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作为客体的属性是什么(数据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两方面的含义是)
1. 数据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两方面的含义是
数据是指对客观事件进行记录并可以鉴别的符号,是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状态以及相互关系等进行记载的物理符号或这些物理符号的组合。它是可识别的、抽象的符号。它不仅指狭义上的数字,还可以是具有一定意义的文字、字母、数字符号的组合、图形、图像、视频、音频等,也是客观事物的属性、数量、位置及其相互关系的抽象表示。
数码(digital)系统,又称为数字系统,是使用离散(即不连续的)的0或1来进行信息的输入,处理,传输、存贮等处理的系统。相对的非数码(模拟信号)系统使用连续的数值代表信息。虽然数码的表示方法是分离的,但其代表的信息可以是离散的(例如数字、字母等。)
也就是说数据不仅包括数码信息,还包括模拟信息。
2. 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状态以及相互关系等进行记载的
统计数据是对客观现象计量的结果,不同的客观现象能够予以计量或测度的程度是不同的。统计数据大体上分为两种类型:定性数据与定量数据。
定性数据
定性数据也称品质数据,它说明的是现象的品质特征,只能用文字或数字代码来表示,不能用数值表示。定性数据具体可分为定类数据和定序数据。
1.定类数据
定类数据是对现象进行分类的结果,表现为类别,由定类尺度计量而成。定类尺度也称类别尺度或列名尺度,是最粗略、计量层次最低的计量尺度。定类尺度只能按照现象的某种属性对其进行平行的分类或分组。
例如,人口按照性别分为男、女两类。又如,企业按照经济类型分为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等。定类尺度只能测度现象之间的类别差,不能反映各类现象之间的其他差别。
定类数据是层次最低的数据。从数学运算的特性来看,定类数据只有等于或不等于的性质。
2.定序数据
定序数据是对现象按照一定的排序进行分类的结果,表现为有顺序的类别,由定序尺度计量而成。定序尺度又称顺序尺度,是对现象之间等级差别和顺序差别的一种测度。它不仅可以测度现象之间的类别差,还可以测度次序差。
例如,学生的考试成绩可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又如,消费者对某产品的满意程度可分为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等。定序尺度不能测量类别之间的准确差值,只能比较大小,不能进行加、减、乘、除等数学运算。
定序数据的层次高于定类数据。从数学运算的特性来看,定序数据除了具有等于或不等于的性质以外,还有大于或小于之分。
定量数据
定量数据也称数量数据,它说明的是现象的数量特征,是能够用数值来表示的。定量数据具体可分为定距数据和定比数据。
1.定距数据
定距数据是既能反映现象所属的类别和顺序,又能反映现象类别或顺序之间数量差距的数据,由定距尺度计量而成。定距尺度也称间隔尺度,通常使用自然或物理单位作为计量尺度。定距数据不仅能将现象区分为不同类型并进行排序,而且可以准确指出类别之间的差距是多少。
例如,甲、乙两位学生某门课程的考试成绩分别为86分和55分,不仅说明甲学生的成绩良好,乙学生的成绩不及格,甲学生的分数高于乙学生,而且能说明甲学生的分数比乙学生高31分。
定距数据的层次高于定序数据。从数学运算的特性来看,定距数据除了具有等于或不等于、大于或小于的性质以外,还适合进行加减计算,但不适合进行乘除运算。其原因是定距尺度中没有绝对的零点。定距尺度中的“0”表示一个数值,即“0”水平,而不是表示“没有”或“不存在”。
例如,一个学生的统计学考试成绩为0分,表示他的统计学成绩水平为0,并不表示他没有考试成绩或没有任何统计学知识。又如,一个地区的气温为0摄氏度,表示的是温度的水平,并不是没有温度。可见,定距尺度中的“0”是一个有意义的数值。
2.定比数据
定比数据不仅能体现现象之间的数量差距,还能进行对比计算,即通过计算两个测度值之间的比值来体现相对程度的数据,由定比尺度计量而成。定比尺度也称为比率尺度,它有一个绝对“零点”。在定比尺度中,“0”表示“没有”或“不存在”。
例如,一个人的收入为“0”,表示这个人没有收入。因此,定比尺度除了具有上述三种计量尺度的全部特性以外,还具有一个特性,那就是可以计算两个测度值之间的比值。这也是它与定距尺度的唯一差别。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的经济变量都可以进行定比测度。
定比数据是最高层次的数据。从数学运算的特性来看,定比数据除了具有等于或不等于、大于或小于的性质,可以进行加减计算以外,还可以进行乘除运算。例如,甲的工资为6000元,乙的工资为12000元,则乙的工资为甲的2倍。
3. 数据是对客观事物记录下来的,可鉴别的
数据和信息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数据是反映客观事物属性的记录,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数据经过加工处理之后,就成为信息;而信息需要经过数字化转变成数据才能存储和传输。
接收者对信息识别后表示的符号称为数据。数据的作用是反映信息内容并为接收者识别。声音、符号、图像、数字就成为人类传播信息的主要数据形式。因此,信息是数据的含义,数据是信息的载体。
4. 数据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两方面的含义是什么
数据定义 : 数据 对客观事物的一种 描述符号 。 数据种类(表现形式): 数字、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 信息 :是 指加工后的数据,对人的行为、思想产生影响的数据 。 数据 与信息相关但有 区别: 数据是信息的具体体现,信息是数据所表现的内在意思。
信息与数据的区别是:
1、数据是数据采集时提供的,信息是从采集的数据中获取的有用信息。信息是对数据的解释,是数据含义的体现。
2、数据反映的是事物的表象,信息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
3、数据是信息的重要来源,可以用人工或自动化装置进行通讯,翻译和处理;信息是根据一定的规则对数据承载的事实进行组织后形成的结果。
4、数据的形式变化多端,很容易受载体的影响,信息则比较稳定,不随载体的性质而随意改变。
数据(data)是事实或观察的结果,是对客观事物的逻辑归纳,是用于表示客观事物的未经加工的的原始素材。数据可以是连续的值,比如声音、图像,称为模拟数据,也可以是离散的,如符号、文字,称为数字数据。在计算机系统中,数据以二进制信息单元0、1的形式表示。
5. 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逻辑归纳
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到具体、逻辑与历史。
(1)归纳和演绎是人们认识过程中的两种推理形式。
归纳是从个别事实走向一般的结论、概念的思维方法。演绎法是从一般原理、概念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
(2)分析与综合是在认识过程中比归纳与演绎更加深刻的认识方法。
分析是在思维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从中找到事物的本质。综合则是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观的次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3)抽象与具体: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逻辑思维中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逻辑思维中的具体是许多规定性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作为辩证思维方法的具体与感性具体不同,后者是客观事物表面的、感官能直接感觉到的事物的具体性。
(4)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由作为逻辑起点的抽象经由逻辑中介上升到作为逻辑终点的具体,这只是完成了辩证思维永恒运动的一个周期,人类总的认识和实践过程遵循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原则。
6. 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描述符号
符号数据是事实或观察的结果,是对客观事物的逻辑归纳,是用于表示客观事物的未经加工的原始素材。
7. 数据是对客观事物属性的描述
“统计”一词的含义一般包括有一般有三种含义:
一是指统计工作,即统计是一种数据收集、加工和提供的过程,是一种使用明确的概念、方法和程序,以有组织、有条理的方式,从一个总体的部分或所有单元中搜集感兴趣的指标信息的调查过程,并包括将这些信息综合编辑成有用的简要形式的所有活动;
二是指统计资料,即统计活动的成果,包括在统计调查中所取得的原始资料和经过加工整理汇总的综合统计资料;
三是指统计学,即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和技术。统计一词用于不同的场合,其含义也是不同的。但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提到统计,人们总是要把它与总计、差异比较、大量的数据分析联系起来,这说明数量性、总体性及相关性是统计学的基本特性。世界上的各类现象的发展变化规律,都表现为质与量的辩证统一,要认识其客观存在的规律性,就必须认识其质与量的辩证关系,认识其数量关系的特征及度的界限,这一切都离不开统计,所以说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统计对我们来说将越来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