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天赋论(天赋论的观点)
1. 天赋论的观点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西方最早有天赋道德论的人。
2. 天赋论的主要观点
西方哲学史上一种唯心主义的认 识观。认为人的认识起源于人类头脑
中生来固有的天赋的理性观念。古希 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提出“回忆 说”的认识论是天赋观念的雏型。17 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明确、完整地 提出了天赋观念论。他认为关于上帝、
心灵的观念以及逻辑说和数学的基本 原理等都是天赋的。18世纪德国唯心 主义哲学家莱布尼茨继承了这一观点, 认为天赋的观念并不是现成清晰的, 它们最初是作为微知觉潜于人们的心
中的,它们需要经过“雕琢”,才能 成为清晰的观念。由于天赋观念论主 张人的认识来源于先天的理性观念, 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所以这种唯心 主义认识论,一直受到唯物主义的反
对与驳斥,在现代西方哲学史上唯物 主义经验论与天赋观念论的斗争从来 都是很激烈的。
3. 什么是天赋论
体育生真的需要天赋吗?
答案当然是真的有必要。以我自己为例。我可能天生弹跳更好。体育考试加中考的时候,跳远2.75米(大神不要喷)直到高二下学期,我尝试训练运动队。
当时第一个测试是立定跳远。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穿着一双帆布鞋。立定跳远是3.10米。第二次测试是12.5秒。这个结果对小白来说非常好,他从来没有进行过体育锻炼。
后来是经过一系列的训练提高成绩,但是立定跳远确实没有提高。
4. 道德天赋论的观点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责任感逐步向主观责任感的转化过程。
皮亚杰三大研究成果的具体内容包括:
(1)儿童的道德发展既非天赋,也不是社会规则的直接内化,而是受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强度影响。换言之,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人的自然天赋与相应的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儿童的道德发展不仅取决于他对道德知识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儿童道德思维发展的程度。儿童的道德思维的发展是一个自主的理性思维发展过程。儿童是自己道德观点的构造者。
(3)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有明显阶段特点和顺序性的过程,与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相关性
5. 天赋论的观点包括
关于道德的起源,在马克思主义学说诞生以前有几种不同的见解(神启论、天赋论、进化论、感觉欲望论)。
道德的本质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相应的道德体系的性质,它所体现的利益关系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6. 天赋论的优缺点
天赋道德论指的是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关于道德来源的一种理论。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等认为,善的理念先天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由于欲望干扰使人无法认识,必须通过回忆和净化使灵魂重新获得善的知识。
笛卡儿站在唯心主义唯理论立场上,认为美德不是来源于感觉经验,而是人的心灵中本来就存在的。
7. 关于天赋的论点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第2段,论述学习的意义。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有所提高。直木“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根据同样的道理推论,人只有经过“博学”(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学习对改造人的品性也起着决定作用。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木要改造成为“中规”的轮,就要“”;金要利,就要“就砺”,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第3段,论述学习的作用。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来说明学习的作用。接着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况组成四组比喻: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些都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种效果的获得,并非人的本身固有条件有什么不同: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而是因为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的缘故,也就是“善假于物”,凭借外界条件的帮助才取得的。根据这个道理可以推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第4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先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可以兴风雨;积水成渊,可以生蛟龙。所以有这样的功效,全赖于“积”。同样,人如果能积善成德,就能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境界。接着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积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河。正反对照,说明“积”与“不积”效果完全不同。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少到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次,从“舍”与“不舍”来论述学习贵在坚持不懈的道理。先用骐骥与驽马对比,骐骥本身条件虽好,如果止于一跃,还达不到十步。驽马本身条件虽差,如果能前进“不舍”,也可以跑得很远。接着用朽木与金石对
8. 天赋论的观点有哪些
儿童观的发展中洛克主张教育万能的观点。
儿童观是指人们对儿童的看法和态度,即我们怎样看待和认识儿童;儿童发展观则包括儿童人性特点、儿童发展的性质、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和儿童发展的价值等重要内容,是人们对儿童进行培养时有关方法论方面的观点。由于不同时期人们受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不同,对儿童的看法以及在处理成人与儿童关系上的方法都有所不同,因此对儿童发展观的理解必须结合实际,与时俱进。
洛克主张“教育万能”,他认为儿童犹如一块“白板”,到他们长大成人后,是好还是坏,有用还是无用,感到幸福还是痛苦,主要是由他们所受的教育决定的。
9. 天赋论的观点是什么
天赋论,是一部理论教育专著,从天赋的理念出发,因而命名为天赋论。
10. 天赋论的观点在现代西方心理学中的应用
从17世纪到19世纪,英国许多唯物主义哲学家,都主张以经验来说明人的一切心理现象的形成。具体表现就是联想主义心理学的观点。J洛克(1632―1704)是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他第一个提出联想的概念,认为人生来不具备任何知识,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外部经验与内部经验),不论这些观念如何抽象与复杂,都来自经验和经验的联想。D哈特莱发展了洛克的联想学说,建立了联想主义心理学的体系。G贝克莱、D休谟、J穆勒父子虽也讲经验,但他们不是把经验看作感官对外在世界的反映,而是把存在看作被感知到的东西,他们的经验论是主观唯心主义的。②以儿童早期的经验说明个体心理发展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儿童早期的经验直接影响个体心理的发展,且影响感官、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的发展。③心理学中一种方法论观点。它强调以经验观察、自然观察和实验所得的资料来研究心理现象,而否定或忽视根本理论建设与假设的重要性。实际上,实验研究不能没有一定理论假设模式的指导。 与此同时在德国又产生了“理性主义心理学”笛卡尔(1596-1650年)与沃尔夫等又将其发展成为“能力主义心理学”。直到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随着西方医学和生理学的发展,对心理学又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有一种观点甚至认为,心理源头不应在哲学,而应在生理学。19世纪中叶,德国医学博士、生理学讲师、心理学家威廉•冯特把实验法引进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对感觉、知觉、注意、联想和情感开展系统的实验研究,创办了刊登心理学实验成果的杂志《哲学研究》,出版了第一部科学心理学专著《生理心理学纲要》。
冯特此举对于心理学的发展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因为当心理学采用了实验方法之后,对人的心理的研究就从对心理、行为的现象的描述,深入到了因果关系的揭露。而心理学一旦能够揭露心理活动的因果关系、心理活动的规律,那么它就获得了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的权利。于是,1879年心理学终于从哲学的母体中诞生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也被视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
从冯特建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至今,仅有百余年的历史,因此,心理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十九世纪中叶随着冯特的出现,现代西方心理学终于诞生。
上一篇:新赛季铭文获取(新版本铭文获取)
下一篇:天赋被耽误(天赋被激发)