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五行属什么属性(密宗的五色是哪五色)
1. 密宗的五色是哪五色
藏族的五彩石寓意作为一种“路标”或“地标”存在,在转经的山口、路口皆可见,时至如今,藏族人每经过一座“玛尼堆”时,一般要往石头堆上添一块小石头或一颗石子,作为一次祈祷。丢一颗石子或添一块小石头,等于念了一遍经文。
2. 密宗五色布是哪五种颜色
关于金刚杵材质:是用“金、银、赤铜、镔铁、锡”等五色金属合和而成。
另据苏婆呼童子请问经卷上说:由于所修之法不同,而其所用的材料也有“金、银、熟铜、砂石,以金银铜混合、铁、失利般尼木、毗噜婆木、佉他啰木、摩度迦木、阿设多木、水晶、苦练木、龙木、毗梨勒木、天木、泥、迦谈木、遏迦木、无尤木、阿没罗木、遏顺那木、柳木、白檀木、柴檀木”等等的差别。
3. 密宗五道是哪几个
五线菩提子是收藏和使用价值都比较高的一种。
如果按照产地来分,印度,尼泊尔,中国的天台山都有出产五线菩提,但是论质地来说,天台山五线菩提最好的。故宫的五线菩提是印度移植过去的。据史料记载,除了木患子,我们唯一被成为菩提籽的数就是天台山五线菩提。
五线菩提子产于天台山,是一种长相非常有意思的果实,果面上长了五根线代表五行。五线菩提也叫天台菩提,长相又圆又大的果子为上品,摘下的果子不用任何打磨直接打孔穿上即可。
天台五线菩提,以产自浙江天台山的菩提树原籽制成,珠身天然形成五线,又称“天台菩提”、“五道金线菩提”。天台五线菩提子呈浅黄色,表面分布五条很浅的黑色细线,且表面均有细微的小点。
据史料记载,除了无患子,中国唯一被称为菩提子的只有产自浙江天台山菩提树上的原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菩提子。
位于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为天台宗的祖庭,当年开元三大十即: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将密宗普门大法带到中国,著名的天文学家一行法师曾接受不空大师灌顶所传密法,随后一行法师又将密法带到天台,开创天台密宗,实为唐密一脉,亦为东密的起源,故天台五线菩提子有其独特的深遂内涵及甚深密意,因此很多高僧大德终身都使用天台五线菩提子念珠持咒诵经。
4. 密宗五色纸
黑财神灌顶(权威)降伏,消除怨敌,降伏魔敌 白财神灌顶(智慧)息灾,平息灾难,增添财富 黄财神灌顶(财富)增益,积聚福德,增长智慧 红财神灌顶(爱情)敬爱,招聚贵人,圆满祈愿 绿财神灌顶(健康)钩召,成就事事,增展财运
5. 密宗颜色
傣族舞是南方舞蹈,区别于北方舞蹈的动作大气、舒展,整体感觉柔软、含羞、妩媚。傣族舞躯干部动作注重腰、臀、胯、膝的运用。傣族舞的要领是“三道弯”——即右五位侧提腕立掌手,加拾左勾脚旁掖腿,那弯曲的膝部、肘部、,提起的腕部,送出的胯部,稍弯的腰部,微倒的头部等,这种别具一格的曲线形图案。舞蹈动作多保持在半蹲姿态上的颤动,身体的每个关节都有弯曲,形成了独特的三道弯舞姿造型。傣族舞属于内向性强、柔健相合、韧劲突出的舞蹈,而艺人们跳,始终能“喷射”出浓浓的民族味,他们无论怎样变化,也是万变不离其宗,这恰恰是其艺术魅力所在。 蒙古族舞 “太平鼓”系用铜圈驴皮制成,呈圆形或椭圆形,鼓皮涂绘山、水、花哉或人物,饰以绒球、花穗,柄部小圈处系有小铁环。多于丰年节日由妇女表演,分集体和单人舞两种表演形式。舞时,左手横握鼓柄,右手持一带穗木棍,边击边舞。动作名称有“拜鼓”、“跑走马”、“拉大锯”、“扑堞”、“弹棉花”、“滚元宵”、“赶鸟”、串门”、“滚秀球”等。顾名思义,这此名目繁多、变化多端的击鼓动作,与劳动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联。身段动作一般比较夸张,基本舞姿多是以腰为轴心的仰、俯、倾、侧。舞步开放有力,富有弹性,杂有跳、转等技巧,亦有技艺娴熟者可同时舞耍四、五面鼓,在身体不同部位盘绕回旋,带有杂技色彩。 “灯舞、盅碗舞”系节庆欢宴、亲朋相聚时所跳的一种女子独舞,主要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它的形成,与元代《倒喇》戏不无关系,《历代旧闻》注云:“元有倒喇之戏,谓歌也,琵琶、胡琴、筝,皆一人弹之又顶瓯灯起舞”,足见其历史悠久。对此,清陆次云在他所作“满庭芳”一词中曾有所描述:“舞人矜舞态,双瓯分顶,顶上燃灯。更口噙汀竹,击节堪听。旋复回风滚雪,摇绛卉,故使人惊。哀艳极色艺心诚,四座不胜情”。其温雅婉约的技巧,可见一斑。此舞因受地点(蒙古包)道具(灯碗)所限,基本上是在原地跪、坐、立而舞。主要赁借手、腕、臂、肩的樟、挑、拉揉和以腰为轴的前俯、后仰进行表演。技艺精湛者,亦能双手各托燃灯,边快步奔走边作流星般盘绕动,此时灯焰飘忽摇曳,舞姿轻盈流畅,富有独特魅力。 “达力根巴雅尔”是鄂尔多斯草原,自古留传着一种“招福致祥”的民间祭祀仪式。多于丰年或战争凯旋时举行,以示感恩,祈求康乐太平。祭祀完毕,所有参加者便开始在草原上尽兴欢歌起舞,往往跳至更深不止。主要动作有甩臂击鼓、跪蹲请安、拧身跺足、横摆漫步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真挚地表现了以游牧为生的蒙古族人民欢乐时的情感和豪迈的精神气质。 “查玛”(俗称“跳神”或“打鬼”) 系蒙藏宗教文化交流的产物。于十六世纪后半叶随同噶鲁派(黄教)喇嘛教传入,至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 并在长期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它是一种以演述宗教经传故事为内容的面具舞。人物繁多,形态各异,分“大查玛”(主要神祗)和“小查玛”(泛指鸟兽及侍从)两大部分。有殿堂舞、米扩佛传舞、寺院舞、大场舞四种表演形式,独舞、双人舞、多人舞、大群舞一应俱全,亦可穿插即兴表演。表演程式化、规范化。舞蹈语汇的运用多以所表演人物的个性划分。一般是“大查玛”动作沉毅坚定,庄重徐缓,“小查玛”动作乘巧多变,灵活敏捷。表演时二者相映相衬,各具特色。如却吉勒(阎王)舞动作劲犷悍,举手投足都极富雕塑性;鹿神舞动作矫健奔放而有气势,技艺性颇强,带有竟赛性质;好扣麦(骷 髅)舞动作灵活洒脱,时而随鼓声颠跑跳跃,时而故作威风状进行喜谑表演,身体的起伏,头部的昂垂,手的绕动舞步的踏跳配合融洽,很有韵味。“查玛”舞在内蒙古地区流传十分广泛,绝大多数寺庙均于宗教节日时表演。其舞蹈形式影响甚广,至今仍在蒙古族舞蹈的创作、表演和教学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安代舞”在蒙古族传统民间舞蹈中,以其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健康活跃的世术特色,为各族人民所喜闻乐见。相传很久以前,科尔沁草原有父女二人相依为命,姑娘突然得了一种怪病,神智恍惚,举止失常,几经医治不见起色,老阿爸只得用牛车拉上女儿前往它乡求医。行途中车轴断裂,女儿病情加重,奄奄一息,老阿爸急得绕车奔走,以歌代哭。歌声引来附近百姓,见此状无不潸然泪下,皆随老阿爸身后甩臂跺足,绕行哀歌。不料姑娘悄然走下牛车,尾随众人奋力而舞,待发现时,她已跳得汗如雨注,病愈如初。消息不胫而走,以后,人们皆仿效这种载歌载舞的方式,为患有类似病症的青年妇女治病,取名“安代”。又在求雨、祭敖包、那达慕大会等群众集会中采用,并广为流传,逐步发展成为自由地表现思想感情和生活的集体舞。 依据习俗,早期的安代舞表演场地,中间立一断轴车轮或木杆(意为镇妖避邪之物),参加者围成圆圈,右手握一块绸巾或扯起蒙古袍下摆,随领唱(领舞者)边歌边舞。曲调悠扬婉转,韵味醇厚,善于表达情感。唱词内容丰富,活泼生动,富即兴色彩。舞蹈动作主要有:原地踏脚摆绸或向旁轻移:前倾身甩绸立起后向前“小踢步”迈动:边绕圈奔跑边甩绸;连续做“吸腿跳”步并用力向两旁甩绸等。 “筷子舞”流传于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和乌审召旗,多于喜庆欢宴的场合由男子单人表演。舞者原地单手或双手握一把筷子,随着腿部韧性屈伸、身体的左右晃摆,快速抖动双肩。两臂松驰流畅地用筷子敲打手、肩、腰、腿等各个部位,继而绕圈行进或直线进退。舞姿洒脱利落,击筷动作灵巧多变。至高潮时,边舞边呼号助兴。 “育呼尔”流传在呼伦贝尔盟布利亚特蒙古族聚居地区,于传统节日或喜庆的场合以群舞的形式表演。舞时男女各半,相互拉手成横排或圆形,载歌载舞。主要动作有:“擦地拖步”、“跺踏步”、“ 跑跳步”等。身体动律自然各谐,时而左右摇摆,时而前俯、后爷。并随着歌声和“育呼尔”的呼号声逐步推向高潮。该舞爽朗、流畅,有着自由、舒展的特色。蒙族舞中另有表现赛马、射箭、摔跤等民族习俗的舞蹈,亦有特色。 藏族舞 琳琅满目、繁花似锦的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藏族舞蹈中,虽然它们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和固有的审美要求,但它们又都包含共同的精髓元素,以及共同的动作规律。这种精髓元素和规律构成了整个藏族舞蹈的审美概念。 “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 这五大元素的形成,是同藏族人民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联系的,是长期在人民群众中凝成的审美标准。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点外,在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 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辗转、刨腿转、踢腿转、果谐转、跨腿转、跳跨转、推磨转、蹲转、跪转、掖转、正反转、扭腰正反转、拧身反跨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点转、平转、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转虎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盖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猫跳等等。
6. 密宗五彩是什么颜色
1,西藏林芝波密县过年习俗主要是松宗赛马节
西藏林芝节日一、松宗赛马节
时间:藏历三月十五日
松宗赛马节是波密县松宗镇扎西曲林寺在每年藏历三月十五日至十六日举行的祈祷大法赛马会,是融宗教活动与文化、体育活动为一体的民间传统盛会。赛马节上人戴哈达,马披红花,举行精彩的马术表演。其他群众则以村为单位身着统一的民族服饰,手拉着手,围成一圈,自发表演波密锅庄,千人齐舞的场面,恢弘壮观,热闹非凡。
2,西藏林芝地区的过年节日还有:
西藏林芝节日二、藏历新年
时间:藏历1月1日
藏历新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大、最隆重的节日。进入藏历十二月,人们就开始做着过年的一系列传统的繁杂的准备。(培育青稞苗、炸“卡赛”、酿青稞酒、打扫卫生、摆放供品、画吉祥符等等)以求在新年里幸福吉祥、人寿年丰。藏历“古突”之夜(藏历新年的前两天晚)即拉开藏历年的序幕。
藏历正月初一,人们在民间说唱老人祝福吉祥的“扎嘎”声中(现在多用录音机播放)迎来藏历新年。这天清早,人们换上新衣,坐在崭新的卡垫上,吃着用人参果、酥油、糖等做的“吉祥饭”。之后,家人、邻里间手持“切玛”(五谷丰收斗),互道“扎西德勒”,祝愿吉祥如意。午后,家家闭门欢聚,独享新年的快乐。初二开始亲朋好友彼此走访,拜年祝贺,持续半个月。
西藏林芝节日三、巴尔曲德松珠节
时间:藏历四月
巴尔曲德松珠节是林芝地区最大寺院朗县的巴尔曲德寺在每年藏历四月组织举行的一场宗教佛事活动,内容以跳神为主。节日一共四天,前三天为跳神表演,第四天为活佛摸顶。跳神,藏语称“羌姆”,是寺庙所举行的特定的祭神仪式,由僧侣头戴鬼头面具,身着五彩绚烂的袍服,跳跃着进入寺庙主殿前的一种宗教舞蹈,带有浓厚的密宗色彩,动作灵活多样,舞姿神秘热烈,沉重激烈中有轻松诙谐,华美隆重中有狰狞威严,体现了僧俗大众朝拜神佛,祈求今生福乐和来世转生的宗教文化。
西藏林芝节日四、苯日神山拜鹰节
时间:藏历四月三十日
苯日神山,据传是苯教祖师顿巴·辛绕米沃切的修行地,是苯教的圣地。相传六百多年前,一名叫多增热巴珠色的苯教喇嘛为拯救苯日山上的色迦更钦寺,呕心沥血,废寝忘食,临终后在每年的藏历四月三十日都会化成100只大鹰,绕寺三圈,不舍而去。从那时起,人们拜鹰为神,并定藏历四月三十日为"拜鹰节"。每逢这一天,居住在苯日神山四周的村民,无论男女老少都将穿上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来到色迦更钦寺,跳起欢快的“切巴”(工布舞),进行歌舞擂台赛,迎接百鹰的到来,祈祷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西藏林芝节日五、巴松措转湖节
时间:藏历四月十五日
在藏历四月份,尤其是藏历四月十五日,相传是释迦牟尼降生、成道、圆寂的纪念日。来自四面八方的佛教信徒云集巴松湖,以顺时针方向转湖朝圣,同时还有各类民间庆祝仪式。除了巴松措转湖节,附近的拉巴寺举行隆重的会供法会,寺庙四周布满了来自嘉黎县和朱拉区农牧民的帐篷。他们一是来参加一年一度的法会、二是专程来看“飞来的帐篷”。尼姑庙右侧的杂日(意为草山)上部有一块固定的山坡,法会开始前几分钟,会有一团来自空中的白云缓缓降落,人们欢歌跳跃,尼姑们敲钟擂鼓全场一派欢腾。
西藏林芝节日六、西巴斗熊节
时间:藏历六月十五日
波密多吉乡西巴斗熊节是在每年藏历六月十五日,位于当地一座神山下的西巴村自行举办的一项民间传统活动。节日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活动内空丰富多彩,形式独具特色,主要以斗熊、制熊、放熊为主线,集小品、山歌、舞蹈等于一体,向人们灌输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平衡的思想意识,体现了当地群众自古以来就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观念。
西藏林芝节日七、门巴转山节
时间:夏季(6-7月间)
门巴族认为,神山是升天之路,为了死后让灵魂升天,就须在生前熟悉通天之路,于是由神山崇拜而产生了“转山”的宗教活动。墨脱的门巴族群众常去转的主要神山有桑多白日、布达次崩和衮地宁。夏季(6-7月间)在桑朵白日山山脚绕一圈,耗时一天。但此时只是围绕桑朵白日山的下面转,每天可以绕山脚转一圈;到了冬天人们开始爬到桑朵白日山峰上,一天绕山尖转3圈。人们相信转了桑朵白日神山,死后灵魂才可以升天。
西藏林芝节日八、朗县望果节
时间:藏历七月
“望果”,藏语意为转庄稼田。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一带,每年藏历七月,当庄稼黄熟的时候,每个村落都要举行盛大的望果节活动。据说这个节日源于公元2世纪前后藏王布德贡杰时期,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望果节那天,每家出一个人,身穿节日盛装,由村里有声望的人率领,沿着全村的土地按顺时针方向绕行。前面有人焚香开路,紧接着是背经书的人,随后是身着古代服装,头戴红穗帽的骑马男子,最后是全村的男女老少。人们一边缓缓行进,一边观望庄稼长势,一边发出祈祷的呼喊,同时,唱起热烈的悠扬的歌。场面非常热烈,气氛极为庄严。转完庄稼地,人们在柳树阴影下,在田边草坪上,烧茶做饭,开始别开生面的野餐。
西藏林芝节日九、娘古拉苏节
时间:藏历八月十日
“娘古拉苏”是藏语的音译,意为“娘域(尼洋河流域)人的迎神节”,“拉苏”即“迎神”。娘古拉苏节是苯教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每逢藏历马年8月10日,林芝县卡色母、尼赤、达则、孜普等村的群众和前来朝拜的信教群众在卡色母村举行宗教活动,内容包括祭神、跳神、跳民间“博”舞、跳牦牛舞等,主要是为了驱魔镇邪,庆祝丰收、祈祷风调雨顺。迎神节一般持续两三天。
西藏林芝节日十、工布新年
时间:藏历十月一日
工布新年是林芝地区最为隆重的热闹的传统节目,和大部分藏历新年不同的是,工布新年是在每年的藏历十月一日。传说在很久以前工布地区面临外敌入侵,工布部落的青壮年即将远赴战场迎敌。为激励将士奋勇杀敌,当地的百姓遂将藏历新年提前到了藏历十月一日,并将此习俗延续至今。
工布新年体现了林芝地区古老浓厚的原始祭俗和工布藏族的民俗特色,一般分“驱鬼”、“请狗赴宴”、“吃结达”(一种面制品),“背水”和“祭丰收女神”等几个步骤。从初一开始,白天男子多为骑马射箭、摔跤、抱石头等等。女子除了为骑士和箭手唱歌助兴外,大都聚在一起玩各种游戏。晚上草原上、农田边篝火熊熊,火堆旁一边放一个木桶,凡来跳舞的人都带一壶青稞酒倒进大木桶里,然后围着篝火,人们边饮酒边跳舞,通宵达旦,场面热闹非凡。
3,林芝地区波密县简介
波密县地处西藏林芝地区,在喜马拉雅山脉的脚下,环境优美,风光迷人。这里最大的特点就是水资源非常丰富,形成了许多气势恢宏的峡谷,孕育了许多青翠欲滴的树林、草场等,拥有“雪域江南”、“西藏瑞士”的美誉。这里也有许多珍禽异兽,像是獐子、梅花鹿、罴、小熊猫、小獭、黑颈鹤等;有珍贵的云杉和天麻、虫草、贝母等等,资源丰富,让游客能够亲近这些少见的动植物,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来波密旅游,游客能沿途见到被誉为中国最美冰川的米堆冰川和号为中国最美景观大道的波密段,无论是骑行、自驾,还是徒步都能欣赏到不一样的风景,而且当地的停车场、露营区、围墙等设施都在不断完善,为观光游客提供方便。
这里有海拔6800米、每条瀑布高800多米号称世界级冰瀑的、恢宏壮丽的米堆冰川,还有闻名遐迩的卡钦、则普、若果、古乡、郎秋等冰川,不愧被誉为“藏王故里、冰川之乡”。
这里有古木参天,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的、被誉为中国最美十大森林之一的波密岗乡林芝云杉林,游客们可以在此感受森林的广袤与生机,感受自身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放飞疲倦的心灵,亲近自然。这里也有迷人烂漫的波密桃花沟,千姿百态,沁人心脾。这里三面环山,远处是银装素裹的冰川雪山;林木葱茏,春意盎然;山涧的流水清澈见底,欢快地流淌着;沟内野生的桃树自由生长着,桃花点缀,鸟语花香,让游客们感受到“西藏江南”的缱绻韵味。
7. 密宗颜色寓意
曼陀罗又叫洋金花、大喇叭花、山茄子,夕颜,果实名为:狗核桃、毛苹果原产印度,花期5-9月,果期6-10月,喜温暖、向阳及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多野生在田间、沟旁、道边、河岸、山坡等地方,主要危害棉花、豆类、薯类、蔬菜等。我国常见种有曼陀罗、毛曼陀罗、白花曼陀罗三种,花均为白色或微带淡黄绿色,单瓣。 在佛经中,曼陀罗花是适意的意思,就是说,见到它的人都会感到愉悦。它包含着洞察幽明,超然觉悟,幻化无穷的精神。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就可以成为曼陀罗仙。作为密宗的神秘图案,曼陀罗显示出了它的复杂性。心理学家荣格看出其中的奥妙,说它像数学公式符号似的,代表着一种精神秩序。
8. 密宗五种颜色的象征
整个寺院依龙泉山山势而建,殿宇制式与普通寺院差不多。特别之处在于寺内供奉的肉身菩萨,这也是其香火旺的根本原因。
石经寺虽说建在汉族聚居区,却是一座密宗寺庙,有专门供奉藏传佛教宗师宗喀巴大师的殿宇。这也让这座寺庙更添庄重神秘色彩。
出去建筑和宗教的文化氛围,石经寺的千年古银杏,参天古木,漫山绿植让登山朝拜的心情也更加愉悦。
还有一个让人小小意外的冷知识,石经寺山门口那条不起眼的小路,居然就是号称中国第一景观大道的318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