对生产、生活实际有用的知识,至于能力的培养则是无关轻重的事情。这是他们重视机械技术、自然科学知识的道理所在。
(3)在哲学认识论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分歧形式教育的哲学认识论基础是唯理论,看不到经验是第一位的,以为可以脱离实际知识而凭空地训练能力。实质教育的哲学认识论基础上经验论。看不到形式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力动性,夸大了经验和实际知识重要性。
(4)心理学上官能派和理想派的分歧形式教育论有一个支柱就是心理学的官能派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心理的各种能力,如感觉、思维、记忆等等是彼此分别独立的实体,这些官能可以分别进行训练,提高能力以后,可以迁移到任何别的对象上去。
补充:实质教育论也有一个心理学根据,就是所谓联想心理学,或经验心理学、观念心理学。这种理论认为一切心理现象都是一系列经验、观念的联系或联结。在教学中就表现为各种知识的积累,联系和系统化,实际上就是认为无所谓能力的培养。
它的分歧表现在目标上、课程设置上、表现在对知识能力偏重上,表现在心理学和哲学基础上,但总的说起来,在众多分歧中还是知识和能力和分歧,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完全不同。两派的代表人物形式教育昆体育最早提出,裴斯泰洛齐是形式教育之父,赫尔巴特也是形式教育的代表人物。斯宾塞、第斯多惠等是实质教育的代表人物。但无论是重视古典科目的形式教育,还是重视现代自然科学的实质教育,都是学科课程。
6. 简述什么是美育
军国民教育:中国固有的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文武合一,智德兼备的六艺教育,而同时应该注重的是智、信、仁、勇、严五种武德的培养。
实利主义教育:主张密切教育与国民经济生活的关系,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使教育能发挥提高国家经济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
公民道德教育:一个社会中全体公民必须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教育,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
世界观教育:指形成学生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教育。在社会主义学校中,其基本内容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无神论教育。
美感教育:通过美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的发展。它可以提高学生思想,发展学生道德情操;它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它可以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体育运动的质量;它可以鼓舞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并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7. 美育的根本性质是
1、解释 美——美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2、德智体美劳 德智体美劳是对人的素质定位的基本准则,也是人类社会教育的趋向目标,所以人类社会的教育就离不开德智体美劳这个根本。现在是这样,过去也是这样,只是过去只重在一个“德”字,一个不同社会时代性的一个“德”字。解放以后,国家的性质不同了,社会主义的时代需要社会主义的教育方法。所以党和政府就总结出了这个极具概括性的“德智体美劳”的五字教育方针来。琴修德,棋开智,书练体,画蕴美。
3、基本内容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培养他们的意志力的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劳育】是培养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的教育。
8. 什么是美育最主要的内容和手段
学校美育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戏剧、戏曲、舞蹈、影视等。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指导纲要,开设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逐步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
1美育课程的教学原则
(1)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2)美育内容和实际生活相结合;
(3)情绪体验和逻辑思维相结合;
(4)艺术内容和表现方法的统一;
(5)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2美育课程的作用
社会主义社会的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育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是与个体生命状态、独立人格、综合素养等紧密联系的 。它用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反映在艺术形象中的先进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活动来感染受教育者。它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它能丰富学校的文化精神生活,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培养高尚情操,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鼓舞学生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奋发向上。
9. 美育的根本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狭义的美育,极端的定义是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其一般的定义是认为美育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
广义的美育,有人认为:“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