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赋是什么意思(状元文章命运赋)
1. 状元赋是什么意思
“状元”不是官职,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殿试第一成状元。状元就是类似今天高普考的榜首。状元只是具备了做官的资格,然后就会进入翰林院做个六品翰林。
郑冠(793?—853?),文武双科状元,字号籍贯不详。
唐穆宗长庆三年(823)癸卯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二十八人。考官:礼部侍郎王起。试题为《丽龟赋》等。同科有袁不约、李敬方等。取状元后入仕,大和二年(828)登军谋弘远、堪任将帅科(唐代考试科目之一),同科有李式。后曾官户部郎中,不知所终。
823年,郑冠高中文科状元,828年,郑冠又中武举状元。他因此成为中国历史唯一一位文武双科状元。
他长于书法,据元和九年(814年)李蟠述,裴潾正书,《济亭记》为其所篆 。
2. 状元文章命运赋
617字
《破窑赋》,又名《寒窑赋》、《劝世章》,是北宋贤宰相吕蒙正的作品,吕蒙正曾任当时太子(即位后为宋真宗)的太子太傅,这篇文章吕蒙正为了劝诫太子而创作的。
吕蒙正(944~1011年),字圣功,河南洛阳人,祖籍在今莱州市城港路街道军寨址村。北宋初年宰相。
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考中状元后,授将作丞,出任升州通判。步步高升,三次登上相位,封为许国公,授太子太师。为人宽厚正直,对上遇礼而敢言,对下宽容有雅度。
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去世,终年六十八,追赠中书令,谥号文穆。
3. 《来科状元赋》
句出自《王阳明先生年谱》,其原文如下:
1493年六年癸丑,先生二十二岁。
春试,南宫落第。宰相李西涯素器先生,戏曰:“待汝作来科状元,试为《来科状元赋》。”先生拈笔而就。有忌者曰:“此子取上第,目中无我辈矣。”及丙辰春试,竟为忌者所抑。同舍有以不第为耻者,先生笑曰:“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4. 状元赋原文
吕蒙正(946年一1011年),字圣功,河南 洛阳人。吕蒙正为人宽厚,在朝廷里德高望重, 常以正道自持,敢言直谏。他与开国元勋赵普同朝称臣,关系非常融洽。991年,谏官上疏忤怒太 宗,吕蒙正因此受到牵连,被罢黜。淳化四年, 又复入为相。吕蒙正为官清廉,有人进献一能照 二百里的古镜,蒙正笑道:“我脸也就盆子大,怎么能照二百里呢? ”听者都无不为之叹服。
5. 才赋是什么意思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惟 只有的意思
食 同 适
共适 共有 共同欣赏的意思
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才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们共享。
6. 赋考什么意思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 赋,古代文体名。
本意指诵说,如《汉书·艺文志》“不歌而诵谓之赋。”《毛诗序》把“赋”作为《诗经》“六义”之一,解作铺的意思,指铺陈言志的手法。战国后期赵人荀卿《赋篇》,最早以“赋”名篇,“赋”开始被用作文体的名称。汉人把屈原、宋玉的辞和荀卿的赋统称为辞赋,看到了两者的密切关系,并把屈原看作辞赋之祖。汉初,逐渐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它继承《楚辞》形式上一些特点,讲究文采、韵律和节奏,又吸收了战国纵横家铺张的手法,内容上着力“体物”,也注意到“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此外,趋于散文化,经常使用排比、对偶的整齐句法,既自由又谨严,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赋体的流变大体经历了从屈原、宋玉的骚赋,到贾谊、枚乘、司马相如代表的汉赋,魏晋南北朝流行骈赋和琴赋 ,唐代盛行科举考试专用的律赋,唐宋时代趋向散文化的文赋各个阶段。
7. 来科状元赋启发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世事无常,祸福无定,提示人们要接受现实和应对天地时空的变化。
要在尊重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借天时地利和人和来成就自己,否则纵有冲天之志,旷世之才,若不逢其时,也只能无奈的观望。
《寒窑赋》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今天,我们要汲取其精华,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开拓创新,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而不懈奋斗。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有韵文体,类似于散文诗,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曹植的《洛神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8. 状元 意思
状元代表数字1,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
状元就是类似今天高普考的榜首。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一个响亮的名字“状元”。一千三百年来,这个名字曾经风靡过整个中国大地。使千百万士子追逐着这顶桂观,通过金榜挂名,步入政坛,获得升官晋级的机会。中国的老百姓把状元看作文曲星下凡,全国震动。“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状元成为当时荣耀和显赫的代名词。
9. 状元的解释
状元、榜眼、探花,是古代科举时的三鼎甲,名称的来历是根据“自上而下”比喻顺序设定的。状元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称为“状头”或“榜头”。“头乃人之元”,头顶是人体的最高处,也就是老大、第一的意思,所以称为“状元”。状,就是榜单;元,就是头,也就是第一名。
榜眼这个词的“眼”,本义就是指眼睛,前面说了状元的“元”本义是指头顶,眼睛的位置略低于头顶,所以排在第二名,称为“榜眼”,榜眼的“榜”和状元的“状”意思差不多。历史上榜眼的设置曾经是两个人,符合人有两只眼睛的事实,后来由于名额所限,改为一个名额。
探花,这个称谓的来历没有十明确的考证。有传说是来源于唐代的“探花使”称号,并没有很强的说服力。清代的著名学者赵翼,曾经对状元、榜眼、探花的渊源进行过考证,但最终也没有得出完美的结论。按状元、榜眼,是按照头、眼的上下顺序排列的,那么探花是一个“嗅探”的动作,是代指鼻子,略低于眼睛,所以排名第三,这个说法比较有说服力一些。
古代科举分为三甲,也就是按成绩分成三个组别,第一甲只有三个人,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他们被赐予“进士及第”,是进士群体中的最高等级。及,就是达到;第,就是等次台阶。相当于奥运会上那个三阶领奖台,状元、榜眼、探花就是冠亚季军,可以上台。
二甲的几十个人赐予“进士出身”,出身的意思就是也进了决赛圈,取得较好的名次,但没能登上领奖台。三甲的一百多人赐予“同进士出身”,意思就是没能进入决赛圈,但参与了争夺决赛名额的预赛的那些选手。
10. 状元的意思解释
状元和冠军都是指某方面获得第一的意思,区别在于:状元类似于现今的高考第一名,主要指文类,名义上的,而且大多没有明确的针锋相对性!而冠军一般是竞技场上的头衔,通过竞技比赛决出胜负,一般有明确的针锋相对性,最终圣者为王,即冠军。
11. 状元文《命运赋》
被郭德纲奉为经典的千古奇文《命运赋》中有一句经典句子:“尧帝明圣,却生不肖之儿;瞽叟愚顽,反生大孝之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尧、舜虽然英明圣贤,却生下不肖的儿子。舜的父亲瞽叟顽固愚昧,反而生下舜这样的大孝子。
《命运赋》透出的是人生命运和天地自然变化循环的思想,文章以自己从凄惨到富贵的经历,列举了自古以来历史上诸多名人经历的各种命运和磨难,摆事实讲道理,来说明这世界人生命运的起起落落。
人生的始与终,在无运与有运、得时与失时的这种天地时空自然变化循环中,会产生天差地别和意想不到的人为和自然变化。只有经历过太多苦难沧桑和大起大伏的人,才能够体会到最深刻的天道无常和人情冷暖的巨大变化,才会体会到在人困、人为和天地自然变化循环中,命运的巨烈沉浮与很多人生无奈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