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获得院士称号(如何升院士)
1. 如何升院士
院士是级别最高的,比如说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都是在相关科研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领军人物。全国也就那几百个人。教授是大学里面从事教学方面的最高职称,是从讲师一级一级慢慢升上去的。研究院是科研所里面的,专门搞研究的人的职称,是从助理研究员一步一步升上去的,研究员相当于教授的职称了
2. 怎么才能获得院士称号呢
在我国,评选院士有一套严谨,细致,科学,公平的评审流程。
学术团体提名方式则规定,中国工程院委托中国科协组织学术团体的提名工作,候选人年龄不得超过65周岁,中国科协所属的有关全国学会负责推荐本学科(专业)领域的候选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负责推荐所属行政区域的候选人,中国科协组织对以上两种方式推荐的候选人进行提名。
入选中国科协候选人提名,经过资格审查和形式验收入选有效候选人,经过第一轮评审会议进入第二轮评选候选人名单,候选人材料公示,经过第二轮评审会议进入终选候选人名单,全体院士投票终选,中国工程院向当选院士和相关部门发出通知,以书面形式向全体院士通报增选结果,并通过中国工程院网站向社会公布。
在中国院士通常指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士,中国科学院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
3. 怎么才能做院士
考院士跟学历没有直接关系。
评选院士只需要具有中国国籍、具有教授或者研究员相当职称,在资格上是很容易满足的。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评选院士并不像网上误传的那样,需要博士学历,需要留学背景才能评选院士,就我所知,核物理学领域的詹文龙院士就是本科学历,但是并不能影响詹院士的科学成就。
4. 怎么能评为院士
吴以岭是成为院士的途径:因为吴以岭院士是中医络病学学科创立者和学科带头人,致力于中医络病研究40余年,创立“理论-临床-科研-产业-教学”五位一体发展新模式,起点很高,人脉很广,学识太强。所以,他才被评上院士。
吴以岭(1949年10月24日-),出生于河北省故城县,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以岭药业创始人,中医心血管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北医科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岭药业董事长。
2006年注册成立北京以岭药业有限公司,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2年被评为河北省“巨人计划”首批创新创业团队领军人才,2019年当选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
2022年4月,吴以岭以39亿美元财富位列《2022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第764名。
5. 怎么成院士
2015年之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年龄原则上不超过70周岁。2015年开始,院士候选人年龄限制收窄,原则上不超过65周岁。中国工程院官网数据显示,2001年新当选院士的平均年龄为63.5岁,随后保持下降趋势,2017年下降为56.1岁。2019年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75名,其中48名“60后”成为主力,占64%。今年,新当选工程院院士平均年龄58.9岁,最小年龄51岁,最大年龄69岁,60岁(含)以下的占75%。
按照此前规定,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年龄不得超过65周岁。2001年至今,历届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除2001年为60.6岁外,其他均在60岁以下,2011年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最低,为52.7岁。
记者梳理发现,2001年至2021年历届新当选院士的两院院士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年龄最小的出现在2003年,当年当选院士时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以及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卢柯只有37岁;年龄最小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则出现在2005年,当年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曹雪涛当选医药卫生工程学部院士时为40岁。
6. 怎样才能称院士
当然可以呀,统称为“两院院士”。
。科学院是注重研究的,工程院是注重工程实践的,极端点的认识可以是,一个重理论,一个重实践,其实科学院和工程院的合作还是很多的。7. 怎么才能获得院士称号荣誉
为了规范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的组织实施,根据《中国工程院章程》,制定本办法。
一、院士的标准和条件
(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以下简称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二)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做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或具有同等职称的专家,可被提名并当选为院士。
“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做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主要是指:在某工程科技领域有重大发明创造和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并有显著应用成效;或在重大工程设计、研制、建造、运行、管理及工程技术应用中,创造性地解决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有重大贡献;或为某重要工程科技领域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以上各项中都包括其在培养工程科技人才方面做出的成就和贡献。
“重大工程管理”的内容主要是指:重大工程建设中的管理(包括规划、论证、勘设、施工、运行管理等);重要、复杂的新型产品、设备、装备在开发、制造、生产过程中的管理;重大技术革新、改造、转型、转轨、与国际接轨方面的管理;产业、工程、重大科技布局和战略发展研究、管理。
在工程管理领域做出“重大贡献”主要是指:被提名人在上述领域具体组织、参加工程项目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以先进的管理理论为指导,创造性地发挥管理科学的作用,促使工程项目优质、高效实施,取得众所公认的成就,或在工程管理理论上有重大建树,并通过实践取得具体业绩。
“学风正派”主要是指院士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科学态度和献身精神等。
二、增选名额及对院士候选人的有关要求
(一)院士增选每两年(奇数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总名额及各学部的名额分配,由团决定。
(二)院士候选人(以下简称候选人)的年龄原则上不超过70周岁(以增选当年6月30日为计算的截止日期)。
(三)候选人专业范围包括工程科学技术(含农、医)的各专业学科。各学部所涵盖的专业领域,按照《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学部专业划分标准(试行)》确定。
(四)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可依据各自的标准和程序交叉当选的原则,符合中国工程院院士标准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可被提名为候选人。
三、增选的主要程序
院士增选工作分四个步骤:提名候选人、归口部门遴选、院士评审和院士选举。
(一)提名候选人
1.提名渠道
院士候选人一律按以下规定的两种渠道提名,不受理个人申请。
(1)院士提名
每次增选每位院士至多可提2名候选人,院士可单独或联名提名。候选人获得不少于3位院士提名,且其中有3位院士所在学部与候选人专业所属学部相同,提名方为有效。提名工程管理学部候选人,至少要有2位是工程管理学部的院士,另有1位所在学部与候选人工程科技背景所属学部相同。
居住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侨居他国的中国籍专家,只能由院士提名。
年龄超过70周岁的候选人,须经其专业所属学部至少6位院士提名,方为有效。工程管理学部候选人,至少要有4位工程管理学部院士提名,另有2位提名院士所在学部与候选人工程科技背景所属学部相同。这样的提名对候选人仅限1次。
(2)单位提名
中央、国务院各有关部委、直属机构、直属事业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系统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范围和地区内的设计、研究、建造、运行单位、高等院校、企业等可按组织系统提名候选人。
中国科协所属的有关全国性学会可按学术团体组织系统提名候选人。
2.有关要求
(1)各单位提名候选人要做到公开透明。对拟提名的候选人,应在本单位范围内征求意见,特别是同行专家的意见。为保证被提名人材料的真实客观,各提名单位要成立由同行专家组成的材料审查委员会,负责对被提名人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凡已连续3次被提名的有效候选人,停止1次候选人资格。
(2)各渠道提名候选人,应特别注意对长期工作在工程技术第一线并做出重大成就和贡献的工程科技专家,尤其是优秀中青年工程科技专家的提名。
(3)提名候选人时,必须按规定填写《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提名书》(以下简称《提名书》),并附有被提名者有代表性的成果、著作、论文(重大工程勘探、规划、设计、施工、运行方面的重要报告和总结)等,每人不超过10篇(册),以及重要奖项获奖证书和发明专利证书的复印件等证明材料。
(4)院士提名的候选人《提名书》及有关材料,按当年增选通知规定,直接寄送中国工程院。若被提名人为居住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以及侨居他国的中国籍专家,须提交其中国籍身份证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候选人,还须提供香港特别行政区入境事务处或澳门特别行政区身份证明局的国籍证明。
(5)各单位提名的候选人《提名书》及有关材料,必须报送归口部门进行遴选。
(二)归口部门遴选
1.中央、国务院各有关部委、直属机构、直属事业单位分别对其所属范围的单位提名的候选人,负责组织遴选。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其所属范围和地区内的单位(不含中央、国家有关部委、直属机构在地方的单位)提名的候选人,负责组织遴选。
中国人民解放军系统各单位提名的候选人,由总政治部负责组织遴选。
中国科协所属的有关全国性学会提名的候选人,由中国科协负责组织遴选。
上述负责组织遴选的部门为候选人归口遴选部门。
工程院委托有关归口遴选部门负责对中央管理企业提名的候选人组织遴选。具体归口方案以当年增选通知为准。
3.为了保证遴选工作的质量,控制候选人的数量,中国工程院可根据每次院士增选的名额,对归口遴选部门报送候选人的名额做出规定。
4.有双重领导的单位提名的候选人,由其主管的一方负责组织遴选,非主管部门报送的候选人无效。
5.各归口遴选部门应组成遴选委员会,对所属范围和地区内单位提名的候选人进行遴选。遴选委员会的组成应不少于9人,其中院士和现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正高级专家应不少于80%。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产生遴选结果。委员会成员名单、投票结果应如实填入候选人《提名书》,并须有遴选委员会负责人的签名或盖章。
6.在规定的报送名额之内,获得赞成票超过投票人数二分之一的候选人方可报送中国工程院。各归口遴选部门报送的候选人年龄不得超过70岁,60岁以下(含60岁)的应不少于三分之一。归口遴选部门应在《提名书》中填写“推荐意见”,按当年增选通知要求,将《提名书》及有关材料报送中国工程院。
工程院学部工作局对候选人的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合格者报团审议通过后为有效候选人。
工程院在本院网站和有关报刊上公布全部有效候选人名单(姓名、工作单位、专业专长、遴选部门、提名人),同时由归口遴选部门负责组织本系统有效候选人(包括院士和中国科协提名的有效候选人)材料的公示。公示办法按《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材料公示办法》执行。公示情况和反映意见在规定时间内反馈中国工程院。
(三)院士评审
1.评审原则
(1)参加评审的院士必须准确把握院士的标准和条件,从国家科技事业的全局出发,超脱本部门、本地区、本专业的局限;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客观分析候选人的工作及获奖等情况;发扬民主,充分讨论,科学评价候选人的工程科技成就和贡献。
(2)在坚持院士标准条件的前提下,要始终注意候选人的年龄结构,在各个阶段的候选人名单中,60岁以下(含60岁)的应不少于三分之一;应特别注意长期工作在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专家;加强对交叉、边缘学科以及尚无院士的学科、地区、部门的候选人的了解和重视。
(3)评审中实行回避制度。凡与候选人有直系亲属或主要旁系亲属关系的院士(如:父母、夫妻、子女、岳父母、婿媳、兄弟、姊妹、叔侄、甥舅等),评审时应回避。回避的办法是:当小组和大会介绍、讨论某候选人情况时,凡属与该候选人有以上关系的院士,应暂时离席,待对该候选人介绍、讨论完毕,再进入会场参加对其他候选人的评审,投票时不回避。
(4)评审过程中发表的意见及讨论情况,对外必须严格保密。与会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评审和选举保密规定》。
(5)对候选人的投诉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投诉信处理办法》处理。受理投诉信的截止日期为增选年的8月15日。
2.评审程序
各学部常委会负责组织本学部院士对属于本学部专业学科范围内的全部有效候选人进行评审。
学部常委会组织各专业组和学部全体会议,采取审阅材料、介绍情况、酝酿讨论和无记名投票表决等方式,对候选人进行两轮评审,分别产生本学部进入第二轮评审和正式候选人的名单。
对工程管理学部候选人的第一轮评审,按其专业背景在相关学部进行。
第一、二轮评审会议一般分别安排在增选年6月份和10月份的最后一周进行。
第一轮评审
本轮评审的任务是从全部有效候选人中,产生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名单。
(1)审阅材料:候选人的材料是评审的基本依据,与会院士除重点审阅本专业组候选人材料外,还应认真审阅本学部其他候选人的材料。
(2)专业组评审:专业组对本组候选人充分讨论评议,投票产生进入学部评审会介绍的候选人名单,各组进入学部评审的名额由学部常委会决定。
(3)学部评审:学部召开全体会议,介绍各专业组进入学部评审的候选人情况,充分讨论评议。
(4)产生第二轮候选人:学部投票,产生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名单。进入第二轮评审的限额为学部增选名额的2—3倍,具体人数由学部常委会研究决定。
(5)第一轮评审是否采用通信评审方式,由学部常委会研究确定,报团备案。
(6)第一轮评审会后,中国工程院在工程院网站和有关报刊上公布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名单,并通知本人。学部常委会对第二轮候选人中受到投诉以及有疑点的问题,组织调查核实。
第二轮评审
通过本轮评审,从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中,产生正式候选人名单。为了对候选人更直接地考察了解,第二轮评审增加候选人自我介绍、回答问题的程序。除此之外,评审程序和办法与第一轮评审基本相同,但须注意以下几点:
(1)为便于评审时学部之间的交流,第二轮评审会由全院组织,集中统一进行。
(2)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在评审会上进行自我介绍,围绕提名书主要成就贡献的范围,实事求是地介绍本人在完成重要工程项目中所发挥的作用、解决的工程技术难点、创新之处等。候选人应严格按通知时间准时到会,及时离会。
(3)对被投诉候选人的有关调查核实材料连同其投诉信,一并提交评审会参考。在对被投诉人评审时,有关院士应根据常委会研究意见,将有关调查核实结果向会议进行说明。
(4)学部评审会要对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全部候选人逐一评议。经学部评审会认真、全面评议后,进行无记名投票,按增选名额120%的比例,依得分顺序,产生正式候选人名单。
(5)工程管理学部多为跨学部院士,由学部常委会统筹安排适当时间,组织本学部院士集中评审。
8. 怎么样才能获得院士称号
一般指的就是两种,即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
全国两院院士人数有161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78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62人,另外中国科学院有外籍院士89人,中国工程院有外籍院士65人。不包括已故院士。
一、中国科学院共785人。外籍院士89人。其中:
数学物理学部150人
化学部127人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9人
地学部128人
信息技术科学部94人
技术科学部137人
二、中国工程院有院士862人。另外有外籍院士65人。其中: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24人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24人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107人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118人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106人
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55人
农业学部77人
医药卫生学部118人
工程管理学部(58人,其中25 人为跨学部院士)
9. 凭院士条件
1,需要在国家重点扶植的重点攻关项目上有突出业绩.要迎合国家的大形式. 2,在国际上的知名学术期刊上有著作收录并引起一定反响.国内著作和在一类期刊发表文章也不能少. 3,成果对生产生活具有指导意义,而不是仅仅的项目攻关,技术突破.估计能达到这个境界,从事本职工作起码30年吧,不可以急功近利. 然而现在总所周知,搞应用型的很有钱,真正默默无闻钻研某一尖端领域的人很少. 相关资料: 我国的院士评选是从1955年开始的,在正常情况下每两年评选一次。分别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评选出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合称两院院士。 被推荐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必需具有以下资格,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研究员、教授或同等职称的学者、专家(含居住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澳门地区及侨居他国的中国籍学者、专家)。
从1994年开始出现外籍院士,也是每两年评选一次。
10. 如何晋升为院士
博士后是指一个人在拿到博士学位后在一个单位的一段工作经历;教授是指大学里具有高级职称的人群,这两个不是同一类概念,而且职称聘任工作由高校主导,一个人如果特别优秀,做出了科研成绩,可以破格聘任教授的,如果平平淡淡,那就要满足时间要求,达到聘任资格后由职称聘任委员会来确定谁能当教授。至于院士是学术界最高的荣誉称号,是需要选拔的,首先得是某个领域的权威,取得了骄人成绩,获得国家奖项,也是每个教授应该努力的方向,但能真正当院士的人真是凤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