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的基本属性是什么(美育的基本性质)
1. 美育的基本性质
古希腊具有美育实践的优秀传统,当时的许多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都重视美育。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前427—347年)既是古代西方美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又是一位在美育方面有很多论述的教育家。柏拉图本人笃好体操、文学和音乐,他本人的成长、成就,一个重要方面,乃得力于美育。因此,他积极提倡文艺教育,尤其重视音乐的教育作用,认为“音乐是求心灵的美善的”,音乐的“节奏及和声最能深入人心,留下深刻的影响,带来优美的一切”。他还主张音乐与体育、歌舞结合,使“身体的运动和声音的运动有一共同的……节奏”,达于“载歌载舞的境界。这种“载歌载舞”的境界,既是美育与体育共孕的健与美的形象,又是一种美与善相统一的心灵的和谐。柏拉图认为文学和音乐是教育的基础,在接受科学教育、体育锻炼和军事训练之前,应当先受到文学和音乐教育。所以,他非常重视对儿童实施文艺教育,主张让儿童做游戏、唱歌、跳舞,给儿童讲故事,强调审美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重大意义。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384—322年)不仅是古希腊美学的集大成者,而且也是一位具有深刻的美育思想的教育家。他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根据儿童身心的自然发展顺序确定了教育年龄分期:(1)从出生到7岁;(2)7—14岁(青春发育期);(3)发育期到21岁。这对美育有重要意义。亚里士多德在阐述音乐的社会功能时指出,它有几个目的:“(1)教育(2)净化(3)精神享受,也就是紧张劳动后的安静和休息。”他主张选择富于伦理性质的旋律和曲调,摒弃颓唐无力、令人悲伤忧郁的曲调。对于儿童,尤其要注意选择兼具优雅和富于教育因素的音乐。亚里士多德的这些思想,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美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美育的性质和任务
20世纪前的美育基本是按照以审美的方式去启蒙大众来立论的。
20世纪初叶,在历史与文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伴随着教育观念的剧变和西方美学的输入,以王国维、蔡元培、鲁迅、梁启超等人为代表兴起了一股具有启蒙性质的美育新潮。这股美育新潮从培养“完全之人物”的现代教育理想出发,把美育作为“完全之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对美育的根源、性质和桥梁作用等作了具有学理深度的阐述,而且对美育在现代教育中的独立地位、美育的特质及实施美育的手段和途径等问题做了多方面的探索。这股美育新潮在文化创生的策略上提供了具有普遍性的方法论范例,对今天的美育建设实践也有着多方面的现实启示价值。
尽管早从先秦时代起中国的传统教育即已包含了“诗教”与“乐教”的成分,但将美育或曰审美教育提升至完整的教育理念中,作为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的有机组成部分,却是20世纪初叶才发生的事情。1903年8月,王国维在清廷实施“新政”、全国兴办新式学堂之风日盛的背景下,于《教育世界》56号上发表了《论教育之宗旨》一文,将美育列为“完全之教育”之一部,其后又发表《孔子之美育主义》、《去毒篇》、《人间嗜好之研究》、《霍恩氏之美育说》等文若干,倡导美育。民国二年,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在其奠定了民国教育理论基础的《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把美育同军国民主义教育
3. 美育的基本范畴
在中国,孔子是最早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到了20世纪,蔡元培在北大和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产生了巨大影响。
美育属于人文教育,它的目标是发展完满的人生。
席勒认为,在人身上存在着两种冲动,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这两种冲动都使人受到一种强迫(压力)。感性冲动使人受到自然要求的压力,理性冲动使人受到理性要求的压力。在这两种冲动的面前,人都是不自由的。于是席勒又提出第三者冲动,即游戏冲动。他认为,这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可以消除这两个方面的压力,“使人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都回复自由。”席勒认为,游戏冲动的对象就是美(广义的美),而美就是“活的形象”。所以席勒又把游戏冲动称之为“审美的创造形象的冲动”。
席勒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
这个命题的内涵就是:审美对于人的精神自由来说,对于人的人性的完满来说,都是绝对必需的。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人也不能获得人性的完满,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4. 美育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美育观是人们对客观感性形象的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包括人的审美感觉、情趣、经验、观点和理想等。人的审美意识首先起源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论争,除了“美在客体”说之外,“美在主体”、“美在主体客体的统一”、“美在关系”等说法均注意到了主体的感受,这与美学最初的含义是吻合的。而“美在客体”则强调的是事物存在的客观实际及其规律。这些论争的存在正显示出“美学”本身既包含着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同时也涉及到主体人的感受和需要。马克思实践论美学中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论述正是这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
5. 美育的基本类型有
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我国社会主义学校的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养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通过美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的发展。它可以提高学生思想,发展学生道德情操;它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它可以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体育运动的质量;它可以鼓舞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并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中文名
美育
外文名
aesthetic education
别名
美感教育
狭义
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
广义
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教育
美育的名言美育教育论文社会美沙汀小说的艺术特色陕西美育网登录平台康德的美学著作是孤岛文学”指的是新华美育学生登录平台优美最根本的美学特性是“沦陷区文学”
美育定义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狭义的美育,极端的定义是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其一般的定义是认为美育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广义的美育,有人认为:"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
美育定义由狭义而广义的过程中夹杂的另一个维度的变化就是:由形式美育走向了实质美育。所谓"形式美育"指的是以培养对象的审美素养(如审美观、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而"实质美育"则以上述目标为手段,追求美育的精神实质:人生的美学趣味和教育的审美境界。强调美育对诗意人生的促进功能已成为现代美育的核心。这样,美育概念就应在从狭义走向广义的同时,也实现由形式向实质的革命。
6. 美育的基本性质包括
1795年席勒发表《审美教育书简》(又译《美育书简》),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阐释,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席勒认为,正因为审美活动是自由的,所以审美教育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唯一途径。席勒认为审美教育可以恢复人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造就完整人性,使人进入自由王国。
席勒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美育”概念并加以全面深刻阐释的理论家,并写出第一部美育论著《美育书简》。他第一个以美育理论为武器,深刻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分裂人性弊端的理论。他也是第一个将美育与艺术的建设同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相联系,从而为后世人文主义美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正确的路向。
7. 美育的基本性质有哪些
您好,基本性质:(审美性)(多元性)(工具性)
多元性主要表现三个方面,
1.音乐教育中包含了丰富的横向学科知识。
2音乐教育自身是一个多元性的系统结构。
3.音乐教育中体现了真善美的和谐与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认为,音乐可以治性,可以生情,可以成仁,因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基本特征:
一,音乐教育是以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作为审美的主要途径 二,是以技能技巧的传授作为审美工具 三,音乐教育使人在愉悦之中接受教育。第三章 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审美性原则美育,即审美教育,又叫做美感教育。它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培养学生形成正规的审美观,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审美性是音乐教学必须贯彻教学原则之一,贯彻这些原则注意几下方面:
1、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2、遵循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
3、知识技能学习渗透在审美体验中。
4、强调师生审美活动的相互融合。教育性原则,贯彻教育性原则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有意、有机、有度、提高教师自身的审美修养实践性原则,音乐教学的实践活动,就其性质来分,可分为(操作性实践与非操作性实践)操作性实践主要通过:音乐表演和音乐创造来进行审美活动。非操作性实践主要是:只通过音乐欣赏来进行审美活动。 注意方面:1、创设良好的音乐实践环境 2、加强学生的音乐实践
3、注意音乐实践中的审美体验 4、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情感性原则,注意方面:1、情感体验进入教学目标2、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3、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4、提高学生的音乐情感表现力。创造性原则,注意方面:
1、兴趣是创造学习的基本动力2、民主是创造性学习的重要保证
3、想象是创造性学习的重要基础
4、探究式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手段综合性原则,
1、优化音乐教学不同领域间的相互综合
2、注意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渗透与运用
3、重视非艺术学科与音乐主线的有机结合
4、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8. 美育的基本内涵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首先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选择。中华民族要强起来,中国人民要美起来,就必须大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国人能够在美的生活环境和美的社会氛围中提升审美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创新活力,成为有品位、有内涵、能创造的时代新人,才能使中华民族展现独具东方神韵之美。
9. 概述美育的基本性质
教育方针内容包括教育的性质、地位、目的等基本途径。
一、教育的性质:
1、国家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在一定阶段,根据社会和个人两方面发展的需要与可能而制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总政策或总的指导思想。
2、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以及明确规定这一方向的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的,是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决定的。一定社会的教育同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3、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国际间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和军事竞争,实质上是智力和人才的竞争,因而也是教育的竞争。
4、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实际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的地位:
1、在邓小平教育优先发展思想的指引下,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培养“四有”新人,全面提高民族素质,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主要任务。
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坚持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就是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遵循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历史经验告诉我国,只有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中国的教育事业才能健康、顺利地发展。
三、教育的目的: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克服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种种片面性,特别是要克服那种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和美育的倾向。毫无疑问,学生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极为重要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需要加强。
2、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德育和智育、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对人才的培养,要处理好各方面素质的关系,不可偏废。
3、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4、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再次强调:“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
10. 美育的基本形态
大自然是幼儿美育的丰富源泉
自然界是幼儿美育内容的天然宝库。它所提供的审美对象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那姿态秀丽的天然风景、种类繁多的、形态各异的鸟兽虫鱼,变化无穷的自然现象,都是幼儿美育的生动教材。
11. 美育的基本概念
《美育书简》,又译《审美教育书简》,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的代表作。追求人类本性的完善,提倡理性的自由是席勒美育思想的核心。
书本简介
书中认为资本主义现代文明是造成人性分裂的根源,它割断了人性内在的联系,由于“享受与劳动,手段与目的,努力与报酬都彼此脱节,人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孤零零的碎片上”,必然造成人性的分裂。
席勒认为,人性既受来自“感性冲动”,即来自自然必然性方面强加给人的物质性的限制,也受来自“理性冲动(形式冲动)”,即来自精神必然性方面强加给人的意志性的限制。从而造成了人性的分裂。
要使分裂的人性得以复归,“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审美,人们才可能达到自由”。
暴力革命和国家政权解决不了人口分裂的问题。完善的人性应该是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二者的和谐统一,只有通过“第三冲动”(即游戏冲动)为中介,才能实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