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流域气候属性是什么(恒河流域特征)
1. 恒河流域特征
恒河,中文又译为殑伽河、强伽河、冈底斯河,为南亚大河,有两个主干,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和德干高原,流经印度北阿坎德邦、北方邦、比哈尔邦、恰尔肯德邦、西孟加拉邦后,进入孟加拉国,改称帕德玛河,会合布拉马普特拉河在孟加拉国境内的下游贾木纳河,最后注入孟加拉湾,其入海河段称为梅克纳河。
恒河流域是印度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她不仅是今天印度教的圣河,也是昔日佛教兴起的地方,至今还有大量佛教圣地遗存。
2. 恒河流域的特征
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水量较大,水量的季节变化也大;
雨水补给为主;
汛期出现在6至9月,10月至次年5月为枯水期;
无结冰期;
主要流经平原,落差小,水流缓慢,水能少;
受人类影响大,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较大;
入海口附近常发生洪涝灾害。
3. 恒河的河流特征
恒河平原特点:地面平坦,河网纵横,土地肥沃,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城镇众多,交通便利,为印度、孟加拉的主要经济地区.地势利于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包括印度东北部和孟加拉国.地面平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人口众多.盛产水稻、玉米、油菜籽、黄麻、甘蔗等.属热带季风气候,雨季易泛滥成灾.降水量900—1,500毫米,自东而西减少,且变率大,有德里、加尔各答、勒克瑙、瓦拉纳西、巴特那(印度)和达卡(孟加拉国)等大城市.
恒河位于印度中部偏北,在喜马拉雅山和德干高原之间,外流河。由于流经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所以以雨水补给为主,汛期同雨季,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夏季易出现洪涝灾害,水量丰富,流经平原地区,流速平缓,含沙量小,无结冰现象。恒河的沿岸发育着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的恒河平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提供了灌溉水源,沿岸地区人口密集,城市集中,为居民城市提供了生活生产用水,还提供了航运条件。恒河在宗教上的重要性可能超过世界上的任何河流。它从远古就受到崇敬,今天则被印度教徒视为最神圣的河流。虽然被称为圣地的印度教徒朝觐之地遍布次大陆,但那些坐落在恒河边上的圣地具特殊的意义。其中有安拉阿巴德附近恒河与亚穆纳河的汇合处,1∼2月间举办沐浴节;数十万朝圣者沉浸在河中。 恒河的水力发电蕴藏量约为1,300万千瓦,其中约2/5在印度境内,其馀在尼泊尔。
4. 恒河流域特征分析
世界上太冷太热的地方人口不会太多,而印度只是处于适合生存的温和气候环境中。恒河和印度河流域肥沃,适合耕种,灾害较少。因此,粮食产量很高,可以支持大量人口的生存。
南亚的恒河下游,人口密集的原因是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农业发达;开发历史悠久等;
5. 恒河流域都有哪些物产
1.大足黑山羊
大足黑山羊是一种肉用性能较高的山羊良种,被毛全身纯黑,体型较大,生长发育快,3-4月龄羔羊体重可达30斤以上;繁殖性能强,多胎率较高,产羔率平均在270%;遗传性能稳定,羔羊成活率高、抗病力强。……
2.大足冬菜
大足冬菜是重庆市大足区的特产。大足冬菜是芥菜嫩尖经二三年腌制而成,清香异常,味道鲜美,质地嫩脆。
3.重庆酸辣粉
酸辣粉很早以前流传于四川民间,它取材当地手工制作的红薯粉,味以突出酸辣为主而得名,后来经过不断的演变和调制而正式走上街头,成为大街小巷的一种特色小吃。
4.大足石雕
大足石雕重庆市大足区品牌战略促进会大足石雕,主要流传于重庆大足区龙岗、棠香办事处,宝顶镇和中敖镇,万古镇等北部地区,是颇具巴渝特色的纯手工雕刻工艺美术品。其制作历史起源于大足建县之前的初唐,历史十分悠久。
5.笛女大曲
产于大足县,当地酿酒有水优、料清、曲好、窖熟之优势,该酒为浓香型,60度,其特色是,醇和爽口、窖香浓郁、诸味协调、回味悠长。 ……
6.大足石刻
大足在四川省东南部、沱江支流恒河上游。在该县的北山、石门山、宝顶山、石篆山等地,保存着始建于晚唐,历经五代,终成于南宋的40多处石刻,造像达五万多个,于是,大足被称为“石刻之乡”。……
7.大足竹编
大足竹编历史悠久,花色品种繁多,纺织工艺精湛,素有“竹编之乡”的美称。
8.邮亭鲫鱼
在重庆,邮亭鲫鱼之火爆超过了以往泉水鸡、烧鸡公等,仅储奇门滨江路一带就集中了十几家大中型的邮亭鲫鱼店,上千食客蜂拥而至,每天的生意一直要持续到第二天凌晨。
9.大足冬尖
大足冬尖距今已有100多年的生产历史。据《大足县志》记载,清朝末年,大足县“裕盛通”酱园出产的冬尖,由于品质优良,名扬于世。特点:成品冬尖色泽油褐,质地鲜嫩,香味浓郁,质脆回甜,营养丰富,冬尖既是烹饪调味佳品,又有开胃、增加食饮的作用。……
10.珠溪双季地膜花生
花生(可可香草、天府9号、红衣子)是我镇20多年的传统优良品种。
6. 恒河流域特征是什么
印度河和恒河流经的区域有土地肥沃的冲击平原。这里先后产生了灿烂的印度河文明和恒河文明,成为古代印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7. 恒河流域地形图
可以看下哦
8. 恒河流域特征有哪些
恒河是印度的母亲河,恒河平原西起亚穆纳河,东抵梅格纳河,北界西瓦利克山麓与印、尼边境,南迄德干高原北缘和孟加拉湾。
恒河下游段与布拉马普特拉河汇合,组成下游平原与河口三角洲。西起亚穆纳河,东抵梅格纳河,北为西瓦利克山麓与印、尼国界线,南迄德干高原北缘,面积约51.6万平方公里。地面平坦,河网纵横,土地肥沃,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城镇众多,交通便利,为印度、孟加拉的主要经济地区。
恒河两岸盛产水稻、玉米、油菜籽、黄麻、甘蔗等。由于属热带季风气候,雨季易泛滥成灾。降水量900—1,500毫米,自东而西减少,农业开发恒河平原以种植水稻和小麦为主,其他主要经济作物有玉米、甘蔗和棉花。西南季风为农作物带来了充足的雨水,使得这一地区较少出现干旱,同时喜马拉雅山脉为这一地区提供了充足的灌溉用水。较古老的灌渠主要在恒河-亚穆纳河两河间地区。
恒河印度北部大河,自远古以来一直是印度教徒的圣河。其大部流程为宽阔、缓慢的水流,流经世界上土壤最肥沃和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尽管地位重要,但其2,510公里(1,560哩)的长度使其无论以世界标准还是亚洲标准衡量都显得短了一些。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注入孟加拉湾,流域面积占印度领土1/4,养育著高度密集的人口。
恒河流经恒河平原,这是印度斯坦地区的中心,亦是从西元前3世纪阿育王的王国至16世纪建立的蒙兀儿帝国为止一系列文明的摇篮。恒河大部流程流经印度领土,不过其在孟加拉地区的巨大的三角洲主要位於孟加拉境内。恒河总流向是从北-西北至东南。在三角洲,水流一般南向。印度恒河圣地—瓦拉纳西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创造了人类历史上著名的“恒河文明”。
恒河这条世界名川,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河”和“印度的母亲”。众多的神话故事和宗教传说构成了恒河两岸独特的风土人情。恒河用丰沛的河水哺育着两岸的土地,给沿岸人民以冉辑之便和灌溉之利,用肥沃的泥土冲积成辽阔的恒河平原和三角洲,勤劳的恒河流域人民世世代代在这里劳动生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的足迹遍布恒河两岸,诗人歌手行吟河畔。至今,这里仍是印度、孟加拉国的精粹所在。恒河两岸的人们仍然保持着古老的习俗。许多自古流传的神话,使印度人民对恒河母亲生起无限的怀想,烙下一个不可磨灭的情结。这一生中至少要在恒河中沐浴一次,让圣河洗净生生世世所有的罪业。在印度,大多数印度教信徒终生怀有4大乐趣:敬仰湿婆神、到恒河洗圣水澡并饮用恒河圣水、结交圣人朋友和居住在瓦拉纳西(Varanasi)圣城。
印度人视恒河为圣河,将恒河看做是女神的化身,虔诚地敬仰恒河,据说是起源于一个传说故事。古时候,恒河水流湍急、汹涌澎湃,经常泛滥成灾,毁灭良田,残害生灵,有个国王为了洗刷先辈的罪孽,请求天上的女神帮助驯服恒河,为人类造福。湿婆神来到喜马拉雅山下,散开头发,让汹涌的河水从自己头上缓缓流过,灌溉两岸的田野,两岸的居民得以安居乐业。从此,印度教便将恒河奉若神明,敬奉湿婆神和洗圣水澡成为印度教徒的两大宗教活动。恒河流域恒河有两个较大的源头,即阿勒格嫩达河和帕吉勒提河。两河上游急流汹涌,奔腾于喜马拉雅山间,地势由3150米急降至300米。两河在代沃布勒亚格附近汇合后始称恒河。穿过西瓦利山脉后,在古城哈德瓦附近进入平原,与其著名支流朱木拿河结伴并排而行,流至阿拉哈巴德时聚会一堂,地势再降至120米。由于恒河到此已沙多水浊,而朱木拿河水深且清,结果褐色的恒河水与青色的朱木拿河水形成十分明显的水线,以后逐渐交融混合。
恒河接着气势磅礴地流向印度宗教圣地瓦腊纳西,又集纳了许多支流(如哥格拉河、宋河、干达克河、古格里河等),河面宽阔,水流浩荡地奔向下游。进入孟加拉国后,恒被称为帕德玛(意为荷花)河,分成数条支流,并汇合大拉马普特拉河,形成“丫”字形,最后注入孟加拉湾。就在这里,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恒河三角洲。恒河三角洲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恒河三角洲。它的面积达56980平方公里,地势低平,海拔仅10米。这里河网密布,土壤肥沃,农业发达,是南亚次大陆水稻、小麦、玉米、黄麻、甘蔗等重要种植区。布拉马普特拉河长约2900公里,水量充沛,河道亦极其稳定,上游即雅鲁藏布江。恒河河口部分是大片红树林和沼泽地,称“松达班”,梵文意为“芳林”。
9. 恒河流域特征分布
作为印度最重要的河流,它孕育了恒河文明,古代时期,恒河就和印度文明分不开,从历代王朝中,许多城都或者重要的城市,都建在恒河流域附近上,这极大的催生恒河的重要性。
但是印度教是印度重要的宗教之一,这条河流对他们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印度教里,能死在恒河是这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在他们的信仰中,能浸泡在恒河中,能洗去一个人的罪行。这种思想在印度教教徒中根深蒂固,不少人死后就水葬,随着恒河漂流而下,当然也有火葬的,之后骨灰就撒在恒河里。数个对印度教徒神圣的地方都位于恒河两岸,这就加大了恒河的污染,每年制造出来的祭祀塑料袋都扔到河里,而恒河又无法分解这些垃圾,久而久之,恒河垃圾我越来越多,污染越来越严重。
10. 恒河流域出现国家的条件有哪些
众所周知,世界上一共有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不难发现,除了我国之外,其他三大文明的前面都加了一个“古”字,而我国只是称呼为古代,这是因为,我国是四大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
为什么其他三大文明都消失了呢?其实古巴比伦跟古埃及是比较倒霉的,而古印度则是少了点人为的努力,只有我国是集幸运跟自身努力于一体,尤其是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这才有了延续至今的中华文明。
三大文明的消亡
除了我国之外的三大文明是怎么消亡的呢?先来说说古巴比伦跟古埃及,他们就比较倒霉了,因为地位位置的原因,他们距离欧洲很近,在欧洲人向外扩张的时候,首先就注意到了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古埃及和东亚的古巴比伦,每次欧洲国家出征,遭殃的一定是这两个文明,所以古埃及跟古巴比伦的消亡是必然的。
相比古埃及跟古巴比伦,印度还算好运,相对来说,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还算靠东一点,印度的地理位置还还算不错,三面环海,在那个航海技术还不够发达的年代,大海就是最好的天然屏障,不过,古印度的东北方面还有缅甸的存在,缅甸虽然不是什么大国,但也不能忽视他的存在。
印度最不幸的就是,在西北方面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开伯尔山口,这是古印度的致命缺点,先是西北方向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从开伯尔山口入侵。
建立文明之后,向南不断扩张,在公元前4世纪,古印度一度接近统一,就在这个时候,波斯帝国入侵,还是从西北方向而来,波斯人又统治了古印度地区,再后来,亚历山大大帝出征……
可以说,古印度一直生活在被入侵被统治,然后反抗,反抗之后又有新的敌人入侵统治这样的循环下,这也导致了古印度始终无法统一,一个无法统一的文明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再加上宗教信仰等多因素影响,古印度消失在了这个世界上。
中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可以说,我国拥有最好的地理位置,从战略角度来说,我国东南两面环海,前面也说过了,在那个时代,大海就是最好的屏障,而在我国西边和西南方向是帕米尔高原和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脉,这在古代是比大海更好的屏障。
我国一度认为帕米尔高原就是地球的最西边,而当年亚历山大大帝也认为如此,到这里就止步了,所以我国一直没有遭受到来自西方国家的入侵。
当然,我国也有缺点,那就是北边,其实我国在北边的“开口”比古印度还要大,但跟古印度不同的是,我国并没有放任不管,而是在北边修筑起了万里长城,在长城的抵御之下,我国可以抵挡下大部分来自北方的入侵。而古印度没有修筑靠谱的防御设施,他们的下场就是被统治。
还有我国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我国属于热带、亚热带或者温带季风性气候,在这种气候下,非常有利于农作物和瓜果蔬菜的生长,这让我国成为了一个粮食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
万世隆昌的国运
说完了那么多客观原因之后,必须要承认,我国文明能够延续至今,是有一点运气成分的,国运昌隆,才能够延续到今天。
前面说过,古印度没能延续至今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古印度从来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统一,而我国就不一样了。
早在秦始皇的时候,“秦王扫六合”,实现了真正的大一统,“书同文,车同轨”,不仅实行了中央集权的统治,而且还一统了文化,虽说始皇帝有些暴虐,但从大局来说,他确实是一个伟大的人。当年“焚书坑儒”毁灭了我国不少文化典故,但同时也一统了文化。
秦始皇还有一个伟大之处就是统一了文字。从秦朝开始,虽然经历了不少朝代更替,但我国的思想和文化始终统一,文字也经历了不少改变,始终都能保持大范围的统一。
再者,中华文明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是,古代国人都认为,政权是大于神权的,虽然古人一直都生活在统治之下,但至少,国人的骨子里没有依赖神明的想法,想要什么都靠自己的双手去做,会祈祷会上香,但最后,还是会靠自己。
其实我国也跟古印度一样,遭遇了多次入侵,古时候遭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不过我国难能可贵之处是,即便是“外人”入侵,我们也能很好的同化,而且,从清朝早期的版图来看,我们所谓的“外人”入侵也不过是自家人之前的纷争而已。
在晚清以及民国时期,我国才确确实实遭到了外族的入侵,从八国联军到日本入侵,尤其是在抗日时期,大半个中国沦陷,眼看中华文明就要毁于一旦,可上天都站在我们这边,加上军民齐心协力,最终还是守住了自己的家,也守住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
11. 恒河流域属于什么气候
恒河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水量较大,水量的季节变化也大;雨水补给为主;汛期出现在6至9月,10月至次年5月为枯水期;无结冰期;主要流经平原,落差小,水流缓慢,水能少;受人类影响大,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较大。印度河为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干旱少雨。水量季节变化小,主要为冰雪融水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